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10 23: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类发烧三类店,三种心态三种人
作者:老关 发表时间: 2004/04/15
老关是个好思考的人。自家做HI END音响,一直保持着十多年前“发烧”还没有市场化时那种“厂家、写手、销售、用户一身四任”的思想方法。同时对HI END,MID END,LOW END之分野,持欧美业界的的标准,简单来说,就是资深玩家下海的个人小品牌属HI END,英国式专注音乐重播,忽略HI END极至,规模生产,价钱中庸而可靠实用的算MID END,而日式的AV,时尚流行,功能繁多,标榜技术指标,服务大众的当然是LOW END。
两年多以来,重出江湖,和国内业界,媒体,以及网上朋友,经销渠道重新见面,深感“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自己的思想方法真是“落后”啦!
现在的年轻一代发烧精英,动辄带着仨表来论音响,真可谓“与时俱进”,连语言都网络和WTO了,常常闹的老关“一头雾水”,许多概念“鸡同鸭讲”,令老关感到“说都不会话的说”。
说是讲笑,但老关是个认真的人,没有搞清楚的东西,绝不会随便放过。
在此万物逢春,勃勃蠢动之时,困扰我几年的,“大陆音响概念”这个公案,忽然一时顿悟!却原来大陆已经是存在三种不同的“音响发烧”,但此三种可不能等同于欧美业界的HI END/MID END/LOW END分野,而是“三类发烧三类店,三种心态三种人”。
许多搞不清的争论,从这种角度来看,全清楚了。
一种发烧是拜改革开放之赐,春风得意的新贵富豪发烧。相应于这种发烧,精品化的音响店,以B,D,JM为代表的喇叭,K,M为代表的晶体巨无霸放大器,国语老歌,HIFI小提琴之类的软件,是其典型。器必人所共知,碟必人所共有,音响待客来听,衬托其身份,器材乃是一种舞台道具。
一种发烧是服务于工薪收入,量入为出的“国货精品”发烧。讲究的是“精工重料,超值抵买”,顾客则是挑来拣去,货比三家,生怕花错了血汗钱。为了迎合这类顾客,免费发放宣传品,把机器开盖来比,就仿佛切开瓜果,先尝后买,无论顾客品味如何,也要力求留住。店家和顾客仿佛在进行斗智斗勇,为打开荷包还是捂住钱袋,一家人中真正掌财权的,此时会露面定夺,但声音往往是不懂的,AV大片和KALAOK是要兼顾的!表面看,钱是一分也不愿意多花的!可真正有系统概念,有声音品味的配搭,反而要碰运气的说。
当然,传统的,有HI END概念的,讲究流派,学问,真正为自己耳朵,自己情趣的发烧也还在少数人中坚持,但如果作为职业,商家,实在无法不天天面对前两种发烧的竞争。这种玩家色彩的音响生意往往无法做出起码的规模,很难走出家庭经营,“俱乐部”,朋友圈的范围。妥协之结果,往往只能走兼营DIY和二手音响,也就很难影响有消费能力的“新贵富豪发烧”,提高其品味,把真正HI END的东西推广出去。
我以为如果严肃来讲,大陆发烧的困境,和大陆社会人际伦理,商业伦理的环境恶劣分不开。切开来卖的“国货精品”式的发烧,背后正说明消费者对宣传,对销售的极度不信任;那种在90年代初,开放,公正地热情传道式的推广HI END,“天下发烧是一家”的气氛,不管从宣传者还是受众来说,已经不复存在。真正的精致声音,理性而有品味的音响消费概念走不出朋友圈,正说明理解沟通,基于信任的交流,已经只存在于小圈子。旧的基于人格道德的信任已经破灭,新的基于平等的权利规范的信任又建立不起来,所以中国的劳动成本虽然低廉,而潜在的交易成本,信任成本非常高!
现在必须面对的发烧音响“三类发烧三类店,三种心态三种人”这种形势,其实也无可否认就是现在中国社会心态的真实映照。在人权平等的概念上,象欧美那样,大多数人对发烧音响不感兴趣,用AV,把HI END留给少数人去钻研其实倒很正常。但问题是中国音响生意的立足点已经长期放在吃国人的盲目攀比,作大上,所以“三类发烧三类店,三种心态三种人”都没有能够坦率地,真实地面对自己该做的事。打个比方,我们身边富豪发烧友,任谁人也不敢和比尔.盖茨比富吧?但反而好像没有听说盖茨玩什么音响,用什么HI END器材,发烧线?
所以其实“三类发烧三类店,三种心态三种人”本无所谓什么高下,乃是互相无法比的不同事物。放宽心态,尊重理解他人各自范围的规范,于是可以愉快地借鉴交流。而媒体,店家,厂商也可以各自明确自己所长,分门别类,集中精力搞好自己的事情。
不要“妖魔化发烧”,不要“神秘化发烧”,而要真实化发烧,乃是走出发烧泡沫热潮后的困局之唯一途径。
三春过后芳菲尽,各自须归各自门;这才是长久之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