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inhook
发表于 2017-3-26 08:18:25
激光鼠 发表于 2017-3-26 07:54
真要搞清楚HiFi的真谛,首先就要了解人耳对什么敏感对什么不敏感,听不出320KMP3和无损区别不能证明人耳不 ...
几个问题:
Google搜了,结果似乎不相关,多数是在说交流中如何倾听。鼠版确定关键词正确?可否直接贴文章?或者说出这些研究的结论?
如果有人耳特别敏感的指标,贵价音源和平价的在这些指标上差别有多大?
瀑布图是反映全部听觉频率的,为什么是单个频率呢?
激光鼠
发表于 2017-3-26 08:20:58
本帖最后由 激光鼠 于 2017-3-26 08:27 编辑
人耳敏感的地方:人耳对音乐当中的跟音乐无关,却又随着音乐出现或者消失的声音特别敏感,但没有仪器可以测
比如数码声,特别令人反感。而底噪虽然跟音乐无关,但持续出现保持恒定,人耳会自动屏蔽,只要底噪不是特别大声,对听感影响不大
dragonlch
发表于 2017-3-26 08:55:57
不烧线材的老师不是好司机:lol
PCaudiophile
发表于 2017-3-26 09:06:43
amazinglv
发表于 2017-3-26 09:15:39
robinhook 发表于 2017-3-25 01:11
这位同学,不得不说,你这短短一段当中的问题比我的要多啊。
科学是什么,恐怕你不能说我不明白。请看 ...
想起了一位老烧说的话“这十几年国内hifi发展,是从极度自卑走向极度自大”
tom133
发表于 2017-3-26 09:38:40
感谢楼主的好贴。对我来说,这个帖子的精华部分在前半部分。但即使在那一部分,我欣赏楼主的基本思路和认真分析的同时,对楼主的有些结论有异议。
同意楼主对挑选耳机的强调。比如有不少烧友拿未改装的HD800来听流行甚至摇滚,其结果失望的概率太大了。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烧友对这个耳机是数进数出。这个例子既说明选耳机的重要性,也说明目前耳机水平的局限性。烧友们的选择太少了。想要HD800的声场在别的耳机里并无多少选择。
既然耳机不完美,通过前端来提高听感就更重要。还是以HD800来说,搭配它效果不错的主要是胆机。换管子提供了不少调音的余地。比如在我用的听风6胆机上,富豪EF80的中高频偏亮,不适合HD800。6528功率管比6520或A1834声音明显厚暖。解码的区别也不是楼主似乎认为的那么小,而是区别相当大。我现在的解码是La Scala Optologic,之前是VEGA。VEGA是个素质很好的解码,我想这也是它一直能留在Stereophile 推荐单的一个原因。但是它是偏锐偏刺的解码。La Scala 则没有这个问题,素质方面也没有更差。问题是现在耳机有不少有用的数据(如频响,失真,脉冲等),但前端的测量数据不多,报告的数据也不一定反应听感,和烧友关心的那些发烧指标关系不大。
如果把VEGA和La Scala的模拟输出信号进行比较高级的分析,我相信会看到差异。这一类声学研究无关乎国计民生,研究经费很少,吸引的人才就少,研究进展也就不大。
我觉得楼主此帖的价值之一就是这个分析耳机数据的思路也可以分析前端,尽管需要不同的技术和测量指标。比如有不少烧友一致形容某些歌德耳机声音鲜活,而我从没看到有人以此来描述森海650的声音。分析两者的频响图,再结合其他歌德耳机的频响特点,似乎可以看出鲜活的频响特征。但愿有一天有关前端的数据也能这么直观地解释听感。
joyblack
发表于 2017-3-26 09:51:24
楼主建立了一种方式,可仅仅是作为一种论文来看。所以楼主的观点并不一定正确,可肯定能作为一个参考的材料,特别在入门器材的选择范围。
liulangdeyu
发表于 2017-3-26 09:55:30
本帖最后由 liulangdeyu 于 2017-3-26 10:03 编辑
