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w197501
发表于 2017-12-10 20:04:10
什么是数码声?我觉得有的烧友在理解这个名词上有所误解。狭义的数码声恰恰指的就是最初的cd,因为格式的限制16bit/44.1khz,于是相对与当时的模拟声而言,缺乏宽松的氛围,高频泛音不足,就像被裁掉一样,声音的密度小且肥散,后期增加解析力又使总体单薄,高频毛刺明显,于是对于后期而言就具很高的难度。DG的CD就是最好的例子,为何DG的录音在CD时代会被误解?就是因为当时的播放器材无论是碟机还是音箱,都无法回放出DG录音绝佳的平衡与自然,大部分回放出来的都是蒙,混,死,要么就会尖,薄,瘦,紧... ...只有动态方面能拿点分。最近听卡拉扬的CD时,发现很多录音都非常优秀,就像是新买的碟一样,特别是庞大的弦乐,纹理却刻画得非常清晰细腻,而当时听着觉得不错的decca的索尔蒂的录音,现在听着却感觉粗而躁,注意我指的并非演绎,但从声音的角度来说。所以厂商们为了弥补CD制式上的不足,煞费苦心地研究各种各样的工艺及技术,ART,20/88,hdcd,xrcd,树脂cd,AQCD,shm-cd... ...并非有的烧友所说的都是为了圈钱才搞出来的噱头,确实是想音乐的回放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对于商业成熟的公司而言,如果只以赚钱为企业使命的话,那么最终等待他的是灭亡。所以也才有烧友对日本版有较深的误解,对于一个追求极致的民族而言,难道他们耳朵都出了问题了?这个扯远了,但最终无论人们怎么努力,未从根本的格式限制改变的话,能够提高的程度可想而知。而SACD,DVD-AUDIO和蓝光pure-audio就不一样了,首先咱么先不说是模拟录音转数字格式还是数字录音,就同样的模式来说,拥有更高的采样率及更多的信息量,从哪方面来说提高都不是一星半点的。所以现在得是模拟声代表的黑胶与目前数字声代表的SACD来比较什么才是回放声音的参考标准的问题了,CD么出了所谓的收藏价值之外,没有什么与这两者相提并论的基础了。当然,听音是非常主观的,也不排除仍有人会继续欣赏cd,就像卡带也存在着痴迷的群体一样,无可厚非,也没有谁勉强谁。就音响性而言,SACD确实完胜CD毫无悬念。
lsw197501
发表于 2017-12-10 20:13:26
另外,只有无良商家才会用CD提取数字格式经过简单的升频来压制SACD,tower公司显然不在此流。楼主连概念都没搞清楚啊。
和谐花园
发表于 2017-12-10 20:26:31
非人为因素,CD唯一取胜的条件是SACD转录时老录音模拟母盘已经老化,音质远不如当时CD转录之时。
lzyyj
发表于 2017-12-10 20:32:36
lsw197501 发表于 2017-12-10 20:04
什么是数码声?我觉得有的烧友在理解这个名词上有所误解。狭义的数码声恰恰指的就是最初的cd,因为格式的限 ...
第一,你可能没有经历过当年CD刚出来时候的盛况,从85年开始CD大批上市,当时的香港音响媒体是一边倒的膜拜,我从86年开始买香港的《音响技术》、《音响世界》,从音源到软件,铺天盖地的全是CD,黑胶根本就不谈了,我可以拿出当年的杂志给你看。如果你讲的CD是明显的弱势的话,香港台湾的专业媒体不可能没有一点异见或者争论,我相信“大草”这样的人的听觉也不会比你差。
数码声的概念,恰恰是十几年后的90年代末2000年初才逐渐浮现,这时候SACD早已出现。
第二,数码转制,就是一个添油加醋的概念,好比一个美颜软件把你的原始照片修饰一样。这里一定要讲模拟录音再转制的问题,60、70年代,都是模拟录音,母带是24轨开盘,即磁带存储,磁带存储首先就要遇到保质的问题,受潮掉粉都是在所难免,录音室母带是很高级的,远远比商业开盘高级很多,但是,一样会有损耗,这是物理性注定的、
同时,母带每播放一次,就有一次的损耗,原始母带第一次发行,会拷贝很多份给各个市场(欧美日等),再版一次,再拷贝一次,一个录音,会再版很多次,拷贝很多次,每一次都是一次磨损,70年代到现在,这盘母带不知道要拷贝多少次,你以为一点损耗没有?搞笑。等现在在转制SACD,还必须用这套母带,这是定了,把这个母带损耗部分,在录音室用专业器材添添补补,修饰一新,这就是你所谓的新高度,当然,你的耳朵会觉得不错,但是你不知道你的耳朵会欺骗你。
黑胶、商业开盘、卡带、甚至老版的CD,都是较为早期的母带拷贝,那时候的母带损耗少,所以原始味道更足,为什么说现在的转制CD很多人不喜欢,就是人为痕迹太明显。本身损耗了太多的东西,靠修补出来的音色你要多对比就知道了。有人喜欢老版,你真以为是情怀?多了解一下吧
vanjin
发表于 2017-12-10 23:16:28
chaisan 发表于 2017-12-10 10:19
SACD,各个厂牌的制作水平是有差异的。这个和CD世界一样。如果借此来过于抬高老版CD的价值,我个人不赞同。 ...
