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
发表于 2011-8-2 12:51:52
如果李赫特留下了完整的32首奏鸣曲的录音,那么说明他勉强弹了几首自己不喜欢、无共鸣的作品。这样有意义吗?这样做的动机,只能是出于对“完整”的追求罢了。而这种追求是不应该出现在艺术家的考虑范围内的。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如果有人认为一个伟大艺术家,就应该不管自己喜欢与否,追求“弹全”,什么都留下自己的印记,那是另一种看待艺术的态度。
winniemon123
发表于 2011-8-2 13:08:45
原帖由 小白 于 2011-8-2 12:51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如果李赫特留下了完整的32首奏鸣曲的录音,那么说明他勉强弹了几首自己不喜欢、无共鸣的作品。这样有意义吗?这样做的动机,只能是出于对“完整”的追求罢了。而这种追求是不应该出现在艺术家的考虑范围内的。当然这 ... 但是,请注意~ 一个钢琴家留下的东西多,并不等价于这位钢琴家留下的东西没有精品,或者这个钢琴家没有艺术良心。相反,如果一位钢琴家,留下的东西少,也不等价于这位钢琴家水品一定高,这个钢琴家一定有艺术良心。这就是我对白版说的东西不理解的地方。也就是说,白版从李赫特没有完整录32首贝奏,推出李赫特有艺术良心,这让人搞不懂。
一个演奏家,只要演奏不是从技术上来说拙劣的,或者从意义上来说肤浅的,这样的艺术家,不论他是录全套,还是选着录,都是有艺术良心的。
而且,请看我的回复,我可从不认为贝奏录完的才牛,我只是认为,贝奏这种标杆性的作品至少得演绎的到位,才能算是一位一流的钢琴家。
另一方面,好的演奏者,绝不可能只善于某一作曲家的演奏,而应该是技术上足够过硬,风格上自成一体,对不同作品都能有自己深刻理解的人。至于像小克莱伯一样的完美主义者,还是像瓦尔特之类只选择自己有深刻共鸣的作品,还是像老卡和伯恩斯坦一样什么都指挥,这与他们是否杰出毫无关系。当然李赫特肯定属于这一行列。
winniemon123
发表于 2011-8-2 13:26:40
原帖由 小白 于 2011-8-2 12:51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如果李赫特留下了完整的32首奏鸣曲的录音,那么说明他勉强弹了几首自己不喜欢、无共鸣的作品。这样有意义吗?这样做的动机,只能是出于对“完整”的追求罢了。而这种追求是不应该出现在艺术家的考虑范围内的。当然这 ... 如果李赫特留下了完整的32首贝奏,我会认为,他的动机是想和乐迷一同分享他对32首贝奏自己的理解,只要他对每首作品都用心演奏,演出自己的风格和想法。当然,最终可能有人会认同他的部份诠释,而不认同其他的。但是,这和“艺术良心”,没什么关系吧。吉列尓斯的贝奏基本上是全了,虽然我明显的对他弹的晚期作品更有感觉,但怎么也不会认为,他录的其他贝奏,只是为了“求全”。
只对自己喜欢的作品仔细雕琢,其他的弹过算数,这才叫做没有艺术良心,还不如像李赫特一样,只弹自己喜欢的。
小白
发表于 2011-8-2 13:33:15
我说了嘛,这是我对艺术良心的看法。我无意改变其他人的看法,只是陈述我的态度。李赫特是那种要么打100分,要么打0分的人,对那些他拒绝弹奏的作品,在他心里就是0分。0分的东西还要去“用心演奏”?是逼他虚伪吧?
