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
发表于 2019-11-25 19:36:52
Wilhelm Peterson-Berger曾经写过多部交响曲和歌剧,可是在今日瑞典人的印象里,他主要是一位令人生畏的乐评人兼歌曲和钢琴小品的作曲家。这些小品也常被改编成各种形式演出,足以显示它们受欢迎的程度。
还在
发表于 2019-11-26 19:22:56
萨洛宁的第二次启航(转) 两千年,芬兰音乐家埃萨-佩卡•萨洛宁(Esa-Pekka Salonen)公布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他要修整一年,告别指挥台,静下来好好思考,主要把时间和精力用来作曲。一年之后,他又回到了公众舞台。人们发现,回来的不仅是一个出色的指挥,还是一个成熟自信的作曲家。这是萨洛宁的第二次启航。 环球在0405年签了不少新的艺术家,其中很令人吃惊的,是萨洛宁从索尼唱片转签入DG唱片,这位浪尖人物转入环球,怕是和索尼唱片录制里盖蒂交响作品全集的计划搁浅有关。他刚签约环球,连续推出了数张唱片,和格丽茂合作的《信经》、2021系列中的尹伊桑与布列兹。其中意义最重大的,莫过于他自己的作品专辑,wing on wing,《扬帆》。三部创作于二十一世纪的乐队作品,都是他千年之交修整后的成果,墨迹未干,就首度录音,环球唱片中,怕只有像皮埃尔•布列兹等级的人物才能享有如此待遇,给予今年四十七岁的萨洛宁,无怪乎他会转签环球。 萨洛宁早年有神童之名,1973年,作为一名圆号学生,进入芬兰最高音乐学府——西贝柳斯音乐学院,像一个奇迹男孩,特立独行,组织同好,成立了一个叫做“大开耳界”的学社,专演新音乐。作曲老师是芬兰极有威望的作曲家劳塔瓦拉。 萨洛宁国际声誉的开始,应该是在他毕业后第六年,29岁,指挥伦敦爱乐乐团,演奏马勒第三交响曲,评论口碑极佳,由此受到大乐团瞩目,被视为未来的指挥明星。第二年,萨洛宁指挥洛杉矶爱乐,首演美国。八年之后,1992年,洛杉矶爱乐乐团聘请他为音乐总监。到今年已经是13个年头了,萨洛宁在这十三年里展现的才华和能量,使他在当今中生代指挥家与作曲家群落,也就是五十岁上下的那一代音乐家中,非常引人注目,他才华横溢、勤奋、且有创意。 洛杉矶爱乐的曲目很有挑战性,注重当代作品,音乐季上座率不断攀升,最重要的是,听众年龄段在逐步年轻化。萨洛宁的音乐会曲目战略是在同一场音乐会中,有二十世纪公认的经典,已被公众广泛接受,譬如德彪西、马勒、斯特拉文斯基,西贝柳斯;和他们在节目单上平列的,还有不常演奏的二十世纪下半叶作曲家,如里盖蒂、鲁托斯拉夫斯基、林德伯格等人;同时,穿插入一些相对保守的经典曲目,譬如贝多芬和海顿,来吸引守旧的乐迷,同时让他们也感受很少接触的现代音乐。萨洛宁的观点是:交响乐团要和年轻人保持接触,对年轻人而言,与其给他们听莫扎特和贝多芬,不如给他们听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相比前者,《春之祭》更接近年轻人常听的摇滚乐。 萨洛宁作为一个城市乐团的音乐总监,一直把自己视为古老的宫廷或城市乐长传统的继承者,从巴赫、泰勒曼到门德尔松、韦伯、尼基什、富特文格勒,这些伟大的乐长、作曲家和指挥家安心在一个地方,创立和维系城市的音乐表演艺术水准。萨洛宁认为,他那一代的指挥家更感兴趣的是在音乐艺术领域有所建树,而不仅仅是个人成就。一个音乐之邦的市民,带好一个乐团、创立一个音乐节,投入音乐教育,这比在全球各地飞来飞去,当煊赫一时的客席指挥要重要得多。所以萨洛宁能在洛杉矶爱乐一干就是十三年。 萨洛宁排练时效率很高,指挥手势清晰,大线条抓得很到位,他总是努力追求凸现音乐的结构。指挥时,他的幅度相当剧烈,只要有必要,他在指挥台上会像一个狂野的疯子,释放内在的能量。这种内在能量似乎也可看作他音乐的特点。
还在
发表于 2019-11-27 19:28:04
