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楼主: 小白

[解码器] "迟钝的人耳"击败了最高的科技: 数码音频必须"与Jitter共舞"

[复制链接]

4231

主题

10万

帖子

3765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5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楼主| 发表于 2008-9-9 17: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同的电脑主机,不同的光驱对同一CD抓轨,同一软件,得到的WAV文件应该相同.

然而,回到D50的例子,当使用D50的"数码录音"功能,前面用CD转盘即时播放,D50即时收录的时候,此时不同的转盘,会生成不同的WAV文件,而且与光驱抓轨所得的WAV,也存在差异.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74

帖子

3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3
注册时间
2005-11-3
发表于 2008-9-9 17: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小白 于 2008-9-9 17:08 发表 不同的电脑主机,不同的光驱对同一CD抓轨,同一软件,得到的WAV文件应该相同. 然而,回到D50的例子,当使用D50的"数码录音"功能,前面用CD转盘即时播放,D50即时收录的时候,此时不同的转盘,会生成不同的WAV文件,而且与光 ...

后面这个显然,前面那个还真是未必啊!
按梦兄的分析,中间这456步引入的Jitter还是极有可能形成最终误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2434

帖子

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61
注册时间
2006-9-24
发表于 2008-9-9 17: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小白 于 2008-9-8 20:50 发表
所以不同转盘的音质区别,在主要的层面上,可以归因到: 不同的转盘具有不同的"Jitter特性". 这些不同转盘的Jitter特性,包括Jitter大小,Jitter在不同频率的分布特征,被传输到同一台解码器后,造成的结果是有区别的,解码出 ...


还在讨论JITTER,呵呵。

如果使用存储缓冲、RECLOCK技术,就不会有“转盘JITTER”了。

在数字系统中,JITTER永远存在,如果使用存储缓冲、RECLOCK技术把系统分级,则前面的JITTER就不会跨级波及到后面的部件。

把在时间稳定度上远不及电子线路的机械装置的时间稳定度去直接匹配电子线路的时间稳定度,实在是一个极为糟糕的系统方案设计。如果在上世纪70年代或80年代这样设计还可以理解,自上世纪90年代后,至少在高档音源上不使用存储缓冲、RECLOCK技术,有点无法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74

帖子

3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3
注册时间
2005-11-3
发表于 2008-9-9 17: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jw100 于 2008-9-9 17:30 发表 还在讨论JITTER,呵呵。如果使用存储缓冲、RECLOCK技术,就不会有“转盘JITTER”了。在数字系统中,JITTER永远存在,如果使用存储缓冲、RECLOCK技术把系统分级,则前面的JITTER就不会跨级波及到后面的部 ...

新的技术和新的电路、器件的引入会导致新的JITTER产生,不过可以预见今后的HIFI厂商在这个方面肯定会有所突破的,但目前好像还是经典的听着更顺耳。就如同在二房领域电子管仍然有极大的一片天空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31

主题

10万

帖子

3765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5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楼主| 发表于 2008-9-9 17:56:46 | 显示全部楼层
ljw100,你的想法确实是很多厂家在探索的方向,但也不能太"想当然"认为这是个容易的解决方案. 据我偶尔关心国外最新成果得到的消息,专业音频厂家的工程师发现,对CD机而言读取时所引入的Jitter ,不能被缓存彻底消除,还是会象传染病一样影响到解码.  

而且,说起Jitter的问题,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一体化CD虽然一般被认为是档次不如"转盘+DAC分体"的方案,但事实上一体化CD在对抗Jitter这个问题上,一定程度上反而比分体方案要简单.  转盘+DAC分体的结构,产生了更为复杂的容易引入jitter的地方,导致减轻Jitter的方案也愈加复杂.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08-9-9 17:57 编辑 ]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2434

帖子

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61
注册时间
2006-9-24
发表于 2008-9-9 18: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杨柳晓风 于 2008-9-9 17:35 发表

新的技术和新的电路、器件的引入会导致新的JITTER产生,不过可以预见今后的HIFI厂商在这个方面肯定会有所突破的,但目前好像还是经典的听着更顺耳。就如同在二房领域电子管仍然有极大的一片天空一样。


