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288|回复: 80

『转』北京老关的文集,写得真挺好,值得读读

[复制链接]

295

主题

1万

帖子

602

积分

荣誉会员

Discophile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02
注册时间
2005-9-17

优秀版主奖

QQ
发表于 2011-1-10 22:0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所有文章转自hifi711,在此感谢!
先来点品牌介绍的普及文吧:

英国音箱厂家逐一褒贬 (一篇流传已久的旧文,订正重发)
为使发烧友易于概览英国主要音箱厂的面貌,下面历数各著名品牌的简要发展史和代表作,品评其优劣得失,并无讳言。一家之见,偏颇在所难免,尚希各有关人士见谅!

AE:

此乃英国音箱中之异数,声底非常特别。创业之作是AE-1。在英国音箱中,首创采用金属音盆中低音单元。动态强劲,瞬变快如闪电,冲击力惊人。听流行曲,听摇滚乐、New Age、电影音乐……,小小的箱体音场广阔无边,鼓声、钹声真实无比。若有人怀疑英国音箱的爆棚能力,让他听一回AE,定会哑口无言。然而,听古典音乐就只算不过不失,弦乐、人声略带金属味,不像正统“英国声”。AE-1不算难推,配胆机可以中和一些缺点,增加些感性色彩。原本箱体喷涂处理,很专业化。后出过玫瑰木版本,对音色的温暖度有一定改善。其原配脚架质素极佳,为重型铸造结构,价虽昂,但必不可少。后来出过加大尺寸双低音的AE-2,三路分音的AE-3,不流行。近年设计者Phil Jones走去美国创立Platinum再闯天下,AE则渐走平价路线,例如AE-100。


ATC:

另一间发源于专业录音室,而今名满天下的英国极品监听箱厂家。 设计者Billy Woodman的基本设计哲学凝聚在那只世上最好最贵的中音单元上:即是说,ATC喇叭以“单只中音单元涵盖完整中音区,表现人声、弦乐器基音,上接高音单元补泛音,下接低音单元亲底”为其基础设计。这只中音单元乃B. Woodman毕生得意之作,结构复杂。从实物剖面看,不仅磁钢硕大无朋,而且音圈同样巨大。强磁力利于高灵敏度,快瞬变,大音圈可承受巨大功率,实现大动态。更为特殊的是,在音圈与周边支架间,采用了上下两层弹性支撑片,我推测是为了改善大动态时的线性。为了坚持要生产这只不符合经济原则的中音单元,当年B. Woodman竟与老板闹翻,辞去Goodmans公司总工程师的职位,出来自己单干,以承接订造录音室监听喇叭系统为生,由此可见Woodman对自己理想的执着。

时至今日,ATC为高级专业界订造监听喇叭,还是该厂的正业。Woodman敢在强手如林的英国专业界独闯天下,靠得是针对“BBC箱”动态弱、速度慢、箱声染色大等固有弱点进行的彻底改善。以高质素中音单元为核心,三路有源电子分音,多路功放直驱单元 ,厚重坚实的音箱箱体,当然最重要的还是B. Woodman金耳校声,英国现代监听箱的新准则-----ATC于焉面世。ATC中音质感、实体感天下无敌,音色准绳纯净无染,低频快而准,动态线性毫无压缩,强劲的程度休说英国音箱无人可比,便是美国音箱中的佼佼者,也罕其匹。现今发烧友爱用ATC听爆棚古典,其实它最大的长处,是可以重播“杀死人”般嘈吵的重金属音乐、硬摇滚而照样气定神闲!英国流行音乐成就之高,举世公认,那些精奇古怪之作,录音工作又非常考究,除了ATC,哪种喇叭可以承担?ATC迈向民用市场,倒反而是香港发烧界尤其是杂志和代理的功绩,其中《发烧音响》陈老编厥功至伟。为面向家用,ATC先是将它的100和50施以包装,改贴精致木皮。然后又打破惯例,设计两路书架箱20、20T、10。当然,ATC重视中音浓密的传统不变,B. Woodman特为设计了独家泡制的重型中低音单元,硕大的盆罩恰似中音球顶的再现。发烧友在家中用ATC箱,须要明了它的特点,方能将其发挥至最佳:

1.ATC是专业监听箱,设计目标是音色、质感忠实无比,动态比例毫无压缩(声音小就真小,大就真大,没有像“BBC箱”式的暗中渲染来补偿)。在录音工作中,“忠实还原”是至高无上的原则,但移在家用,却使听惯BBC箱的发烧友,感到ATC“小音量不过瘾,没精神 ,开大声才好,才过瘾”的感觉。要准确还是要好听,用家自己要先想明白。

2.ATC箱效率甚低,难推。这是因为它原是按电子分音多路功放直驱设计的,在录音室里天天用大音量摧残,“效率低”不是缺点,反倒对减少失真,增加耐受功率大有好处,但这个传统带到它的两路分音家用喇叭上来,便使发烧友又爱又恨,十分头痛-----ATC传真度高染色极少,扩音机略有瑕疵便暴露无遗:ATC效率低难推,又要扩音机功率大,力量雄厚。又要靓声,又要大力的扩音机,价格必定天文数字!这是想玩ATC的发烧友无法回避的问题,须要有思想准备,量力而行。否则,“娶”到家中,“养不起”,岂不尴尬。3.与当今其他名器相比,ATC确实不甚重视高频延伸。它用Audax(现在也由Vifa代制)大口径高音单元(与5/9、5/8所用相似),强调和中音的衔接而牺牲超高,结果形成ATC质感强而空气感弱的特点。这对专业用途毫无妨碍(FM立体声高只到14000Hz),但在家用hi-end范围里,面对讲究的发烧友,比较之下对ATC的音场和空间感便有所挑剔了。为其配一对极品超高音如Elac的“蘑菇头”,不失为一个办法。最后,ATC音箱的型号自成一派,按容积定名,如20就是20升,100就是100升。一般居室条件,20和20T最实用。


B&W:

“新英国声”或曰“英国/国际声”的代表。与英国传统的保守宗旨相反,B&W观念新潮,在音箱结构上创新到令人目瞪口呆;但由于其品味甚高,给人留下的是倜傥潇洒而不是矜奇弄怪的印象。现今大喇叭旗舰是“鹦鹉螺”,书架箱旗舰为“银签名”,都是创意非凡的杰作。不过正如超级跑车Jaguar220,岂是凡人敢做梦想者。B&W极端重视声音的开扬通透,音场的准确重现,它是“线性相位单元排列”、“矩阵箱体支撑”的倡导者,其代表作是著名的801。801曾经在很长时间,成为hi-end英国音箱的象征,也是宝丽金等世界各大公司录制数码古典音乐的监听箱。从这个意义上说,数码录音的功过荣辱,B&W 801都有一份。B&W基本的声底是开扬细致,松灵潇洒,与ATC正相反,与“BBC声”也甚为不同。我感觉B&W适应了现今雅皮一族的音乐口味,其商业成功实属必然。B&W现今已是大厂,产品档次范围极广,除了前述极品系列外,800系列属发烧系列,其中805是代表B&W的书架箱。P系列、600系列则系普及型产品。作为发烧友,总要买8字头箱才好。


Celestion:

这是英国最古老的音箱厂牌之一,历史超过60年。Celestion在英国算大厂,除生产家用hi-fi箱外,还生产舞台专业箱,称为百变龙系列。Celestion早年生产三路分音的Dittion系列,音色柔美,是七十年代英国家用箱的代表之一。八十年代初,设计出著名的两路分音书架箱SL6,成为英国音响界的一件大事,也是Celestion历史上里程碑。

SL6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专门匹配设计的高质素聚丙烯盆中低音单元和铜振膜球顶高音单元,单元面板与音箱前障板匹配成型压铸,有内加强支撑的MDF板中型书架箱体。SL6的设计追求是一方面继承“BBC音箱”的平衡度“音乐味”,另一方面减少乃至消除箱体共振染色,改善音场定位、扩大动态范围,以迎接“数码时代”的到来。SL6的成功在海内外影响很大,音响界的许多人由此改变了对“书架箱”的传统认识,领略了精品级书架箱在动态、气势、低频质感 、音场营造力、定位、层次……方面,凌驾于传统多路分音落地箱之上的潜力。

“不以尺寸论音箱”,这个观念是由SL6带起来的。由于SL6太成功,此后Celestion基本上放弃了落地式精品音箱(除了那次采用铝带高音单元的Celestion 7000的不成功尝试之外),十余年来一直坚持发展两路书架箱。在SL6基础上,改用航空上的蜂窝铝结构(所谓“飞机地板”)整体音箱,诞生了一代名器SL600。

八十年代,SL600价格和质素皆鹤立鸡群,被公认为两路书架箱的皇者。SL600的音质在6仔的基础上更上层楼,声音极为开扬自然,几乎毫无染色,音像完全脱离箱体,真实感惊人,“淡而有致”是对SL600的确评。此后,昂贵难造的铜膜高音单元存货消耗殆尽,SL6改用同样结构的铝膜单元,甚至新出的SL700,虽然是SL600的后继产品,也只好用铝膜单元,剩余的铜膜高音全用来制造了最后一批专供香港的SL600。由于改用铝膜高音,SL6Si、SL700的韵味已逊于600仔,这是无可奈何之事实,但Celestion利用搞6系列时积累下的经验,以低廉的价格推出3号仔。这是低价英国音箱中的异数,平衡度颇佳,音色淳正朴实,效率高易推动,是发烧初哥入门佳选,我曾经推荐无数朋友采用,都甚满意。Celestion的最佳制作我认为仍系SL600。近年来在强手如林的英国喇叭厂的竞争下,Celestion渐失方寸,100号,300号都反应平平,倾尽全力的新旗舰Kingston,又在箱体上下功夫,想重夺回至尊地位。


不过今非昔比,物是人非,重温旧梦恐不易矣。现今Celestion归属香港金山集团,大规模运作下,新一代产品转向经济级家庭影院,且与同属金山的KEF渐渐靠拢。我只希望厂方不要将历史名器6仔系列断产,让新一代发烧友们可以领略到它的不朽。或者铜膜高音也有复产的一天?