贝瓦尔德是瑞典十九世纪的音乐家族,作曲家弗朗茨·贝瓦尔德是德国大管演奏家ChristianFriedrich Georg Berwald的第二个儿子,他的两个弟弟Johan Fredrik Berwald和August Berwald都是瑞典知名音乐家。贝瓦尔德16岁入宫廷乐队任小提琴手和中提琴手,干了十六年,其间两度离职另谋作曲和演奏上的发展,可惜都不成功,只能重回乐团。他从未获得贵族的庇护,也是事业发展不顺利的原因。其性情耿直,得罪了不少人,更难被音乐界认可。他的音乐率先在德奥获得一定认可。但当时却知音寥寥,甚至作曲家生前只听到了第一交响曲的首演。幸亏其多部轻歌剧在其生前在舞台上还获得一定地位。他的作品在德奥更受欢迎一些,出口转内销,令瑞典音乐界尚对他保留一丝敬意。
1828-1841年他居住在柏林期间写了2部歌剧。1842年他又去到维也纳,在那里完成了他的交响诗与交响曲作品。之后为生计所迫他在柏林开了一家做整形手术和理疗的诊所并挣到了一些钱,为此他还发明过一些整形用的医疗设备。1850-1858年期间管理一家玻璃工厂,并开始创作室内乐作品。直到1864年,他才得到了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学院任教的机会。贝尔瓦尔德在创作上留下了交响曲、歌剧、室内乐、协奏曲、交响诗、康塔塔和歌曲等体裁的作品,音乐风格独具个人特色。其作品生前在瑞典不受欢迎,甚至遭到报纸评论的批评,作品写成后也长时间无法得到演出的机会,很多作品的首演都是他死后的事了。可是现在,他具有独特面貌的作品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时常得到演出。(文字来源网络)
还在
发表于 2019-11-28 20:47:49
本帖最后由 还在 于 2019-11-28 20:50 编辑
克鲁赛尔 (Bernhard Henrik Crusell,1775 - 1838),1775年10月15日生于芬兰的尼斯塔特(唱片说明书注释Crusell出生时,nystad属于瑞典的一部分,因此该系列有此张专辑)。他家的世世代代相传都是装订工,从4岁开始就对乐器产生了兴趣,这些都与莫扎特的童年有共同之处。其代表作有单簧管协奏曲3首,单簧管与弦乐四重奏曲3首,2根单簧管二重奏曲3曲由瑞典的酒之歌组成的单簧管与管弦乐团用的变奏曲以及歌剧等。克罗赛尔的作品带有初期浪漫主义的特征,在声部的构成及主题的创作方面是很出色的,可以说接近韦伯的作品风格。事实上,1822年年相聚于德累斯顿的这两位作曲家也留下了“互相非常合得来”的记录。他于1838年7月28日在斯德哥尔摩结束了62岁的生涯。
F小调第2号单簧管协奏曲,为克鲁赛尔造访圣彼得堡时,献给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作品,因为小调的调号,展现了单簧管幽暗浑厚的音色,第一乐章的曲式,受到贝多芬的影响,在大跳音群及炫技中不时流露抒情的音色。
第二乐章田园的行板以降D大调充份展现田园应有的温暖,以单簧管悠长的旋律搭配钢琴优雅的三连音作为开头,到了中段时,以悠暗的小调发展,最后以华彩的乐段重新回到乐章开头的素材。
在最后的回旋曲重新回到了F小调,昂扬的快板给了演奏者充分展现技术的机会,同时克鲁赛尔也在结束部埋下最灿烂的收尾。(转)
还在
发表于 2019-11-29 19:12:47
Joseph Martin Kraus德裔瑞典作曲家。出生于德国的一个叫米尔滕贝格的小镇。父亲是普通职员。早年在曼海姆等地学习音乐,不过他的父母希望他学法律,于是把他送到了美因茨大学。不过他自己坚决反对并转而报考了埃尔福特大学,因为埃尔福特有更浓厚的音乐氛围。不令人意外的,在大学里克劳斯完全放弃了法律,一门心思学习音乐和文学。这使他与父亲的关系紧张。在埃尔福特大学读了仅1年书后他就被父亲叫了回来,经过1年的斗争,他妥协了,去往哥廷根大学读法律。不过实际上,他仍然只是在大学里学音乐。1775年他创作了“d小调安魂曲”,在这部并不成熟的早期作品中已经能够发现一个大胆而有思想的作曲家的雏形。