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6-17 04: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半夜醒来,依然惦念Hydra的声音,再一次不能成寐,索性起床继续发烧。之所以惦念,倒不是对之前的听感不够信任,而是想知道我手头的两条Naim原装电源线之间声音是否有差别以及差别多大?
先说下这两条电源线。电源线1是naim unitilite一体机原配的电源线,是随一体机从香港威达总部亲自背回来的,100%保真。电源线2是最近刚从淘宝上买的,同电源线1一样,线身非Naim标但带naim原厂纸条,相信也是真的(Naim机线基本上只有Naim用家认且没几个钱没啥作假的必要吧?)。到手后发现跟两条线不是同一个厂家OEM的(线身标记不同),但线身的粗细和柔软程度相仿,而且都是自带保险丝的英标口。
电源线2刚到手时已经发现调换两条电源线在Berkeley和Unitilite之间的顺序对声音有影响,一耳朵下来的感觉是电源线2接界面时更躁些但二者声底基本一致,当时的直觉就是电源线1接界面应该会更好声。但为了同之前的听感对比时有一个好的衔接(之前一直是电源线1接unitilite),我决定电源线2接界面电源线1(继续)接一体机(接法1)。今夜再次无法入眠的原因就是觉得老接法得到的听感已经基本稳定,想尝试下电源线1接界面电源线2接一体机(接法2)的声音变化。
接法1:电源线2接界面,电源线1接一体机
接法2:电源线1接界面,电源线2接一体机
真是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ZPM + Hydra-Z播放《珍藏马思聪》,第一曲“牧歌”一开声我就觉得好戏要开场了,最明显的变化时小提琴变明亮了!这对于hydra而言绝对是个正面的改变。越往后听发觉越对味,不单小提琴变明亮了,小提琴与钢琴的互动感也增强了不少。当然钢琴的比重还是没有小提琴高钢琴细节依然不是特别清晰(主要是录音的缘故),但听起来明显更加协调了。接法2下各曲的具体听感大致回忆下(跟接法1比):
牧歌:小提琴亮度提高,钢琴细节变清晰。
跳龙灯:节奏变快,欢快的氛围营造的更逼真。
山歌/慢诉:音乐起伏更明显。
绥远组曲:歌曲的旋律感更突显。
述异:整体的难以名状感更强,尾部的不谐和曲调听起来更加不协和。
听完《珍藏马思聪》后,又听了下《珍藏李名强》/Decca歌剧《The World’s Greatest Opera Album, 458118-2》以及《伶歌》。想看下在钢琴/歌剧人声/民乐方面有何变化:
歌剧弦乐群伴奏拖沓的感觉明显少了(应该是低频能量少了的缘故),男声力度有所增强。
“梅花三弄”柔和度有所下降,弦乐齐奏的力度有所加强但有种隐隐的能量堆积感,反而没有之前听起来舒服有味道。
钢琴的流畅度有所增加,有点往Berkeley方向走的意思。
听完之后不太相信听感变化只是来自电源线顺序的调换,于是把电源线调换了回去重新听了《珍藏马思聪》片段,小提琴的音色变化的确如前所述(接法2的明亮度有提高),但具体的变化程度似乎没有印象中那么明显。。。。同以往一样,无法继续继续A/B了。
总体来说,接法2给我的感觉是Hydra变得更平衡了,能量分配和节奏感有那么点往Berkeley方向走的意思。
那如果界面换成Berkeley呢?
谈Berkeley之前再让我讲个小插曲。前些天我还做了一个试验,就是把手中那条最粗最软的无名国标插头线给Berkeley换上看声音有何变化(同接法1对比)。同naim 电源线2相比,这条无名线听起来反而更加温润,中高频仿佛镀上了一层油油的光泽。可以说第一感觉相当好,比如《珍藏马思聪》的数码味不那么明显了。但听《伶歌》时发现了一个问题, 无论是“梅花三弄”中刘桂娟的声音还是“ 悯农”中陶阳(10来岁的小男孩,京剧童声)的声音都多了一种油光光的感觉,乍一听是密度增强油润度提高带来的美声化,仔细品位则发现人声变得有些假有些脸谱化,比如陶阳那种邻家男孩特有的稚嫩感和亲切感几乎荡然无存。想不到电源线的染色可以严重到这个地步,同之前那条问题美标线一样,这条线可以直接毙掉了,至少不能接在界面上。
电源线应该看作器材的一部分而不是提供所谓干净电源的独立在外的一根线,果然不假!
OK,废话罗唆了这么多,接法2在berkeley下整体表现如何?八个字概括:润泽高密中正饱满。 具体来说:
《珍藏马思聪》,之前觉得数码味重,比如背景不够干净,中高频略有毛刺粗糙感,心中甚至暗暗感叹Hydra界面果然素质更高。现在看来Berkeley的数码味其实也是可以调整的,接法2下的berkeley与同样接法的Hydra比,所谓数码味其实,也半斤八两吧。小提琴已然明亮,但并没有变得比接法1更高。保持高密的同时,结像貌似更假宽泛了些。整体的水润感变好了一些,这其实同前面说的数码味变淡一个意思。钢琴尾音依然点到为止爱理不理,但琴音貌似更加饱满。
Decca歌剧片段,再一次震撼于Bekeley营造出来的那种如阅兵式般的整齐划一且力度十足的弦乐群演绎方式,男高音则更加的饱满厚实中气充沛,整体充满了一种阳刚之美。
《伶歌》“梅花三弄”也是迄今为止最让我满意的表现(仅限于berkeley界面),弦乐群的规整度明显提高,三角铁清晰而不死板,古琴古朴甚至质朴感扑面而来。刘桂娟的声音密度非常高,z最难得的是声音中的人情味儿依然保留得很好,赞!“小放牛”中陶阳的稚嫩感和亲切感保留得同样很好,以至于后面的“小放牛”我都懒得听了: 即使没有Hydra那么到位,现在的berkeley表现也一定不会差。
总体而言,电源2接在berkeley上带来的改变都是正面的,尤其是密度/饱满度/润泽度方面的改善,甚至让我意识到berkeley在信息量上或许同hydra是同一个水平的,二者的差别主要在于音乐的演绎方式而非所谓的素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