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
发表于 2017-5-3 17:17:26
玛塔·迪娅诺娃,保加利亚钢琴家,意大利布索尼国际比赛金奖、“卡萨格兰”“波尔多”国际比赛第一名。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任陪审团员,多次国际巡回演出世人瞩目。
链接:http://pan.baidu.com/s/1qYLhowW 密码:ikfq
还在
发表于 2017-5-4 19:15:50
奥地利著名钢琴家伊丽莎白•莱昂斯卡娅(ElisabethLeonskaja)被认为是当今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她出生在前苏联格鲁吉亚的首府第比利斯,她的父母在她童年的时候启蒙了她对钢琴的热爱。在她11岁的时候就在第比利斯举办了她的首场音乐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964年起,她就学于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雅可普•米尔斯坦教授。在她就学期间,她多次在布加勒斯特、巴黎及布鲁塞尔的国际比赛中获奖。她于1978年离开苏联,定居于维也纳。在此之前,她与斯维托斯拉夫•里希特合作,举办了几场音乐会,这对她以后艺术事业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79年她参加了萨尔斯堡音乐艺术节,奠定了她在西方音乐界的事业发展基础。在这以后,莱昂斯卡娅经常出现于世界各地的音乐中心,举办独奏音乐会和作为独奏家与欧美一流乐团合作,其中包括:柏林爱乐乐团、莱比锡布业大厅乐团、捷克爱乐乐团、汉堡、科隆及慕尼黑广播乐团、巴黎乐团、纽约爱乐乐团、洛杉矶爱乐乐团及克利夫兰乐团。同时,她还是各大主要夏日音乐艺术节上非常受欢迎的客座演奏家,象萨尔斯堡音乐艺术节、维也纳音乐艺术节和卢塞恩音乐艺术节。莱昂斯卡娅还作为合作伙伴,与著名的独奏与重奏家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如海里因希•希弗,维克托特利恰科夫,阿•贝尔格四重奏,鲍罗丁四重奏及瓜内利四重奏都定期邀请她进行合作。多年以前,她就与Teldec Classic唱片公司签约,录制了大量的唱片。这些唱片作为她超群的艺术水平的见证,其中许多获得了大奖,如Grand Prix du Disque,Prix Caecilia,Diapason d’or等。
链接:http://pan.baidu.com/s/1hrGx91E 密码:csch
还在
发表于 2017-5-7 20:29:34
试听:http://pan.baidu.com/s/1ceW894 密码:z0zk
还在
发表于 2017-5-8 19:50:19
专辑名称:Belonging专辑歌手:Keith Jarrett 发行日期:1974专辑语种:其他专辑类型:Jazz唱片公司:ECM Records 六十年代掘起了一批出色的爵土乐演奏家,Keith Jarrett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人物,一位有代表性的钢琴家。Keith Jarrett的音乐生涯经历了多个阶段。他获得巨大的国际荣誉则主要归功于他的系列独奏音乐会。在这些引入瞩目的音乐会上,他显示出杰出的即兴演奏才能。他在音乐会上的演奏完全是即兴的杰作,毫无事先的准备或者计划。在表演独奏的同时,他曾经不止一次地领导四重奏和五重奏乐队,演出古典音乐。加雷特三岁时就开始演奏钢琴,在他只有七岁时他就举办了自己的独奏音乐会。毫无疑问他是一位早熟的音乐家,当他还是一位中学生的时候他就成为了—位职业音乐家,在1962年时,他在伯克利学习,其后他就开始和自己的三重奏组在波士顿地区演出;1965年他来到了纽约,当时著名的鼓手相乐队指挥Art Blakey的“爵士信使”乐队正在这里,他同这个分队合作了四个月,后来他加人了非常流行的查理·劳埃德四重奏组(1966年到1969年)并跟随这支乐队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这些演出为他增加了个人的荣誉。他开始偶尔在演奏钢琴之外,演奏高音萨克斯管,这种情况在整个七十年代一直持续着。在爵士音乐史上,很少有乐手具有象钢琴演奏家Keith Jarrett那样的才华。也许,许多Keith Jarrett乐迷都是在最初接触到他的音乐时就被其中的多样性所吸引,对他们来说,Jarrett的音乐打开了一扇门,门内是一片崭新的爵士乐天地,同时也是Keith Jarrett的内心世界。 一般而言,黑人爵士乐手在演奏时会更注重感官上的刺激,以达到情感宣泄的目的,他们所缺乏的是一种更为具象的思考;白人爵士乐手虽然注重了理性,但从本源上讲,爵士乐是一种黑人音乐,白人的情感较难触及其泥土中的根。尽管Keith Jarrett是白人,但他在演奏时嘴里总爱下意识地哼着旋律。