1777年受他同学影响一起去往瑞典应聘国王古斯塔夫三世的宫廷乐师职位。不过由于他的竞争对手很多而且他又没有名气,在之后的3年内他甚至都没有机会向国王呈现自己的作品。直到1781年国王终于有机会听到了克劳斯的音乐,遂被授予宫廷副乐长的头衔。克劳斯欣喜若狂,他在寄给家人的信中写到“音乐会一结束,国王就过来和我谈了大概1个多小时,他非常喜欢我的音乐。昨晚我被召见,他授予了我乐长的职务,更让我快乐的不是我将收获更多的金钱,而是我将有机会被公费派往德国、法国、意大利旅行学习!”之后5年克劳斯游历欧洲,结识了海顿、格鲁克等音乐名人,成为了共济会的成员。他还在英国参加了亨德尔盛大的百年诞辰,过程中他也创作了不少作品,得到了整个欧洲的瞩目。1787年他回到瑞典后,不久就接任宫廷乐长的职务。不过就在克劳斯大展拳脚之际,1792年国王古斯塔夫三世在一次假面舞会上遭到了暗杀,克劳斯怀着极度悲痛的心情创作了“c小调葬礼交响曲”献给自己音乐上的伯乐。仅仅几个月后,克劳斯自己不幸得了肺结核,于同年12月去世。他的墓志铭上刻着“这里埋葬着克劳斯,他的音乐通往天堂”。(转)
遗忘时光
发表于 2019-11-30 00:13:47
谢谢分享。
还在
发表于 2019-11-30 21:18:54
本帖最后由 还在 于 2019-11-30 21:20 编辑
Sigurd von Koch,1879年6月28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是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1895-1896年间,他在Richard Andersson音乐学校学习钢琴,1900年在Johan Lindegren的指导下学习,1905年在柏林和德累斯顿学习。
Edvin Kallstenius,1881年8月29日生于菲律宾,1967年11月22日死于斯德哥尔摩。他1898年在Helsingborg学习,1898-1904年在Lund大学理学院继续学习。之后,他在1904-1907年莱比锡音乐学院跟随斯蒂芬·克莱尔(Stephan Krehl,1864-1924)学习作曲,然后在隆德和莱比锡居住,直到1915年定居斯德哥尔摩。1933年至1931年任瑞典联合王国理事会成员。
JohnFernström,1897年12月6日生于中国宜昌,1961年10月19日逝世于瑞典隆德,是小提琴家、作曲家和指挥家。1913年至1915年间,他在Malmö音乐学院学习,并在哥本哈根与PederGram合作作曲。1916年,他受雇于Helsingborg西北部的斯卡恩管弦乐团担任小提琴手,但继续与柏林的Issay Barmas等一起学习小提琴。1922年,他回到Helsingborg,担任小提琴手和助理指挥,一直到1939年。从1939年开始,他是Malmö和Lund的自由指挥家和作曲家,1948年成为Lund的音乐总监。Fernström有较强的艺术创作力。1953年,他成为瑞典皇家音乐学院的成员。
还在
发表于 2019-12-1 20:20:28
HildingRosenberg瑞典作曲家,指挥家,管风琴家。出生于瑞典波斯约克罗斯特。1915年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师从于斯丹哈默,指挥师从于赫尔曼·舍尔兴。一战后游历欧洲,成为了一名指挥家。1934年成为瑞典皇家歌剧院乐团首席指挥,不过他却一直没有放弃作曲。他早期的作品有着类似西贝柳斯的风格,之后的作品开始变得更为激进。他在私下指导作曲,许多瑞典后代的作曲家都受到过他的点拨。1951年成为皇家音乐学院的副院长。1985年在斯德哥尔摩去世。(网络)
还在
发表于 2019-12-2 21:13:41
