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谷雨

[耳机] GS1000的特点

[复制链接]

198

主题

1万

帖子

7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76
注册时间
2009-1-25
发表于 2009-3-31 21: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看去谷大说的“非常成功的耳机放大器”只有rpk和8pL
退烧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3328

帖子

216

积分

荣誉会员

俱乐部理事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6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9-3-31 21: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ifeng 于 2009-3-31 21:20 发表
看来看去谷大说的“非常成功的耳机放大器”只有rpk和8pL



看驱动对象和应用领域了,对于HD600,例如RP1000,010B,8PR都非常非常好,RP7次之也很好,SOLO是最起码的,但是SOLO的信息量比前面的那些要少很多很多。

对于驱动高档低阻,这个问题就更复杂,而且目前来看,非常非常好的很少。但非常好的搭配还是有的,比如W2002+HA2002, 8P,8PL+RS1等等。

另外,我还是那个观点,耳机放大器总体水平不高,特优产品太少,主要原因是发烧厂商不把耳机当回事,没有即懂耳机、又懂电路又懂艺术的人去干这个事。

所以,耳机发烧友其实是比较尴尬的,因为,这些人往往又年轻,听力又好,又不能用房间不好呀、摆位不好啊糊弄。上学的时候没钱被人用1000多的东西骗了也就罢了,工作以后就比较麻烦,没个作好前级的本事就根本是不能碰耳机放大器的,现在的公司,都是成本倒算,折腾一个2000块的东西,至少600要留给经销商,600要自己作利润,成本就只剩下800了,哪里还能有什么有水平的人来设计和制造,能响能卖就行。

象RUDI和老叶这样的都是恐龙级的,rudi要不是能全世界开卖,早饿死了。

[ 本帖最后由 谷雨 于 2009-3-31 21:3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2434

帖子

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61
注册时间
2006-9-24
发表于 2009-4-1 11:4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个人觉得,在CD音源中,保证CD编码信息量(已与录音现场不同)和正确性的第一个环节是DA转换环节,我个人推测这个环节最重要。

HIFI圈内“谈虎变色”的JITTER对声音的影响就发生在这个环节。还依稀记得以前教科书的内容,那就是如果用于DA转换的低通滤波器所输入的“样本信号”(由解码器根据数字编码生成)是平顶脉冲(由平顶脉冲所组成的“样本信号”与采样环节的样本信号间存在一个量化误差),则滤波器无法对量化误差进行补偿。可采用的其它选择是输入到低通滤波器的“样本信号”由三角脉冲、钟形脉冲或其它形状的脉冲等组成。

除输入到低通滤波器的“样本信号”的脉冲形状外,低通滤波器自身的特性如何,对拟合出来的模拟波形影响极大。

所以我觉得用于DA转换的那个低通滤波器和其输入信号是关键,其后(包括CD机中的模拟部分、功放部分)的电路需要做的是如何使由那个低通滤波器所拟合的模拟波形尽量不发生不合理的改变,这当然也重要。

在纯数字部分,无论是“升频”(一般CD音源厂商都升频),还是对CD格式作格式变换(如DCS将CD格式变为SACD格式),其本质就是在做“人造美女”,属“无中生有”的范畴,当然这也有个如何“无中生有”得更“自然”的问题。

在数字编码已丢失录音现场信息的情况下,重播系统模拟放大部分保持极小的失真,其实质就是尽量不再去改变“已不正确的信息”。如果如此做的结果就是让人听到更冷冰冰、数码味更重的声音,那我情愿模拟放大电路的制造者往器材里加佐料(当然不是乱来)。基于此,我对那些宣称模拟部分失真度如何如何小的器材持一种存疑的态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77

主题

10万

帖子

3763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3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发表于 2009-4-1 11:59:1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刘说的很不错,不过我还想提到一个小问题,就是数字音源(转盘或PC或音频文件播放器)是如何影响到数字信号的"信息量"的.

当然,各种数字音源各有各的jitter量和jitter特征. 这也造成了不同转盘的音质差异,音色差异,造成了各种PC和音频播放器的音质差别,音色差别. 但其中有一个差异是颇费思量的,那就是信息量的问题. 有些数字音源就是能还原出更大的信息量,更多的细节,更大的密度,而有些则不能,缺少了信息. 这单纯是jitter高低决定的吗? 值得思考.

特别是考虑音频文件播放器的问题. 这些播放器在播放wave文件时,事实上是一个字节都不少地播出了CD碟上储存的每个数字信息.  反而是CD转盘由于是一次读,有可能没有把每个字节都读清楚,存在漏读或误读的机会. 那么一个字节都不漏,不错的音频播放器,为什么不是最好的数字音源呢? 为什么不是信息量最大的数字音源呢?