这一点很象许多黑人爵士乐手,也许,Jarrett天生就是演奏爵士乐的人,他在情感与理智间寻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公认经典团之经典作,不需多言。这个最高标准时期的 Keith Jarrett 有可能会轻易择偶吗?Blossom 确实像黑夜中暗自绽放的莲花。而 Keith Jarrett 的作曲仍然是混身的美国味儿。'Long as You're Living Yours 太让人朗朗上口,诱得连当年最原创的 Steely Dan 也吃上剽窃官司 (Gaucho)。有趣的是,在这首曲子明显的蓝调语境里,Garbarek 的独奏却偏偏拒绝采用人人必然遵守的 default 蓝调音阶音型,而改用一个他特爱的类中东调式音阶硬加於背景之上,但却不显唐突,实得恩师 George Russell 理论真传。而 The Windup 里 Jarrett 的作曲、Garbarek 的独奏都是向 Ornette Coleman 的含笑一鞠躬。
试听:http://pan.baidu.com/s/1bpAcJJx 密码:fzz0
还在
发表于 2017-5-9 19:49:42
本帖最后由 还在 于 2017-5-9 20:19 编辑
Miles & Coltrane is a live album by American jazz musician Miles Davis, released in 1988 by Columbia Records. The music was recorded at two different shows--one on July 4, 1958, at the Newport Jazz Festival, and one from October 27, 1955, in New York. The tracks have been digitally remastered directly from the original analog tapes.
Newport, 1958 (tracks 1-5)
[*]Miles Davis – trumpet
[*]John Coltrane – tenor saxophone
[*]Cannonball Adderley – alto saxophone
[*]Bill Evans – piano
[*]Paul Chambers – bass
[*]Jimmy Cobb – drums
New York, 1955 (tracks 6, 7)
[*]Miles Davis – trumpet
[*]John Coltrane – tenor saxophone
[*]Red Garland – piano
[*]Philly Joe Jones – drums
[*]Paul Chambers – bass
[*]George Avakian – producer
[*]Michael Berniker – coordinator
[*]Nathaniel Brewster – research
AllmusicAllmusic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1/Star_full.svg/11px-Star_full.svg.png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1/Star_full.svg/11px-Star_full.svg.png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1/Star_full.svg/11px-Star_full.svg.png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1/Star_full.svg/11px-Star_full.svg.png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1/Star_half.svg/11px-Star_half.svg.png
链接:http://pan.baidu.com/s/1qXSYLeG 密码:scjt
还在
发表于 2017-5-10 18:34:16
Gerry Mulligan / Stan Getz – Getz Meets Mulligan In Hi-FiLabel:
Verve Records – 8493922
Format:
CD, Album
Country:
US
Released:
1991
Genre:
Jazz
Style:
Credits
[*]Baritone Saxophone – Gerry Mulligan, Stan Getz
[*]Bass – Ray Brown
[*]Drums – Stan Levey
[*]Piano – Lou Levy
[*]Tenor Saxophone – Gerry Mulligan, Stan Getz
试听:http://pan.baidu.com/s/1jHKxDWE 密码:v3bo
还在
发表于 2017-5-11 17:28:03
"Erroll Garner(艾罗尔·加纳)是爵士史上最为珠圆玉润的幽雅音符应该是无庸置疑吧!
