陈小花 发表于 2024-1-14 10:46:51

eddychan 发表于 2024-1-14 10:30
如果你曾经热爱过音响,热爱过唱片,一定能体会到唱片演奏家这个称谓是对极致发烧友的肯定和赞叹,虽然我 ...

我和你讲道理,你和我讲情怀。

小白 发表于 2024-1-14 11:16:34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24-1-14 11:17 编辑

说起“唱片演奏家”和“唯真”的问题,我又要说那句老话了——没有一家设计师说“我追求染色”的,都在说“我追求真实还原”,但各家厂出来的声音就是个个不同。只能说各人耳朵里的“真实”一开始就是不同的。

所以这种话的实质就是“正确的废话”,毫无意义。

D.960 发表于 2024-1-14 11:51:10

推荐一篇文章:

https://mp.weixin.qq.com/s/aVCsqtbmSQx2eG3Is0M0HA

wwwping2011 发表于 2024-1-14 14:53:25

D.960 发表于 2024-1-14 11:51
推荐一篇文章:

https://mp.weixin.qq.com/s/aVCsqtbmSQx2eG3Is0M0HA

谢谢老哥的推荐。看了文章,有意思。想问一下,这文章来自于什么平台?公众号吗?论坛吗?APP吗?谢谢!

D.960 发表于 2024-1-14 14:54:29

wwwping2011 发表于 2024-1-14 14:53
谢谢老哥的推荐。看了文章,有意思。想问一下,这文章来自于什么平台?公众号吗?论坛吗?APP吗?谢谢!

这是微信公众号的文章

wwwping2011 发表于 2024-1-14 15:00:22

D.960 发表于 2024-1-14 14:54
这是微信公众号的文章

谢谢!请私信 什么公众号。谢谢!

D.960 发表于 2024-1-14 15:19:10

wwwping2011 发表于 2024-1-14 15:00
谢谢!请私信 什么公众号。谢谢!

把链接复制到微信里点击打开,就能进到公众号了:)

朝内老马 发表于 2024-1-14 16:05:17

小白 发表于 2024-1-14 11:16
说起“唱片演奏家”和“唯真”的问题,我又要说那句老话了——没有一家设计师说“我追求染色”的,都在说“ ...

能力不一样,标准就不一样,开发出来的设备性能和水准就不一样,这太正常了,怎么会都一样呢?连音色不准的重播系统都被认为成好听、乐感、音乐味之类的,开发出来的器材当然也就是这个段位的

D.960 发表于 2024-1-14 19:03:51

本帖最后由 D.960 于 2024-1-14 19:05 编辑

D.960 发表于 2024-1-14 11:51
推荐一篇文章:

https://mp.weixin.qq.com/s/aVCsqtbmSQx2eG3Is0M0HA
我还是把微信公号链接里的这篇文章完整的贴在这里吧,以下是全文:

      首先我觉得发烧是个人的事,自己追求自己想要的方向,是无可厚非的,也就是想听什么听什么,觉得什么好听什么就是好。所以也没必要问你不熟悉、不了解的人“这个好不好,那个好不好”,因为怎么确定别人觉得好你也会觉得好?这类问题一般只有初烧才会到处问,初烧也是最容易被忽悠的。对于初烧也经常会提出的是否“听得出”的问题,我认为人耳的差异性是比较小的,真的差异在于认知的差异。当听得多了,对声音有足够的认知了,自然就会“听得出”了。
      既然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声音的喜好、自己的“方向”,那有没有对错呢?你可以认为没有对错,毕竟每个人的口味、喜欢的音乐类型都不一样。我也遇到过,习惯于听不同类型音乐的两个烧友,对同一套系统的评价南辕北辙的情况。但我觉得,如果你想深入欣赏古典音乐,那就只有一个方向:以“真实”为基础,以“音乐表达”为目的。
      为什么要以“真实”为基础?古典音乐以其自身的博大丰富,被称为人类精神文明的翘楚。由于其在创作技法、演奏技巧和配器应用等方面的复杂性,在重播时,重播系统必须在全频段都能有低失真的表现能力,这样才能把古典音乐“完整的”呈现出来。如果在某个频段追求“悦耳的失真”,那也会给其它频段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影响音乐完整的表达。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说,必须是以追求“真实”为基础。
      那么“真实”为什么只是基础而不是全部呢?这是因为我认为仅强调“真实”也会使烧友误入歧途。我认为“真实”不是一个绝对的标准。正如你坐在音乐厅里,每一个位子上听到的音乐都是真实的,但不同的位子的声音,还是会有好坏之分,而你不能说哪个位子的声音“更真实”。对于我们调整音响系统也是如此,可能有好几种方案都会听上去比较真实,那如何在不同的“真实”中取舍呢?这就需要烧友们更进一步了,认识到什么才是“音乐的表达”。“音乐的表达”不是凭空想象,也不是纯粹的“感觉”。要认识到何为“音乐的表达”是需在经过多年欣赏音乐,尤其是欣赏大师演绎的过程中积累的。我不得不说,像诸如富特文格勒、肯普夫这样的大师对音乐的表达方式,在当今乐坛已经很少了。而要能领略到大师们真正在细微之处的微妙表达,重播系统必须具备我之前说的全频段低失真的能力,既不丢三落四、顾此失彼,也不添油加醋、画蛇添足,而是以“真实”为基础。如果系统不能正确的还原音乐的表达,那聆听者一切对音乐的追求都只能是“空中楼阁”了。