所以我的一个始终盘旋的问题就是: 数字音源的信息量,是否纯粹取决于jitter量和jitter特征. 还是有其他决定因素.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09-4-1 12:02 编辑 ]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30

帖子

1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4
注册时间
2007-6-28
发表于 2009-4-1 12: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大的失真还是来自扬声器,那是毋庸置疑的。音源本身的失真已经很小。其次是扬声器与放大器的电器特性匹配问题。

升频是为了做noise shaping,就是把噪音往高频区域压从而降低可闻域的失真,这个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所谓的“失真小”仅仅是一些数据譬如THD,IMD之类的,不能保证其中某些频段没有较大的失真,譬如我用RMAA测试我的声卡成绩SNR在118DB,THD在0.0004这个档次,应该算是高指标了(事实上可能超过大部分的hifi用DAC的水平),但是如果观察波形会发现虽然噪音的基础值仅在-145DB附近,但是从2k开始一直会有毛刺,你如果计算这些spikes的平均能量那是很低的,但是对听感来说就不见得如此了,还不如稳定的-130DB。

而真正糟糕的事情就是录音了,虽然理论上(如果使用耳机回放)最自然的录音方式是假人头,但是现代的录音通常是通过夸张的录音方式(把话筒放在乐器旁边)来制作的,譬如我以前说过现在的钢琴好比把头伸进琴腔里面的感觉,这么整出来的录音音质是出奇的夸张,细节呢在一般系统上听就已经太多了,录制管弦乐团呢更是使用麦克风阵列录制后进行后期的数码加工整合而成,这是不是好事还要看大家的审美趣味了。

[ 本帖最后由 pig2man 于 2009-4-1 12:4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主题

1万

帖子

7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76
注册时间
2009-1-25
发表于 2009-4-1 12: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cd碟上的数字信息跟pc中pcm的数字信息有什么不同?
我现在比较怀疑普遍理解的数字信号、模拟信号的定义是否正确。
模拟信号又是以什么形式存在在电路中?数字信号呢?
许多讨论的东西都是宏观层面,定义层面和静态过程的,须知播放cd播放音乐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即时概念
不论ad或者da,只要你是一个即时概念,都会存在数模或者模数转换算法的问题

在pc的概念中,和传统cd音响的概念中,用解码来形容数模转换甚不合适
解码其实应当是属于转盘领域的

[ 本帖最后由 mifeng 于 2009-4-1 12:17 编辑 ]
退烧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3328

帖子

216

积分

荣誉会员

俱乐部理事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6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9-4-1 12: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而真正糟糕的事情就是录音了,虽然理论上(如果使用耳机回放)最自然的录音方式是假人头,但是现代的录音通常是通过夸张的录音方式(把话筒放在乐器旁边)来制作的,譬如我以前说过现在的钢琴好比把头伸进琴腔里面的感觉,这么整出来的录音音质是出奇的夸张,细节呢在一般系统上听就已经太多了,录制管弦乐团呢更是使用麦克风阵列录制后进行后期的数码加工整合而成,这是不是好事还要看大家的审美趣味了。

假人头在70-80年代流行了一阵子以后就无声无息了,什么原因值得思考。
另外一个反例是DECCA的Phrase4,也是用了几年就拉倒了,不过现在的7声道LPCM音乐其实和Phrase 4的思想是一样的,而且出来的效果也非常的好,也许有一天,LPCM会成为主流格式也说不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主题

1万

帖子

7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76
注册时间
2009-1-25
发表于 2009-4-1 12:3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头录音我总觉得效果骇人有余,真要细究,感觉也有不自然之处,比如正前方的声场就怪怪的,且总觉的声音结像很高,高过头顶不少
退烧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77

主题

10万

帖子

3763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3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发表于 2009-4-1 12:51: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头录音从制式本身讲,是没有大问题的. 当然它的制式决定了只适用于耳机欣赏.

录音过程中造成最大问题的,还是话筒本身. 大家应该有这么一个常识: 电声重播的整个过程中,问题最大,造成损失,失真最严重的,就是两个换能环节,即话筒拾音,和喇叭或耳机重放. 整个电声重播链里别的都是电信号的转换,传输,放大,失真都可以控制得很小,唯有这一头一尾两个换能环节(物理振动和电信号之间的转换),是问题最大的,而且依照目前的科技来看,无法突破.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30

帖子

1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4
注册时间
2007-6-28
发表于 2009-4-1 13: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流行主动式补偿来改善频响和相位,从Aego 2到Meridian的DSP Speaker,应该是一种趋势——很多产品已经应用而且效果极佳,所以音色、平衡度都不是问题了,但是确实,分辨率是硬指标,靠软件做不上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2434

帖子

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61
注册时间
2006-9-24
发表于 2009-4-1 16:3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小白 于 2009-4-1 11:59 发表
老刘说的很不错,不过我还想提到一个小问题,就是数字音源(转盘或PC或音频文件播放器)是如何影响到数字信号的"信息量"的.

当然,各种数字音源各有各的jitter量和jitter特征. 这也造成了不同转盘的音质差异,音色差异 ...

