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在上交听现场的非专业笔记

[复制链接]

13

主题

125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03-11-7
发表于 2016-2-8 10:5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黑皮的爸爸 发表于 2016-2-4 16:20
太需要您这样的听友一起交流学习了。好多看不明白,听不明白的地方以后多给提点哦。感觉有些听感还真差不 ...

楼主客气了,我就是个普通的业余爱好者,上交音乐厅听的次数比您还少许多呢,提点完全谈不上,大家多多交流就好。
我感觉我们的乐评有个问题,就是不太客观。主流正式媒体上那些少的可怜的乐评文章,基本上都是一边倒地对大师进行吹捧。像这次姨母和柏林,乐评文章都是称赞怎么这么好,没有一篇提出不足之处。诚然对音乐的评论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有一句话说的很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于有一定音乐知识和欣赏经验的音乐爱好者来说,完全可以分辨演出的好坏高低。乐评所需要做的就是把大部分乐迷的感受用文字整理和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并加上作为专业人士的独到见解。那种完全没有表达普通乐迷感受的乐评只能误导广大非专业群众,对培养正确音乐欣赏态度百无一益。
稍让人欣慰的是,在论坛上还是有一些资深乐迷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让人感觉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可惜这样的声音不占主流地位。
另:回复楼主,我也是看了通宵指环哈,而且还没打过瞌睡呢:D

点评

牛人不少啊。👍  发表于 2016-2-23 11: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主题

943

帖子

6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6
注册时间
2014-6-8
 楼主| 发表于 2016-2-23 10:5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黑皮的爸爸 发表于 2016-2-2 18:47
1月28日,还是雨。
今天演的是第40号交响曲,钢协第26号K537,20号K466,当然都是莫扎特的。

“于是乎我听到一股股的的声浪从乐池那一片地方升腾起来,突然的,我感觉到,整个的乐团就是一架乐器,而指挥台上的大师就是驾驭这架大型乐器的艺术家。指挥家首先要有view,要有taste,还要知道如何通过跟乐团乐手们的沟通互动来实现自己想象中的声音。”

刚看了新版的《乔布斯》,有一幕在剧院乐池前面,两位史蒂夫争辩的时候,电影里的乔布斯就引用了上述观点。他说,我就是弹奏乐队的指挥,而你(沃兹尼亚克)就是最好的乐手,就在那个位置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主题

943

帖子

6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6
注册时间
2014-6-8
 楼主| 发表于 2016-2-25 18:2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年前后没怎么留意上交的公号,这周末居然有艺术歌曲演出,舒伯特的《天鹅之歌》,舒曼的《诗人之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主题

943

帖子

6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6
注册时间
2014-6-8
 楼主| 发表于 2016-2-27 10:5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黑皮的爸爸 于 2016-2-27 14:00 编辑

2月26日,托马斯.鲍尔演唱舒伯特《天鹅之歌》、舒曼《诗人之恋》

新年的两个听音乐会现场的心愿之一,不期之间就来了。可是,来的容易不一定是好事——完全进不了状况。看来还是冒进了。平时就很少听,多数是杂锦盘里面听个一两首,歌剧虽然偶尔也会听,正经听完整的艺术歌曲唱片都记不起是猴年马月了。
好吧,就记一些零碎吧。
演艺厅,这回记住了,7:45开场,这回前排左边,距离舞台上摆好的钢琴就10来米。
歌唱家和钢琴家出场,就俩人,清汤寡水。
《天鹅之歌》的词作者好几个,其实是舒伯特一些遗作的集合,出版商给起的名。题材宽泛,有悲有喜,大起大落。唯一熟悉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小夜曲》了,夹在一批艰深的歌曲中间,到了这段也没有预期中的特别。
不懂德文是个大障碍,好在节目册有中德对照的歌词,这大概是买的最值的一本节目册了。于是就一首一首读中译短诗,虽然不懂德文,但是读过译文后多少能够感受到歌者的情绪。仔细对照德文发音,发现歌曲里面有好多诗句是重复演唱反复吟咏的。比较有特点的几首说几句吧。
《离别》ABSCHIED,中文这词一出来就条件反射是伤感,惆怅blabla。没想到完全相反的情绪,原诗就是那么欢快,挺好,只是应该改一个没有离愁别绪的中性些的名字。有吗?
《渔家少女》DAS FISCHERMADCHEN,动听,原诗也比较浅显易懂。
《城市》DIE STADT,伴奏的前奏和间奏几个重复音型有点写景的意味,有点德彪西。原诗就有点读不懂,跳跃太大,类似的这套歌曲里还有一些。
一套14首歌曲唱下来还是挺辛苦的,46分钟,大家鼓掌。

