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个很好的国产晶体管耳放:羽商艺术家No.11.2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5-1-31 14:10 编辑羽商艺术家的这个No.11.2耳放在我这里放了不少日子了,也间歇试听过好几次,一直没有提笔写一篇,但心里一直想。今天正好得空,来写一写这个耳放。老实说这个长条形的耳放摆在安润试听桌上一直没有引起很多关注,试听的人也很少,现在想来是蛮委屈的,也确实应该给它一个介绍了。因为我的结论是——这是一个很好的单端晶体管耳放,完全值得更多的重视。国产晶体管耳放,我听过的不少,但能给予好评的,很少。这个No.11.2绝对算一个。
http://photo.jd-bbs.com/Classic/No.%2011.2/resize%20-%20%20_DSC93221.png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5-1-31 14:41 编辑
我今天前面发的一个帖子,正好提到了“设计感”。是的,羽商的这个耳放也算是外形独特、有设计感的产品。非常长条、音量钮非常夸张。喜欢吗?完全看口味。我初看到这个东西也觉得比较夸张,但夸张之余,也是比较合理的设计,特别是那个硕大的音量钮,转起来很舒服,手感一流。
下面这张是我发在微博的图,时间是2014年11月24日。那是我刚拿到这个耳放的时间。
外形上No.11.2耳放的突出的6.3毫米耳机插座也是独特的,我觉得有点象索尼ZX1、ZX2的那个金色耳机插座,给人一种“强调耳机插座”的感觉。
http://ww1.sinaimg.cn/bmiddle/4e2a0430jw1emlxas4mvtj20v518gqb8.jpg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5-1-31 14:43 编辑
现在国内不少厂家喜欢靠重料、靠“全平衡设计”、靠“平衡耳机驱动”来吸引人。而羽商的设计师于建兵显然没有走这条路,而是利用他丰富扎实的技术根底,搞出了一个优质的单端放大制品。这个耳放只有RCA输入端,不是全平衡放大线路,也没有平衡耳机口。我觉得在这里于建兵和激光鼠版主的思路一致——都相信传统的单端线路已经完全可以做出很好的耳放。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和全平衡放大的线路相比,单端的优点是线路简单、元件数量少、可靠性更高。正如很多优秀的单端线路放大器所证明的,它可以做到很好的声音。好声并非一定要靠全平衡放大。
http://photo.jd-bbs.com/headphoneclub/YuJianbin%20Interview/_DSC0087.jpg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5-1-31 14:12 编辑
No.11.2耳机放大器我多次试听,也搭配过不同的高低阻耳机,对它的特性和素质比较了解,下面我简单说说它声音方面的特征:
1、整体非常中性、透明、平衡、有修养的声音。
特别重要的是“平衡”两个字。我觉得这是一个好耳放的基本立足点。耳放可以玩各种音色、特色,可以音色不那么中性,但基本必须是平衡的,基本的平衡度不能有明显的偏颇。透明度对我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基本是越高越好。我喜欢的胆机也都是那些既有韵味、也很透明的机种。那种一玩韵味就严重牺牲透明度的机器,按我的话来说,就只能归入“浆糊机”。
有修养的声音,意味着它的声音不粗、不冲、能耐久听,侵略性低。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不得不说,我听过的国产耳放里,声音有修养的不多。很多都是声音前压、大力粗冲,把这当成“力度”、当成“动态”,结果听不了10分钟就开始头痛,真正的大动态来临时就失真。No.11.2是一台声音很有修养的机器,低频凝聚结实,但毫不发冲或给人压迫感。需要的时候声音有足够力度,但这种力度是控制良好的、凝聚的。
No.11.2耳放给我声底十分纯净、透明的感觉。而且必须指出一点,它并不给我“高冷”的感觉。所以我对它音色的评价是:中性,但并不高冷。事实上它对前端、对录音的敏锐度很高,接不同风格的前端,听不同的录音,都能明确地听到前端的声音特征、录音的特征。简单说就是这是一台很透明的放大器,有足够的揭示力来表现出音源、录音的特征。