左手是大乐团的跳舞韵律节奏,右手却是轻盈 洗链的喜悦声响,特别之处是他的钢琴技巧并非科班出身, 完全是自己摸索而来, 所以聆听他的演奏真的很不一样, 非常地奔放、轻快。"
链接:http://pan.baidu.com/s/1qYygZJQ 密码:eupf
还在
发表于 2017-5-12 18:22:05
葛莱美新晋爵士女伶- Cécile McLorin Salvant 2010年孟克国际爵士大赛(Thelonious Monk Jazz Vocal Competition)优胜者、才华横溢的黑人女歌手Cécile McLorin Salvant,她拥有清亮鲜明的纯洁音色却又同时兼备知性成熟深度,演唱风格蕴含浓厚的灵魂蓝调味道,独特魅力令人难以忘怀。 纽约时报知名乐评Stephen Holden赞誉「徜若谁能够被称做是三大传奇爵士女伶Billie Holiday,Sarah Vaughan,Ella Fitzgerald的接班人,那必定会是这位芳龄仅23岁的音乐神童。」 具有法国血缘的Cécile McLorin Salvant以训练有素的歌唱技巧见长。这位2010年Thelonious Monk爵士歌唱冠军,曾经在钢琴手JackyTerrasson 的专辑《Gouache》演唱了两首歌曲,分别为浪漫可爱的法国歌谣「Je Te Veux」以及带着蓝调味的「Oh MyLove」。 在众人期待之下,Cécile McLorin Salvant于2013年正式在美国发行了首作《WomanChild》,作品问世之后果然大受瞩目,许多爵士乐评人纷纷选为年度最佳专辑之一。Cécile McLorin Salvant受过严谨的古典声乐训练,后来又在老师的指导下,广泛吸收蓝调与爵士即兴的歌唱技巧。博闻强记的她,可以将Bessie Smith、Billie Holiday等人的嗓音模仿地唯妙唯肖,对于音乐的情绪更是掌握得恰到好处。 虽然只有二十六岁,Cécile McLorin Salvant对于整个二十世纪美国的蓝调或流行曲,却是再熟捻不过。年轻却又老道的她,就像声音的魔术师一般,以高超的演唱技巧赋予每首曲子独立的个性,透过她活泼多元的演唱技巧,整体音乐也鲜明生动了起来。 在选曲方面,从Bessie Smith唱红的传统蓝调「St. Louis Gal」、Cécile McLorin Salvant的个人创作「WomanChild」、法文歌曲「Le Front Caché sur Tes Genoux」、到爵士经典曲「Jitterbug Waltz」,都可听出专辑制作的用心与编曲巧思,尤其值得一提的是Aaron Diehl(钢琴)、 RodneyWhitaker(贝斯)、James Chirillo(吉他)与 Herlin Riley(鼓)等人的精彩的伴奏,尤其是AaronDiehl行云流水而又细腻的钢琴演奏,与Cécile McLorin Salvant的古灵精怪相得益彰,让《WomanChild》成为2013年爵士vocal的必听盘之一。
链接:http://pan.baidu.com/s/1nuIpLd3 密码:zc3k
还在
发表于 2017-5-13 13:32:17
周末收两个小包子:lol
还在
发表于 2017-5-14 19:28:50
Willi Boskovsky 918年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1926年获克莱斯勒小提琴大赛第一名,标志着其独奏及室内乐演奏生涯的开始。1932年以小提琴演奏家的身份进入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1936年成为维也纳爱乐四位首席之一。除此之外,他当时也兼任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的首席,以及维也纳学院附设小提琴学校的校长,并且组建了维也纳八重奏和维也纳爱乐四重奏等室内乐团。1955年博斯科夫斯基首度担任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指挥,其后每年即在该演奏会指挥,直到1979年,前后达放25次之久。
