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
发表于 2017-3-24 23:41:01
本帖最后由 还在 于 2017-3-24 23:53 编辑
sonate op.106:http://pan.baidu.com/s/1c19Icow 密码:9gul
还在
发表于 2017-3-25 14:55:22
本帖最后由 还在 于 2017-3-25 14:57 编辑
Miklos Perenyi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一个音乐家庭.五岁时开始学习大提琴,七岁进入匈牙利布达佩斯李斯特音乐学院跟随Ede Banda教授学习.Miklos Perenyi首次在布达佩斯登台年仅九岁.随后他又进入圣.塞西利亚.罗姆音乐学院跟随Enrico Mainardi教授继续学习.
1962年,他获得了在布达佩斯举行的卡萨尔斯国际比赛的大奖.1965年和1966年,Miklos Perenyi得到卡萨尔斯的邀请,参加了他在Zermatt和Puerto Rico的大师班,并 连续思念参加了著名的Marlboro音乐节.
1973年,他开始任教与李斯特音乐学院,之后成为大提琴教授.
为了表彰Miklos Perenyi在音乐上作出的贡献,他在1980年被授予Kossuth奖,在1987年Bartok-Pasztory奖.作为独奏和室内乐音乐家,他的足迹遍布欧洲、美国、日本和中国的许多音乐中心及艺术节。他拥有非常广泛的曲目,作品函盖17、18世纪到现代派音乐。
Miklos Perenyi也从事音乐作品创作,包括大提琴小品以及小型室内乐重奏作品。
他为Hungaraton, Quint, Sony, Teldec, Erato, Col Legno and Decca等唱片公司录制了很多音录音片以及录象。
链接:http://pan.baidu.com/s/1boI78Ur 密码:3fqb
还在
发表于 2017-3-25 17:08:20
链接:http://pan.baidu.com/s/1qYlnruk 密码:26a8
还在
发表于 2017-3-26 22:16:44
法国组曲,Gould速度较快73-74年录音,音色略带古意。Richter不同时期速度差异较大,54年的很快,两版91年的比较接近
链接:http://pan.baidu.com/s/1qY99SJi 密码:gzbg
还在
发表于 2017-3-27 21:59:59
出门看看………
还在
发表于 2017-3-28 19:17:45
樱花还没开:Q
denisluo
发表于 2017-4-1 09:41:34
感谢楼主分享!!!
还在
发表于 2017-4-2 12:31:59
逛唱片店是必须的:lol
还在
发表于 2017-4-4 13:51:14
Johanna Martzy 巴赫小无,典雅曼妙
链接:http://pan.baidu.com/s/1mimbVIS 密码:z3uh
还在
发表于 2017-4-5 18:22:33
本帖最后由 还在 于 2017-4-5 18:29 编辑
Metallica – Metallica
Label: Vertigo – 510 022-2, Helicon Records – 510 022-2
Format: CD, Album
Country: Israel
Released: 1991
Style: Hard Rock, Heavy Metal
好像仅有这张以色列压片cd
刘汉盛榜单 METALLICA同名專輯 俗称 黑蛇
音响二十要之"声音的密度与重量感"
金屬製品合唱團
Vertigo 510 022-2
入選原因:我很少能夠聽到非常暴力的錄音同時又兼有很好的音質者,而這張CD正是罕見者之一。這是我捨棄許多同樣非常暴力、可以表現聲音的密度與重量感的CD而選它的原因。您可以聽聽它的吉他與鈸聲,那種音質多美!您可以聽聽它的鼓聲(例如第一首),它的音質多美!當然,整張中死命暴力的演奏所呈現出超強的「聲音的密度與重量感」更是我要選它的原因。以前MBL老板在福華飯店展示時也曾秀出這張CD。請注意,這張的封面是全黑的,因此您看到的漆黑一片封面印刷是正確的。
難關:第一軌一開始的吉他聲與鈸聲如果不細緻甜美,那就不必聽下去了。第三軌如果沒有狂風暴雨的感覺就不對;小鼓打在鼓皮上的質感幾乎就像是打在您的皮膚上;腳踩大鼓既猛又烈,壓得人喘不過氣。第四軌腳踩大鼓與貝司一起演奏出來的低頻噗噗聲非常迷人,您感受到嗎?那噗噗聲要有QQ的震撼力才對。第五軌的空間感非常好,小鼓、鈸、腳踩大鼓的所有優點也都集中在此。第八軌又出現那美絕的吉他聲,趕快感動一下吧!第九軌那超強的暴力又出現了,實在太過癮了!如果您High不起來,那絕對是錯的。第十二軌一開始的小鼓像排山倒海般湧過來,如果小鼓聲變雜了就不對。配合著大鼓QQ震撼力的低頻,這段說多迷人就有多迷人。總之,聽這張如果您沒有血脈賁張就是錯的!
