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jbear2017
发表于 2017-12-20 11:29:32
白马纵横 发表于 2017-12-8 16:44
lz说的很对。
很多烧友玩玄学玩的玄乎又不自知,整天还秀优越感。记得我刚玩音箱的时候,给一个烧友朋友 ...
对,关键你的关注点是音乐还是那根线,关注点在音乐,那么听到的是音乐的整体性,关注点是那个线,那么就会在意before after之间的差别,可能这个差别对于音乐的整体性是不影响的,但是区别依旧是很明显的,但是不会说,不用这线,就完全不能去接受这个音乐,这我其实觉得就太过头了。
blizzard_c
发表于 2017-12-20 12:05:37
赞同:handshake
Pan
发表于 2017-12-24 15:33:37
当一种文化沦为一种消费文化时……
音迷
发表于 2017-12-24 17:00:48
本帖最后由 音迷 于 2017-12-24 18:00 编辑
说实话,现在真心不是老烧吓跑萌新,而是萌新骂走老烧或者吓跑老烧!
现在很多萌新确实特别有“主见”,大道理一套一套,学生气浓烈!
闲扯一些别的。。。。。。
越来越发现,现在许多萌新(姑且当他是萌新,也可能是科学家)似乎根本不听音乐,甚至听都没听过一件器材,直接看参数和测试数据就定生死了,甚至还有盯着多层电路板都能滔滔不绝的。小弟真心地。。。。。。发自内心地。。。。。。服气!
但许多老烧确实是靠耳朵来收货的呢,他们也是无辜的啊,毕竟音响器材就是用来听的呢!于是不用说你也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90%的可能是怼上了!
你和他聊听感;他和你聊数据。。。。。。驴唇不对马嘴!
你很无奈;他也很烦。你感觉很委屈(有时候你都主动道歉了),他更感觉你没逻辑,没常识,更没有共同语言。。。。。。
于是多数情况是对方骂句傻逼,默默把你拉黑了!更糟糕的还有撂下一句,TMD,老烧就爱装13,牛气哄哄的。。。。。。真的是牛气哄哄么,泪奔啊!
当然还有更尴尬的,你和他聊黑胶;他和你聊失真,你和他聊音乐家;他和你聊录音技术。。。。。。
似乎,现在的萌新都是开发者,都是科学家,老烧真的好怕怕!
简简单单听个音乐,怎么就开始聊电路了呢?
最后,许多老烧被这一大把密密麻麻的数字和一大堆图表彻底给吓跑了,有些则是被骂跑了,还有些则干脆不说话了,更有一走了之的!
很多情况下测试数据、参数与听感是不成正比的。因此时常出现XX器材参数和测试数据V587DZT,但耳朵一听可能怎么也不习惯,更谈不上喜欢了。
归根到底,听感也好,测试数据和参数也罢,都是同等重要的,没有哪个更重要!
最后发自内心说一句,发个烧,就别分什么老烧,什么萌新了,大家玩得高兴就好,甚至还能交朋友,这是最最最最重要的!千万不要骂声,只求个欢笑!
认真你就输了!
bgfans
发表于 2017-12-24 17:53:14
说到底hifi也只是一种奢侈的爱好而已,确实认真就输了,这不是生活的全部。有人认知深有人认知浅,老烧不倚老卖老,新手不要不懂装懂,做人保持谦虚那里都受欢迎。
robinhook
发表于 2017-12-24 19:41:04
音迷 发表于 2017-12-24 17:00
说实话,现在真心不是老烧吓跑萌新,而是萌新骂走老烧或者吓跑老烧!
现在很多萌新确实特别有“主见”, ...