你第一个逗号前的话,是不够准确的,容易产生歧义。

采用存储缓冲--RECLOCK技术,可抑制前面级别部件的JITTER,但后面级别的部件仍然会有JITTER,但“此JITTER”已不是“彼JITTER”了。

要改善“此JITTER”,需要改善的是这部分电路的时间稳定度和相关的震荡信号源,而不是需要改善那部分电路的时间稳定度,更不是去用什么加铸铝、加铜板等等机械的方法去提高转盘的时间稳定度。

JITTER总是存在于数字系统中,但在重播系统中,只有在DA转换时才对声音有影响。采用存储缓冲、RECLOCK技术后,“机械JITTER”就被隔离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2434

帖子

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61
注册时间
2006-9-24
发表于 2008-9-9 18: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小白 于 2008-9-9 17:56 发表
ljw100,你的想法确实是很多厂家在探索的方向,但也不能太"想当然"认为这是个容易的解决方案. 据我偶尔关心国外最新成果得到的消息,专业音频厂家的工程师发现,对CD机而言读取时所引入的Jitter ,不能被缓存彻底消除,还是 ...


白版,如果要细抠起来,在一个共电源、共底板的装置中,即使是两个独立的震荡电路,相互之间也会有串扰,但如果把这说成是读CD时的JITTER不能彻底消除,我认为是不准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50

帖子

4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4
注册时间
2007-2-12
发表于 2008-9-9 18: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来个说的通的。。。我就不懂前几页讲pc hifi 扯内存,光区的jitter大小干嘛,只要不大到误码就够了。最基本还是要看声卡数字输出那的实际测试值。数字输出内置和外置只要设计得当没什么好与坏的区别。不过外置卡可以用电池供电这姑且算个bu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50

帖子

4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4
注册时间
2007-2-12
发表于 2008-9-9 18: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jw100 于 2008-9-9 18:10 发表


白版,如果要细抠起来,在一个共电源、共底板的装置中,即使是两个独立的震荡电路,相互之间也会有串扰,但如果把这说成是读CD时的JITTER不能彻底消除,我认为是不准确的。

good!就象以前一个言论说音频信号是直流信号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2434

帖子

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61
注册时间
2006-9-24
发表于 2008-9-9 18: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解决JITTER最直接、最合理的方案就是存储缓冲--RECLOCK而不是简单的分体。如果在分体间有控制信号电缆,分体受同一DSP控制,同时也采用存储缓冲--RECLOCK技术,那么就解决JITTRT而言,分体与合并机每有什么区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114

帖子

3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3
注册时间
2007-2-23
发表于 2008-9-9 18:2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看看对下面观点有什么疑义,原文引用自http://www.hksti.gov.cn/show.aspx?id=6851&cid=4。下面只是节选的部分。

音乐CD是以螺旋状由内到外储存信息的,在一张标准74分钟的音乐CD中,从里绕到外总共有22188圈,把它全部伸展开来长达5.7km。音乐CD的读取方式是等线速度(CLV),每秒有1.2m长的信息经过激光头,激光在真空中波长为780nm,以检测音乐CD表面的凹凸变化来判断信号。表面的凹凸刻痕宽0.5μm,深度为0.11μm(约为780nm激光在音乐CD塑料材料内波长的1/4),长度为0.8~3.1μm。音乐CD是以由凹变凸和由凸变凹定义为1,平坦的部分为0,所以改变刻痕的长度可以改变信息内容。而读取头就是靠着由凹变凸和由凸变凹时的光反射作用来判断信号的。

其实这涉及到的环节非常复杂,我们必须从音乐CD的信号储存格式说起。首先要引入的名词是BLOCK(区块),音乐CD每秒钟的信息被分成7350个区块。每个区块内有588Bit信息。可是这588Bit无法全部用来储存有意义的信息,因为过度密集的凹凸变化会增加硬件设计的难度,且音乐CD是以由凹变凸和由凸变凹定义为1,1是无法重复出现的,因此每14个Bit中只有8个Bit是有意义的,这就是EFM(Eight to Fourteen Modulation,8-14调制编码)原理。除去14Bit中6Bit无意义的信息,每个区块剩下336Bit(588×8/14),再除去72Bit的同步(SYNC)与合并(MERGE)信息,还剩下264Bit,换算过来等于33bytes(264/8)。在这33个数据byte中,只有24bytes的音乐信号具有实际意义。这样,每个区块就有192Bit(24×8),由于音乐CD以16Bit记录信息大小,因此每个区块有6个立体声采样点信息(192/2 /16)。记得前面说过每秒钟有7350个区块吗?由此可以得知每秒钟有6×7350=44100个立体声采样点。