链接:http://pan.baidu.com/s/1kV1Ddn5 密码:3fxm
还在
发表于 2017-4-6 21:52:22
本帖最后由 还在 于 2017-4-6 22:00 编辑
1949年12月7日Tom Waits出生于加州波摩那,最大的外在特征是他那张永远离不开烟的脸和提着酒罐的手,计程车司机的气质和加州中下阶层小人物的身影。
Waits从小酷爱Cool Jazz的萨克斯风音乐,同时他也热爱60年代的西岸摇滚音乐,如Bing Grosby、George Gershwin的节奏蓝调,到The Beach Boys的冲浪摇滚和The Grateful Dead的迷幻摇滚。在这个Tom成长的时代中,对他内在影响深远的莫过于"垮掉的一代"的文学作家Jack Kerouac和Charles Bukowski的作品了。
青少年时期,Tom在洛杉矶的午夜俱乐部打工,为客人开车门、看店门挣些生活费,这种环境令他立志总有一天他要成为门内的表演者的意向。直到1969年他终于在洛城一家名为Troubador的俱乐部达成他的心愿,做了第一场演出。并获得实验摇滚乐队Frank Zappa的经纪人Herb Cohan的欣赏,作为Tom的经纪人,让他进入摇滚巨星的表演圣地Tropicana大饭店演出。
这段时间TomWaits建立起广大的乐迷基础,遂于1972年和隶属于华纳公司旗下的重镇Elektra/Asyium唱片公司签约。
1973年的处女作Closing Time问市,其中单曲"OL'55"被收入Eagles乐队同年专辑On The Border中,评价很高,但Tom的Closing Time却卖的其惨无比。
Tom的音乐初听者是不会喜爱的,在他的音乐中配器与录音是十分简陋的。这还不算,他的歌声更是非同小可地令人难安,一种喉痛声哑的吟喃,像是酗酒过多或噎住一口陈年老痰般地破铜嗓子。乍听之下是种病痛与听觉虐待的难安,习惯后,却成了煽情感动的难安。很Jazzy的感伤和氛围,形成了Tom的音乐世界。烟酒不离的印象,搭配着描述卑下社会颓废景状的歌词,使Tom的音乐和内容宛如一面镜子般的反映出洛城"最深层面人们的生活面貌,整个70年代的洛城,在Tom Waits的描述中,呈现出最一般性的存在。
吸引我的视线的是唱片封面上那抽烟的瘾君子,低等酒吧的杂乱不堪,深夜提着老式油灯的守夜人,黑暗的夜色,街角远远传来的呢喃的歌声……而这一切也渐渐地 成为了Tom waits的音乐色彩与条案,并且名正言顺地成为他用音乐表达低等下人,在贫困线上挣扎的无产者的一种方式。这几乎贯穿了Tom waits的所有音乐主题,从此,Tom waits也就在世人的眼中,变成了酒鬼,流浪汉,和低级的拉皮条者。
可以说,一个“怪”字几 乎表达了Tom waits的音乐艺术与美学。从他那低哑的嗓音,幽默而辛酸的歌词,到他那灵性的词曲编配,无不时时透露出一个优秀民谣歌手的个性特征。Tom waits粗糙的声音其实只能捕获一小部分听众,但是他的音乐对明智的人们来说具有一股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早在70年代初期,这位来自加利福尼亚的歌手就 以他那深沉,粗厚的嗓音获得了一些听众。看来,种种光辉的头衔:诗人,领导时代的歌手以及“垮掉的一代”复兴者等,都是为他而准备的。 Tom waits生于1949年12月7日,他从“垮掉一代”中获取创作灵感,从迈尔?戴维斯(Miles Davis)等爵士乐手那里寻找音乐元素。在60年代末几次陆陆续续的公众露面后,Tom waits渐渐有了演唱和创作的决心。1973年Tom waits在Asylum公司出版了第一张专辑《Closing time》(打烊时间),该专辑融合了乡村音乐与民歌元素,尽管不很成熟,但其中的两首作品足以使他一举成名,那就是《Marhta》(玛莎)和 《01’55》,分别被Tim buckley 和The eagles翻唱。这大大提高了Tom waits的作词声望,因为Tim buckley本身就是以作词为著。