陈小花 发表于 2024-1-14 23:18:17

中国十佳录音师杨震老师的视频说:1、录音的细节比现场观众听到的多;2、交响乐队指挥根据录音调整指挥。知道这些还谈现场观众位的效果差异,意义何在?

kittyjj 发表于 2024-1-15 12:27:59

本帖最后由 kittyjj 于 2024-1-15 12:38 编辑

陈小花 发表于 2024-1-14 23:18
中国十佳录音师杨震老师的视频说:1、录音的细节比现场观众听到的多;2、交响乐队指挥根据录音调整指挥。知 ...
一个月前看过这个视频,特别好。

“不同位置声音不一样。”成了外行以讹传讹形成歪理的基础。前面一个烧友说的特别好,什么事儿不能张嘴就来,互联网是有记忆的。明明是一个科普讲道理的帖子,可能动了谁的蛋糕,一堆人对楼主的各个方面进行攻击,就是不敢正面回复道理。非得说姜老师为了利益才说这些东西,但是唱片演奏家和声音美学就没有利益在里面,不是流行拍良心吗,你们也拍拍良心,自己信吗?通过这个帖子觉得把道理讲清楚了挺好,以后再想胡说八道可以看看这个帖子。这个帖子很多回复水平特别高!
白板的回复:其实学乐器的厂家和其设计理念还是有点关系的。比如,歌德GRADO唱歌剧的,突出点是人声重播,柏林之声老板弹吉他的,瞬态是关心要点,老板弹钢琴的话,其器材重播钢琴理论上也更能过关。


老马的回复:首先我不觉的柏林之声系统对古典吉他、民谣吉他、弗拉门戈吉他的还原做到了足够准确,或者说比柏林之声系统播吉他准确的系统也常见。其次,把一种频率范围够大的乐器能播准,播其他乐器也会足够准,毕竟信号还原原理是涵盖所有乐器的。如果说某品牌器材针对某种乐器还原的很有特色,此特色是器材染色还是很真实自然要区分开来,第一种是拿失真当卖点,第二种似乎也不叫特色。

kittyjj 发表于 2024-1-15 12:41:02

以前也相信有的品牌适合放什么,可总觉得哪儿不对,这回看明白了。第一个有人把道理说明白!

小白 发表于 2024-1-15 13:10:45

陈小花 发表于 2024-1-14 23:18
中国十佳录音师杨震老师的视频说:1、录音的细节比现场观众听到的多;2、交响乐队指挥根据录音调整指挥。知 ...

录音的细节必然比观众听到的多啊,话筒离乐手什么距离,观众坐在多远距离?肯定是近距离话筒能收录到更多细节。在话筒的距离,和观众席的距离,听到的音色也是有差异的。

陈小花 发表于 2024-1-15 18:51:58

小白 发表于 2024-1-15 13:10
录音的细节必然比观众听到的多啊,话筒离乐手什么距离,观众坐在多远距离?肯定是近距离话筒能收录到更多 ...

多谢白版回复{:1_100:}

D.960 发表于 2024-1-15 19:39:01

陈小花 发表于 2024-1-14 23:18
中国十佳录音师杨震老师的视频说:1、录音的细节比现场观众听到的多;2、交响乐队指挥根据录音调整指挥。知 ...

杨震那个视频我也看过,首先杨认为当今的录音技术还无法完全还原现场,所以在录音期间只能“有选择性”的取,“有选择性”增加细节。所以说录音中多出来的细节,可能是录音时“调”出来的。当然也可以说这就是“录音的艺术”。视频里也讨论了录音设备的局限性和人类听觉系统的先天优势。这也说明了录音中听到的和现场听道的并不完全一样,录音也不能完全代替现场。

视频里也提到了林大叶指挥会听着录音来调整排练,不过这只是一个孤例,是否国内外别的指挥,也都有这个习惯,还需要更加多的统计来支撑。不过在我看来,这和音乐爱好者听录音来评价演绎好坏也差不多,只不过角度不一样,水平不一样。
页: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查看完整版本: 音乐里面有什么?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