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丁神曲 发表于 2017-3-25 13:28:10

写的蛮丰富的,顶顶哈~

robinhook 发表于 2017-3-25 13:42:09

本帖最后由 robinhook 于 2017-3-26 04:35 编辑

清新 发表于 2017-3-25 09:33
仔细浏览了这个在俱乐部不敢说后无来者但绝对前无古人从理论+实践两方面深入探讨耳机音响系统中的理论问题 ...
谢谢支持!这第2点确实我没有想到。我是没有见过同一副耳机,换不同音源、放大器的测试图,如果有这样的数据就很能说明问题。

关于耳机是不是一定要有“个性”,如果“没差别”,是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我觉得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

其实“没太大差别”,在音源,放大器这两个环节上,现实就已经是这样了。因为技术已经达到“接近完美”了——频响平直光滑,失真度极低。

耳机上的差别,更多的是因为技术上离完美还差得远,所以只能各种妥协取舍。所谓耳机的个性,只是无奈的取舍有不同而已。

我不觉得谷雨描述的是一个可怕的事实。如果有一天技术达到了,耳机也都接近完美,听起来很像,那是很正常的事情。也许那时候就没这么大的耳机发烧市场了。

你觉得可怕的,可能是“个性”的,“创造性”的,“艺术”的部分没有了。可是别忘了,重播器材本来就不是艺术创作的主要部分。我们有作曲家,演奏家,指挥家,录音师,调音师在前面,不缺艺术创作的手段。打个比方,搞摄影的是希望用光圈快门构图构思,再加上一定的的PS来进行艺术创作,还是希望买个自带PS效果的显示器,看什么都那个味呢?

重播声音的系统,从根本上在我看来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不是艺术问题。

paradisebird 发表于 2017-3-25 14:00:13

看完帮顶,还是很佩服能够把经验结合各种知识以及理论体系,然后一一阐述清楚的帖子。
虽然我的观点也是音源大于耳机,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楼主的很多经验和对技术指标的阐述解读,对很多人还是很有帮助的。

frotusk 发表于 2017-3-25 18:04:11

很有意思的帖子

lm_luc 发表于 2017-3-25 18:17:15

佩服楼主认真的精神!!!顶一个!!!

citymaster 发表于 2017-3-25 18:29:38

wzchen 发表于 2017-3-23 17:19
LZ说的有些道理,但耳机(包括喇叭箱)、放大器和音源的重要性在不同档次的配置中是不同的,我的经验是:在 ...
不敏感的系统中, 系统出现太多瓶颈,
你可能调教到比较不糊, 但相对HIEND级别还是差太远。
我看到大多烧友都是各种换钉换电源线换解码听不出分别,
主要是瓶颈太多, 前端给什么垃圾, 后端忠实反映。

这个阶段的烧友
A) 不舍得花钱投入线材, 因为觉得线材无用论
B) 技术流为主, 喜欢看图
C) 基本上觉得换耳机线/耳机比较重要
D) 或是老一辈的蛋机+DIY音箱 等等追求暖厚音色, 基本上都属于不敏感
E)这些人多数觉得别人是钱多人傻, 或是来个盲听啊, SB有钱高烧。

一般敏感的系统中, 系统开始敏感起来, (多数是更新了三大件之后才会体验出来)
你会发现, 天价线有他的道理, 天价垫材也有他的道理,
你会开始追求换这些周边来提升系统水平,

这个阶段的烧友
A)活跃于各个二手区 存钱买好线好钉
B)对系统概念很迷糊, 基本上朋友说什么好就喜欢买什么
   但其实用什么东西基本上是基于自身口味跟系统去选择
C)学费交很多, 也难以到大成


系统极敏感
基本上价钱10W至无上限 投到一定档次, 或是自身经验到达一定水平
已经可以让系统的钉子位置变了也能听出音场位置可闻变化, 当然后端的作用也很大, 但肯定不会像LZ所说99%... 不然那些系统耳机2W, 前端加起来20W的人都全是SB吗?

在这个档次的系统电的质量更是重中之中。
不旗舰不买也是这个系统档次的特色, 毕竟中端入门线材太坑爹。
基本上这些人反而不喜欢布道, 而是低调地结交同样境界的好友, 各种买入新东西交换测试。
基本上在音箱界比较多, 而耳机界, 我看过的10个手指数得尽。

baaleo 发表于 2017-3-26 00:31:34

这样的强帖一定要留名!!!