ludvig norman 1831年8月28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1885年3月28日去世。先学习钢琴,随后学习音乐理论。他于1848-1952年在莱比锡继续跟随朱利叶斯·里茨(作曲)和伊格纳斯·莫斯切莱斯(钢琴)等教师学习。回到斯德哥尔摩后,他做过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和评论家。从1861年到1865年,他是皇家歌剧院的首席指挥。在他的指导下,歌剧作品保持了很高的水准。诺曼具有高超的作曲技巧和坚定的形式感,是他那个时代最重要的交响乐和室内乐作曲家之一。1857年,他成为瑞典皇家音乐学院的成员。
还在
发表于 2019-12-3 21:00:12
许多评论员认为诺曼受到舒曼的过度影响,但这种指责,在他的音乐中非常缺乏根据。诺曼在音乐问题上有着自己清晰而一致的观点,即使他是舒曼音乐的积极拥护者,他也从来不是一个不加批判的崇拜者。
还在
发表于 2019-12-4 20:54:02
本帖最后由 还在 于 2019-12-4 20:55 编辑
Jakob Adolf Hägg出生于1850年6月,是瑞典莱比锡浪漫主义的最重要的倡导者之一,留下了大量的钢琴音乐作品。1865年至1870年间,他在斯德哥尔摩皇家音乐学院学习,并在哥本哈根(1870-1871)的Niels W.Gade手下学习。很长一段时间,哈格因精神疾病与专业音乐断绝了联系,但在45岁时,他以音乐家和作曲家的身份再次出现。1917年瑞典皇家音乐学院院士。于1928年3月1日在Hudiksvall去世。
ludvig norman和Edvin Kallstenius参见楼上的帖子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Tck2H1diPJS-4p7Ltvwwtg
提取码:15pf
还在
发表于 2019-12-5 20:58:17
Johan HelmichRoman瑞典作曲家。被誉为“瑞典音乐之父”、“瑞典的亨德尔”。出生于斯德哥尔摩。早年跟随父亲学习音乐。1714年获得国王的资助至英国伦敦学习,师从于佩普施以及阿廖斯蒂。在伦敦他还结识了吉米尼亚尼、G.B.博农奇尼、亨德尔等人。其中亨德尔给罗曼今后的音乐风格造成了很大的影响。1720年罗曼返回斯德哥尔摩。1727-1745年担任皇家教堂乐长。之后由于耳聋等原因退休,1758年在哈拉尔德斯马拉去世。他是第一位可以与德国、意大利作曲家相媲美的瑞典器乐和声乐作曲家,一生创作了400多部作品,包括奏鸣曲、协奏曲、独奏曲、三重奏、瑞典弥撒等。其中1744年创作的乐队组曲“卓宁霍姆宫音乐”受到人们特别的喜爱。
还在
发表于 2019-12-6 19:17:41
儘管Johan Helmich Roman經常被人稱為「瑞典音樂之父」,但無論是在瑞典或音樂史上他都未有獲得應有的重視。羅曼的音樂除了道地的瑞典味,同時也很義大利-但長期以來音樂學者和音樂家似乎都輕忽巴洛克音樂那不勒斯學派對羅曼的影響,這是17世紀歐洲最重要的音樂學派之一,因此不難想見1736年羅曼造訪該地時受到多大的震撼與啟發。
还在
发表于 2019-12-7 20:54:40
羅曼的多數音樂都有這些特色:毫無休止的和聲語彙、從一條旋律持續上升接至另一條旋律,沒有綿長平衡的樂句、誇張的元素,這些都讓人想到當時最時髦的那不勒斯樂派,這種風格在羅曼人生最後的二十年內更是明顯.
还在
发表于 2019-12-9 19:02:23
WilhelmStenhammar 瑞典作曲家 1871.2.7 - 1927.11.20瑞典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出生于斯德哥尔摩,早年在柏林学习,并成为了德国音乐的推崇者,他尤其崇拜瓦格纳和布鲁克纳。从1906年到1922年担任哥德堡管弦乐团指挥。曾在1909年短暂担任过乌普萨拉大学的校长,之后职位由阿尔芬接替。斯丹哈默是20世纪初瑞典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