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8-12-17 09: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zhao133 于 2018-12-17 09:14 编辑
这张拉威尔我也有,很好听的一张法国音乐专题,也许是因为录音室制作的关系,录音从一定意义上可能比柏林独奏更精致平衡,有趣的是,里面两首拉威尔的作品,同一个乐团,录音日期不清楚是不是同一天,但是录音风格有所不同。G大调协奏曲总体更加轻盈,正如有些评论所说的:
"sparkles with charm and energy, sometimes giving a feeling being lighter than air..."
"The outer movements are so deliciously light, like the most perfect soufflé, executed with disarming insouciance by pianist and orchestra alike..."
诚如评论所说,这个录音就好像完美的苏芙蕾蛋奶酥一样,如空气一样轻盈,让人放松忘忧。要体会这样的感觉,最好的办法是找出米开朗吉利在EMI的名版对比一下,拿第三乐章presto来比较,米神的触键就要“热血”不少,神采奕奕,把这首融汇了异域风情,爵士风格的古典作品演的引人入胜。风格迥然不同。王羽佳的触键类似Moravec同一个曲目的演绎,确实听起来让人很舒服,录音整体风格也是如此。个人口味在这个曲目上我更喜欢米神的一些,色彩斑斓,精彩纷呈。如果听第二乐章柔板的话,开头大段的独奏,不紧不慢的三拍式的节奏贯穿始终,乐团进入后,左手有时为钢琴旋律伴奏,有时候干脆只为乐团的旋律伴奏,乐团和钢琴分别交替到台前主导乐曲的前进,慢慢累积情绪,实在是拉威尔的神来之笔。王羽佳的“轻”更加明显,而米神则是温润,有一种直指人心的nostalgia的触感。
到了左手协奏曲,王羽佳这张专辑的录音风格变得大开大阖不少,精细感少了些,也许因为左手协奏曲的低音部的旋律比较多,整体偏向更加厚重,最后乐章的结尾tutti齐奏的时刻,对系统也是个考验。
录音风格和手法是影响效果的一个很大的因素,重播的器材风格也影响了听感,这里面无所谓好坏,不同风格的器材和空间应该也有自己合适播放的乐曲类型吧。
再举一个例子,各位对钢琴音乐和录音有兴趣的可以去找来听听看。巴伦博伊姆去年发了一张专辑“on my new piano”,是推广他自己品牌的钢琴的一张作品,自然对录音很讲究,曲目也很有意思,斯卡拉蒂奏鸣曲,贝多芬的80号变奏曲,还有李斯特改编的瓦格纳和他自己的钢琴改编曲,听起来十分过瘾,80号变奏曲可以对着Kissin去年出的同曲目对比听听看,也很有意思,感觉上巴伦博伊姆又指挥,又弹钢琴,还做钢琴,也帮着自己儿子一起录音,有时候搞点人权。。。分了心,技术不如kissin了,去年弹的德彪西也只是马马虎虎,远不如HM德彪西系列里面Javier Perianes得那套弹得精彩,廉颇老矣,但是这几张钢琴录音录得实在都非常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