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小白

关于声音审美的一个道理——太精确、太清晰反而不好

[复制链接]

83

主题

1831

帖子

224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24
注册时间
2004-5-27
发表于 2012-4-25 23: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用摄影做比较更容易理解,图片的细节越多,大部分时候看起来感觉还是越好的。但是反差却不能太高,太高的反差容易显得图片比较假而不真实。或者说通过提高反差而造成锐度高细节多的假象,是不真实的。有些音响系统之所以让人感觉细节满天飞而不够耐听,其实并不是细节真的很多,而是“反差”过大造成的假象。而真正的细节丰富,比如SACD,反而更耐听些。
当然录音师的水平和倾向是另一个话题。如果唱片本身的细节就有问题过于突出,那就很难说效果平衡了。从这个角度说,听现代的录音,用传统的英国厚声系统反而更保险。
微信公众号:45转之古典音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67

帖子

1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1
注册时间
2012-4-14
发表于 2012-4-25 23: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白的观点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分析力太高的声音不是最好听的,而一味追求声染色的所谓韵味其实也不耐听。最理想的结果是能将两者合理的结合。至于如何取舍以及那个度的拿捏就要看设计或制作者的修为以及听受者的声取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1011

帖子

7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7
注册时间
2012-4-20
QQ
发表于 2012-4-26 10: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同感,喜欢不同风格的音乐。太精确反而觉得不自然了
音乐伴我一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074

帖子

1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0
注册时间
2010-9-14
发表于 2012-4-26 11:5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ramos 于 2012-4-24 18:35 发表
录音技术现在已经很变态了,要录好钢琴,一般来说需要6个话筒,有严格的角度摆放。最后把这6个话筒拾到的音混缩在一起,这样既可以得到最细微的动态变化,也可以得到一种空气感。

而你正常坐在台下听,哪怕是私人 ...

那么我们应该是去听录音呢,还是听现场呢,抑或“双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074

帖子

1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0
注册时间
2010-9-14
发表于 2012-4-26 11:5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到底那个最真实呢?这让偶咋办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2

帖子

1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1
注册时间
2012-3-4
发表于 2012-4-26 13: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口袋钱折腾得七七八八的时候,境界要出来了,太精确没有了,太清晰没有了,细节有了,耐听有了,效果平衡了,韵味耐听都具足了,闲钱一多,咦? NND又对不上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67

帖子

1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1
注册时间
2012-4-14
发表于 2012-4-26 17: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vincevin 于 2012-4-26 13:38 发表 当口袋钱折腾得七七八八的时候,境界要出来了,太精确没有了,太清晰没有了,细节有了,耐听有了,效果平衡了,韵味耐听都具足了,闲钱一多,咦? NND又对不上味了!
楼上精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12-1-30
发表于 2012-4-26 21: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在摄影,电影,CG,游戏等领域都有过思考和讨论

这个问题在摄影,电影,CG,游戏等领域都有过思考和讨论,我想最相通也最根本的,还是最机械和死板的地方——技术力,说到底从演奏录音到回放听音,丢失的东西太多了!甚至可以说,我们只是在欣赏事物的临摹,而不是在欣赏事物本身。在这种限制之下,再怎么努力提高精确度,也改变不了临摹这个事实。恰恰是一些失真,能够渲染临摹的质感,这种质感未必是“真实感”,却可能殊途同归,再造了一丝本来难以临摹的美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2199

帖子

2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1
注册时间
2006-8-14
发表于 2012-4-26 23:4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支持白先生,说的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790

帖子

6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6
注册时间
2008-8-13
发表于 2012-4-27 02: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hifi之所以叫hifi,是因为大多数的音响还不够精确清晰,所以成为追求
更多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美,而素质高‘不美’是因为素质高的使用某些技术手段的副作用:假素质
很多人只能找50来分的女人做老婆,化化妆可以不错,比70来分不化妆的还不错,但是还是得承认有90多分的女人存在,素颜也可绝色。不能说太精致,皮肤太好的不美

所以,目前的市场上能买到的东西来看,还是值得追求正确的hifi

[ 本帖最后由 buhuitou 于 2012-4-27 02:2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49

主题

10万

帖子

3762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2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楼主| 发表于 2012-4-27 08:3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taju 于 2012-4-26 21:20 发表
这个问题在摄影,电影,CG,游戏等领域都有过思考和讨论,我想最相通也最根本的,还是最机械和死板的地方——技术力,说到底从演奏录音到回放听音,丢失的东西太多了!甚至可以说,我们只是在欣赏事物的临摹,而不是 ...