Harbeth:

终于谈到著名的“BBC音箱”了。Harbeth正是一间典型的BBC小厂。它的创始人正是当年3/5A的设计者之一Dudley Harwood。这里简略地讲一下“BBC音箱”和这几家BBC厂的渊源,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七十年代初全面更换语言和音乐监听用的音箱,设计这一代音箱的任务由Spencer Hughes和Dudley Harwood负责,设计要求实际上是突出语音还原的真切,兼顾古典音乐;在频宽和动态范围上没有刻意要求,甚至在实际应用时不考虑立体声播出,经常用单只音箱!各位不要忘记,这是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FM广播正在推广的时期,尚且不知什么数码录音呢!

为达成这个似乎技术要求不高,但现今看来人文内涵丰富的设计要求,设计者以敏锐的耳音为准,再加上英国传统的保守、务实作风,选择了简单的两路分音方案。同时在单元、分音器、箱体尺寸和结构上千锤百炼,再三斟酌,取舍分明:不惜降低音箱的灵敏度,不惜缩窄频宽,不惜牺牲动态范围和最大声压。这种分明的取舍,有失必有得。以尺寸最小,为流动采访监听设计的3/5A为例,由于采用小型密闭箱,低灵敏度的单元,复杂的分音器,灵敏度低至空前的82dB/W/M,音量小了,但失真极低,全频衔接天衣无缝,中高音润泽雅典,语言人声固佳,歌唱、弦乐、钢琴……均得其益。

转为立体声用,配上脚架和给予高级扩音机驱动之后,其音场层次、定位之佳,使当年的人们惊为空前的奇迹,似乎“无心插柳”,但现在看来,并不奇怪。而FM广播频宽高端只到14000Hz,使设计者在设计中型监听箱5/9、大型监听箱5/8时,敢于使用中音质感极佳、高音延伸不足的Audax大口径绢膜球顶单元(用中高音单元代替正统高音单元),求得质感无敌的中音。这一办法也正是后来ATC音箱的招数。至于低音单元,则采用当时诞生不久的透明厚质聚丙烯胶盆单元。这种单元失真低,效率也低,阻尼特性与纸盆单元大不相同,音色偏慢、偏暗,带“粘性”。要将之驯服,扬长避短,要在分音器,箱体上进行细致的校声,量体度身,非常考功力。

事实上,5/9、5/8之后,两位老大师功成身退,BBC的后继者再无用此单元的佳作,真所谓“将军一去,大树飘零”,音箱设计之难,由此可见!当时与BBC这一计划有关的,还有承制Rogers音箱5/9和5/8的透明盆低音单元。而KEF则承制3/5A专用的B110低音、T27高音单元。此后Hughes和Harwood退休,为了不埋没一生的功夫,“发挥余热”,各自开了一间小公司,在家继续研制音箱。

Harwood老先生开办的就是Harbeth。此时“BBC音箱”已由音响界推介,在发烧圈中成为一个传奇,慕名而来的各国音响代理不少,尤以日本和香港的发烧圈,最为推崇Harwood的声音品味,香港代理称其为雨后初晴,非常传神。作为BBC箱的原设计者Harwood在校声时,自然会保持其迷人的中频,同时Harwood又深知现今的发烧友,对高频空气感、分析力的要求与往日不同,适度地增加了高频延伸,低频则推崇松厚自然,速度感与古典音乐最合拍。以一生的功力修养作基础,老师傅亲手调校,Harbeth的声音赢得了众多的有品味的知音,但老先生年事已高,不善经营管理,Harbeth只是个家庭作坊,无法满足市场需要。

1986年,年轻的Alan Shaw出现,Harwood老先生放手将公司移交给他主理,Harbeth在保持着原有BBC传统的同时,走上了正规发展的道路。Alan Shaw管理经营有方,市场观念正确。首先他向BBC申请牌照,恢复了在港方最为畅销的3/5A的制造,同时又推出了Compact作为中型书架箱的精品,再就是把Harwood留下的最后设计MK-V完成投产,即现今的HL5。这样形成了Harbeth从小到大一套两路分音BBC血统的音箱,在发烧圈中建立了“BBC声正统继承人”的形象。此后,Alan Shaw又出于适应AV要求和3/5A万一停产的后备选择,设计了P3。P3难能可贵地在发烧友中建立了声誉,被视为“3/5A的合法接班人”。九十年代初,BBC公布了自家的最后一个音箱设计,用Dyna单元的5/12。Harbeth不失时机,第一时间获得生产许可,进一步巩固了“BBC正统”的形象。

此后,在一片家庭影院热潮中,Harbeth特立独行,不为所动,仍然坚守小规模正统音箱的生产,对推出新产品极为谨慎(只出现过一种接替Compact的Compact7)。时至今日,代表BBC伟大传统的英国音箱厂牌,Harbeth是最为淳正者,殆无疑议。


KEF:

英国产业化的大厂,代表着公众口味的“英国声”。既为BBC代制3/5A专用的Bll0/T27单元,自己却迟迟不加入3/5A的生产;既搞过像105那样的前卫产品(比B&W 801还早、最先采用分体结构中/高单元,线性相位排列),却也搞了许多平庸的民用音箱;以成品音箱占据本国和海外大量市场,却也曾大量出售单元、套件,…•。如果说那几家“BBC小厂”代表了个人化和艺术化的英国厂牌,以坚守自己信念为宗旨;KEF可以说代表了集团化和主流的英国厂牌,以“服务公众”为原则。“中产阶级专用hi-fi的正统选择”可以概括KEF的特点。近年来KEF归属金山集团,重新整顿产品系列,停止单元外销(引发了3/5A停产风波), 自身投产3/5A加入发烧市场,刷新100采列,新创New Ref系列向豪华家用市场进军,Coda系列针对普罗发烧大众,AV系列走THX极品路线;…••总之全面发展。当然,普通人的消费总是大头,“公众永远正确的”,但作为发烧友的一员,我衷心祈望KEF的高层领导开恩,永远保留生产三种KEF的不朽之作:Bll0中低单元、T27高音单元和B139超低音单元,幸甚幸甚。


Monitor Audio:

一个颇商业化的发烧品牌。主持人为印度血统,在港台音晌界交际极广。由於拥有自己的音箱加工厂和自己的单元生产厂,所以其中低价位产品物美价廉,推广也很成功,曾经是许多大陆发烧友的入门选择。其高价位产品为Studio系列,采用金属音盆中低单元,音箱木工之华丽在英国堪称第一。其声音特点一如外观,华丽细致,动态也不错,对於发烧初哥极具吸引力。


ProAc:

独树一帜的英国个性化厂牌。主持人Stewart Tyler以其不朽的Tablette而论,绝对是天才设计大师无疑。Tablette其实与3/5A和SL6前後不久,都是七十年代末诞生的。其时正是英国音箱设计天才辈出,群雄并起之时,“BBC声”在正统高级音晌界已居主流,深入人心。如何突破BBC的传统,又能慑服众论自成一家,实在是一门富有挑战性的艺术。此时,Tyler标出“音场重现”为目标,突出音色和质感的BBC声之外,另辟蹊径,打开一片新天地。Tablette的设计确实称得上“别具只眼,自我作古”,绝无因袭别人,特别显示出天才二字。

首先, Tablette采用的单元非常特别,中低单元竟是仅有四寸的Seas纸盆单元,尺寸之小至今保持着吉尼斯世界纪录!高音单元是 Scan的 D2010,这是一双分析力高和性格峻烈的单元,很难驯服;一旦搭配适当,音色的清丽和音场的深阔可称无敌——据我看,名贵至极的Ensemble Reference高音单元也是一只摩过的 D2010 ! Tyler首创将此两只单元搭配,为Tablette奠定了爽劲和淋漓痛快的声底。在音箱结构上, ProAc又倡导缩窄面板,加深测板的窄长形结构,在当年流行宽身箱体的年代。Tyler的设计最早有意识地提出了追求音场重视的目标。Tablette的倒相管内充蜂巢状细管,壁板上贴不同形状的阻尼材料;分音器的设计也显然与箱体和单元作过微妙的调校。

Tablette一出世,其与众不同的风格和高价精品的形象引起了高级音晌圈的普遍重视,尤其是美国天书《TAS 》竟然给它五颗星的荣誉,这是英国设计征服美国人的罕有例子,Tablette也由此风靡音晌圈,成为书架箱经典之作。成名之後,ProAc仍然保持著追烈的个人发烧色彩, Stewart Tyler继续无穷无尽地追求音响之极致,推出了不计工本的Response系列,保持Tablette的优点的同时,在音色的高贵和通透润泽上,更上层楼。 ProAc近来喜用 Scan的透明胶盆单元,效率高,分析力强,音场深阔,层次细致,配含重新流行的300B单端甲类胆机,非常合宜。我曾在北京科艺廊五百平方尺的大试音室,听过用Cary 300 sei合并机。推一对Response3.5,十瓦八瓦的功率竟然推得3.5气象万千。听爆棚交晌乐和流行乐,如 Dire Straits小组都毫无问题,而且音色、音场和定位都靓得惊人。 ProAc音箱的声底清劲、潇洒和明艳(清而不淡,与Celestion不同)。由於强调分析力和强调音场刻划,如果用晶体机推,容易薄声;如果扩音机质素稍差,更会暴露出租硬的毛病。

总之要玩ProAc音箱,扩音机功率不用大,质素却要高。最好用声音厚润有弹力的胆机。 Stewart Tyler自己就是胆机的拥趸,信焉!



