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
发表于 2018-1-15 10:09:05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8-1-15 10:13 编辑
薇薇爸爸 发表于 2018-1-14 15:53
我们自己给“高保真”下好了定义,然后以此出发,很难找到共识。 对于大多数的音乐爱好者来说,没有人会把 ...
有一点你说的对极了——这点我也多次说过——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真实声音”,因为事实上同一件乐器在不同的聆听距离上声音是很不同的。一把琴在舞台上拉,距离30米听、距离10米听、距离5米听,声音并不同,不光是细节多寡不同,连音色都存在不同!因此不存在一个绝对的“真实琴声”。
我希望尽量多的烧友把这个作为common sense。
在某一个视角上,是存在“真实声音”的。或者说讨论一个“真实声音”时必须有一个视角的聆听条件作为前提。问题是音乐收录时的视角(从麦克风位置所听到的声音),和观众席上听众的视角,并不同。所以唱片录音做出来之后,和音乐表演时观众所听到的声音,肯定是有所不同的。
诗醉
发表于 2018-1-15 11:34:01
小白 发表于 2018-1-15 10:04
你认为,或者谁认为,没用。你们有条件和机会自己去问问录音师就知道“录音师”这个群体是怎么看这个问题 ...
听这话白版认识的录音师多啊,你来说说录音师怎么看的?哪个录音师说的?
阳光枫林
发表于 2018-1-15 11:39:06
5米距离和10米距离听钢琴,听到的直达声和反射声的比例虽然不同,听到的细节虽然有多少的差别,但都是钢琴的声音,不会变成电钢琴。
单件乐器或者小乐队,你就坐近一些听,规模大一些的乐队你就坐略微远一些听,这都不是什么难事。
但要让烧友去与录音师沟通,甚至去录音现场,那基本是不可能做到的。
麦克风放在哪里怎么拾音,那是录音师的事情,就交给录音师去做。
以现场作为音响系统搭配调整的一个参考,这应该是一个common sense。
现场的声音与录音制作出来的声音不可能相同,但这个完全不影响现场可以拿来作为参考。
小白
发表于 2018-1-15 11:48:25
阳光枫林 发表于 2018-1-15 11:39
5米距离和10米距离听钢琴,听到的直达声和反射声的比例虽然不同,听到的细节虽然有多少的差别,但都是钢琴 ...
说下去就是玩文字游戏了。我觉得是各人所说的“参考”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值得作为“参考”的,是真实乐器的声音概念。当一个人听多了小提琴的声音,听多了钢琴的声音,他会在头脑里形成和固化一个真实的乐器是什么声音的概念,以此去评判录音制品,评判hi-fi系统的回放。这是非常正确的事情。这个“真实的乐器声”是一个集合的概念,不是特指某一场音乐会中钢琴的声音,或者某一个音乐厅的钢琴的声音,而是“钢琴声”作为一个集合的概念。发烧友是靠这个去评判的。
鼓励发烧友去多听真实乐器、多听音乐会,目的是形成和加强这种头脑中真实乐器声的概念。
但如果特指某一场具体演出的声音,和其录音制品的声音,肯定是不同的,原因我前面分析得很多了。假如我出席了那次音乐会,我不能以坐在观众席中所听到的声音为标准去判断和衡量这个录音制品的效果。
人讨论问题也分很多视角和层次,我觉得我们在说的都不是一个角度的问题。
无题无题
发表于 2018-1-15 11:58:26
我们以现场作为调整和判断自己音响系统,很重要的一点,以现场声音的那个方面作为依据。还有一点录音师他准备录音时他是如何呈现演奏的现场;我还是认为一张公认的并能引起发烧友认可的唱片,是对“现场”演绎的再创作。好的唱片不仅仅是个简单的载体,应该是优秀录音师的作品。同样相同的一张唱片在不同音响系统也还呈现各自的风格。这也是日本菅野先生“唱片演奏家”的精髓。
阳光枫林
发表于 2018-1-15 12:48:35
真实乐器的声音与现场音乐会的声音,同等重要。
因为单件乐器的声音与其在乐队中的声音是不同的。
独奏、二重奏或者三重奏等这类乐器比较少的,以真实乐器的声音作为参考更加合适。
协奏和交响乐等这类乐器比较多编制比较大的,以现场演出的声音作为参考更加合适。
我从来没有说过是拿某一次音乐会或者某一个音乐厅的演出作为参考。
也不可能拿某个录音现场作为参考,因为一般烧友根本没有机会到录音现场去。
了解白版所说的录音的一些基本情况,也有帮助,让你可以了解录音与现场的不同。
但这一切的前提就是需要拿现场作为参考。
阳光枫林
发表于 2018-1-15 12:55:02
小白 钢琴的声音,和电钢琴的声音。我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貌差别”这个规模,你说的是“人和类人猿之间的相貌差别”了好吧。都不是一个scale的事情。发表于 半小时前
现实情况是,有些系统播放的钢琴听上去就像是电钢琴。
薇薇爸爸
发表于 2018-1-15 21:05:18
交响编制最好的位置在指挥的位置 (可惜不卖票),拾音并不同于观众席的位置,再加上现场拾音是一回事,还原只能两声道的还原。 实际上最接近现场的反而是5.1,或7.1.而不是HIFI。交响乐只是由于人数和编制的关系,只有现场才方便容纳,方便面对更多的观众而已,但这并不是说现场是唯一的正确的聆听方式。现场的音效和录音的再创作不存在矛盾。音乐并没有人为定义的框和金科玉律。 就像看足球比赛,如果看现场,气氛很好,可以没有电视回放,啥也没看明白。
seestar_小乐
发表于 2018-1-16 14:16:57
小白 发表于 2018-1-10 11:58
录音和现场观众席中听到的效果本就是不同的视角。录音时的麦克风距离乐手比观众要近距得多,肯定能收录到 ...