你的说法很好。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7

主题

1009

帖子

2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5
注册时间
2009-3-12
发表于 2012-4-27 09: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意见 只路过

器材只看
1.超高解析力,没有这点剩下二三点直接失败,器材最重要就是超高解析力,没有解析力,  还是直接进垃圾场比较快。

2.音场还原性,不过没超高解析力,还是直接进垃圾场比较快。
3.三频平衡性,不过没超高解析力,还是直接进垃圾场比较快。

我台湾人 器材调音,我就是要频率响应等于一直线,就是要调音到接近一直线,没监听等级,没有超高分离 没有超解析 ,还是直接进垃圾场比较快。

[ 本帖最后由 gameguytw 于 2012-4-27 09:4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802

帖子

1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0
注册时间
2005-7-11
发表于 2012-4-27 09:5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气动中音高音+ETON低音,瞬态快得有点夸张。鼓皮的余震还没出来就收住了,这和听现场的感觉截然不同。"
你这句有问题耶~
现场的鼓皮有没有“余震”?
录音时采集到这“余震”了么?
怎么到了adam回放时就被cut了?
这叫“瞬态快”还是滤波器啊


原帖由 jwd950 于 2012-4-24 16:53 发表

我转一下我的好友的观点,我感觉很不错。

最后也谈谈监听喇叭的特点,个人觉得监听喇叭最大的优势恰恰在于它没有特点,所以前端搭配得当的话玩法多样。如果喇叭本身个性太强反而不好。但最大的问题在于,一方面是听惯了HIFI的你是否适应这种声音。另一方面是因为监听喇叭的本质是为了“找到录音中的问题”,所以对解析度和瞬态要求极高,甚至到了“不自然”的程度。。。比较典型的就是ADAM,我听过他的次旗舰BETA,就不是太适应。气动中音高音+ETON低音,瞬态快得有点夸张。鼓皮的余震还没出来就收住了,这和听现场的感觉截然不同。反而变得“不真实”了,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而这类喇叭被拿出来说事最多的就是白盆NS10了。所以国外专门将较为高端的监听喇叭定义为“自然型”监听,ATC\西湖\TAD都属于这一类,就我自己听TAD2401的经验来说,确实已经非常接近现场的感觉了,不会为了追求解析而牺牲自然度,当然被诟病的就是可能不容易发现混音中的问题,听出来完美的作品换了更差的系统就不好听。。。所以TAD是典型的MASTERING的喇叭,而ADAM是MIXING的喇叭。。。
OK,瞎扯半天有些说远了。。。话说回来,几个要点:
1、专业有源监听相对传统的HIFI而言,性价比是很高的,可玩性不见得低很多,关键是你是否适应这种声音取向,而专业设备试听又有难度,所以风险较高
2、建议大家视野可以开阔一些,比如B&M为代表的德国好货,国人可能知之甚少,那是因为老外都把好料自己留着玩了~~
3、监听喇叭也有分类,从欣赏音乐的角度来说,MASTERING方向的喇叭会更适合一些。如果买到专门挑刺用的喇叭,听久了很容易疲劳
4、主监听系统虽然诱人,但是往往适合全吸音的专用声学环境,拆到家里不见得适合。一方面空间不够大,二来入墙的喇叭宽度很大影响声场定位,三来非强吸音环境容易高音能量过强
5、PC\MAC HIFI以及有源喇叭,在国外也是越来越普及的玩法了,减少在器材上的折腾多专注在音乐本身上,我觉得是好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07-3-21
发表于 2012-4-27 09: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271

帖子

1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1
注册时间
2012-1-3
发表于 2012-4-27 1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ction859 于 2012-4-27 09:52 发表
"气动中音高音+ETON低音,瞬态快得有点夸张。鼓皮的余震还没出来就收住了,这和听现场的感觉截然不同。"
你这句有问题耶~
现场的鼓皮有没有“余震”?
录音时采集到这“余震”了么?
怎么到了adam回放时就被cut ...


同意ls,其实很多朋友都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建议出一本hifi大辞典,规范一下用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6-24 03:08 , Processed in 0.120981 second(s), 42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