Rogers:

这是英国老牌音晌厂家,早年也曾生产扩音机,成名却因为七十年代开始,为英国广播公司 BBC承制监听箱。随后3/5A和 5/9在发烧圈声名鹊起,Rogers几乎成了英国书架箱的代名词。 Rogers 3/5A的历史沿革已成了发烧圈的一门考据学,在此不多叙,可参见前文。3/5A几家公司都生产, Rogers独得之秘是 5/9和 5/8这两对BBC录音室监听箱。

当然,这两对名器是BBC设计的。Rogers的贡献一是自家为此度身订造的重型聚丙烯透明盆单元,二是薄身的多层胶合木板音箱。现今的发烧友多知道Rogers箱「有箱声],觉得它的分析力不高,声底慢。其实,Rogers的「箱声」大有学问,巧妙地利用箱声染色,正是3/5A, 5/9和5/8这些 BBC箱声底浓郁温馨和沉醉动人的秘密。如果Rogers没有了箱声,它的独特韵味也就荡然无存了。正如名贵的意大利小提琴,天时、地利以及人和造就了空前绝后的一代名器; Rogers的箱板每每不同,再经过多年不同位主人的煲炼,结果竟然对对不同声。在总的Rogers声之下,往往有时能有意外发现。在资身发烧圈内,每一对「老Rogers」都有传奇历史,故事多多。遗憾的是,Rogers虽然是BBC音箱的承造者,自身设计音箱的水准却大有不逮。早期沿袭BBC风格的产品,尚且不错,后来搞起三路分音,内置低音的P-24,理论多多,奈何听感不是那回事。近期为 3/5A特配低音辅助箱,少人问津。再有那对企图停产 3/5A取而代之的 Studio3,受到发烧友的普遍冷落,遭遇远不及Harbeth的P3。

Rogers现在已被港资和记集团收购,在大陆的广告攻势强劲,上海街头上常见Rogers的字样。如果没把 BBC的真髓继承下来,仅仅靠低价普及型产品扩大市场,最後只会走JBL和AR的老路,在发烧圈徒然留下一段光荣的回忆而已。 叫主其事者,慎哉。


Spendor:

这就是 BBC当年的主任设计师Spencer Hughes创立的厂牌,也是唯一夫妻和父子相传的冢庭化英国音箱厂,其保守的传统风格可以想见。Spendor至今坚持着 3/5A的生产,而且保持着务实的价位,只不过偶然接受市场的要求,生产少量名贵木皮的特殊版本而已。同样是3/5A,发烧友不免将之与 Harbeth; KEF和 Rogers相比。一般口碑认为 Rogers早期15Ω产品的音色松灵,弦乐韵味最佳,后期11Ω产品渐失韵致,动态却有改善,Harbeth高音通透,低频深沉韵味在Rogers早期与后期之间,近日的黑檀特别版在音色高贵感上是当今最佳,唯韵味尚须煲炼才可定论;KEF手工精美,低频厚重,声音密度高,中高音韵味稍欠,与传统 3/5A声音有别; Spendor最具正统BBC专业味。声音朴实。染色小,传真度高,宽厚耐听。这里顺便谈一下3/5A煲炼的问题。一般认为3/5A须要一至两年才算开声,主要是3/5A单元、分音器以及箱体须要协调和老化。其中分音器复杂,须时煲炼颇久。至于箱体,Harbeth Spendor和KEF一直采用12mm MDF板。一旦煲炼成熟后,不再容易变化。

早期Rogers用12mm桦木多层板,它是一种甚为敏感和不稳定的材料,每每变化很大,受气候影响。即使煲就后,也还会变,是好是坏,就看主人如何照顾了。现今Rogers还用层板,唯漆层完全不同,它是一种强度很高的新型材料。虽然耐久,声音却变了。说回Spendor的旗舰,除了3/5A和一系列传统风格的两路书架箱外,有一种三路分音大型书架箱S-100极为有名,它是Sepndor的淳厚典雅,又动静相宜,据说可以爆到七彩,面不改色,它是Sepndor为专业监听泡制的器材,产量小,价格甚高。据用过的人说,S-100的难推程度亦不在B&W 801以下,要动用最hi-end的晶体巨无霸才可弄好云云。


Tannoy:

《天朗》是早年间港台发烧圈中赫赫有名老牌名厂,在日本尤为有名,在高级发烧友中,用《金嗓子》或精品胆机推《西敏寺》,绝对是身份之象征,往往数十年不想换机,甚至终生相守。可惜的是,近年来Tannoy竟然也追起时尚来了,大量出产中和低价音箱,搞新科技,铺天盖地在中国大陆推广,甚至许多中小城市的音响店用些真假难辨的“六角箱”播放粤语时代曲,唱卡拉OK……令人不忍卒听。难道这就是传奇的“天朗之声”吗?近年来hi-end界聆听口味已变,代表五十年代科技(与美国JBL同时代)的老贵族Tannoy,痛感美人迟暮,转向暴富一族抛媚眼,令人扼腕。其实平心而论,Tannoy自有不可磨灭的辉煌,它代表着与BBC专家学者路线不同的,英国传统贵族化(非专业化)音响设计的最高成就。Tannoy的基础设计是大型迷宫式背负号角音箱,大型同轴一体化高/低音全频带单元。

Tannoy在五十年代,能设计制造出这样完美的产品,绝对是一代惊世之作,称得上名器这两个字的最确切含意。最近,我在北京发烧圈中对于Tannoy深有认识的友人老范家中,用关氏只有3W输出的直热三极管2A3单端胆机Natural Diamond来推Tannoy专业监听箱LGM。听Borodin String Quartet演奏老柴《如歌的行板》,琴音深情凄婉,沧桑悱恻,真实无比,不少中央乐团的专家听过也惊为绝唱,比之于一代名器Marantz2推Sonus Faber Guarneri,竟然犹胜一筹!

此一刻,我们才觉得真正听Tannoy的声音:高度灵敏的号角/硬边纸盆单元,配合小功率和音色绝美的胆机,以中小音量来听古典弦乐。这正是五十至六十年代古典音乐黄金时代的遗音!我们终于理解了日本资深发烧友抱着老Tannoy巨大的箱体为的是达到高效率和敏感轻柔,并不是用来与JBL比爆棚、与ATC比动态好!真要感谢老范,只有像他那样,喜新不厌旧,才提供了我们理解这一层道理的客观条件。也许我太顽固,也许我太浪漫。总之,我不接受Tannoy近年来的新设计:从那批灰色“防火板”系列音箱之后,Tannoy就尽失往日的光彩,六角箱就更加不足言。可笑的是,在大陆发烧圈中,竟然还有不少人为之鼓吹,把它捧为新星……在我看来,Tannoy只有经典系列“木箱”才是宝藏,值得好好珍藏,发掘它的潜力。

在这个“一切向钱看”的时代,“木箱”还会存留多久?



以上广泛讨论了英国音箱的特色和一批代表性的名作。也直言不讳地站在用户角度上,表达了对各厂牌的看法。「英国声」最可珍视的正是它的传统,它能坚持到今日,除了厂家和代理的功绩之外,杂志和发烧友的择善固执和忠诚不贰至少有同样功绩。例如3/5A的停产而又复产,发烧友用真金白银挽救了一件行将消失的历史名作,其贡献应与绿色环保主义者同等。作为一个老发烧友,在这里喋喋不休,正是希望厂商和代理能晌应我们的心声。在扩大商业推广的同时,牺牲一些利益和坚持生产一些为我们珍爱的精品名器。使后来的发烧友能够买到正统“英国声”音箱,将这个音晌史上重要的流派继承和发扬光大下去,五十年、一百年不变。


附注:这是我十余年前写给香港《发烧音响》的旧文,原稿久已遗失,原发表为两期连载,现在确切是那期也难以考订。后来有热心朋友将之传抄上网,但互相转帖,常常不完整。现在找到一处比较完整的,又重新作了文字上的勘误,重新发表。此文论及的是十余年前香港/大陆音响圈的当时状况,此后的沧桑,就不及谈到了抚今追昔,也算一段历史的回顾吧。

Nelson Pass rock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5

主题

1万

帖子

602

积分

荣誉会员

Discophile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02
注册时间
2005-9-17

优秀版主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1-10 22: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选择一对“英国声”喇叭?
          对于不玩高级音响的人,或者是“发烧初哥”来说,上面这个题目好象让人摸不到头脑:选择“英国声”的喇叭,有什么难?现在市面上,著名的英国音箱不是很多么?挑一对价钱,尺寸,外观合适自己的,不就行了么?
英国喇叭,不就自然是“英国声”么?

          然乎不然。对于有一定音响历程的发烧友来说,这个问题,其实不那么简单,尤其是在今天。

         在资深发烧友圈里,所谓“英国声”,其实是指以“BBC监听喇叭”为代表的传统音色。一般习惯上把ROGERS,HARBETH,SPENDOR这三家当做BBC的嫡传,而为BBC做单元的KEF,还有CELESTION,乃至比较个性的PROAC,ATC,一般也被算做英国声范围。其实老年间的TANNOY,包括LINN,还有许多不甚为现在发烧友知晓的英国老品牌,也基本走这种声音趋向。可以说,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喇叭的主流风格,的确就是“英国声”。

         这种“BBC声”的音箱,从技术上来讲,多数是用简单的两路分音,书架箱,箱体比较小,主单元也比较小,5—7吋,甚至有小到4吋的;为了取得相应的低频延伸,小单元的冲程却很深,悬挂很软,效率相应比较低。纸盆多数为比较软性的PVC材质,或者是涂了许多胶质的纸材质,却没有采用碳纤维或者金属之类材质的。高音单元用软膜为主,或者金属球顶但是用软悬挂。箱体尤其是平淡无奇,仿佛就是四四方方,普通至极的多层木板或者中密度纤维板。

       然而,就是这种毫不起眼的箱子,在配搭合宜的情况下,却能很容易的播出真切无比的人声,古典弦乐和钢琴,尤其是一种适度的“粘”劲,带着一股既矜持又质朴的感情,很难用语言来描绘;仿佛与真正的老派绅士相交,平淡如水,别后却爽然若失,庶几似之。虽然也有人嫌3/5A甜媚,或者嫌TABLETTE尖酸,嫌ATC粗朴,嫌SPENDOR木讷,但总而言之,就象莎士比亚的戏,英国电影,任其风貌百变,英国文化独有的气质却永不磨灭。

       这种两路分音的音箱结构,由于其技术上看来并不神秘,成本不高,而市场相当大,所以许久以来,世界各地的模仿者非常多,几乎象英式足球一样,遍布天下。但得其形者比比皆是,得其神者,寥若晨星。所谓“世人只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诚哉。
为什么这种貌似简单的两路书架箱,那种“英国味”,真搞好,学象,非常之难?