之后Tom waits开始专注于爵士与布鲁斯风格的民歌,并出版了一些奠基性质的专辑。这个时候,Tom waits创作辉煌的个人“三部曲”的时机已经成熟。从1983年的古怪的节奏与布鲁斯作品集《Swordfishtrombones》(箭鱼长号)到 1985年的《Rain dogs》(暴雨),到1992年推出的专辑《Bone machine》(骨头机器),Tom waits名正言顺地达到了个人事业的顶峰。如果说专辑〈箭鱼长号〉是Tom waits音乐艺术与创作才华的技术性表达的话,那么,专辑《暴雨》则是他对社会下层人士的进一步研究,完整地体现了Tom waits一以贯之的音乐主题: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与人类良知。
作为一个清醒的艺术家,Tom waits更关注的是那些无法表达自己的痛苦的人们,他们的灵魂,他们的堕落,他们的声音,深深地吸引着Tom waits,当Bob dylan在舞台上扮演正义与英雄的把戏的时候,Tom waits却在一个粗陋的小酒馆里与一群小流氓“耳鬓厮磨”,写着他们的丑陋的故事,写着不为人知的诗篇。专辑《Rain dogs》由19首短歌组成,Tom waits以一个社会小人物的角色入场,从冒险《Singapore》(新加坡)开始,到《Anywhere I lay my head》终结,其间记录了一个人的命运与追求,爱情,事业,对终极归宿的渴望……“We sail tonight for Singapore/we’re all as mad as hatters here/I’ve fallen for a tawny moor/Took off to the land of Nod……”在西方人眼中,当时的新加坡就像开发中的西部美国一样,充满了无限的诱惑,并且其英勇的远行具有古典式的悲剧色彩,当然,更为主要的是生活所 迫,就像让我们记忆犹新的华工!Tom waits的语气充满了自嘲,幽默,并用一句谚语来解脱自己悲伤的心境:“In the land of the blind,the one-eyed man is the King”。《Hang down your head》,Tom waits式的爱情故事,基调是悲伤的,而Tom waits粗厚的嗓音怎么也让人觉得是一个放得开的男人,虽然Marie依然离不开Tom waits的不眠的睡梦。
在众多的民谣歌手之中,Tom waits可能是最为个人化的一位了。Bob dylan把音乐当成了武器,并且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为战斗的艺术”和“为艺术的战斗”的古怪逻辑,Tim buckley在研究着他的词源学,而Phil ochs在开演唱会,为积极的政治说话。我想,假如把这一切比作一个舞台,那么,在台上风光的正是Bob dylan之流,而黑色调的Tom waits则蹲坐在后台与一个个小丑打情骂俏,并且发现他们才是真正需要音乐的一群,而不是成了口号,在面对普罗大众呼喊。
Tom Waits还于1986年出演了吉姆贾木许(Jim_Jarmusch)导演的影片不法之徒(Down by Law),并担任了电影原声的创作。其中的片头曲《Jockey Full Of Bourbon》令人印象深刻。
链接:http://pan.baidu.com/s/1hsNxYy4 密码:oe0m
在江边熬浆糊
发表于 2017-4-7 15:36:20
感谢分享
还在
发表于 2017-4-7 20:48:21
链接:http://pan.baidu.com/s/1gfbwZRX 密码:2jyb
还在
发表于 2017-4-9 13:10:30
“怀念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柴可夫斯基的《a小调钢琴三重奏》(转)