支持下音迷总的大字倡议。
顺便也对号入座,发表下看法。萌新我是不算,“科学家”烧友估计算得上,哈哈。
听感当然要谈,但是数据也是要看的。因为两者中的任何一面都是不全面的。很多人总是说“不用耳朵收货,容易被忽悠。”这话有它的道理。但是类似的,“只用耳朵收货”,也是容易被忽悠的,因为听感,或者谈论听感,也不是完全可靠的。
听感、讨论听感的不可靠,主要体现在几点:
1. 听感很容易受到心境,心理暗示,和其他各种环境变量的影响。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器材白天听起来一个样,晚上听起来另一个样。洗完澡听一个样,喝了酒听另一个样。即使是二手器材买来一个印象,听个一年之后另一个印象。一件在论坛中人人说好,口碑爆棚的器材,买来初听确实很新鲜,觉得听感很棒。可是听了一阵风潮过去,觉得不过尔尔,口碑也变得平平。
2. 人对听感的记忆是不准确的。昨天对器材A的听感记忆,去和今天听器材B的听感比较,有多少人能自信的说对A的记忆是完全可靠的标尺呢?
3. 听感是难以量化的。一个只定性而不定量的论述,信息量终究是有限的。
4. 同样的听感在每个人的主观感受中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形容为天翻地覆的差别,另一个人听来可能觉得变化微乎其微。
5. 谈论听感要依靠语言。而语言在描述复杂的,主观的听感时是很不精确的。一个形容词在每个烧友心中的定义很多时候是不同的。
所以,仅仅依靠主观不看客观,也是容易被忽悠的。讨论器材,只谈主观不谈客观,很多时候也是鸡同鸭讲,你的意思和别人的理解根本就不一样。而客观数据是精确的,量化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主观和客观都要看。
当然,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识背景,性格,经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太正常不过。不较真,不伤和气,高高兴兴交个朋友,这无论如何是值得提倡的。
wwwping2011
发表于 2017-12-24 22:57:12
robinhook 发表于 2017-12-12 11:39
非常同意楼主的观点。我觉得多数烧友评论一个器材的声音特质的时候没有描述这个特质的尺度,这是几乎所有测 ...
也不难理解,毕竟很多厂家要靠这些调音的东西挣钱啊。
nvidiadriver
发表于 2017-12-25 04:37:56
本帖最后由 nvidiadriver 于 2017-12-24 16:57 编辑
所谓“理论的““科学的”“意识形态”的贴不管所谓的“客观数据”多离谱,总有人义正言辞high得不得了,到了分享器材,分享搭配,分享音乐的时候就没声了。。。
个人始终支持某老ID观点 - 器材终究只是工具,不能回归到音乐本身,那都是输家。
花自己的钱愉悦自己的耳朵而已,哪怕是相当科学家,首先也要掂量下有没有哪个能力。
nvidiadriver
发表于 2017-12-25 04:54:10
daniel_梵歌 发表于 2017-12-13 01:47
这个研究方法基本靠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不过看起来国内对银彩线材似乎确实更热衷一些。
提个小意见 ...
银彩在欧美本来就没在亚洲火 - 这基本都是共识了。
至于研究方法,拿网上搜索量来说事根本推断不出任何东西,hifi玩家尤其是高烧本来就是相对封闭的群体,哪怕是国内,天天网上银彩银彩吼的有几个是大烧银彩的,线材大烧怕不是自己买自己的,谁有心情跑论坛天天说。
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虽然某些所谓“理性推断”不支持 - 美帝银彩就是相当的贵,大山的价格在国内可以买到双皇冠了。
robinhook
发表于 2017-12-25 08:18:53
本帖最后由 robinhook 于 2017-12-25 09:18 编辑
nvidiadriver 发表于 2017-12-25 04:54
银彩在欧美本来就没在亚洲火 - 这基本都是共识了。
至于研究方法,拿网上搜索量来说事根本推断不出任 ...
银彩那贴是我发的,回一下哈。我另有一贴专门比较器材大类在HF和俱乐部的讨论数量,结果显示在两边耳机的档次和讨论量非常接近的情况下,线材和避震作为器材大类,俱乐部人气约为HF的10倍。这个研究从方法上可以说回应了你的几点质疑,一是这个结果本来就是烧友圈子的讨论数量,不是互联网的搜索量。二是它不光看银彩,而是看了器材大类里面有代表性的6-10个品牌。三是线材避震的高人气,是建立在耳机大类人气相近的基础上,相对比较的结果。对此有何回应?