下半场舒曼的《诗人之恋》才是真正的套曲,诗作和歌曲意境一气连贯,旋律也动听可人的多。伴奏钢琴也比较出彩。印象最深的是《晴朗的夏日早晨》,海涅的诗其实挺小清新的,歌曲留给钢琴的空间也很多,结尾有好长一段独奏,优美极了,歌唱家就在边上负责情绪和造型,这时候,颜值就很重要了。
下半场一套唱完约30分钟,加演了两首舒伯特的歌曲,说的德文,不懂。加演略微放松些,第二首情绪高昂些,歌唱家还先后走动到舞台的左侧和右侧,来到我这边明显声音更清晰了。看样子坐在前排中间还是会感受多些的。中间歌唱家还现场小发挥了一下步下舞台摸了摸前排小姑娘的头。
演出中间特意闭眼体会了下声音的定位,果然,人声、钢琴就清清楚楚的在那里,前后左右分明,连刘汉盛老师说的高与低都是真真的,人声发声高一点。听着听着,节目册就掉到椅子上了,这下明白之前听到好几次大声响的来由了。

虽说是冒进了,还是有些收获,原来啊,艺术歌曲不完全是《鳟鱼》的欢快,《乘着歌声的翅膀》的仙境。还是要多听听的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125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03-11-7
发表于 2016-2-27 12: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黑皮的爸爸 发表于 2016-2-27 10:55
2月26日,托马斯.鲍尔演唱舒伯特《天鹅之歌》、舒曼《诗人之恋》

新年的两个听音乐会现场的心愿之一,不 ...

赞!
艺术歌曲确实比较难懂,原因之一是因为语言的障碍,而且那些外语还是诗歌,我们要体会其中的意境真的很不容易。只能慢慢入门了。
说来惭愧,我虽然有全套的舒伯特艺术歌曲集,可是一次也没完整听过,还是要慢慢学习提高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主题

943

帖子

6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6
注册时间
2014-6-8
 楼主| 发表于 2016-2-29 17:43:50 | 显示全部楼层
yzmtkkaka 发表于 2016-2-27 12:15
赞!
艺术歌曲确实比较难懂,原因之一是因为语言的障碍,而且那些外语还是诗歌,我们要体会其中的意境真 ...

同感。后来想大概是相比男高音、男低音来说,男中音又更加阳春白雪一点,没有high C、低音贝斯啥的。不过现场听众还真不少,上坐总有个八成的样子,年轻听众很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776

帖子

3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33
注册时间
2012-1-20
发表于 2016-3-1 09:4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黑皮的爸爸 发表于 2016-2-27 10:55
2月26日,托马斯.鲍尔演唱舒伯特《天鹅之歌》、舒曼《诗人之恋》

新年的两个听音乐会现场的心愿之一,不 ...

钢琴伴奏是Immerseel,很有名的古钢琴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125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03-11-7
发表于 2016-3-5 10:34:55 | 显示全部楼层
3月2日去听了伊恩·博斯特里奇与启蒙时代管弦乐团。第一次在现场听古乐团的演出,感觉还是挺新鲜的。位子在c区前排,离乐团稍微有点远了,感觉音量没有我听唱片时候的大,羽管键琴声音偏弱,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很清晰。乐团演出水平还是很高,博斯特里奇的演唱更是出色,他人又瘦又高,但是中气还是很足。一曲亨德尔的“不贞的女人在情人怀中嬉戏”唱的感人至深,此曲一毕,我忍不住大喊Bravo。平时巴洛克听的不多,感觉曲调类似,有点枯燥。但是在现场仔细一听,却又觉得巴洛克音乐包含了所有的人类情感,只是限于当时的乐器和曲式手法,“动态范围”没有浪漫主义那么大罢了。巴洛克音乐还是一个很大的宝藏,等待我们慢慢去发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主题