         从根本上来说,这种BBC两路监听箱的设计,到了最后的校声阶段,是非常经验主义的。可以说,基本理论的指导固然必不可少,但英国人的审美习惯,那种内敛,矜持,务实,不事张扬的作风,对“BBC声”的最后定型,是关键的因素。拿那几种著名的BBC箱来说,无论3/5A围绕高音单元的毡子条,还是SP100低音单元上手工涂抹的粘胶,TABLETTE倒相孔中的饮料管。。。到处可以见到很“土”的,很信手拈来的校声痕迹。至于内部分音器的复杂补偿,箱体的厚薄,谐振的多寡,处处是反复斟酌的结果。可以想见,设计者当年是怎么殚精竭虑,不择手段的追求自己理想中的声音口味。而一旦得之,就再也不敢触动那精妙的平衡,就此定型为成品,哪怕外观再朴拙,也在所不计。

        同时,英国正统的BBC名器,是不搞“系列产品”的,3/5A就是3/5A,5/9就是5/9,每个音箱是个独立的设计,而不是可以随便放大,缩小容积的冰箱,洗衣机!对比那些一出就一个系列,每年换新款的规模大厂,大家走的不是一条路,就很清楚了。

        也正是英国人的务实,保守,自信,使他们甘于坚持这些技术指标相当平庸的BBC箱,并以此为自豪的传统,不为外界的风潮所动,因为他们很明白,音箱是用来干什么的。

         相反,仿效者,总是无法领悟这种分寸,这种气质,结果往往是流于从局部技术手段上的仿效,甚至只好以某些技术指标超过英国音箱作为标榜,于是完全和英国音响的设计哲学背道而驰,最后以非驴非马的风格而告终。

        本来,这种难以仿效的气质,正应该是英国音响的立身之本。

          但是80年代之后,出现了一种讽刺的局面:正是由于英国音箱在世界上的成功,促使世界各地的经销者,把广泛推销英国品牌,甚至促使厂家迎合世界各地市场的大众口味来搞新的廉价产品,当作获利的捷径。

         我们看到,美国,日本式的音响产品战略,即用两极化的产品,和巨大的广告宣传来强攻市场的浮华作风,也出现在英国品牌上了。。。

         互相影响下,传统的中价位,实力派英国音箱的市场逐渐萎缩,许多对传统英国声不了解的年轻发烧友,便误认为现在风头正盛的“新派英国声”,就是英国喇叭的真正风格,甚至往往以为和现在的电脑辅助设计,创新材质的新贵相比,当年的“BBC声”不过尔尔。。

         所以,这就是我在文章开始所说的,今天选择一对正统的“英国声”音箱,确实是个不大不小的题目了。

        那么,到今天,我们的发烧友,如果真以追寻传统为己志,又应该怎样选择一对“英国声”的音箱,并以之为起点,构建一套以欣赏古典音乐为主的音响系统呢?

        首先大家应该明白,BBC声的代表之作------ROGERS 3/5A,5/9已经停产有年,现在连ROGERS本身也已经不复存在,要找3/5A,5/9,只能找2手的了。

         HARBETH公司还存在,但3/5A是做不了了,现在尚存的产品中,HL5是最有BBC遗范的。近来的新品MONITOR 30,有“复活5/9”的野心,我粗粗听过,还不错,觉得比COMPACT 7要好。

         SPENDOR前几年在大陆,走过一阵超值实惠的销售路线,市场迅速扩大,但今年提价了,十分惋惜,其实虽然同样3/5A做不了了,但从1/3,2/3,1/2,直到SP100,全线产品都坚持BBC传统的,唯有SPENDOR一家而已,如果发烧友能够找到提价前的库存,很值得收藏。至于SPENDOR的S35,我觉得也很不错,但有点“阳光男孩”的气质,仿佛好孩子欧文,但与3/5A的“蓝袜子”(英语,指女才子)风范,是不一样的。风闻SPENDOR也被财团收购,将同样挺进AV,喜欢其老产品的人士,下手及早。

         KEF和CELESTION,统归香港金山集团之后,快成一家了,发烧气味,绅士传统已经不必多言,不过倒比较贴近小资家居,温润的感觉,可以算贤妻良母的英国声吧。

          PROAC,本来就在英国声中有点另类,我比较喜欢它家的早期产品,从TABLETTE 50之后我对它的路线,有点保留了。
ATC向来自成一派,AE就更另是一种风格,距“英国声”较远,先放下不论。

          至于两个老大厂,TANNOY只有早期延续下来的“古典系列”有英国声味道,但体积和价钱,都适合豪门而不适合于发烧;D系列则已经新潮的厉害,6字头就不提了。而B& W,则是新派“国际声”的代表,传统英国声的掘墓人,自是另一世界,至少追求BBC声音的发烧友,不必去考虑了。

          所以说,AV的世界潮流,从商业角度来说,难以抵挡,英国人卖牌子,转舵,发烧友这点市场,牺牲了又算什么?
在这种“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形势下,BBC声的忠实信徒,不免有来日无多,渐成绝响之忧。

         但幸运的是,十余年来,反而是中国发烧圈里,对“BBC声”由喜爱,研究剖析,到摹仿,继承,已经渐成正果。尤其是借其单元比较容易采购之便,一批以PROAC的TABLETTE为原型的箱子,率先取得突破。我本人比较熟悉的是“杰作”的“歌剧4号”,曾经在各种环境下听过,尤其是我自己有珍藏多年的TABLETTE 2,已经煲到圆熟无比,与“歌剧4号”相比之下,除了中高音以舒展成熟胜出一两分之外,实在难分伯仲。不由令人叹服:英国声之衣钵,终有传人矣。

         围棋源自中国,传于东瀛,高丽,现今不是反胜于祖家乎?

         所以今天如果发烧友问我,如何选购“英国声”喇叭?我可以自信地回答,上选自然是原装BBC名器,次则宁可选继承“英国声”的一些国产精品,他们已经胜过大路货的普通英国产品了。

         焉知会不会也有一天,靠着中国人的巧手和耐心使那些BBC名器从中国复活,就象无数欧美名牌精品,已经OEM自CHINA那样?



Nelson Pass rock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主题

2536

帖子

5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7
注册时间
2009-6-12
发表于 2011-1-10 22: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7b19a3ecb7029054fcfa3c5999aa.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3248

帖子

1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2
注册时间
2008-5-1
发表于 2011-1-10 22: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貌似多年前的文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1016

帖子

8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8
注册时间
2009-10-28
发表于 2011-1-10 22: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关是那种理念非常独树一帜的人……读过他许多文章,不过器材还无缘一听,希望有机会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5

主题

1万

帖子

602

积分

荣誉会员

Discophile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02
注册时间
2005-9-17

优秀版主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1-10 22: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提及的内容有些过时,但不影响大原则

发烧友应该怎样选购音响器材 (关乃炘)
原载香港《发烧音响》

        玩音响已有九年之多了。 从最开始几个人摸索着装土炮音箱,IC扩音机,到今天Rowland,Krell,Mark Levinson,MBL,ATC……已是朋友们的掌中之物,我亲眼见到大陆hi-end音响发展的历史;自己也由一个发烧初哥,一步步“玩而优则写”,“玩而优则造”,最终创办了“关氏”,——中国大陆上第一个“欧美式车房小厂”。 但是,是否说,今天大陆几大都市的发烧友,不少人买得了发烧级的器材,便可以一步登天地登堂入室,掌握到hi-end之真谛了7 然乎不然。 事实上,我接触了无数的发烧友,听了无数音响系统,坦言之,能够掌握音响配搭门径的,调理出令人满意的声音的并不多。大其是一些复杂的大型hi-end系统,往往非常难以调理,拥有者也常常迷惑于其中,搞到最后,自己也不知要什么。 面对着这些发烧大侠们的舍身忘我精神,有时真不知让人说什麽好。我想,应该把自己的看法贡献出来,庶几对各位有点参考价值 喇叭。

        先讲喇叭。 喇叭是一套hi-fi系统的喉舌,也是hi-fi系统中,个性最鲜明的一环。看一位“发烧友”如何挑选喇叭,立即就可以明白其人的hi-fi修养功力,乃至於洞悉他的经济能力,居室条件,家庭关系……信不信? 在发烧圈中,有句调侃之谈——挑选喇叭如同选择老婆!(对于女发烧友来说,反之) 这句话,真真把喇叭的个性,以及发烧友们对于这种个性的又爱又恨的感情,描摩得入骨三分。 世上喇叭何其多! 每间屋内只能放一对。 任你如何豪富,拥有多少名器,同一时间你只能享受一对喇叭开声。而任何发烧友,都摆脱不了喇叭带给你的烦恼。 上帝真公平。 再讲下去,还有…… 留给大冢想了。 现在讲一下最重要的:在玩音响的各个阶段,如何选择一对合心水的喇叭?或者反过来说,如何避免选错喇叭,烦恼无穷? 在我看来,选错了喇叭,不合心水,绝大部分是由于不了解喇叭的个性,同时也不了解自己的个性(细想想,真正了解自己吗?)。到得音响店,看得合眼缘,尺寸、价格合适就买下,搬回家中,如果此人闭聪塞明、杜门谢客,就此长相厮守,好好在家听音乐,倒也无妨。怕只怕交上几位“损友”,看得几本杂志,看人家的喇叭貌若天仙,身如钟馗,据说“声如出谷黄莺,或如江河澎湃”,只是或在外地,或为前辈高人,并不见客(死无对证),於是发烧友的想像力得以充分发挥。

        回过头来,看自己家里这一对,左看不入眼,右听不顺耳,于是…… 换了之后呢? 如果和想像的差不多(或此人欲望不太高),那倒不错,就此天下太平,等待下一次“地震”。 如果和想象的不一样,(极为可能,因发烧友往往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麽,人云亦云),大事了!修养好的,秘密请几位死党来参谋,看看有无起死回生的招数,补救一下,例须花钱买线,换扩音机,大约照买喇叭三倍开销就差不多搞掂,包括请人吃饭。修养差的就不行了,将厂商、音响店老板及杂志写手统统问候一通之后,或自行诊治,或帮衬江湖郎中,拆、改、摩、偏方草药,不弄到呜呼哀哉不已。几位“损友”,就此绝交,一套宝贝家生,分香卖履,扫地出门,就此一了百了。虽然痛快,岂不冤哉!

