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5-4-25 03: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onthuang 于 2015-4-25 03:48 编辑
anderson 发表于 2015-4-24 17:05 
多谢分享。
针对湿度问题。先粗略看了一下北京某一年的平均湿度数据,也只有冬季是会有稍微跌入30%的情 ...
我想原文中並沒有"有意利用濕度"的意思,可能表達不夠清楚引起兄的誤會
原本意思是,廠商在選擇材料時,對濕度變化造成的物性變化比較沒有注意到
或者對台灣這類高溫 潮濕 (梅雨季節,環境濕度可以到80%之譜)的風土環境 比較沒有留意到,
而在一連串陰錯陽差之下,造成"陰雨天,環境濕度比較高,造成材料聲學特性改變,聽起來反而比較好聽" 的現象
這樣的現象其實並不罕見,當年就有流傳這樣的說法,下雨時,lowther會變得更"好聽"
我猜測,beyer耳機會有這樣的現象,與振膜的塗布或內部的羊毛紙材質聲阻有關
而當年T1把羊毛紙材質的帳板換成不織布材質時,也標榜「能抵抗濕氣」
原廠應該也一定程度意識到這點,不過後來的T90/T70又用回了羊毛紙,可能這種材料終歸比較容易掌控吧?
Beyer的天鵝絨耳罩是另外一個問題
原本是預設吸收人體肌膚微微的濕氣/油脂,產生一定程度,符合每個人臉型不同的型變
這是很簡單的手法,而也會微妙的影響 聲音的擴散性(?)
這點我還不太能確認,不過有的時候 Beyer的耳機聽起來"音場形狀不對",是這裡出了問題
這個可能就比較接近兄文中所指的「不可控」了
如果延伸的更遠一些,也可以說「開放式」設計本身,也有犧牲可控性 或 安定性來換取潛在性能的傾向
有意識的放鬆聲學阻尼方面的調節,拿掉腔體內外各式各樣的吸音材料,氣密性降低
,代之以電氣阻尼,更強的磁路,更高的阻抗
── 換言之,耳機會隨前端不同變化的幅度被拉大了,往好處講是更能反應前端的品質
往壞處講是「不夠穩定」,「難推」
控制狂的日本人普遍喜歡封閉式設計,這可能也是原因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