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inhook 发表于 2017-4-10 15:29:12

Pinda 发表于 2017-4-10 14:52
然后还有一个问题~
这是根据楼主的算法得出的K601的,110db下,并且以10储备功率为前提,算出来的U I P
...

这些计算只是用作参考。也可以给各位同学自己根据需要计算提供一个模板。

参见248楼,放大器的阻抗负载和输出功率是有最佳工作区间的,区间之外失真会上升,并不是功率越大越好。这些计算和数据可以为放大器和耳机的阻抗特性匹配提供一些参考。

Pinda 发表于 2017-4-10 15:44:13

robinhook 发表于 2017-4-10 15:29
这些计算只是用作参考。也可以给各位同学自己根据需要计算提供一个模板。

参见248楼,放大器的阻抗负 ...

原来如此    到回去看248L。

关于耳机的相位   我也不知道这是干嘛的。凭借以前从网上翻到的一些文章的记忆,相位和(预)振铃的产生有关。比如535(耳塞)的方波图当中,预振铃的存在,掩盖了振铃的振幅?(原话好像是说,和相位有关的信息,被掩盖了)。
同样耳机/耳塞中,相位曲线可以用来筛选耳放。比如多单元的耳塞,相位曲线就会比较“凌乱”,阻抗线的变化幅度也会比较大,这对耳放/播放器的控制力要求会很高(同样,原文也没有说原理)
耳机当中,相位曲线是在1K凸起,还是1K下凹,在同样的频响曲线下,会产生不同的听感。
耳放enigma和headtrip,添加了一个变换 相位 的功能。向外拨动 声场外扬,向内拨动 声场内收。

目前也找不到更多关于 相位 的理论知识,大多都是道听途说····

action859 发表于 2017-4-11 16:18:50

本帖最后由 action859 于 2017-4-11 16:21 编辑

“不管是什么前端,只要换耳机,我都觉的天差地别。”
我是个木 耳,我完全同意这个说法。即使在多个场合拜访过,至今也没有体会到线材和音源之间的很大的差别。
还是换箱子直接,连失聪者都能用身体感到大小音箱产生的低频上的差异。
所以以下完全是我的凭空揣测。

我探寻很多老烧对楼主结论难以同意的原因时,想到了如下比喻:
高圆圆和凤姐之间的差别,远小于高圆圆和法拉利之间的差别
与人车之间(跨越种类)的差异相比,高圆圆和凤 姐之间的差别(或者法拉利和昌河北斗星之间的差别)只能算是微调。

然而
人们觉得高圆圆和法拉利都是美的,而忽略了其间更为显著的差异,审美--或许审的就是那一点点差异

有一次听了一个土豪50w的系统时,我的关注点只能放在房间右后方缺口造成的左右不平衡。系统这么大的差别,我都不知道土豪还精心搭配个什么劲。
把我的经历套用到上边的例子里:法拉利根本不像个人,还花那么多钱买个p啊!凤姐都比法拉利像美女!

robinhook 发表于 2017-4-12 02:11:24

action859 发表于 2017-4-11 16:18
“不管是什么前端,只要换耳机,我都觉的天差地别。”
我是个木 耳,我完全同意这个说法。即使在多个场合 ...

这位同学误会了。我没有这样比较的意思。

我的原意是“HD650换HD800带来的变化大过DAC-1换D-100”,是A1换A2,影响大过B1换B2,没拿A和B比较。我从来没说过“HD800比D-100好听”这样的话啊。。。何来高圆圆和法拉利的差别?若我说:“娶高圆圆还是凤姐做老婆,对人生幸福感的影响,要大过你开法拉利还是卡罗拉。”这话您听着也不那么荒谬,是不是?

另外,也真是很佩服烧友们的思路。“从经验上看,我是同意你的。但是我就是觉得你不对。”于是各种牵强附会的反驳。

想问一句,自己的所感所想照实说出,有一说一,没有就是没有,真的那么难么?

小黑皮的爸爸 发表于 2017-4-12 10:41:29

本帖最后由 小黑皮的爸爸 于 2017-4-12 10:52 编辑

robinhook 发表于 2017-3-22 10:21
三、音响二十要都在说什么,如何反映到客观指标上

这一章主要通过分析“音响二十要”中的主观指标来验证 ...
分享一些听现场的“音场表现”

首先,赞同楼主提出的两个概念,即发生源的体积,和整个声音充斥的空间体积。
发生源的体积在现场聆听能够明显的感觉到,一个交响乐团在乐池范围实际上就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发声体,像一把巨型的乐器,而操弄这个乐器的无疑就是指挥。这个我在“在上交听现场非专业笔记”帖子里分享过体会。当时的感悟是,终于明白了指挥的价值,尽管之前读各种音乐著述和传记的时候看到对卡拉扬各种独裁专制的诟病,包括经济上的大饱私囊。
当然这个整体的发声源仍然是充分分离的,绝对不是hu-fi,只要你愿意,位子够不错,完全可以听到任何的所谓细节。甚至我觉得细节这个词根本就是音响发烧友发明的,其实现场根本无所谓什么细节(那种刻意去听的细节),现场更多的时候暗示或者带领我们听那些该听的东西(该不该可能夸张,这个还是或许因人而异的),而不是带着评测的耳朵去做功课。