         有些人最容易责怪音响店,责怪杂志,以为人家误导。其实,每个人耳朵的感觉,真的不一样,有时区别极大。所谓“各花入各眼”,再加上周边器材,房间特性,造成了 hi-end系统的千差万别。真实想开一点,这正是玩hi-fi引人入胜处。但作为 hi-fi写手,评论器材时虽然隐恶扬善在所难免,对于器材个性,酸甜苦辣,总该有个明确结论。燕瘦环肥,纵然都是绝代佳人,个性却迥然不同。否则,统统套用“靓声八股”,缮稿一百篇,又有何益,徒然曝其无能而已。 然而,仅用文字,来确切表达器材(尤其是喇叭)的个性,确实非常不容易。真正有水平、负责任的写手,常常感到下笔的困难。经过多年的思考,我现在提出一个用现存的经典器材作参考,谱系化的器材个性描述手段,将典型的喇叭分为几个系统,其他的喇叭,各自可在谱系上找到参考位置。这样,可以尽快使“初哥”了解喇叭的个性,以及不同预算下的实际配搭选择,就比如说介绍某个女孩子,可以说她长相像某某明星,但气质上又有点某某的感觉……一下子就能明白了。 请看这个喇叭谱系图。(略) 这里列举了许多发烧圈中大家熟悉、常用的书架型音箱。为方便表达我的意思、省略了其他不少优秀的喇叭,只用英国书架箱中有代表性的三种:Tablette、3/5A、 SL6为核心,编了这个谱系。每一位发烧友,尽可按照这个格式,将自己的心水喇叭,编入谱中。 这个谱系中,上、下各表示器材的价位,当然了,一分钱一分货,也就基本上说明了声音的水准,这容易明白。不多说明。 请注意,从我的中性标准——Rogers LS 3/5A (新型bi-wire玫瑰木),向左为ProAcTablette,向右为 Celestion SL6。向左为“活跃”,向右为“稳重”。 这三对喇叭仔,我听得都很久(现在手边同时有3/5A和Tablette II),它们的声音水准其实在同一水平,价格也相近,又都有十年以上悠久历史,是血统高贵的长青树,它们共同代表了“英国声”。其实,如果推荐给读者,任选一对也不会错。  但如果有选择余地的话,请发烧友们,在同时、同地、同一套系统、软件,认真地比较一下三对喇叭,必然会对自己的发烧经验,大有裨益。 具体说,像我自己,主要听3/5A,系统也是和3/5A最匹配。一换上 Tablette,立刻变得“活跃”了,就是说,中高频的量感增加,细节多,音场大,弹性感增加,整体来说,声音显得“快”和“活”。 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完全是口味问题。

        熟悉了这三种喇叭仔,“Hi-Fi大学”的文凭你便拿到手了! 从此,举一反三,选择书架箱再不是难题,有朝一日发达了,在大屋玩大喇叭,道理也是一样。 最後,出几道题试试你。 一位“初哥”,喜欢SL6,又觉得还贵,同时买不起大力后级,怎样选择? (答案是Celestion C3 ) 一位3/5A的用家,喜迁大屋(200尺),想全面升级,但要完全保持3/5A的韵味,不准备换扩音机。 (答案是5/9) 同上情况,想全面升级,改善3/5A不能大爆棚的情况,有能力同时买hi-end扩音机。 (答案是ATC SCM-20 ) 一位Tablette用家,喜其音场开扬,但嫌其中高音薄、利,准备再花钱,升级喇叭。 (答案是ProAC Response Two) 一位发烧豪客,有钱但房间只200尺,喜欢3/5A的音色,又嫌其音场,分析力未够顶班,想一次过买对喇叭不再换。 (答案是Ensemble Reference ) 扩音机。

        自从CD取代LP成为主要讯源之後,扩音机中,后级的作用大大提高了。 一方面,相对於LP系统的千变万化,各种CD机的区别,确实小得多。前级,在LP时代,因为唱头输出的讯号要靠前级中RIAA均衡放大,才能形成正常的平衡,所以“前级是头脑,是心脏”。玩家们的心思,一大半要放在选择、调校唱盘、臂、头和与不同牌号的前级的配搭上,整套系统的音色,动态,全靠前级把握,生死攸关。而现在, CD机、解码器的输出,是标准的 line out,可以直驱后级,前级的地位于焉大大下降,甚至出现了各种无源前级,数码音量控制等方式,前级成了“盲肠”,有也好,去掉也无妨! 另一方面,喇叭的染色越来越低,hi-end圈中口味渐趋清淡,由追求厚味、浓郁的音色,渐渐变为追求通透开场的音场,层次感和时间速度感。喇叭的相位、平衡度,音场表达能力,越来越被重视,付出的代价就是效率也越来越低,越来越难驱动,能量感偏薄。过去时代的喇叭,自身染色(或曰:韵味)重,效率高,格当容易驱动,不甚挑拣功放;也因为染色重,透明度差,任何功放,只要能推动它,音色总差不多。换言之,功放、音质、音色上的区别,在旧一代喇叭上,难以分辨。想深一层,这也许正是当年晶体机一出现,便迅速取代胆机的原因之一——喇叭口味重,掩盖了晶体机薄、硬的声底;而胆机的圆润、通透和空气感,在当时的喇叭中也无从分辨。 现今不然了。 在分析力奇高,染色甚低的现代hi-end喇叭系统中,质素凡庸的大路货色功放,(无论是晶体、FET,还是胆机)音质、音色上的瑕疵暴露无遗;驱动能力上的单薄,也无法满足hi-end喇叭的惊人胃口。现今发烧友常说,改换一部高质素的功放,即可使全系统全面改观,确实如此。玩功放,研究各种功放和各种喇叭的配搭,成为CD时代hi-end圈中主要话题之一。 所以,明智的资深玩家,在选择喇叭时,必定同时考虑到用哪一部后级来推它;评价喇叭时,也要为其选择到“最佳配偶”,再作结论。 Hi-end圈中常说某某喇叭要用某某扩音机,某某喇叭必须配胆机,否则声音不佳等等,都是指这种问题。 粗略来讲,一个音响系统的声音水平,排除房间因素不论之后,其音场表现,音色风格,大部分由喇叭决定(包括喇叭质素,合理摆位两方面)。层次感,分析力,喇叭与后级同样重要。动态主要靠后级(包括“硬动态”——即最大与最小声之间的动态,和“内动态”——即中小音量时乐曲的细微动态。) 从讯系到喇叭,环节越多,接口引起的染色和透明度损失就越多,所谓“线越多,线味越重”,“系统越top,换线的效果越明显”,即此之谓也。 到了实际建议的时候了。 倘若已选定一对英国书架箱,如何配扩音机? 如果你是仅取英国喇叭的音色韵味,来做背景音乐、AV用途,那不必论了,配部晶体管AV扩音机即可。 如果是“中等程度发烧”——二万元预算,已在3/5A或 Tablette上花了 8000元,剩下的只有两种选择:买英国合并机或买平价大陆产胆机。 英国合并机,牌名信誉较佳的有Audiolab 8000A, Mission Cyrus Two, Musical Fidelity A-1等,其他不少英国机也有不错的声底。一般来说,英国合并机不尚花巧,朴实耐用,体积小,节约空间。如果家中拥挤,有小BB,苦中作乐的发烧友,选英国合并机是不错的。英国合并机另一优点是接口较多,多数甚至还都有LP档,如果要接卡座、听FM,听点普通LP,选英国合并机是不错的。 Audiolab 8000A, Mission力水较强劲, Musical Fidelity A-1柔润丰满,声底较慢,另外,后起之秀的Rega也很不错。 近几年来,大陆产制胆机形成了热潮。正像本人预期的那样,利用大陆生产灯胆之便,就地取材,胆机的价格可以降至极有竞争力的地步,重新回到普罗发烧大众家中,再不仅是少数发烧富豪独享之物。大陆产及港产胆机目前已在发烧友中取得了初步成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品牌形象、声音质素、销售管理、品质耐用等方面,尚须有志之士进一步努力,珍惜得来不易的声誉。经过几年艰难曲折,留有下来形成自己风格的,基本上有北京的“关氏”、深圳曾德钧设计的“新声/维克斯/极典”,香港的“怡通”、“丽珊”,珠海的“斯巴克”等。 现今中国发烧友有福了。中国胆机不但复活了,而且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各位不难选择一款国货胆机,以低廉的代价,实现胆机之梦。 一般来说,国产胆机以价论声都算超值之至。价格其实不是主要问题。选择上,我认为首先是牌名信誉,是否有长期、稳定的营销和售台服务。其次是声音特色,这点要结合自己用的喇叭,自己的口味,“各花入各眼”。最后,整机的造型,使用是否方便,坚固耐用性,灯胆来源,以及器材的二手价值,也要一一考虑,只要把这些方面考虑好了,买一台国产胆机,是进入hi-end音响殿堂的捷径。 最后,谈谈欧美名厂名器级扩音机。有条件的发烧富豪,买一套名器级前後级,自然是又有得玩,又有得看。很能满足心理。但讲实话,一套重量级hi-end名机,如果要买得不后悔,是不容易的。由于种种原因(性能价格比、售后服务等问题),欧美胆机在大陆几无市场,极品器材反而是晶体机的天下。所谓“美国数大名厂”,各有一定拥趸。如果阁下想问津这类名器,最好先结识一些用家,听熟其声底,然后在同时展示几种名机的hi-end精品店,仔细比较,再作完局。一般来说,Rowland声音浑厚丰满,气度宽宏, Mark Levinson精确条理,稳健干练;Krell霸气十足,力发千钧,Threshold超脱恬淡,高雅文静,……虽然都是一流名机,个性风格是很不同的。以上所说,也仅仅是个人印象,供各位参考。 讯源
现今主要讯源,都已是CD系统,故此这里只讲CD机和解码器。 事实上,CD机系统,是发烧友最多困惑的一环。 其他hifi环节,喇叭、扩音机、线材……“一分钱,一分货”的定律,基本上能印证。 唯独CD系统,售价和声音,唉! 我听过许多hi-end数码系统,声音很好。 但我同样听过许多高手,用非常平价的CD采统(甚至像CEC 891这样的实惠机),也调理出很好的声音。 大家记住几个基本原则就行了。

        贵价的CD系统,一定比同厂的低价机好。好很多?还是好一点点?你自己听好了。 Philips CD驱动系统,至今仍是“音乐感”的保证。换言之,用Philips系统,至少不会出“恶声”。 日本系统,今天也有不少成功之作,但其体系哪一种好,没有绝对的把握,要自己听。 平价CD系统,胜过别一厂牌的贵价系统的事,绝少发生;但“打个平手”,不分胜负的,却很常见。 很多贵价机,造型上,电路原理上的豪华、先进,会使买家“心理上升了级”。实际上,声音有变化,不一定就是变好了。 所以,到底如何选择?我只好说,在你决定了其他系统之后,还剩下多少钱,就买个你喜欢的牌子的,这个价格的CD机好了。不过为了稳妥,最好是Philips转盘,有同轴数码输出,以留下日后升级馀地。

