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8-9-9 13: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双方的讨论焦点在下面,我从未全盘否认观点,关键是以下标红的地方.
原帖由 小白 于 2008-9-9 12:09 发表 
第一,在CD机里,Jitter来源于转盘,来源于数码信号传输,来源于解码器,这三个地方都会产生Jitter,这是当前数码音频界的共识,是有测试数据的,何来"Jitter只产生于光头"呢? 老实说我写了半天却被人如此公然地误读,我是无话可说了.
第二,引自我6楼的帖子:"所以我们面对的事实就是,所有CD机,甚至电脑光驱,都轻而易举地读出了CD盘上的数码信号. 但在把这些数码信号重建成原始模拟波形时,所有的设备都或多或少受到Jitter的影响,还原出来的波形,或多或少,和原始的模拟声波,有了偏差." Jitter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造成误码,只是影响音质而已. 何来"Jitter使10颗子弹变成1颗子弹"? 你这样的理解法,或者说干脆没读帖,是要引起别人口水的.
我本帖里没有涉及光驱的问题,只谈CD机. 当然要讨论光驱的Jitter也是可以的,但那是另外一个话题.
这里的转盘,并非只是读取了最原始的编码信号,而是进行了首轮的transfer,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进行 waveform reconstruction, 这样来说,无非十个算法问题了,也没有多么高深了。波形重建肯定无法平滑的再现原来的波形,也肯定会产生jitter,只不过有的算法让人感觉音乐性强罢了,数据源其实是一样的,加工过程不同罢了,而且这个过程无法无中生有。所以不会因为我的机器上万,你的光驱几百,上万的就能还原出更多的声音细节,偏差更小。
解决最根本的方法,不是花上万的cd,而是在“信息采集”的源头,源信息量越大,波形恢复就越完美。我记得小白说过 “sacd不过是个噱头吧”(保证能找出以前帖子),可能我是看了小白好多文章,感觉他太迷恋和崇尚老技术成果。
所以这些老旧技术没什么可沾沾自喜的了,想更好的再现音质,一定要抛弃转盘技术,尤其是“转”,越少的机械环节越好,为什么没人做,因为这个市场不赚钱了,投入研发费用也无益于打水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