谈到柴可夫斯基《a小调钢琴三重奏》的副标题——“怀念一位伟大的艺术家”,许多人都会毫不置疑地联想起鲁宾斯坦这个名字。其实在19世纪后半叶,俄国有两个鲁宾斯坦,对俄罗斯音乐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两个鲁宾斯坦是兄弟,哥哥名字是安东•鲁宾斯坦(Anton Rubinstein)、弟弟是尼古拉•鲁宾斯坦(Nikolay Rubinstein)。
1862年9月,安东•鲁宾斯坦倾全力创办了俄国第一所音乐学院,也就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并成为第一任的院长。柴可夫斯基得知这个消息以后,违背他父亲要他学法律的主张,毅然抛弃当司法部书记的职位,考入音乐学院,成为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学生。在学院中柴可夫斯基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管弦乐法,但是安东并不赏识柴可夫斯基的才华。三年之后,柴可夫斯基由音乐学院毕业,毕业的作品是根据席勒的《欢乐颂》内容而创作的一部清唱剧。安东•鲁宾斯坦、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塞罗夫是当时三位评审委员,他们三人对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评价不高,只给了银牌奖(最高的荣誉是金牌奖)。
倒是安东的弟弟尼古拉对柴可夫斯基十分赏识,力邀他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莫斯科音乐学院是1864年由尼古拉所创办的,他提出发展俄国本土音乐的主张,和哥哥安东“音乐无国界”的想法正好大异其趣,所以他们虽然是兄弟,但是在推行音乐教育上却是各行其是。
在音乐学院毕业时,柴可夫斯基的父亲曾写信给他说:“你要知道,只有意大利人威尔第可以靠歌剧赚大钱,俄国音乐之父格林卡是穷死的,即使你自认是音乐天才,也不会得到社会的重视。”他父亲并以家庭经济不佳,无法负担所有孩子的生活为由,停止了对柴可夫斯基的经济援助。
柴可夫斯基虽然运气还不错,经由尼古拉的提拔而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教和声学,但是收入微薄,难以在消费较高的莫斯科生活。而尼古拉对他生活的照顾可说是不遗余力。从1865年至1871年,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柴可夫斯基是住在尼古拉的家中,除了有充裕的时间去作曲外,偶尔也有机会到欧洲德、法等国访问,这对一个想专心从事音乐创作的人来说,实为无比的恩宠与优遇。因此,尼古拉与柴可夫斯基的关系是非同寻常的,而柴可夫斯基对尼古拉的敬爱与尊崇也是可以想象的。
1877年是柴可夫斯基一生中的“转折年”,在这一年所发生的两件大事,都十分重要地影响他的后半生。一件是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女学生米留柯娃和柴可夫斯基的短暂婚姻失败,因而导致他跳入尼瓦河企图自杀。另一件就是赏识他的富孀梅克夫人,每年愿意赞助他3000卢布,让他可以专心从事作曲。这项赞助持续了14年,也是柴可夫斯基的创作黄金时代。
1880年10月,梅克夫人在家中组成了一个高水准的钢琴三重奏,当时担任钢琴演奏的,便是远从法国请来的钢琴教师德彪西。梅克夫人写信给柴可夫斯基,希望他能创作一首钢琴三重奏,让她的家庭室内乐能够有所发挥。
柴可夫斯基回信说:“你问我为什么从来不写钢琴三重奏?亲爱的朋友,请原谅我,我无法让你满意,因为那超出我的能力。或许是我的听觉器官太过规则,以致无法忍受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组合在一起的声音。在我的观念中,这三样乐器的震动原本是无法融合在一起的。我要向你郑重宣告,听三重奏或任何钢琴和弦乐的奏鸣曲,对我来说真是很痛苦的!”由这封信看来,柴可夫斯基对梅克夫人创作钢琴三重奏的要求,不只是婉拒,而是悍然拒绝。