1、有几点疑问,很多音源标称失真率低于千分之一,可是真的只有千分之一的差异吗?测试数据非常接近的两个设备,如果风格接近,确实难以判断,如果风格正好相反呢? 同样失真率极低,然而听来完全不一样的声音。 不说高级设备了,随身的HIFIMAN 801和金菊花的差异,没人听不出吧? 我觉得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声音了,然而失真指标依然是忽略的程度。再说的更低端一点,IPHONE和IBM T430的笔记本声卡, 前者完全中性素淡,后者明显偏暖偏糊,然而失真数据会很高吗? 至于是什么造成了这些差异,我想绝对是有科学理论的。因为差别太大。
2、灵敏度是指1MW下整体响度,而不是指各个频段达到设计响应的程度,因此楼主列出的表格是问题很大的,举个例子,300多MW,HE6的低频是绝对没有的,功放推起来,HE6的低频相当威猛扎实。另外,有些耳机灵敏度错误了,譬如HD650,其实HD650的103是非标准标注法,统一到DB/MW HD650灵敏度和HD600是一样的。楼主也可以用自己几十MW输出的耳机试试推HD650,然后用分贝测试APP把音量调到110DB,那失真绝对很吓人的,低频失控,声音很乱。然而,音量依然是有110DB. 灵敏度解决的是推到多响,是整体响度,不是各频段都正常响应需要的功率。
这里仅针对一些人耳一耳朵就能判断差异的情形,对于那种风格类似的前端在后端驱动充足的前提下,要判断素质差异难度会大一些。然而“风格巨大差异“同时又都失真低的情形要如何用理论解释?
激光鼠
发表于 2017-3-26 09:56:34
当没有仪器可以对人耳最敏感的东西进行测量的时候,谈技术指标跟听感的关系有什么意义呢?
liulangdeyu
发表于 2017-3-26 10:15:40
本帖最后由 liulangdeyu 于 2017-3-26 10:19 编辑
像MOJO和HUGO这种小玩意,失真都是十万分之一级别,各项指标差距也很小,按道理,人耳是绝对无法判断其差异,然而一耳朵听的出HUGO中性,通透,声场更大,MOJO明显更暖,中频更突出,声场更小。 用最简单的道理说,三频分布录音文件都规定了的。三频分布有明显的人耳可识别的差异,这失真应该是远远大于百分之一了吧?所以,我说我们对失真率这个指标的理解可能错误了。
DXDXDX
发表于 2017-3-26 10:21:03
本帖最后由 DXDXDX 于 2017-3-26 10:24 编辑
poodle出来吃苹果了,每天那么认真盯着群很累的
zizz88
发表于 2017-3-26 10:31:18
:victory:强烈支持!就是应该多一些LZ这样理性的分析!!
另外,不要太搭理喷子,三观不同而已。。。
Zickson
发表于 2017-3-26 15:17:04
甭管怎样先资磁一下楼主,说了一些烧友 不敢(羞于)说的话。
耳机系统里换耳机变化最明显这个赞同,无论随身还是台机先确定耳机风格喜好再选器材比较靠谱。
至于楼主关于音源部分在整个系统中影响占比之低感觉有待商榷。
但即使hiend音源系统异常敏感拥有很大的可塑区间,所占比重再大,也绝不会像某些人所谓的经历那样:
同一个知名厂更新了新旗舰后对比老旗舰能码出一大段虚无缥缈的提升正面描述。换个逼格更高的厂家后又一番云里雾里的提升。。。
已不是为了能更好的去欣赏音乐。自身已经沉醉在自己根据名气、价格、厂名、宣传文章等等所开启的脑放输出的仙乐中无法自拔了。
wwwping2011
发表于 2017-3-26 15:43:15
看看失真吧。现在一些无大环路负反馈的机器,失真数据很难看,不好意思。例如达萧。
robinhook
发表于 2017-3-26 16:06:05
Zickson 发表于 2017-3-26 15:17
甭管怎样先资磁一下楼主,说了一些烧友 不敢(羞于)说的话。
耳机系统里换耳机变化最明显这个赞同,无论 ...
加了一段澄清,避免误解。我的这个比例并不是投资的比例。而是从精确度和个性上看,更换他们对最终声音的影响。
不同音源的个性就好像是一张纸上铅笔画了几道。放大器的个性就像圆珠笔画了几道。耳机那就是一瓶墨汁泼上去了。想调整这个画面,动那几道铅笔和圆珠笔印意义不大。大体就是这么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