链接:http://pan.baidu.com/s/1hr6oIpA 密码:zxf9
还在
发表于 2017-5-14 19:32:29
Goldberg与LiliKraus1934年演奏的莫扎特《C大调奏鸣曲》(K296)
这个录音有点早:1934年。但演奏者Szymon Goldberg(1909-1993)与Lili Kraus(1903-1986),我以为是莫扎特奏鸣曲版本的首选,30年代他们的莫扎特无与伦比。资中筠原来写过一篇文章叫《弹不好莫扎特有感》,说的是,要奏出莫扎特轻盈的天籁,节奏与轻重其实很难把握。这首奏鸣曲中,第一乐章欣悦着弹性十足而又十分干净的节奏,第二乐章松弛悠扬中的恬美,第三乐章回到自得的节奏,青春美好,轻盈要飞翔的感觉。我一直觉得这两人二战前的珠联璧合,别人真难超越。他们留下两张三十年代的莫扎特奏鸣曲唱片,听了他们,总觉别人的味道不足。
SzymonGoldberg之后,才是Arthur Grumiaux与HenrykSzeryng(1918-1988)。ArthurGrumiaux是埃奈斯库的学生,他的更佳搭档是Clara Haskil(1895-1960)。但他们在一起,似乎只留下两张唱片6首的录音。Henryk Szeryng与Ingrid Haebler(1929-)则与Arthur Grumiaux、Walter Klien一样,录了成熟期全部19首奏鸣曲,有4张一套的录音。Grumiaux与Szeryng难分伯仲,但Haebler肯定排在Haskil之后。(朱伟)
还在
发表于 2017-5-17 17:42:17
本帖最后由 还在 于 2017-5-17 17:46 编辑
嘉莉娜·巴莉诺娃
嘉莉娜·巴莉诺娃(GalinaBarinova,1910-2006)于1910年10月7日出生于圣彼得堡,母亲(MariaBarinova)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钢琴及作曲教授林姆斯基高沙可夫(钢琴师事F.Busoni,作曲则师事N.Rimsky Korsakov),父亲(VsevoldBarinova)是法律专家,同时也是具职业水平的业余钢琴家,在这种音乐家庭诞生的巴莉诺娃,很小就接触音乐,4岁时就开始学习小提琴。
巴莉诺娃到10岁首次登台前,都是拜当时著名的小提琴家为师,如查分特诺夫斯基(V.Zaventnovsky),波兰的科汉斯基(P.Kochanski,1887 1934)及奥尔的弟子阿许尔翁(J.Achron,1886 1943)等人,不过随着这些老师的相继离开圣彼得堡,也使得巴莉诺娃无法拥有系统化且长时间的学习。
将女儿培养成职业的小提琴家,一直是双亲的想法, 当时想到的第一人选就是弗莱什(C.Flesch),可惜弗莱什当时已离开欧洲到美国去发展,如此一来想到要将让自己未满15岁的女儿独自到美国,双亲的不舍,只好打消念头,转而将女儿送到离俄国比较近的法国去深造。1924年巴莉诺娃独自一人到法国巴黎,并就读师范音乐学院,师事比法学派的大师蒂博(J.Thibaud),1925年巴莉诺娃完成两年国外的学习,重返故乡。
1945年她和两位苏联著名钢琴家索弗尼特斯基(V.Sofronitsky)及吉列尔斯(E.Gilels)应邀到波茨坦会议中演奏,证明其演奏能力已备受肯定。大战结束后,巴莉诺娃展开她的演奏生涯,并与许多知名的指挥家及乐团合作演出,在欧洲及亚洲都可见到她的演奏足迹,1949年首次访问中国,1950后巴莉诺娃已成为俄国著名的小提琴家之一,1956年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担任教职,1967年升任为教授(同年柯冈的夫人E.吉列尔斯也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担任小提琴教职),为莫斯科音乐学院第一位女性小提琴教授。