发烧线
        线材现今已被公认为发烧器材之一项,玩hi-fi而不配线,绝对不够胆说话。 但线的价格也愈来愈贵,几千元的线,都算平价抵买,真教人不知如何是好。 其实,线的作用,简言之一是要“通”,二是要有适当的“味”。 对于发烧初哥,如果只有一份买线的预算,而要同时考虑喇叭线和讯号线,那麽应先买喇叭线。 喇叭线中,我认为最有把握的是Audioquest和 V.D.H两个牌子,各自从低价至高价。每一不同档次的线,声音改善都很明显。总体来说,Audioquest线声音倾向通透、活跃,最适合配胆机,V.D.H.线比较丰厚,润泽,配胆机或晶体机皆宜。 另外,Audio Note的AN-B也是一条Best buy的喇叭线,声音通透圆润,富有弹性,音乐味甚佳,而价格不贵,十分抵买,我自己用的就是它。 至于讯号线,我认为不乏平价线中的奇迹。我曾用过一种太空工业用teflon绝缘镀银讯号线,声音相当不错,而价格只是几十元一米。V.D.H的D102也很不错,还有 Audioquest的 Topaz,在平价线中都很出色。再好一点可以用Quartz或Cello的 String I。 线材的升级,应和喇叭、扩音机、讯源共同考虑。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你的系统中,如果换线之後,声音有着全面的改善,听多很多东西,那麽就需要“破财”。如果不然,换了贵线之後,听不出什么变化,那就是阁下整套系统的分析力,潜质已到底,可以暂时不考虑换线。

附件
       附件中,第一重要的是喇叭脚架,玩书架箱,如没有脚架,不如不玩。因为“书架箱”可不是真让你把它放在书架或组合框上的,那样,音场、层次、定位全无,只听背景音乐罢了。 绝大多数喇叭仔,适合配钢制脚架。云石脚架、木质脚架,只适合少数特定的喇叭。脚架以牢固为要,最好是尺寸、高度合适,顶板与喇叭底尺寸正好一样。脚柱四脚为上,三脚、二脚次之。整个脚架最好是全体焊接,比螺丝紧固得好很多,但搬运不便,加工要求更高,价格自然贵。英国名牌Foundation当然好,买不起,自制也可以,但要注意上述原则。 脚架的重量,灌沙多少,都不是越多越好,要慢慢试。 重量级的器材,最好放在地上。 机架,垫板,钉锥,待整系统定局之後,再一一试用,有锦上添花的作用。 好了,一套正统“英国声” hi-end系统基本配搭已搞好,阁下可以安心听音乐,享受一下啦。

Nelson Pass rock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1375

帖子

2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4
注册时间
2010-2-10
发表于 2011-1-10 22:3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篇大论呀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主题

1868

帖子

3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3
注册时间
2009-6-2
发表于 2011-1-10 22:4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主题

790

帖子

2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2
注册时间
2006-5-1
QQ
发表于 2011-1-10 23: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http://sjztg.taobao.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5

主题

1万

帖子

602

积分

荣誉会员

Discophile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02
注册时间
2005-9-17

优秀版主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1-10 23: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 “ 摩机 ”

        中国有 HI END 音响十余年了,发烧器材早不是当年 “ 物以稀而贵 ” 的状况了。而 “ 摩机 ” 这个话题,偏偏在音响发烧圈里长盛不衰,有时候想起来,确实让我感到哭笑不得。

         说实话, “ 摩机 ” 这个概念,从根本上来说,是不足为训的。

        这里所谓 “ 摩机 ” ,就是企图通过改造成品器材,使之 “ 提升档次 ” 。 “ 少花钱,多获利 ” 。

         同样是改造成品器材,有些情况是可以的,有些情况是不得不为之的,出于高手经过深思熟虑的改造,则不能一概论之曰 “ 不可 ” 。如 YK 提倡的改造 MARANTZ  9 的输入端,跳过反相级,那是 S. MARANTZ 本人再世也不会反对的。又如家兄关迺忠之修复 MG3 屏风铝带,试验电子分音,都是如此。但这前提,都是基于对整体 HI END 有深刻修养,深入洞察喇叭,房间,扩音机之间复杂关系,才可以有目的的为之的。譬如法书名画的装池,文物的修复,岂是凡夫俗子乱来得。

         音响重播的境界,根本来说在人不在物。一切 STATE  OF  THE  ART 的音响系统,都或有意或无心,达到某时某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对那种传世名器,应有对待艺术品之心,才是恰当的。 HI END 为什么发源于客厅,个人工作室?根本来说,就是因为 HI END 首先是创作者个人的审美概念的反映,真正的 HI END 首先要通过大师级创作者客厅中本人天天的自用 ! 而工厂化的东西,则基本是商业化大众审美和大众消费的混合。

         所以休谈 “ 摩机 ” ,先从筹划,购买器材讲,从商品化的器材中懂得慧眼识别出有设计有音响艺术概念的真东西,就很不容易。而这里尤其要区别,什么是艺术,什么是 “ 广告包装,宣传标榜 ” 。我苦口婆心提倡老的,在市场上有固定口碑的器材,有著名设计师的器材,也就是帮助道行浅的朋友,避免目迷五色,成为牺牲品。

         而如果你已经有幸,选择了真正的好东西,那么就要理解它的价值,除了使用价值之外,更重要的就是 “ 参考价值 ” 。也就是如果已经有了好东西,但声音还不满意,一定要冷静,要懂得 “ 保护参考点 ” !说句自大的话,中国有关氏这样十几年来不换样的,认真严肃坚持真正 HI END 原则的个人品牌,只是因为万幸有老关这样个坚持理想的人文知识分子!你应该明白,没有人比老关自己更关心能再提高声音了。关氏不是大厂,每件器材都是手工制作,我本人听过才卖的,十几年来多少用户都是在用关氏的东西,认真听音乐!想想,为什么设计者自家,那末多别的用户都搞得出好声音?耐心以它为中心,调整周边的配搭,尤其是房间声音特性,喇叭位置,不要随便乱动器材本身!要明白,真正的 HI END 器材不多提用什么元器件,正是暗示你,你花的钱,主要是买设计者的品味,经验,买设计者已经替你调好的声音;而不是买装在漂亮外壳中的一堆零件!

          行文至此,我感到一种黑色幽默。我忍不住要用最简单的道理,问那些 “ 摩机狂 ” :尊夫人或准夫人,可有买来名贵衣服或者鞋子,而回家改造的癖好?不妨请教她,如果穿不上有设计的品牌,是从减肥,塑身着手,还是把衣服改造,放肥?

          再者说,又有那件器材,被 “ 摩 ” 过之后的,比没有 “ 摩 ” 的更值钱?

          你试试给维纳斯断臂再植?给《蒙娜丽莎》改改发型?教毕加索把透视画准了?给郑板桥的竹子添叶?

          其实,有时候我真为这个时代悲哀!品味,修养,对人对事的诚恳正直,这些人性的基本标尺,十几年来随着金钱的增长,倒反而每下愈况!
          每每有朋友向我问 “ 摩机 ” 的问题,都使我有 “ 答,还是不答 ” 的尴尬。明知 “ 迷者自迷,悟者自悟 ” ,教我怎么说?

          还是那些老公案,留待蒲团上去参吧。

          “ 大摩不可,小摩怡情 ” 。

          “ 关氏的机器不须摩 ” 。

          “ 胆机的好处,就是可以换胆校声,随时比较 ” 。

          “ 使用中自然老化,才能够达到醇和的境界,时间的作用是什么都代替不了的 ” 。

         仔细体味,再想想那个打磨铜鼎的著名笑话,一切答案就在不言之中。

Nelson Pass rock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5

主题

1万

帖子

602

积分

荣誉会员

Discophile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02
注册时间
2005-9-17

优秀版主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1-10 23: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一组是关于一些基础理念的
Nelson Pass rock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5

主题

1万

帖子

602

积分

荣誉会员

Discophile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02
注册时间
2005-9-17

优秀版主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1-10 23: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声底”是什么意思
(如需转载,请列明来源  音乐之旅http://www.hifi711.com)


        看港台音响写手的文章,往往常会看到他们用“ XX 声底”来形容某厂家,或者某具体器材的特点。

        那么,“声底”指的是什么呢?

        其实,“声底”指的就是厂家或者某代表性器材的声音美学风格。

        在某种意义上说,“声底”就象演奏者的风格,写文章的风格。它是抽象的,不能用具体数字指标量化的,但又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正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一位作家,演奏家艺术成就的高下,和他的身高,体重,营养状况,不能说毫无关系;但起决定作用的,肯定不是这些。

        当然,我们现在听偶像歌手,看消闲杂志,不必讳言有相当的追求表面东西的因素。然而如果你看古人文章,读唐诗,红楼,肯定不是为了关注李杜的酒量,雪芹的发型和收入。所以说,真正的价值,在于贡献出个人独特的美学观念,创造出艺术的价值,而金钱的成功乃至一般意义上的个人人生幸福,则不是真正评价一个艺术家成就的标准。

         如果这些认识在人们欣赏艺术,评价艺术家时,是普通的共识;但到了玩发烧音响时,困惑便产生了。由于音响和电声,录音的关系,人们很容易沿用电器制品的评价标准,乃至于高级陈设品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发烧音响器材,而忽视或者根本不认识 HI END 音响器材上的最重要,最本质的价值:它不仅是用来发声的,它是用来发一种有主张,有自己美学主张的声音的,它有“声底”。

        技术派的观点,坦率来讲,是认为“声底”是不好的东东,是“染色”,技术发展进步,染色越低越好。所以按技术派的逻辑, HI END 是可以比赛的,染色低的绝对胜过染色高的,只要按照这种路走,最低的染色,加上豪华的工艺,就等于 HI END 的终结。

        我的看法不同,姑且名为“自然派”吧。我当然明白“染色”,但我更能容忍染色,主张自然视之。许多对音响认识不深的发烧友,不明白“染色”和“透明”,“分析力”的关系,以为有染色必然不透明,必然分析力不高。其实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往往要有很深阅历,悟性和胸怀,才能理解。简而言之,黑白摄影用黄镜,可谓染色之极,但同时照样透明!尤其是许多所谓减除染色的手段,反而会造成对透明度的影响,这是只可与知者言的。

         我对 HI END 的看法,则如茶,如酒。其高下,风味,是非常人性的,追求起来是无穷尽的,但在知者而言,又是可以捉摸的。

         而技术派的努力,恕在下直言,好象在提炼超级纯水。

        其实“自然派”并不排斥技术,就象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并不反对任何自己个人的信仰,唯一反对的是强定某信仰为尊,压制其他人的主张。

         实际在实践中,“纯水一派”一样要发展各自不同的品牌。但逻辑上,我辈“自然派”天然容纳各种风格,就象酒与酒,茶与茶的不同,各有所好无法比较,高下原无所谓,唯一防的是假冒;而“纯水”则不然,自己纯别人也纯岂不重复,品牌风格就是“没有风格”,怎么宣传?