柴可夫斯基虽然对他的赞助人写了这么一封措词强硬的回信,但是在其后,他想创作钢琴三重奏的想法,却深植于心。例如他当时所作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中,就有很长的一个乐段是钢琴、小提琴与大提琴的重奏。
1881年3月23日尼古拉•鲁宾斯坦病逝于法国巴黎,柴可夫斯基惊闻噩耗,差不多有半年的时间无法提笔创作。1881年12月,柴可夫斯基到意大利罗马游历,终于决定提笔为尼古拉创作一首作品。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中,他就完成了两个乐章的《a小调钢琴三重奏》。
在创作的过程中,柴可夫斯基从罗马写信给梅克夫人:“记得你曾委托我写一首钢琴三重奏,而我一开始就声明我对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三种乐器的组合十分反感。如今,我突然不再反感,我想要以从未作过的钢琴三重奏来考验我自己。”由这封信可以看出,柴可夫斯基这首《a小调钢琴三重奏》虽然是为尼古拉•鲁宾斯坦而作,但是梅克夫人一直是一个潜在的“催生者”。她的委托,柴可夫斯基铭记于心,终于在一年以后,鼓起勇气,创作了这首形式十分独特的三重奏。
柴可夫斯基头一次创作钢琴三重奏,没有太大的把握。因此他邀请音乐学院中三个好朋友先行练习,也就是唐纳耶夫弹奏钢琴,捷克小提琴家赫里马利演奏小提琴,费征哈根演奏大提琴。他们三人在1882年3月23日——尼古拉•鲁宾斯坦的逝世一周年典礼上作非正式的演出。
在这次演出之后,柴可夫斯基发现了一些不满意之处,而作了若干修定,并于1882年10月30日正式在莫斯科公演。由于尼古拉•鲁宾斯坦曾于1859年在莫斯科创立俄国音乐协会,这个音乐协会每年在尼古拉•鲁宾斯坦的生日和祭日都会举行音乐会,当然这首《a小调钢琴三重奏》就成为这些音乐会的重要曲目。1893年柴可夫斯基本人病逝,这首三重奏又成为他本人的挽歌。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两地的纪念音乐会不约而同地推出《a小调钢琴三重奏》来怀念柴可夫斯基。因此这首曲子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大大提高,它已成为怀念伟大艺术家的共同象征,不论这伟大的艺术家是鲁宾斯坦,是柴可夫斯基,或是其他的人。这也许是柴可夫斯基在创作此曲时,始料未及的。
《a小调钢琴三重奏》采用罕见的两乐章。第一乐章是“挽歌般的曲调”,奏鸣曲形式;第二乐章是由12个变奏和结尾构成的变奏曲形式。就精神内涵来说,如果第一乐章表达的是柴可夫斯基对丧失亦师亦友的尼古拉•鲁宾斯坦的哀伤心情的描绘,那么第二乐章便是两人友谊的点滴回忆。
根据分析,第一乐章并不是单纯的奏鸣曲式,其中包括三个主题的反复出现与变化,可以把最后一个主题视为结尾,而分析为奏鸣曲形式的发展;也可以将三个主题视为同等地位,则前两个主题便成为比例较大的回旋曲式。
第一主题是由大提琴奏出一个哀伤感人的旋律,小提琴接续这个旋律的高音声部。当钢琴重复这个旋律,弦乐器以悸动的颤音奏出心情的仓皇与焦躁。第二主题是速度适切的快板,凯旋的气氛和第一主题的忧伤沉郁形成强烈对比,有人说那是描绘尼古拉•鲁宾斯坦视死如归的勇敢形象。
经过繁复的发展部,乐曲转入依依不舍的结尾主题,小提琴和大提琴展开如胶似漆的对话,乐曲在优美迷人的气氛中结束。在这个乐章中,柴可夫斯基用三个完全不同的主题表达出他对尼古拉•鲁宾斯坦辞世的复杂情绪。其中包括哀悼之情、崇敬之心与甜密友情的回忆。