巴莉诺娃演奏曲目非常广泛,从巴赫到20世纪的作品约有300多首,演奏协奏曲的能力更超过25首以上,巴莉诺娃是第一位能够在一场音乐会演奏3首协奏曲的俄国女小提琴家,例如:她就曾经在同一场音乐会中演奏巴赫、贝多芬、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而她饱满、干净利落的演奏风格,对后代的俄国小提琴家更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巴莉诺娃之所以能够维持优异的表现,完全出自于律己甚严的高标准,她曾经说过:「我的目标就是演奏好的音乐,能够与优秀的音乐家、乐团在好的音乐厅演奏,这些对我来说都是非常在意的事。」巴莉诺娃是第一位具世界水平的俄国女性小提琴家,在她之后俄国女性小提琴家人才辈出,从1937年比利时的易沙意小提琴大赛的两位得主,克莱曼的前妻T.Griedenko,欧伊斯特拉夫著名的三位女子:L.Isakadze、R.Fain、L.Mordokovitch,目前定居美国的N.Beilnina,1953年隆 提博(Long Thibaud)大赛的首奖得主N.Shkolnikova,到目前走红于国际乐坛的慕洛娃(V.Mullova)等,都为俄国小提琴界留下了相当好的典范,这其中巴莉诺娃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力。2004年,巴莉诺娃被爱沙塔尼亚音乐学院
(TheEstonianAcademyofMusicandTheatre)授予荣誉士的头衔,虽然她在西方乐界知名度并不高,也鲜少书籍对她有任何论述,不过她对俄国琴坛的贡献及成就,绝对是可和其他几位同期知名的俄国大师平起平坐的。捷克的RCD公司是一家知名度不高的唱片公司,在20世纪末期曾经出版一系列”TalentRussia”的CD唱片,其中编号16223就是巴莉诺娃专辑CD,曲目包括是巴赫的奏鸣曲(小提琴与大键琴)及塔替尼的奏鸣曲,其中巴赫的两首奏鸣曲是由著名钢琴家李希特(S.Richter)担任伴奏,这张CD虽然已出版近十年,不过仍然可购得。
-----小提琴作坊
还在
发表于 2017-5-18 19:54:35
本帖最后由 还在 于 2017-5-18 19:57 编辑
维德尼科夫与1920年生于中国的哈尔滨,6岁时开始学习钢琴,10岁开始公开演出。1933年,他从哈尔滨的高等音乐学院毕业并获得金质奖章。此后他在包括上海等远东地区开始了自己的演出生涯。1934年他一边在日本演出,一边向当时居住在东京的犹太人钢琴家雷奥·希洛塔(Leo Sirota)学习。1936年回到苏联后师从海因里希·涅高兹。不久家庭受到苏联政府迫害,父亲被枪毙,母亲被送往集中营,他自己因为导师涅高兹的保护没有被逮捕,但是此后他长时间地被当局排斥在主流之外。尤其当他表现出对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等等的现代音乐表现出兴趣时,他悲剧的命运便被注定了:现代音乐是苏联当局无法理解的,因此被称为是资本主义的颓废音乐而不允许演奏。他因此与当局交恶而失去了出国公演进而获得世界声誉的机会。
在这种环境下,能理解他的只有老师和好友。涅高兹曾在日记中称自己最出色的学生是里赫特、吉列里斯、扎克和维德尼科夫。里赫特与维德尼科夫关系亲密,两人常常合作演出。另外,与名誉失之交臂的维德尼科夫把自己的心血投入到了为电台演出和录音上。
80年代后他的名誉逐渐恢复,被莫斯科音乐学院聘为教授。此后获得了出国公演的机会。他去世于1993年。
维德尼科夫擅长德奥系的曲目,尤其是贝多芬。当他被日本音乐界发现后,大家都惊呼他的贝多芬绝对不亚于西方所知的任何一位大师,于是再次惊叹与苏联学派的实力,也为这位大师没有留下更多录音而遗憾。尤其是这位大师的钢琴启蒙教育是在中国境内完成的,就好像出生于沈阳的小泽征尔(他曾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用汉语向世界说你好,结果为日本国内的极端人士所非议),多少让人更加觉得亲切。 维德尼科夫(Anatoly Vedernikov)早年的家庭际遇与他亲密的朋友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很像。