楼主的感受观点和我一样,耳机的差别确实是最大的,如果声音不满意,还是换耳机听一听试一下!

robinhook 发表于 2017-3-26 03:11:04

本帖最后由 robinhook 于 2017-3-26 07:18 编辑

citymaster 发表于 2017-3-25 18:29
不敏感的系统中, 系统出现太多瓶颈,
你可能调教到比较不糊, 但相对HIEND级别还是差太远。
我看到大多烧 ...
10W人民币?不可能吧,我算算够班了呀。。。是不是少打了一句“哎,我说的可是美金啊”?

robinhook 发表于 2017-3-26 03:11:43

本帖最后由 robinhook 于 2017-3-26 04:13 编辑

citymaster 发表于 2017-3-25 18:29
不敏感的系统中, 系统出现太多瓶颈,
你可能调教到比较不糊, 但相对HIEND级别还是差太远。
我看到大多烧 ...
说到这个“敏感”,我也有一问:大家觉得“人的感觉”和“测量工具和仪器”,哪一个更敏感更准确?其实在除了发烧之外的领域,这是个显而易见的答案。
搬家看橱子能不能进门框,谁看两眼就能确定?——要用尺子量。
开车看着窗外,谁能确定没超速?——要靠速度表
坐飞机,谁能瞄一眼地面说现在高度是多少?——要靠高度计
今天比昨天大概热了一点,可是温度差了几度?——要靠温度计
看一眼显示器,觉得偏红或偏蓝。——谁能说出色温差了多少?
人的感觉,很多时候只是一个大概,一个粗略的估计。在大多数情况下,测量工具和仪器更精确,这是毫无疑问的。

我认为在音频领域也是如此。举个例子,320K MP3和CD,我不确定如果盲听的话我分辨的正确率能有多高,我相信能达到90%正确率的人不是很多。可是两者信息上差了好几倍啊!如果测量一下频率响应和失真度,绝对是天差地别。很多烧友在网上下载的音频也都会要用工具测一下是不是真正的无损,才能放心。这不正说明了仪器比人的听觉更准确吗?

再说,我也是仔细从感官上辨别了,不是光看数据的。可是我主观上没听出什么差别,数据也看不出差别。持相反观点烧友不看数据,只是说主观听感有很大差别。我觉得我主观加客观的证据还是强一些,他们的感觉更可疑一些。


wwwping2011 发表于 2017-3-26 03:29:51


楼主听过哪些好的胆机吗? 感觉听过一些好的胆机再来评价胆机比较好。

wwwping2011 发表于 2017-3-26 03:41:51

很少有人不喜欢kk耳机,但kk的低频衰减很多,频响曲线并不完美。

robinhook 发表于 2017-3-26 04:24:53

本帖最后由 robinhook 于 2017-3-26 04:40 编辑

robinhook 发表于 2017-3-26 03:11
说到这个“敏感”,我也有一问:大家觉得“人的感觉”和“测量工具和仪器”,哪一个更敏感更准确?其实在 ...
再给大家提供一个参照,看看“人的感官”是一件多么渺小微不足道的事情。

人对“电磁波”的感知,只在可见光的的频率范围。我们来看看这个范围之外有什么:

比可见光波长更长的是红外线,再长是微波,然后是中波,长波,等等。比可见光波长更短是紫外线,然后是X射线,再然后是伽马射线,等等。这些都是可以被仪器测量的。

可见光在整个可测量的电磁波波长范围中,占了多大一段呢?看下面的图,就是上半部分中间有颜色的一竖条。再请看数字,可见光波长在400-700纳米之间。而这个范围的最左边是10^(-16)米,最右边是10^8米。也就是说,整个范围是个10^24的数量级,我们能看到的范围是3,个位数,不到1个数量级。

什么意思?意思是:这个图是不成比例的。

如果成比例的话呢?

假设可见光频率范围是一架钢琴88个键那么宽,可测量的电磁波频率范围,会比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还要远!!

人哪,真别把自己看的太了不起。

“我的耳朵,我的眼睛,我的感觉”,这算什么呢?

uiojkl 发表于 2017-3-26 07:25:25

看过最强大脑的孙亦廷,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判断的能力已到了人类极限,去年国外与他PK的选手,亦是一名听音的天才,这位老外的职业,正是一位音响调音师。高价器材的确会带来变化,前提是你真的有这么一对耳朵能听出来吗

激光鼠 发表于 2017-3-26 07:54:42

本帖最后由 激光鼠 于 2017-3-26 08:19 编辑

真要搞清楚HiFi的真谛,首先就要了解人耳对什么敏感对什么不敏感,听不出320KMP3和无损区别不能证明人耳不行,本来音频压缩算法就是针对人耳的听觉特点而定的,专门挑人耳不敏感的部分压缩。
你还可以举出无数例子说明耳朵不如仪器,不过我们听的是音乐,不是单个频率-----仪器听单个频率-----这时候耳朵就要比仪器强得多。老外对听觉心理研究得很多很深入了,MP3、FLAC等音频压缩算法、杜比、THX、单喇叭3D环绕等等技术都是基于这些研究得出的成果,我们却还在讨论这些初级的东西,有时间在这里争论,不如多花点时间读读老外的研究报告。有兴趣的请自行谷歌’listening psychology‘或者‘hearing psychology'

激光鼠 发表于 2017-3-26 07:57:13

另外还是那那句老话:不用耳朵收货的发烧友是最容易被忽悠的
http://user.qzone.qq.com/3604203/blog/1405053161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查看完整版本: 器材分析中的理性和感性——15年发烧历程的毕业论文 [完]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