第二乐章的变奏曲形式,主题是一首优美的俄国民谣,也是尼古拉•鲁宾斯坦生前最喜欢的旋律之一。根据莫斯科音乐学院同事卡什金的回忆,柴可夫斯基选择这个主题来怀念尼古拉•鲁宾斯坦,是因为这个旋律代表他们之间难以忘怀的快乐时光。1872年,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教授们利用假期在俄国乡间游历,他们来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小村落。当地人十分热情好客,不但招待食宿,而且邀请他们参加乡村舞会。在舞会中当地人将这首曲调感人的民谣介绍给尼古拉•鲁宾斯坦,那浓郁的草根性在简单的音符中自然流泻出来,往后就成为尼古拉•鲁宾斯坦最喜爱的曲调之一。
柴可夫斯基在第二乐章中,为这个简单的旋律写了12个变奏,每一个变奏都代表他对尼古拉•鲁宾斯坦的一些点滴回忆。主题先由钢琴弹出,在第一变奏改由小提琴主奏,钢琴弹出流畅的装饰奏;第二变奏则由大提琴主奏,钢琴和小提琴配以装饰奏。这三次的重复只算是这个乐章出场的热身运动,并无特殊的含义。
随后的第三、第五、第七、第八、第十变奏,可以充分表现独奏钢琴的各方面优异技巧。其中第三变奏“中庸的快板”,钢琴家由右手轻快地奏出主题,左手以快速装饰奏上下穿梭,小提琴和大提琴拨奏配合,表现出可爱的玩具世界,令人联想起尼古拉•鲁宾斯坦家中收集的“音乐钟”。第五变奏则是独奏钢琴家在钢琴的高音键敲出可爱的清脆琴声,就像尼古拉•鲁宾斯坦家中的“音乐盒”。第七变奏中,钢琴家以重音和弦弹奏出皇帝般的高贵和威严,这个变奏正好和第一乐章的第二主题相互呼应。
尼古拉•鲁宾斯坦一生最崇拜两个西方作曲家,一位是巴赫,另一位则是肖邦。因此柴可夫斯基也以这两个作曲家的风格写出第八变奏和第十变奏。第八变奏是巴赫的曲风,钢琴和两把提琴构成赋格的表现形式,乐曲发展至此,似乎通过时光隧道,来到巴洛克时期。第十变奏一出现,马上令人联想起肖邦波兰玛祖卡舞曲的节奏,活像另一件肖邦的天才洋溢之作。
其余像第三变奏的诙谐曲风、第四变奏的俄国舞曲风、第六变奏的圆舞曲、第九变奏的狂想曲,都是各具特色,令人对柴可夫斯基写变奏曲的天才巧思,嫉羡交加。
最后的第十二变奏篇幅最长,几乎可以独立成一个乐章。乐曲一开始,便是雄壮有力的进行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在发展过程,第一乐章那耳熟的第一主题也加入,第一和第二乐章的两个主题交互出现,在惊恐、焦躁、感怀的复杂情绪下,推升到乐曲的最高潮。
乐曲在高潮中,依依不舍地走向最后的结尾。在乐曲终结前,钢琴深沉地弹奏出肖邦《降b小调第二号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中人们所熟悉的“送葬进行曲”的节奏,送葬的脚步由近而远,最后消失在无限的寂静之中……。
柴可夫斯基这首《a小调钢琴三重奏》,堪称室内乐中的杰作。就“独特的创意”来说,他以忧伤、崇敬和依恋三种心情所构成的三个主题,交织形成独特的第一乐章;又以生活点滴回忆凝聚成的主题与变奏构成第二乐章,而从头到尾贯穿着柴可夫斯基气质中独特的情绪感染力,无论构思、形式和风格都是独一无二的。
就形式的完整性来看,《a小调钢琴三重奏》虽只有两个乐章,但是其中却包含奏鸣曲、变奏曲、诙谐曲、玛祖卡舞曲、赋格各种形式,层层相扣,就如同精致的象牙雕刻,大结构中又有小结构,虽然眼花撩乱,却又层次井然。
就丰富的内涵来看,《a小调钢琴三重奏》包含人性各种高贵的情谊,男性的雄伟庄严(第一乐章第二主题,第二乐章第七变奏、第十二变奏),女性的精致柔情(第一乐章第三主题,第二乐章第三变奏、第五变奏)。有巴赫的理性风格(第八变奏),也有肖邦的浓郁诗情(第十变奏与结尾)。所以柴可夫斯基在怀念一位伟大艺术家的同时,又创造了另一个伟大——三种乐器所凝结成的伟大。
还在
发表于 2017-4-9 14:13:54
本帖最后由 还在 于 2017-4-9 14:38 编辑
链接:http://pan.baidu.com/s/1i44iW9R 密码:ph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