Jitter:一般翻译作时基误差,是数字音讯播放音质劣化的原因之一。Jitter会造成声音的改变,成因并非振幅信息本身的错误,而是时间部分出错。在前文数字化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一个采样点包括振幅和时间这两项信息,而Jitter造成振幅没有在准确的时间呈现出来就使得波形扭曲。在普通的CD唱机中,由于读取机构是由信息流量来判断转速是否合适,而电路的工作时基又是以读出的一连串数字信号的多少来决定,因此当转速不稳定时,每秒读出的信息数量就有误差,而电路工作时基就受到影响,由电路工作时间所决定的各个采样点的出现时间与实际的时间就产生误差,这就是Jitter的成因之一。还有很多影响工作时脉的因素可能造成Jitter,例如音乐CD的重量与厚度是否均匀影响转动稳定性、反射面的材质、石英震荡的品质、CD转盘到DAC解码器之间的连接线都会造成Jitter。避免Jitter发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re-clock,将接收的数字信号先存到缓冲存储器中,在精确的时钟工作下重新送出这些数字信号,并且让后续的数字电路以这个时钟为工作基准。有些Hi-End器材使用不同于普通S/PDIF的单线数字传输接口,加入了包含时钟信号的接线。而S/PDIF将工作时基信息藏在信息的变化中,因此信息流量会影响工作时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31

主题

10万

帖子

3765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5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楼主| 发表于 2008-9-9 18:3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jw100 于 2008-9-9 18:17 发表
解决JITTER最直接、最合理的方案就是存储缓冲--RECLOCK而不是简单的分体。如果在分体间有控制信号电缆,分体受同一DSP控制,同时也采用存储缓冲--RECLOCK技术,那么就解决JITTRT而言,分体与合并机每有什么区别。



我认为存储缓冲+Re-clock不是万灵妙药,也不是最理想方案. 转盘读取数码信号时的时钟精确程度,还是非常重要的! 最理想的方案,应该是转盘和解码都受一个高度精确的原子钟的同步控制. 这要比你的不管什么垃圾转盘+缓存+Re-clock,一定要音质好.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08-9-9 18:33 编辑 ]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66

帖子

0

积分

禁止访问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08-7-26
发表于 2008-9-9 18:3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jw100 于 2008-9-9 17:30 发表


还在讨论JITTER,呵呵。

如果使用存储缓冲、RECLOCK技术,就不会有“转盘JITTER”了。

在数字系统中,JITTER永远存在,如果使用存储缓冲、RECLOCK技术把系统分级,则前面的JITTER就不会跨级波及到后面的部 ...


说的好,这个问题越说越玄,很多他们都难自圆其说了,还是那句话,拿上个世纪的一些技术难题在今天讨论,都逃避了缓存机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31

主题

10万

帖子

3765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5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楼主| 发表于 2008-9-9 18:40:47 | 显示全部楼层
Snake啊Snake,你根本不是正常讨论问题的心态了,好象是非要打倒某些人似的. 这个态度首先就不端正. 我也不知你说的"他们"是谁,也不知道你说的"难自圆其说"具体是什么. Jitter无处不在,jitter是数码音频音质劣化的罪魁,这些都是数码音频的常识,怎么否认都只能暴露出你的缺乏常识而已啊.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61

帖子

1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1
注册时间
2005-5-10
发表于 2008-9-9 18:4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nake1978 于 2008-9-9 18:36 发表


说的好,这个问题越说越玄,很多他们都难自圆其说了,还是那句话,拿上个世纪的一些技术难题在今天讨论,都逃避了缓存机制.


人家说半天,就算没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也该看出来了。

缓存不缓存,跟jitter不jitter没有关系,只要你的系统中存在多个时钟,你的数字系统就必然存在jitter,管你缓存不缓存。

人家小白都把话说那么明白了,还不明白?

让数字信号从读取到传输再到解码都由一套原子时钟控制(为什么用原子时钟,因为这是最准确的,为什么现在不用,一是塞不进电脑和CD机那个小机箱中,二十价格太高了比尔盖兹都用不起),而这也仅仅是保证了CD碟片在播放设备中最好的表现。而花大力气去做这个的时候,还不如在音箱、功放部分下下功夫获得的效果提高更多,因为不管怎么说,音源部分在整套音响系统中应该属于最“保真”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QQ|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5-2-23 05:42 , Processed in 0.084735 second(s), 36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