他们合开的演奏会次数不下100次。1940年维德尼科夫在莫斯科举行第一场公开演奏会便是这种合开的形式:首先由两人合奏巴哈的双协奏曲,接着由里赫特弹奏舒曼的协奏曲,再由维德尼科夫压轴弹奏拉威尔的协奏曲。
维德尼科夫一方面由于家庭关系受到当局的瞩目,另一方面,他不愿意竭尽全力配合当局来交换“表面的自由”,他认为这些被兑换牺牲的部份正是一个富含创造力青年艺术家最可贵的独立性,维德尼科夫不愿意他高贵的灵魂习于扭曲。如此一来,苏联政府便限制了他旅行演奏的机会,直到1980年代的改革开放之后才有机会让西欧认识这位诺伊豪斯教授的高足。
涅高兹死后的日记揭露:他认为最杰出的四个学生是里赫特、吉利尔斯、扎克(雅科夫·伊兹赖列维奇·扎克,Yakov Izrailevich Zak)、维德尼科夫,由此可见他的演奏实力。当朋友们纷纷为了他不能出国而抱屈,维德尼科夫却说:“没关系,我会把录音留下来。” 他把所有的时间都奉献给音乐,不停地读乐谱,有计划慢慢地留下有声记录,深信自己的音乐演奏最终能够透过录音传送出去。
维德尼科夫于1993年在莫斯科逝世。他死后,日本唱片公司DENON(天龙唱片)发行了26张维德尼科夫的钢琴曲目。 DENON的维德尼科夫录音给了我们很好的机会来认识这位日本人称为“悲剧的巨匠”的优秀音乐家。
维德尼科夫是个音色变化的大师,他光靠细微音色变化便可以形成特殊的织体,隐含着张力维系他那慢得出奇的慢板乐章弹奏。当回到快板时,他又能够将丰沛的能量注入这些快速、清晰的音群之中。
他的音色很特别,有如经琢磨般的琴音像是不经过键盘迳自由钢琴内部涌出,自然地鸣响,带着温暖、不可思议的透明感渗入听众的内心深处。你永远摸不透这充满魅力的琴音向前推动的力量来自何处?他的演奏不像里赫特、吉利尔斯会让人立刻意识到在音乐演奏的背后有一颗与众不同,匠心独具的头脑;他的音乐,令人联想到巴克豪斯(Wilhelm Backhaus)这位钢琴家,音乐是自然地流动。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音乐,都没有多余的表情、戏剧性的演奏效果。
维德尼科夫有着非常有弹性的手腕,极佳的键盘控制能力。从DENON的这些录音里可惜无法得知他的成长轨迹,不知道他年轻时是否也曾以剧烈的敲击来发展自己的响度?他的音色层次感出色,弱音非常、非常美。慢板乐章乍听之下有夸张倾向,但是仍然是自然的演奏。维德尼科夫是个聪明的演奏家,他演奏大曲子的分句、速度符合逻辑性,很有说服力。与众不同、偏慢的慢板乐章放在曲子里并不会觉得特别突兀,整体性依然能维持的很好,只能说这是维德尼科夫的风格。
还在
发表于 2017-5-19 23:31:43
本帖最后由 还在 于 2017-5-19 23:32 编辑
1944至1962间霍洛维茨教了六个学生: Byron Janis (1944-1948) Gary Graffman (1953–1955)Coleman Blumfield (1956–1958)Ronald Turini (1957–1963)Alexander Fiorillo (1960–1962) and Ivan Davis (1961–1962)
演出作品中 Scarlatti Sonata清晰流畅 ,Chopin Ballade 听起来有些别致,这是一张纪念老师的专辑
还在
发表于 2017-5-20 15:14:27
LeonardoLeo (5 August 1694 – 31 October 1744), more correctly Lionardo Oronzo Salvatorede Leo, was a Neapolitan Baroque composer.
A.Bylsma毕尔斯玛 荷兰著名的古乐派大提琴演奏家,曾任阿姆斯特丹大会堂管弦乐团大提琴首席多年,之后以大提琴家身分闻名乐坛,尤其擅长诠释巴洛克音乐与古典早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