          其实许多 HI END 大师级人物也出身于技术派,然修为境界既高,实践超越了理论束缚,不觉中也走出了自己的风格,最终“声底”宛然可辩。这在“自然派”看来是好境界,但从技术派的原始教义看,则甚为尴尬。

         最妙的是 CELLO ,不愧是大宗师,搞了实际是人工染色发生器的“调色板”,为这种尴尬作了完美的注脚。

         其实,你买音响,可曾问过自己,有几分是买电声设备?有几分是买工艺?有几分是买设计格调?又有几分是买那种“声底”?

         某掌故云,一官人游寺,寺僧佳茶珍泉以奉。临别,问“此茶如何?”,曰“甚热。”

         一人喜弹钢琴,就正于行家。是无足称,久之,曰:“音准不错。”

         呜呼。

Nelson Pass rock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5

主题

1万

帖子

602

积分

荣誉会员

Discophile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02
注册时间
2005-9-17

优秀版主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1-10 23: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 3/5A 为例,谈系统的平衡性和声音的味道


        谈 K6 已经谈累了,自己是当事人,换个角度,从 3/5A 谈起。

       现在许多人反感谈历史,反感谈名人,我稍微多说两句。

       现在大家对音响主观评价的漫无标准都有了深切感受,我之“ HI END 是一门艺术”的观点,其含义之一,也是指这种现象。那么,怎样找到讨论的基点呢?就象艺术,当代艺术流派必然纷争,但是历史上的名人,就相对有定评。即使你批评历史名人,也有相当的参考点,而得出比较结实的东西。而不象娱乐时评,今天的偶像,可能经住了历史的考验,也可能成为明天的泡末。美国的 CES ,每年都冒出许多新牌子,大部分属于 DIY 高手,第 2 年消失最多的,也是这些新牌子, HI END 云何?

       于是我只好又引刘汉盛。台湾的 DIY 高手相当多,资讯更比我们快捷,经常有 DIY 的高手,挑战欧美名机,比如 ARC 的东西。刘汉盛对于这种“ XX 的 DIY 机,胜过 ARC 的 XX 型号”的话头,做过一段深刻,中肯的分析:

       假定你的 DIY 机,真的全面胜过 ARC 的 XX 机,也不说明什么问题。为什么?因为你可以不计人力成本,材料成本,市场运作成本,只做一台,你胜了是应该的!这不说明 ARC 不如你。因为如果 ARC 的工程师,同样可以不计人力成本,材料成本,市场运作成本,不考虑卖的出去,那么你恐怕就无法赢了。

       刘汉盛这里还没有提到, ARC 要考虑自己产品线的平衡性,不能自己打架,还要看市场上的价位竞争之类,如果考虑到这些因素,事情就更复杂。

       说回 ARC 。现在有许多朋友,对于 3/5A 算不算 HI END 也有争论,如果因为 3/5A 是老关的心水东东,因为不喜欢老关,就将 3/5A 也否定了,那可真有“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的文革遗风了。

        ARC 算 HI END ,应该没有争论吧?但正是 ARC 的老总约翰逊有句人所共知的名言:讯源最重要,喇叭,我用一对 3/5A 就够了。

       为什么呢?

       香港的发烧圈,有个人所共知的习惯,就是凡玩大型 HI END 系统者,往往另备 3/5A 一对在手边,以便救驾。什么叫救驾?是凡老玩家都明白,约了朋友上门,结果由于调配不佳,当场系统出丑,主客尴尬,怎么办?

       立刻请出 3/5A ,一天光晒,主客皆大欢喜!

       你不信?我们在北京的经验,老玩家都知道的白兄,王先生,范先生,府上都是过手几十万大系统的人,都不乏这种经验。

       常常是以为主喇叭响,结果最后竟然是接的 3/5A ?

       这说明什么问题?

       透过迷雾,就可以看到,中音,平衡度,韵味,是人类对美好声音的基础要求,是“好声的底线”。

       只要有了这些,我们就可以为音乐感动。

       而失去这些,哪怕高频再高,低频再低,动态再大,那只是感官刺激,与感动心灵的音乐无关。

       现在大家都用电脑,许多人都会自己装系统,那么打个比方:

       系统软件装多了,乱了,死了,怎么办?

       先回到“安全模式”,一步步卸,卸到稳定工作为止。

       所以,在这种意义上来说, 3/5A 可以算“ HI END 的底线”,当然决不是说 HI END 到 3/5A 为止,但如果连 3/5A 的中音,平衡度,韵味都不及,那么这种“ HI END ”是不是走歪了?

Nelson Pass rock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5

主题

1万

帖子

602

积分

荣誉会员

Discophile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02
注册时间
2005-9-17

优秀版主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1-10 23: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美好的声音?
(如需转载,请列明来源  音乐之旅http://www.hifi711.com)

        讨论什么是美好的声音,是音响发烧圈里永不止歇的话题。从很多意义上来看,困难的是,这本来就不是个严谨的问题;人类主观聆听中有太多个人化的因素,即使抛弃商业利益和自尊心的束缚,仅就对音乐口味的千差万别来说,“美好的声音”就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解释。“别人的蜜糖,你的毒药”并不奇怪,因为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每对耳朵是长在每个不同的脑袋上,别人代替不了。

        然而,获得美好的声音,又是音响发烧友花无穷的精力和金钱,充满苦和乐的长期追求。仅从对顾客,读者负责的商业道德来说,音响发烧圈中讨论什么是美好的声音,尽管充满了不同意见的争执,终究是有意义的。读者正可以从文章的不同主张,找到自己的认同,更明确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得到的又是什么。

       对“绝对音响”终极目标的描述,各种音响主张,从来都争论不大,诸如现场般的活生感,纯净透明的音场,完全真实的动态 …… 不客气的说,这些都是正确的废话,就象人都要去见上帝一样。

        真正有意义的,是怎样在资金有限,家居条件有限,时间精力有限的前提下,明确化用家的真正需求,拿出可行的,适合用家目前条件的方案。在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之前提下,牺牲那些不是必须的目标,以实现其重点需求。

        对于心理听觉主观因素的了解,使我们相信,从这个角度入手,“美好的声音”完全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

        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事实是,我们的家用发烧音响系统,其用途是播放已经录好的音乐软件。实践告诉我们,由于技术,金钱和物理空间的限制,几乎不存在播放所有软件,能让所有的聆听者都满意的系统。相反,大家干的都是尽量让系统播放自己所偏爱的音乐软件,能实现自己预想的美好的声音的事情;而且自己预想的美好的声音都是在和自己口味相近的环境下听过的。

        我们应该肯定,这样做是正确的。正象电脑一样,你应该根据自己运行的软件,来配置硬件系统,参考和自己类似的用户之经验,是最可取的。知道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人,知道世界的美妙正在于多样性的人,不应该仅仅为了别人设定的某些虚假的极限目标而与自己为敌。

        我们的音响生涯中,充满了这样的典型例子:一些对音响有深刻洞见的玩家,善用简单器材,播放经过慎重选择的软件,声音的质素令人惊叹,许多平时被大家忽视的录音,显示出美好的内涵;相反的是某些物质条件丰裕的发烧友,甚至某些已经是写手的玩家,经手的器材琳琅满目,但由于对自己的聆听追求并无主见,目迷五色,南辕北辙,一堆好东西互相冲突,发出别扭声音的,也司空见惯。没有正确的基本概念为基础,经历丰富反而导致思维混乱,自己昏昏,焉能使人昭昭?

       有人在讨论音响的客观标准时这样主张:

        “聆聽音響當然有客觀的標準,中文高傳真、英文 Hi-Fi ,就是客觀的標準,而且存活歷史至少已有 30 年,人人皆知。純粹以聲音的表現闡明客觀的標準,一點不困難。隨便說說,至少應包括─ 1 :寬廣平直的頻率回應; 2 :極低的噪音 ( 應該是沒有 ) ; 3 :透明的左右音場再現; 4 :透明的前後深度再現; 5 :透明的音場高度再現; 6 :不壓縮的高動態…。請注意,這些條件應該是同時必需的,並非是單選題,也不是複選題。 ”

        这比较精到地概括了发烧音响中,技术派的观念。

        然而,技术派的主张,有一些致命的问题。首先,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这些条件同时具备”,也只能达到“正确的声音”,或者照技术派的话说,“完美的声音”,却不一定是“美好的声音”,或者是动人的声音。其次,“完美的声音”是没有缺陷的声音,逻辑上就只能有一,不能有二,何况更多?这本身就排斥了 HI END 的灵魂:个人化的多样风格。第三,如果这些条件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那么怎么办?

        HI END 音响的数十年实践证明,技术手段代替不了音响哲学,代替不了建立在个人美学感受基础上的整体系统设计。音响是一门艺术,不是一种技术。技术只是用来实现个人美学主张的工具。

         在产品的开发中以技术指标代替美学主张,技术指标的“客观标准”作为音响产品高下的标准,这就是“技术派”,或者更确切讲,叫“唯技术派”。好在这个地球上,日本的电子大集团,几十年来充当了“唯技术派”的代表;他们在音响产品上的战略失败,最充分地说明,以技术为主导的发展方向,是没有出路的。论技术手段,资金规模,工艺水平,营销能力,日本电子大集团在世界上全无敌手,惟有小小的 HI END ,是日本人永远无法攻占的要塞,这非常说明问题。在世界上,无法用金钱解决问题的事情不多,艺术创作正是这少数东西之一。

         技术派列举的音响绝对指标,对初心一族,仿佛非常有震慑力。然而资深玩家,随时可以举出许多例外 ------ 音响史上公认的名器,多有不符合这些绝对指标的,但其表现“美好的声音”之能力,又岂是那些指标能说明的?再以日本为例:日本是罕有的音响工业水平,音响消费意念,音响消费能力同时很高的大国,日本人的爱国心又出奇强烈,但正是事事不认输的日本人,却在 HI END 音响上,拜倒在欧美名器乃至古董下,这是对音响技术指标的崇拜么?难道有什么技术秘密,上帝只传欧美人?