943

帖子

6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6
注册时间
2014-6-8
 楼主| 发表于 2016-3-8 20: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yzmtkkaka 发表于 2016-3-5 10:34
3月2日去听了伊恩·博斯特里奇与启蒙时代管弦乐团。第一次在现场听古乐团的演出,感觉还是挺新鲜的。位子在 ...

巴洛克的在上交估计应该好听,猜想是不是有点油光光的?请问演唱的是男高音还是高男高音?时间挺快的,一眨眼周末的《少年魔角》就到了,节目中好像还穿插一小段京剧,不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125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03-11-7
发表于 2016-3-8 20:5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黑皮的爸爸 发表于 2016-3-8 20:19
巴洛克的在上交估计应该好听,猜想是不是有点油光光的?请问演唱的是男高音还是高男高音?时间挺快的,一 ...

我坐在c区第4排,正中是正中,但有点靠后了,感觉音色还不错,细节也很清晰,但响度略有不足,有可能因为靠后了。博斯特里奇是男高音,不是高男高音(或叫假声男高音)。
少年魔角我也买了,这部作品从来没听过,翻翻家里的藏片有没有。我觉得声乐作品买本册子还是很有必要。启蒙时代我就买了,否则唱些什么根本听不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主题

943

帖子

6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6
注册时间
2014-6-8
 楼主| 发表于 2016-3-15 14: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3月11日 汉普森的《少年魔角》
首先说下买票的时候对这场演出是没什么特别期待的,跟上次的舒伯特和舒曼的歌曲那一场一起买的,有点投石问路的意思。也是有点好奇楼上高处座位的听感,C区没了,就买了邻近的D区。
其实这场演出除了主打的马勒歌曲,另一个作品也是重量级的,理查斯特劳斯的《查拉特斯图拉如是说》(还有一个怪咖《贵妃醉酒》疑问中)。上半场演的就是这一部,所以一入场就看到乐池里满满当当摆满了座椅。打击乐器自然很全乎,乐手共5名。管风琴布在左侧,说的是风琴管,而键盘则是隔了几排乐手在左侧前方,相邻的还有竖琴两架。这个也算是标准的大编制作品了,发烧名盘不胜枚举,上交自然也是倾巢出动,12把大提琴,8把低音提琴,乐手总数超过90。于是,我就静心期待开场的爆棚效果了。
从号角到鼓声,到管乐齐鸣,最后全体合奏,管风琴收尾,不得不说,听现场还是有看的成分的,想也是对了解作品有帮助的,现在听古典的时候的确时常会浮现一些舞台画面(脑放的一部分?)。但是实话说,尽管乐手很辛苦,指挥很激情,距离期待的效果爆棚指数只有80出头。看样子不是耳机和脑放害人,就是今天的座位有点远了。对比之前在上交的听感,后者的因素多些吧。而后就是这部作品的色彩了,各个器乐声部转换、对话,中间还常有器乐的独奏片段。感觉上小提琴常常不给力,主要是声效上,大概还是位子太远了吧,就连声部切换有时也感觉有点乱。最感觉奇怪的是那两架竖琴,跟大多数作品里的角色一样,就是个打酱油的,还配了两架,除了个别片段偶露峥嵘,平时感觉根本就不存在。可偏偏乐手还挺忙的,老在那里抚啊拨啊,听不见琴声也听不出对音效的贡献。不是我道行太浅就是作曲家脑洞太大。总之吧,就是没听进去,没听出味道,好吧,回家好好听。结尾是一个渐弱,当时感觉对比上回听萨洛宁的马勒室内乐团差距很大,回家再听没想象的差,作品也不一样,不能如此比较。