另外也回一下你上一贴。我在理性和感性那一贴中,两万字的文章,后一半约一万字是分享搭配和听感。akg那一贴八千字,也主要是说听感和修整经验。至于分享音乐,我在音乐区有两个精华贴。自问不论讨论的数量和质量,在俱乐部可以算是上乘。也不是只看数据不谈听感。只是一直觉得,没有干货就不如不发帖,发帖就要有水平。
我一直提倡的是主观客观结合,两者都要看。莫非这位的观点是,主观一面即可,任何客观数据都是扯淡?
LOVECC
发表于 2017-12-25 11:39:21
Nordost. 发表于 2017-12-7 01:02
这倒是真的,以前我把一些机线或是入门线当成宝物看待
玩了几年了,投入过几十万了,我自己从来不是以价论 ...
你说的很客观,很希望大家能一起来做盲听测试,把听不出来的人,听不对的人,都踢出这个圈子。
DXDXDX
发表于 2017-12-25 12:20:58
本帖最后由 DXDXDX 于 2017-12-25 12:22 编辑
大家都很圣人
nvidiadriver
发表于 2017-12-25 22:52:15
本帖最后由 nvidiadriver 于 2017-12-25 11:05 编辑
robinhook 发表于 2017-12-24 20:18
银彩那贴是我发的,回一下哈。我另有一贴专门比较器材大类在HF和俱乐部的讨论数量,结果显示在两边耳机的 ...
把HF/俱乐部的讨论数来推断美国/天朝发烧圈子的讨论数进而推测产品的实际热度简直让人啼笑皆非。事实上,北美高烧周边的讨论网络参与度远小于天朝,网络讨论的话题取向也远和天朝不同,这和美国的代理模式,大众习惯,人口分布也是有关的,如果你是要客观的数据分析,请拿出美国各大品牌代理的出货量,相关买家的地理分布,价值区间分布,更新率等等,这才是实打实的客观数据。譬如银彩的价格问题 - 银彩在北美的价格就是150%之于国行,200%之于国内水货,哪怕有折扣也非常有限,和国内不可比,这个是有北美代理和分销商的价目出货量做支持的,也是当地发烧友的普遍态度匹配的 - 北美的银彩太贵了。
哪怕是在北美有过发烧友之间拜访的经历 就知道老美玩线材玩避震非常舍得下手,但极少有人跑网上来说而已。天朝其实也是这个趋向 - 越来越多的高烧老烧不在通识平台上分享器材了,尤其是高级周边。
至于说发帖问题,当然不是说的你,你自然知道说的是谁,我们难道没有和类似的人争论过?其实想想也没啥意思。哪怕是我这种水平不咋地,道行比较浅的新人都觉得没意思,更何况老烧大烧了。
听音乐说白了,就是主观的,所谓的客观分析也不外呼就是为自己的主观体验服务的:如何完善自己的系统,如何获得你自己设想的声音,如何更好的愉悦自己的耳朵 - 程度和侧重点完全是在于你的自己,且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非如此,你我不是科学家,不是工程师,不是设计者,且不说在论坛做这种事有多大意义,本身论坛上很多“严谨客观的理论分析”就是一堆滑稽的废话。随便举个例子,比如避震器材,你有足够的材料结构学基础么?有足够的成型加工学基础么?有足够的相学界面学基础么?再者,你有表征一个避震结构性能的实验能力么?那么,拿着官方发的一两张性能测试,然后网上看看概念,读读论坛就以为自己可以“科学”地做“客观”分析了?然而网上充斥着这样相当然的人。
作为买家,客观就是前面Nordost说的,多听,搞清楚自己想要的声音是什么;多试,搞清楚什么样的器材能实现自己想要的声音;多品,知道自己的系统舍弃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robinhook
发表于 2017-12-25 23:50:27
nvidiadriver 发表于 2017-12-25 22:52
把HF/俱乐部的讨论数来推断美国/天朝发烧圈子的讨论数进而推测产品的实际热度简直让人啼笑皆非。事实上, ...
嗯,说的有理,赞一个!代理商的数据自然我是拿不到,只是凭直觉和简单易得的数据做个分析,很可能是片面的。您的意见很中肯,听得进。希望下次能做的更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