我真心希望您能公开说,都是个人观点,不存在诋毁。而且对我买sacd也能有参考的意义。
北岛
发表于 2017-12-11 00:41:14
最近热门的两张收了,对比了一下。客观的说,如果这种水平都是母带重制,我只能说:母带已毁。唱片公司还是不要吹牛逼了,毕竟两张也700多块,真是鸡肋
badattiDUDE
发表于 2017-12-11 02:32:49
hongbo
发表于 2017-12-11 07:43:59
手里压了太多老版cd的比较着急,现在日本sacd越高越起劲,着急啊
诗醉
发表于 2017-12-11 09:22:14
hongbo 发表于 2017-12-11 07:43
手里压了太多老版cd的比较着急,现在日本sacd越高越起劲,着急啊
不必担心,我一个日本碟贩子负责的说,老版可以放心的拿着。声音上可以相信自己的判断。
二是按照日本这种炒冷饭的习惯,涨上去的这些比如eso的德九,天鹅湖,三角帽。。。。会慢慢的被Tower,环球这些洗版,到时候eso的天鹅湖5000,tower的250,tower声音上没准比eso更好。不要觉得eso进入了某唱片公司的母带档案室博物馆,拿到了五几年六几年的原始母带重制出了SA,然后说全宇宙首发限量。这些噱头如果在中国会被骂死。看看日本这些SA的内圈码,还相信什么原始母带?日本太多神秘感。
现在感觉炒SA比炒老版的多,屯了这么多SA就是不涨价,很捉急。
没有商家砸自己招牌,我不做了无所谓
Caballer
发表于 2017-12-11 09:50:23
此帖中有些人感觉开着好几个马甲来就为了抬高老版CD。呵呵,智商检测贴。
snova
发表于 2017-12-11 09:52:33
本帖最后由 snova 于 2017-12-12 11:13 编辑
........
诗醉
发表于 2017-12-11 09:53:04
本帖最后由 诗醉 于 2017-12-11 10:10 编辑
Caballer 发表于 2017-12-11 09:50
此帖中有些人感觉开着好几个马甲来就为了抬高老版CD。呵呵,智商检测贴。
是我,我抬高老版,然后卖SA:lol:lol感觉SA还要涨:lol:lol
saulgrace
发表于 2017-12-11 15:19:13
SACD肯定比CD声音更真实,你觉得CD好是因为你喜欢不真实的声音。
三俗的好人
发表于 2017-12-11 15:27:41
说实话,模拟录音的sacd,格式并不是重点,其实也就是为了听个新版重制。
像ESO和tower的这些sacd我都听过各位大大分享的iso,也对比过自己手头的cd和lp,感觉从硬素质上区别实在不大,重制风格才是最关键的。
听下来的结果,没法统一说sacd和cd谁比谁好,只存在谁的转录更好。所以我觉得买sacd前最好还是先试听一下(不过除非有人抓鬼分享,基本没有办法试听sacd)
lsw197501
发表于 2017-12-11 21:59:56
其一,要说到后期母盘制版的再处理,无论是黑胶、卡带还是CD在正式压制或生产前也都需要后期的母盘制版的,如果直接用录音时的母带是不可能会好听的:第一,还是分轨状态;第二,宁欠勿爆是啥含义你懂吗?它必须经过Mixing然后再到Mstering,其中Mastering是比较关键的一环,记得李小沛曾经说过我朝不缺好的录音师,缺的就是真正会Mastering的高手。国际上知名的Dougsax,Bob Ludwig,Steve Hofman,Kavin Gray,Bob Katz等都是此中大家。包括你所说的所谓头版CD也都是经过添添补补的东西了,只不过添添补补的师傅的听音标准和取向不同罢了,要你真喜欢那时代的Mastering也无可争议,但要明白那不代表标准或好。
其二,关于母盘老化。客观说这的确存在,材料所限。但是第一,即便是CD时代也有AAD与ADD之分,在此不多说,自行补一下。也就说,把模拟录音的母带已经转成PCM的数字化母盘了,还真以为每次都用DAT来拷贝,唱片公司遇到这样管理母带的怕是早就炒鱿鱼了吧。第二,烧友中有喜欢玩卡带的(还不是母带嘎),早一些的有80年代以前的卡带,人家爱惜些保存得好的,即便到了现在还号称音质不变,更何况视母带为宝贵财富的唱片公司,人家一定会有一套成熟完善的资料保管体系的。
其三,其实明白人都已经清楚SACD的信息量远远超过CD无可争议了,所担心的无非母带问题和后期制版的添添补补的问题。
其四,影响回放声音的东西很多,录音、混音、制版、格式、压片、回放器材、回放环境、听音喜好……等等,所以正如前面烧友所说的,不一定是SACD就一定就好声,所以选择上还是应该注意。
题外话:
回柴大兄:所说的DG录音曾被误解,指的是九十年代前后代表音响性的美国两大天书《TAS》和《Stereophile》,您看看上榜的DG曲目,包括香港的《CD天书》、《CD圣经》甚至于台湾的《音响论坛》,只有陈国修的《唱片音响评鉴》和刘仁阳《刘仁阳谈唱片》简绍过一些。最近刘汉盛老先生的《棒喝100》、《喇叭的试炼》、《跨越巅峰200》中才越来越多地还DG以公道。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