上半场没听出感觉,要总结的话,以后就不碰高区了,最佳性价比还是B区和F区,但是下手要早。

下半场开场是《贵妃醉酒》,知道是京戏背景,读节目册又快补了一下,但还是不知道演的是啥,只知道有京剧表演艺术家出演。乐团阵容约么减半,特别是管乐,但是奇特的地方来了。乐队起音,不仅是打击乐,所有的器乐一下子都活跃起来了,个个清爽响亮,余音袅袅,刚才还不待见的竖琴也亲切起来。看样子是刚才乐池和作品都太挤了,空间充沛了,个性就出来了。然后,舞台左面,京剧艺术家一身红装,一边唱着,带着身段,款款步入舞台中央。这入场,惊艳,加分,提神,好好听。某不是京戏迷,仅有的熏陶是儿时的样板戏,也就是现代京剧,音乐部分通俗的说就是传统唱腔+西方乐团伴奏,新瓶装旧酒的意思。样板戏的功过不论,但确实是普及了京剧这门艺术,当年也不乏大家巨匠的嫡派传人参与,起点也不低。所以具体到现场的我,就是感觉很亲切啊。京剧在国外也有被通俗理解为中国传统歌剧的,大致上说也是有点道理的,那么这出《贵妃醉酒》现代意味的京剧背景作品是不是更像西方歌剧了呢?满满听着还是发现了一个不同,大大的不同。虽然都是一边演奏一边演唱,但是歌剧的乐队演奏,序奏是序奏,伴奏是伴奏,一般并没有十分连续的旋律线,而是跟演唱合为一个整体(往low里说,某种程度上跟歌曲伴奏卡拉OK类似)。但是这部《贵妃醉酒》不一样,除去艺术家的演唱,整个音乐听起来也是一部完整的作品,演唱部分跟唱腔也完全贴合。所以我猜这其实是一部独立的音乐作品,只是不知道创作背景。有了这个判断,就有了一个问题,现场的唱腔是如何跟乐队旋律配合的?进一步说,这种配合是否伤害到传统唱腔的韵味或艺术家的演唱发挥?当然,就我这双重门外汉于现场的听感而言,效果很不错,甚至萌生出找机会听听全本《贵妃醉酒》的念头。最后,演出成功,大家热烈鼓掌,掌声明显大于上半场。(本场出票目测仅七成,掌声略显稀落。)艺术家谢幕优雅,传统身段的魅力啊!

重头戏来了,汉普森来了,高高的个子,穿个标准礼服,白色礼服衬衫凸显出宽厚的身躯,感觉是带着个巨型发声音响上台了(上回的鲍尔个子虽然没这位的190那么高,身材倒是相似,应该是歌唱家标配,共鸣需要吧)。
知道《少年魔角》跟马勒的交响曲作品的渊源,旋律一响起,摇摆飘忽不定的气氛马上把我带入状况,第一首唱的是《安东尼向鱼儿说教》,正是第三交响曲里面用的。相比艺术歌曲的清汤寡水,这些歌曲都好听太多了。原作有15首(一说24首),本场说好的是片段,节目册显示总共演出其中7首。其中也有最为喜欢的第四交响曲中选用的《天堂生活》,曾经伴我度过一段艰难时光。(那会儿猛听了一阵马勒,最后发现最好听的慢板不是来自第五,而是这段带歌曲的,大概还是给人带来光明感的缘故吧。)
《人间生活》这一首,边听边读歌词,开始的重复段落,讲的孩子要吃的,大人说等播种呀,收割呀,打麦磨粉呀什么的,带着几分幽默,还以为是儿歌式的科普,但是歌曲气氛急转直下,最后孩子没有等到许诺的面包。很有力量的一首歌曲,由此也想到了创作背景,马勒是选取了布伦塔诺编辑的同名德国民歌集,有点夫子采风的味道。就今天演的这几首也可以看出,题材相当广泛,确是来自民间。
回说演出,并不知道汉普森是何方大卡,但精彩是一定的,反正掌声很热烈啊,又加演了一首。本场是乐团音乐总监余隆执棒,谢幕环节相当照顾嘉宾,包括对之前的京剧艺术家魏敏海女士,但是感觉上是谦逊有余,优雅不足。(某非鱼粉,场上观察演奏之外,指挥同乐团的沟通并不默契融洽,外行看,当八卦吧。)
说说音效,现场能听出明显的人声的凸显,是一种立体式的分离,而不是人像与平面背景那种关系。凭直感,人声是独立于乐团演奏传递到你这里的,是有种时间差吗?说不准。总之,由此联想到所谓的4D录音以及后期制作的原理,可以理解其出发点,但是绝对怀疑还原的结果。现场就是现场,可以不如录音和制作播放的重现,但是绝对不可能还原。
第二天家里又听录音,发现当天演出的《安东尼向鱼儿说教》、《天堂生活》、《神光》这三首并没有,恰恰就是被选入第三、第四交响曲的三首。听的是塞尔指挥,迪斯考和斯瓦兹科普夫演唱的版本,又查了资料,原来不论哪家唱片公司大家都很默契地录了12首,而不是15首,序号1-10,13、14。不懂啥道理,倒是当天的演出相当于体验了一把马勒交响曲的片段,这样理解行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125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03-11-7
发表于 2016-3-16 15:3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黑皮的爸爸 发表于 2016-3-15 14:18
3月11日 汉普森的《少年魔角》
首先说下买票的时候对这场演出是没什么特别期待的,跟上次的舒伯特和舒曼的 ...