关于整个声音充斥的空间,现场的体会就不那么确切,可能就是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吧。只能说在不同的座位区是有非常不同的体验的。说点理论上的理解,我觉得音响(先说喇叭)本质上还是试图还原这样的一种空间环境,所以才有从立体声录音,三话筒拾音,甚至后来的4D技术,多点拾音等等,但是最后都要还原混录制作成两个声道,通过两个喇叭,加上再造的空间混响,让两个耳朵收货(也可能包括身体上心灵上的震撼哦)。这么长的一个流程可以想象有多少可控或者不可控的环节了,你看卡拉扬都忍不住要亲自进录音室操刀呢。所以,这个一定是一个模拟性质的还原。
再进一层,耳机系统我认为某种程度上,特别是空间环境上,是传统音响系统的再次模拟(这个模拟说更多是从听者角度,制作者当然有条件以现场为还原目标的,而质感、细节也不会是模拟音响,反而是胜出)。这个我分享一个我的听感体会,不知道跟这个概念有没有关系。一般周知的T1耳机两个特色,一个是质感,一个是定位。欣赏时也确实能体会,但是我发现音量因素会影响模拟现场的体验,具体说,只有在某个音量下才最接近现场听感,轻了细节不足但又不像后排,响了细节多了,但音效太震也不像前排。乐池里面是啥听感就没机会体验了,就个人体会,T1的最佳听感类似于所谓皇帝位的后面几排,大概10-15排的样子。这个大概就是空间还原的难点吧,就是录音、制作和音响业者,还有发烧友们孜孜以求,前赴后继的折腾的甜蜜的烦恼吧。

robinhook 发表于 2017-4-13 01:06:56

小黑皮的爸爸 发表于 2017-4-12 10:41
分享一些听现场的“音场表现”

首先,赞同楼主提出的两个概念,即发生源的体积,和整个声音充斥的空间 ...

谢谢详细的回复。您的上交现场笔记之前看过,写的很详细真实,非常难得!回应几点体会:

1. 我觉得交响乐队作为“发声源”体积是很明确的。因为各个点声源的直达声都有清晰的方位和距离,乐队的体积够大,边界也很清晰。

2. 可是听独奏,乐器的“发声源”体积,也就是“形体感”,就是个比较模糊的感受。一把小提琴,我觉得怎么听都是个点声源,没什么“小提琴的形体和轮廓”的感受。钢琴大一点,但是说实话不论是现场还是唱片,我觉得“钢琴的形体和轮廓”也是个很模糊的概念。只能是个比小提琴大一些的团装的声源,边界模糊。只有立体声录音两个话筒架在近处时,可以勉强听出高音和低音发声位置的不同,但这个体会现场是不会有的。

3. 声音充斥的空间,这个我觉得主要靠混响判断。确实也很模糊,只能感觉个大概。我觉得只有当体积变化很大时才能明显得感到区别。

4. T1的听感是坐在哪一排,我觉得真不好说。小提琴在正左大提琴在正右,恐怕现场是坐哪都听不出来的感受。

F51010 发表于 2017-6-2 05:07:54

本帖最后由 F51010 于 2017-6-2 05:32 编辑

熬夜拜读完楼主大作,很受启发,大部分观点都非常认同:handshake
ps:有一点需要指出,升级器材不完全是为了听出声音有多大区别或提升数据指标,更多的还是为了满足寻找合适自己声音的愿望。在教育背景,经济基础,生活环境等方面烧友们都不尽相同,这些都会影响人对声音的判断和理解。一直以来都有人想做HIFI的量化指标评价,但最后都不温不火,因为各位烧友的感官本来就是整个评价体系当中最不稳定的因素。

bthans 发表于 2017-6-2 11:05:57

看完了,给楼主的钻研精神点赞:$

后面那段玩耳罩和谐振器,也就是直接处理声波的观点,其实和喇叭系统的空间处理相似,都是通过处理发射音来达到一定的目的,这确实是低投入大改变的办法。

wangjian4819 发表于 2017-6-2 14:55:52

信息量巨大,先MARK下,有空仔细看,学习下

为葳 发表于 2017-6-15 15:59:44

支持楼主啊,当然其中某些观点也存疑,总的来说还是蛮丰富的经验,有所借鉴。鼓励这种探索精神

另同意楼上有些兄弟对老烧的评价,HIFI圈最让人恶心的就是老烧用过,老烧说了之流,一言蔽之。

中国的事几千年就毁在一个老字上,圣人之言、老祖宗的教诲年,封建流毒千年不消。

本座鹏哥 发表于 2017-6-16 17:05:13

只能说认同一部分。而且我居然完完整整的全部看完了。

兼听则明 发表于 2017-6-16 21:14:19

基本上同意楼主的观点 非常感谢做了这么深入的研究

qpwu2011 发表于 2017-6-17 10:36:20

本帖最后由 qpwu2011 于 2017-6-17 10:39 编辑

学习楼主的“抓大放小”,“抓大”即是听音乐要抓住大方向,不要误入歧途;“放小”是要忽略那些细微的变化。况且连变好还是变坏还没搞清楚,那更没必要去钻牛角尖。楼主提供的经验体会值得认真参考。

nickif 发表于 2017-6-25 03:14:20

兄弟你大学念文科就是个错误:lol

ngp 发表于 2017-6-25 09:43:49

本帖最后由 ngp 于 2017-6-25 09:56 编辑

器材分析中的理性和感性,
可看作科学精神与艺术欣赏的关系
科学标准是普遍的,而艺术欣赏则因人而异。
页: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查看完整版本: 器材分析中的理性和感性——15年发烧历程的毕业论文 [完]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