        所以,谈论技术,不能迷失家用高级音响的实用情况,即多样化的 HI END ,正是满足了多样化的玩家心态,口味,美学主张。家居不是实验室,玩音响可以有美学上的千百种流派,本流派中当然可以有师承,有深浅,有高下;不同流派却不可能象科学上那样,较量出真伪正误。

        回到当初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美好的声音?”

         到现在就可以明白,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指在音响美学的不同流派中,除了歧异外有没有共同遵奉的基础?

        在玩家的实践中,就是指在各种实际的妥协和不同的口味中,最终共同不可或缺的东西是什么?

        我以为,惟有“音乐感”而已。

         这个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音乐感”,是凡高水平的玩家,论客其实都明白,但难于向不解之人解释。

         其实,它实际是指一种细微的跃动,音乐的脉搏,声音的“微动态”,或者如我杜撰的“内动态”这种意思。

         凡是把握了这种感觉的听音系统,包括软件,硬件,房间声音的整体,那声音的气质自然千差万别,但音乐的灵魂是共通的,它有一种“活”气。

        有了这种感觉,尽管其他方面有欠缺,或者口味不能讨好所有人,无妨!

        如果相反,什么技术要素都单项评价不错,但怎么都不感动人,原因也就在这里。

Nelson Pass rock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5

主题

1万

帖子

602

积分

荣誉会员

Discophile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02
注册时间
2005-9-17

优秀版主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1-10 23: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YK的“10套HIFI,9套衰声”谈起
(如需转载,请列明来源  音乐之旅http://www.hifi711.com)

作者:老关 发表时间: 2003/11/21

从YK的“10套HIFI,9套衰声”谈起

        香港《发烧音响》的YK陈老编,若论起发烧见识的广博,应该说是极少人能比。早年前YK曾有“10套HIFI,9套衰声”的惊人之论,好惹了许多人不开心。近几年各种原因,比较少看到YK的文章,听说言论大大的温和了,个中原因,可以想见。

        其实当年我曾经就这句话私下问YK,是否真的如此?

        谁知道,YK的回答竟是“以我所见,应该说是100套HIFI,99套衰声!我还是说的客气了!”

        要知道,我们当时北京的发烧消费还是绝对的“初级阶段”,而YK则是阅尽天下名器,往来无白丁,所说的“100套HIFI”当然都是贵东西!所以YK夫妇来到我的蜗居,竟然肯定我的简陋土炮系统,我实在怀疑是否也是出于客气。但YK当时又立即指出我的一对用DYNAUDIO单元,自己设计精工打造的“发烧音箱”声音不对,建议我不要用,而宁可用一对更土炮的3/5A套件音箱来校声。而且对于我的发烧朋友的东西,也明确地有赞有弹,最后用“北京的发烧是有文化,有耳朵,懂音乐的”来概括,肯定;而且后来雨果老易,大昌韦斯伦等,对我的系统,见解都相同,我才敢相信我们的耳朵。

        多年之后,我现在回想,我们,包括YK本人都很可惜终于没有把“10套HIFI,9套衰声”的真相解开。不管这其中有各种原因,但长远来看,结果终于助长了现在音响发烧的混乱,衰退。说我们所有的人都难辞其咎,也不过分。但我现在既然稍微明白了其中的奥妙,亡羊补牢,还是尽力将其中的真相说出,希望对有头脑的朋友有帮助。

        室内音响,本质是由空间结构,物体反射,吸音造成的综合结果。加上电声之后,事情就异常复杂。对于给平常人用的“发声的家电”这个END的东西,比如套装MINI,低价位AV,采用的是电子化的强阻尼,硬把室内音响“镇”住,所以反而可以在难以预期的各种室内,达到平均的效果,也不失起码的平衡度。但这样,声音的真实细节,气氛就不可能表达。所谓声音“干”就是这种原因。于是为这种目的造的软件,就不能不加人工修饰,放足“味精”。这样的软件在强阻尼的系统中,才感到“够味”。

        而HI- END,不管是否厂家和用户自己清楚意识到,实际是采用了低阻尼路线,使系统,软件和室内音响趋向自然发声,共同形成声音。这样的好处,是声音力追现场感觉,因为自然声音,真乐器,真人声都是低阻尼的;只有象摇滚,流行那种用MIDI的声音,才是强阻尼的。低阻尼的系统,长处是敏感,富变化,从根本上来说,HI END世界声音的千变万化,万紫千红,缘出于此;但问题也就出在这里。可以说,这样的系统,声音的一半是靠房间形成的。而房间本身就没有两间是完全一样的,再加之每个人的耳朵不同,心理不同,所以“好声音”就成为了漫无标准的事。玩HI END实际确实是“自愿参加的一种艺术行为”,并不是讲笑。

        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无论是杂志上的评论文章,还是别人的意见都只能当做一种参考;这不能简单地视为不负责,反而正是非常自然,非常正常的。玩HI END,其实就是寻找和建立自己的声音世界。所谓“HI END在你心中”,就是这种意思。所以从这种意义来说,HI END本身,应该视为发烧厂家把自己的好声音供知音分享,发烧写手把自己的经验供大家分享,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消费者自然应该付费,你买HI END,其实是买经验,买人家的现成声音,而不是买一堆零件。同样是这些零件,不同的人,已经给你现成调好不同的声音。你可以喜欢这种声音,也可以喜欢完全不同的声音,但每个人的选择归根结底是自己的事。

        只有尊重别人的选择自由,自己也有一种正确的消费心态,才能形成良好的HI END环境。相对来说,老外社会整体的素质,在这方面比较好。

       但中国人常见的问题是,首先自己心里没有准则,不明了,也不想明了HI END和发声家电的不同,用消费指南的态度来看HI END评论,实际就也逼迫写手说不负责任的话。有钱消费,却没有相应的文化来享受这种水平的消费。“求仁得仁”。既然你买音响,并不是以自己适用为准,而是以消费虚荣为准,所以自然非常介意评论,不管是杂志的评论,榜单,还是朋友的意见,现在就再加上网上的互动。

        这样的“具中国特色”的发烧环境,给具体用户造成的心理结果,就是患得患失,在过分迷信评论和过分怀疑评论之间,无所适从。最终的结果,就是根本搞不清自己需要什么,买了许多风格互相矛盾抵触的东西,“负负得正”,企图靠运气撞出奇迹。在自己的胡弄中成长,玄玄虚虚,根本不相信简单平和的正路。

        现在看来,我们当年幸运的是,物质条件的简陋,和文化准备的丰厚,反而让我们走了捷径,没有陷进“发烧苦海”。
        
        此后当国内的发烧市场化之后,许多精品名器成为国内人客厅中物。当我更多地领教到一些沉溺于堆砌器材,翻检评论的大发烧家里真正的声音后,“10套HIFI,9套衰声”,这句话,我真正明白了。

        衰声的HIFI,往往不是那些依照传统,经验的老实用户的经典配搭,而是出于好奇,出于伟大的探索精神的自创组合。当年香港发烧圈,曾经也有过“MID END的终点是HI END的起点”的讨论,我是北京的穷发烧友,看那些争论,觉得如五里雾中。现在同样的事情在国内重演,我才理解人性的相差无几。

           “音响评论有商业化倾向”,这句话,在发烧友搞不好自己家里的声音的时候说起来简单痛快,但事实其实复杂得多。我也有这种感觉,就是音响杂志的创刊早期,那些经典文章,经典配搭,其实虽然风格各异,但都经得住历史考验。但越后来的文章,越少经典推介,真正好配搭越来越少。

         为什么?

         因为,杂志需要新文章,读者要靠不断的梦想,维持发烧热度。如果杂志有富经验的知名写手,哪怕观点各异,但立场稳定,有着有分量的丰富的发烧生涯,理直气壮追求自己的音响美学,读者看其每月的新心得,自然兴趣不减,获益良多。但由于知名写手流失,新人本来水平有限,必然只能靠挖掘新品,搞奇怪的配搭实验,维持写作。大家肯定知道迪斯尼改编的,米老鼠版的《魔法师的徒弟》吧?这样没有分量的文章多了,发烧概念就逐渐混乱。经典介绍总不能天天讲,否则杂志只看一年就够了!真正的划时代产品,多年罕见,哪可能月月有?但杂志不可能不每月出!消费者老希望看到“进步”,不知道深入体验经典的东西,这已经成为杂志商业化,厂家短期投机,好东西消失的根本原因!

         须要知道,“商业化”本身无所谓功过。在一个人心,社会生活稳定的环境,厂家出货真价实的好东西,媒体推介好东西,商店卖好东西,消费者买好东西,大家都开心,这是个正循环。相反,则人心浮躁,末日心态,“商业化”就成为负循环。

        同样浮躁,缺乏信任的心态下的玩HIFI,发烧友就很难有“平常心”,总希望花钱少少,乐趣多多。不在室内音响上下苦工夫,不从基本的平衡度上搞好基础,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交换器材,换线,靠魔术校声上,在魔法师的徒弟手下,“衰声HIFI”于焉诞生。

        在听了某些朋友家里的声音之后,真令人感慨。其实他们手里的器材,单独每件都不坏,他们的发烧态度也十分狂热。而在他们手里,居然能把声音搞到没有基本平衡,真令人惊讶。他们也经常骂器材,骂评论,其实他们不能用客观的心态想想,那些经典的,多年存在的东西,如果在别人家里,平平常常就出好声音,自己这里配上十八般武艺,倒出衰声,问题在人,在己?

        许多人的经验,包括我自己的经验,经常是经典的简单配合就可以出80%的好声音,平衡,耐听。英国的许多应该算MID END的,很低调的组合,都有这种感觉。而一些欧美的极品套装,也是喜欢走“一套西装”,不让别人插手乱搞,比如麦仔早期坚持用奇特的插口,其中就有使用户不能乱搭配,避免衰声的意思。NAIM相当长时间用DIN制插口,也是这个意思。你可以说这是“商业化”,用中国人的思维,这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但你不也可以理解成为厂家的严肃,为用户负责么?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厂家是商业的,杂志是商业的,但他们与用户和读者没仇,何必非让发烧友听衰声HIFI?对于大部分目的是买来用的消费者来说,至少按传统,经典的配搭,成功比例很高。至于那些伟大的探索者,在出发向HI END攀登的时候,应该先清楚自己的目的。珠穆朗玛峰下,死者从不喊冤。

Nelson Pass rock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11-26 23:22 , Processed in 0.109838 second(s), 41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