这场我也去了,老规矩80块的便宜票,但是离乐团很近。关于理查斯特劳斯的《查拉特斯图拉如是说》,我跟楼主的感觉非常相似,直接引用一下:
“。。。但是实话说,尽管乐手很辛苦,指挥很激情,距离期待的效果爆棚指数只有80出头。看样子不是耳机和脑放害人,就是今天的座位有点远了。对比之前在上交的听感,后者的因素多些吧。而后就是这部作品的色彩了,各个器乐声部转换、对话,中间还常有器乐的独奏片段。感觉上小提琴常常不给力,主要是声效上,大概还是位子太远了吧,就连声部切换有时也感觉有点乱。。。”
但是我觉得,问题不是位子太远,也不是耳机脑放害人,其实就是乐团和指挥水平的不足
首先,我的位子虽然是在乐团侧后方,但是在第二排,离乐团的距离很近,但是也觉得全奏的时候爆棚指数不足。其次,去年夏天我在同一个音乐厅听纽爱的马勒5,那全奏时候的爆棚指数可是120分,直震得我耳膜发麻,大呼过瘾,唱片的效果完全没得比。这两次的乐团规模相当,但是效果差这么多,只能说是乐团水平的差距了。
记得上次我跟贴讲姨母的莫扎特音乐会的感想中也提到,柏林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的弦乐很棒,不大的编制就取得了非凡的效果,上交完全无法与之相比。此役让我进一步确认了自己的看法。
余隆的指挥看上去幅度很大,但是收到的效果有限,诠释乏善可陈,而且动作单一,无法给予乐队有效的提示,给人华而不实之感。和姨母一比高下立辨。节目册里说他挂了多少总监,首席的抬头,看样子实在是太忙了,没时间钻研指挥业务了吧。
京剧《贵妃醉酒》和《少年魔角》我不熟,无法发表看法。看汉普森的履历确实是国际上一流的男中音,可惜我的位子是看他的后背,也就不发表看法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主题

943

帖子

6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6
注册时间
2014-6-8
 楼主| 发表于 2016-3-16 22:26:49 | 显示全部楼层
yzmtkkaka 发表于 2016-3-16 15:36
这场我也去了,老规矩80块的便宜票,但是离乐团很近。关于理查斯特劳斯的《查拉特斯图拉如是说》,我跟楼 ...