“信息量”是一个HIFI术语,虽然大家都在用这个词,但因无严格定义,所以还不好说对应到什么信号的什么特征上去。不弄清楚这个,要进一步作技术探讨,是无意义的。

就信息来说,在数字世界中,一切信息均包含在了相应的编码中,不同的信息,其编码肯定不同;在模拟世界中,一切信息都包含在了相应的波形中,不同的信息,其波形不同。

相同的代码含有相同的信息,但在数字音源中,包括你在内的一些人均坚持说即使在同一系统中,相同的代码听到的声音往往不同。这一现象我无法解释。我只能说出以下意见:

相同的代码含有相同的信息。如果出现了上面所说的不同听感,请查找代码以外的、包括听音者自身在内的原因,但不要去怀疑相同的代码含有相同的信息这一原理。如果这样的怀疑能成立,那数字科技的大厦会因此而坍台(开个玩笑:如果有谁能证明相同的代码含有不同的信息,那一定能得诺贝尔奖)。

如果相同的代码在不同的音源上播放,那声音自然是不同。这声音的不同首先是由DA转换时那个低通滤波器拟合出的模拟波形不同造成的,其次是后面各环节不同的失真情况所造成的。

对PCHI,我自己的推测是,PC内的电源、高频干扰等远比CD严重。这是造成目前PCHI音质赶不上CD机的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主题

1776

帖子

1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3
注册时间
2003-4-17
发表于 2009-4-1 16:45: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耳朵听01010001这种代码的话应该无所谓的,肯定一样的

考虑下解码价格相差如此巨大,你还坚持编码相同出来的声音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77

主题

10万

帖子

3763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3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发表于 2009-4-1 16:47:4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刘,我有说过"相同代码听到的声音往往不同"吗?? 你误解了吧. 两个相同的"音频文件"在同一个播放系统中不可能发出不同的声音,除非是这个播放系统存在不稳定因素.

另外,如果你认为PC-FI的问题主要就是电源,高频干扰,那么没有此问题的独立音频播放器,音质还是赶不上高级CD机. 近期我在听的PCM-D50, Wadia 170iTransport都是这类产品,没有电源,高频干扰的因素,但播wav文件还是显然不如高级CD转盘的.

所谓信息量的定义,就说最直观,最容易理解的好了. 高级CD转盘能听到更大的声场,更丰富的细节,包括乐器泛音,而这些在听PC或音频播放器(播放wav文件)时就差了不少. 这是为什么呢? CD碟在抓到电脑上时,可是一个字节也没有丢啊.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09-4-1 16:50 编辑 ]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主题

1万

帖子

7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76
注册时间
2009-1-25
发表于 2009-4-1 16:5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jw100 于 2009-4-1 16:39 发表

“信息量”是一个HIFI术语,虽然大家都在用这个词,但因无严格定义,所以还不好说对应到什么信号的什么特征上去。不弄清楚这个,要进一步作技术探讨,是无意义的。

就信息来说,在数字世界中,一切信息均包含在了相应的编码中,不同的信息,其编码肯定不同;在模拟世界中,一切信息都包含在了相应的波形中,不同的信息,其波形不同。

相同的代码含有相同的信息,但在数字音源中,包括你在内的一些人均坚持说即使在同一系统中,相同的代码听到的声音往往不同。这一现象我无法解释。我只能说出以下意见:

相同的代码含有相同的信息。如果出现了上面所说的不同听感,请查找代码以外的、包括听音者自身在内的原因,但不要去怀疑相同的代码含有相同的信息这一原理。如果这样的怀疑能成立,那数字科技的大厦会因此而坍台(开个玩笑:如果有谁能证明相同的代码含有不同的信息,那一定能得诺贝尔奖)。

如果相同的代码在不同的音源上播放,那声音自然是不同。这声音的不同首先是由DA转换时那个低通滤波器拟合出的模拟波形不同造成的,其次是后面各环节不同的失真情况所造成的。

对PCHI,我自己的推测是,PC内的电源、高频干扰等远比CD严重。这是造成目前PCHI音质赶不上CD机的原因。



这段红字却未曾有人说过呀?
退烧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主题

1万

帖子

7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76
注册时间
2009-1-25
发表于 2009-4-1 16:59:09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哪位是否了解传统cd中包含的信息究竟是个什么形式的?

这个数字信息是与wav一样还需pcm或别的什么方式解码再进行数模转换,还是直接光头读取讯号便可进行数模转换?

平时惯把da称作解码,但研究问题是还是以数模转换称之好

wav-pcm这个过程才叫解码,先解码再da,以某种方式(算法?顺序?)进行

最近非常空闲,有近一年的带薪假。看了许多资料,发现网上许多术语和惯用看法都是属于“马马虎虎”的正确

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的区别,在电路中有何不一样,基本层面上有什么区分等。发觉这些很简单的概念上都有深刻的东西在,平时用用,如不讨论深刻问题都没事

真正细究,问题大把大把

[ 本帖最后由 mifeng 于 2009-4-1 17:11 编辑 ]
退烧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9-6 06:22 , Processed in 0.105608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