赞同小白的观点,新的录音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作品,我现在买黑胶唱片尽量都是挑一些新录音的黑胶唱片来买。抛开演绎风格不说,单就录音水平来讲我个人感觉好于大部分老录音。但老录音特别是一些头版唱片有着难以超越的高峰。至于值不值得买,反正我是买不起这些头版唱片,贵的太离谱啦,感觉离我好遥远。
seestar_小乐
发表于 2018-1-16 16:00:24
物以稀为贵
唱片也是一个道理
唱片面世数量越少价格越贵
乐器越少价格越贵
二手唱片商是不会炒作市面上大把大把的唱片版本
越难搞越是珍品
曝光率越少的越是大师
好不好没资格评论
因为我也买不起
我个人买黑胶唱片品相是第一考虑如果便宜不拒绝第一版
很贵的唱片我会选择便宜的版本(前提要老版本)
唱片市场有个很奇怪的现象
有时候套装的唱片居然比里面的某一张单张唱片还便宜
而且是同一时期的版本
早些年大家都玩cd唱片的时候把黑胶贬得一无是处
现在黑胶复活了一转身又把cd贬得一无是处
我个人的观点是cd稳定可靠,声音也不差
黑胶变数太大,而且调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开盘声音是很好,但也只限于两轨开盘
如果以两轨开盘的声音为标准来讲
cd与黑胶分别位于开盘的两侧
至于哪一个距离开盘更近
可能每个人标准都不同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就是cd离开盘的距离是恒定的
而黑胶的声音距离开盘的声音比较难以掌控
山妖老怪
发表于 2018-1-16 16:02:38
小白 发表于 2018-1-15 11:48
说下去就是玩文字游戏了。我觉得是各人所说的“参考”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值得作为“参考”的,是真实 ...
我认识有“发烧友”死活不肯听现场,喜欢折腾,而且手握"真理”你说咋办?:lol
空山鸟语sshong
发表于 2018-1-16 16:19:04
本帖最后由 空山鸟语sshong 于 2018-1-16 16:23 编辑
seestar_小乐 发表于 2018-1-16 16:00
物以稀为贵
唱片也是一个道理
唱片面世数量越少价格越贵
小乐,CD的声音也是参差不齐,好的很好听(一些头版老版名盘价格也不低了),差的粗制滥造,不堪入耳哇:L
不过我倒是发现了一个现象,几十年前买来的盗版CD,现在那出来听,居然比很多不知道再版了多少次的所谓正版还好听些:$
空山鸟语sshong
发表于 2018-1-16 16:20:09
山妖老怪 发表于 2018-1-16 16:02
我认识有“发烧友”死活不肯听现场,喜欢折腾,而且手握"真理”你说咋办?
妖怪兄,你不觉得发送友大部分都喜欢折腾吗?:lol
bin5558010
发表于 2018-1-16 17:27:59
黑胶的信息量比CD大的多,很多没玩过的归类,听味道,怀旧:funk:
Muslov
发表于 2018-1-16 17:35:28
分享一下,最近听了个北京97.4发烧俱乐部的节目:
http://m.lizhi.fm/vod/629512/2645646597142503430
其中第 16分钟和第35分钟谈到了唱片公司使用最初模拟录音的母带制作一些CD唱片时,去掉了模拟录音的底噪提高了信噪比,但同时也严重压缩了声音的信息量和动态,导致声音打了很大的折扣,甚至反而不如发烧友自己拿黑胶唱片直接转的数字音乐,严重时甚至影响到了对演奏家水平的判断。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