的确的确,跟巴伦勃依姆指挥亲兵乐团相比,这场(上半场尤甚)指挥跟乐团的响应度低好多了。没想到近场效果也不好。作品绝对是好东东,回家听录音了,竖琴这部分不是作曲家脑洞大,是我没听出来。录音里面竖琴还是给声音织体添色彩的。以后有机会再听听其他乐团的演绎。
PS,记得您前些天入了不少华纳包子,里面就有几张汉普森的,那么家里也有耳福听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125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03-11-7
发表于 2016-3-17 11:4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zmtkkaka 于 2016-3-17 11:49 编辑
小黑皮的爸爸 发表于 2016-3-16 22:26
的确的确,跟巴伦勃依姆指挥亲兵乐团相比,这场(上半场尤甚)指挥跟乐团的响应度低好多了。没想到近场效 ...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好和不好,不一定要专家来评判,乐迷也都听得出来。
说来惭愧,最近太忙,三个华纳的包子还没怎么听呢。回去抽空听听汉普森的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主题

943

帖子

6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6
注册时间
2014-6-8
 楼主| 发表于 2016-3-24 17: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黑皮的爸爸 于 2016-3-24 17:44 编辑
小黑皮的爸爸 发表于 2016-3-23 20:15
补花絮二则:
- 原来知道音乐厅内部是屏蔽信号的,今天开场前有事联络居然有网络信号,过一会儿没了,时 ...

接棒的半场音乐会,提前一些到。留意了一下接近检票口的两个显示屏,正是场内直播,走近些还能听清演出情况,正好是王健的加演,大无第一首,听着还挺清晰,间接的蹭听了。听说是加演了两个,第一个貌似萨拉班德。
拿了票早早进场,不少演奏员已经就座,或许根本没有离开,还都各自在练习,场内一片噪音。暗想不妙,临阵磨枪的节奏?巴伯的这首交响曲好像的确挺冷门的。
这回又有竖琴,两架,于是就仔细听了听。是不是这回E区前排又是左侧,距离比较近的缘故,竖琴的声音非常清楚。无论是凸显的高音,还是融入弦乐群的中低音,都能感觉到它独有的色彩,有时它还能充当低音贝斯,这一般都是低音大提琴的活儿,不知是常见的还是作曲家的偏好。
作品是单乐章的,之前听过的西贝柳斯第七就是,节目册里介绍说作曲家确有借鉴。说是单乐章,其实是交响曲的起承转合各个部分五脏俱全的,只不过是打散了,不再按规矩出牌了。过程中转换的节奏要快一些,也算是美国风味吧,所以现场听起来感觉相当丰富,20分钟的作品听着像是有半个多小时。
开场前担心这部冷门作品乐团不熟,实际听着倒没有这感觉。一来录音也没有听过,没有那啥脑放作对比,二来曲子跟上回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不同,弦乐部分旋律线比较连贯清楚,没有太多的声部切换。倒是留给管乐独奏的空间比较大,而且现场这几位乐手,双簧管,单簧管,长笛的表现还非常的不错。后来谢幕的时候指挥还特意请双簧管乐手起立致意的,这才想起演出前试奏就是这位起的音,应该在乐团里有一个位子的。长笛不是平时那位中年男乐手,而是另一位女乐手,应该是副首席吧,听来丝毫不逊于首席的说。后排的单簧管也是女生。
也许是跟上一场接的太近,总是带着对比的眼光。说说指挥吧,虽然身姿不似巴伦波伊姆一般潇洒,但是功力总在的。有些手势明显能感觉到跟乐团乐手的互动,比如提示某管乐手该出来了,或者调动小提琴声部高音部分要加强效果等等。感觉这些提示一般会提前一两秒的样子,不知道是不是专业上的规律,下次继续观察学习吧。

另一个作品是拉威尔的《圆舞曲》,上次听过迪图瓦指挥纽爱的演出,这回脑放又要开了。本身曲子就好听,也不乏戏剧性,听感上脑放告诉我不如纽爱,具体的说弦乐群的中低声部(不是右侧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不够饱满,有点脱节,大鼓等打击乐器出来的时候就特别明显。
强劲的收尾后当然是热烈的掌声,可惜没有加演。

回家想找巴伯的这首交响曲再听听,QQ音乐是不用说了,Apple Music居然也帮不上忙。再查资料,原来录音也很少。不过这样也好,没有脑放,没有干扰,静心欣赏,听到的就是原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11-28 11:34 , Processed in 0.193960 second(s), 39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