winniemon123
发表于 2011-8-2 13:35:42
原帖由 小白 于 2011-8-2 13:33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我说了嘛,这是我对艺术良心的看法。我无意改变其他人的看法,只是陈述我的态度。李赫特是那种要么打100分,要么打0分的人,对那些他拒绝弹奏的作品,在他心里就是0分。0分的东西还要去“用心演奏”?是逼他虚伪吧? 看来这是李赫特个人性格的关系了:lol 。
小白
发表于 2011-8-2 13:38:39
还记得李赫特在第一届柴可夫斯基钢琴大赛中给克莱本打满分,给很多其他选手打0分的逸事吗?别的评委问他为什么如此打分,李赫特的回答是:演奏就分两种的,成功的,和不成功的(大意如此)。我觉得这就是李赫特对音乐演奏艺术的态度。
笑脸男人
发表于 2011-8-2 13:44:29
宁缺勿滥,是一种稀缺的人生态度
小白
发表于 2011-8-2 13:50:17
这是两种看待艺术的态度:
一种是,即使是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没感觉的东西,也去尽力“认真地演奏”,留下一个记录。
另一种是,不喜欢的东西、没感觉的东西,根本是毫无想法,所以无法留下一个负责任的记录。
对于持后一种艺术理念的演奏家来说,我们可以确信的是,凡是他留下了录音的作品,都是他真正带着共鸣、理解去演奏的,都是言之有物的。
winniemon123
发表于 2011-8-2 14:17:28
原帖由 小白 于 2011-8-2 13:50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这是两种看待艺术的态度:
一种是,即使是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没感觉的东西,也去尽力“认真地演奏”,留下一个记录。
另一种是,不喜欢的东西、没感觉的东西,根本是毫无想法,所以无法留下一个负责任的记录。 ... 一个优秀的演奏家,总是有能力用自己的想法去诠释,解剖各种风格和类型的作品的,顶多有自己喜欢的几首和不喜欢的几首。当然性格使然,李赫特只录自己喜欢的几首也不奇怪。
录音可不是为了留下一个记录,而是一种分享或者一种表达。如果把录音单纯的理解为留下一个记录的话,那演奏者必定不是一个合格的艺术家。
[ 本帖最后由 winniemon123 于 2011-8-2 14:34 编辑 ]
笑脸男人
发表于 2011-8-2 14:28:30
结合这几天的“克莱伯不录英雄”以及白版所说的老派的指挥家不录马勒全集,我不得不说,有时太谨慎或太固执是一种遗憾:P 在录音室的帮助下,指挥家在录音室里是完全可以突破自己现场的极限的。如果他们能够勇于尝试,能够给我们留下多少好录音!而现在只能想象了
yangmetal
发表于 2011-8-2 14:33:40
原帖由 小白 于 2011-8-2 01:57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晚年李赫特的音乐会一般的评论是失败的比例更高,虽然也有精彩的表演。不过还是希望小羊拿出来分享。
油,撒地方的评论。想看看。
有空我分享一张哈,我觉得很好。有点象现在我对镜头的追求,气氛和意境,解像力再其次。
伯夷
发表于 2011-8-2 14:40:20
原帖由 小白 于 2011-8-2 13:38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还记得李赫特在第一届柴可夫斯基钢琴大赛中给克莱本打满分,给很多其他选手打0分的逸事吗?别的评委问他为什么如此打分,李赫特的回答是:演奏就分两种的,成功的,和不成功的(大意如此)。我觉得这就是李赫特对音乐 ...
我听到的版本好像不是这么回事,说是当时前苏联已经内定了前3名的选手(当然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选手),而李赫特对这一做法不买账,所以给了内定的选手零分,而给了克莱本满分,所以当克莱本回到美国时是以英雄的待遇欢迎他的,因为在冷战时期西方(特别是美国)选手基本不可能在社会主义国家举办的比赛中获奖。在1955年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的也是内定选手,第一名是哈拉谢维奇,第二名是阿什肯纳齐,第三名是傅聪。所以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音乐比赛是看不起的,不是凭借真正的本事获胜。肖邦大奖赛还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历年的金奖得主大多数最后是销声匿迹。
yangmetal
发表于 2011-8-2 14:59:21
原帖由 伯夷 于 2011-8-2 03:25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这话说的欠妥,老李同志现场版的白癜风悲沧、热情及舒伯特D960就一点不稳妥水,倒是狮王一点不像狮王像猫王:lol
呵呵,960还好。贝多芬么,老实说,我觉得老李不适合,所以他弹得很有限
伯夷
发表于 2011-8-2 14:59:22
原帖由 小白 于 2011-8-2 12:51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如果李赫特留下了完整的32首奏鸣曲的录音,那么说明他勉强弹了几首自己不喜欢、无共鸣的作品。这样有意义吗?这样做的动机,只能是出于对“完整”的追求罢了。而这种追求是不应该出现在艺术家的考虑范围内的。当然这 ...
这样的说法有点偏颇、笼统,艺术家当然有能力决定自己要录什么曲目不录什么曲目,但这和良心什么的无关,没有证据表明李赫特不喜欢贝多芬的其他奏鸣曲,说不定他在现场都演奏过这些曲目,只是没有录音存世而已。照白版的说法是否布伦德尔录了三次贝多芬奏鸣曲全集纯属无聊,仅仅是对完整的追求亦或是追求创纪录?我想是否给某个录全集的演奏家下这样的定义之前还是应该认真地聆听他的录音再下结论为好。
小白
发表于 2011-8-2 15:57:39
不可能找到里赫特的32首的全部录音的,不管是现场还是私人录音,因为有几首他是从来不碰的。记住,是从来不碰,拒绝弹奏。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