不少人听到中性透明,就联想到某些听过的冷声机、薄声机。确实有些冷薄声的机器会宣称自己有多透明、多中性。然而高冷不等于中性、薄声不等于透明。所以我这里特别强调一下,No.11.2的声音很平衡,完全不薄、不高冷。这是一种真正的中性,具有很好揭示力和透明度的中性机。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5-1-31 14:45 编辑
2、非常好的声音质感。
什么是声音的质感?听听录制良好的人声,能否辨听到人声的“质感”,各种真实的细节?听听小提琴录音和钢琴录音,能否辨听到乐器发声的质感?我以前说过,真实的人声和乐器,有种“毛茸茸”的质感,而音色不应该是很光滑的。如果听到各种光溜溜的声音,其实是质感差、缺信息。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不喜欢光纤数字传输的声音,它的声音有种光溜溜缺乏真实质感的听感,这是一个典型的反面事例。好的Hi-Fi器材应能信息完整而自然地播放出录音里的各类质感,质感越是强烈而自然,则给我们越真实的临场感。
No.11.2聆听各种人声和乐器独奏,都表现出很好的质感。它能很透明地呈示出不同年代和风格录音的质感方面的细微差异。在我听来,这部耳放在表现声音质感的方面,用一个英语词形容——Exemplary。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5-1-31 14:47 编辑
3、真实可信的声场和舞台感表现。
No.11.2没有超级开阔、无边无沿的声场,但是声场空间感、舞台感很真实。总体说它的声场是足够开放的,而且聆听交响时声场的左右两端没有向内卷曲的现象——我很多年前就说过,出现这种情况表示耳放的声场控制力不好。在聆听一些乐器比较多、有一定规模感的音乐,比如交响音乐或爵士乐重奏,No.11.2给出一个真实可信的声舞台。规模不算特别大——规模特别大的声场有时会发空、发虚、不够真实可信——但声场内的声音都非常真实可信。举个例子,聆听交响音乐时,每个声部的“存在感”和“群感”都是很强的,令我满意。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5-1-31 14:34 编辑
4、驱动力方面,足够对付拜亚T1、森海HD800等顶级耳机,高低阻不挑剔,都能应付。现在的中高档设计的耳放,能把相对比较难推的T1、HD800推得像样,是一个起码的要求了。在No.11.2的驱动下,600欧的T1表现非常好,声音健康平衡,也柔顺耐听。由于这副耳机阻抗高,是典型的比较难推的耳机,所以我评价耳放时,总是用它做例子。不过这是一台优质晶体管机,所以推T1也好、HD800也好,走的都是优质晶体管机的中性透明的路子,不会把声音搞得暖暖厚厚黏黏的。
No.11.2耳放搭配HD650耳机,出来的声音非常干净,就HD650这副耳机而言,是非常平衡而接近透明的声音了。Solo耳放会比它多一些英国声特征的油润感,而No.11.2的声音更为直接。
搭配低阻耳机,比如Grado,出来的声音依然是非常平衡的。包括搭配RS1、GS1000等都不错。新款的RS1e等灵敏度偏高的耳机也可以搭配,声音不会过于发冲。从搭配性角度说,这个耳放不会提供特殊的音色或“补偿效应”(类似拜亚的A1耳放对拜亚薄声耳机的那种补偿效应),但适应性是比较宽的。 单反啊 这耳放和NOVO倒是非常接近的价位了。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5-2-2 12:36 编辑
5、No.11.2耳放的缺点。
功能性方面,这个耳放没有提供平衡输入口、没有提供现在一些发烧机所具有的“平衡驱动”,接口也只有一对RCA输入,没有前级输出或直通输出。声音方面,它缺少夸张性的表演或很个性化的音色。就这些了。另外从声音角度说,象11.2这样声音高度透明和中性的放大器,对音源的素质是有一定要求的,不能配太差的音源,否则等于在听音源的缺陷了。在比较差的音源上,象莱曼那种糊、厚、暖的耳放,虽然素质很一般,但反而更可能搭配出一个可听的声音(当然只是低水准的可听)。所以我的建议是,假如用11.2耳放,请不要给它很差的音源。它最高搭配到万元级、一万多的音源也毫无问题。
在目前3千左右的卖价,我觉得这个耳放的外形不论,声音是无可挑剔的,我觉得满意的。这是我所接触过的晶体管耳放里,国内外不论,在3千价位能做到的最好整体水平了。如果说有什么hi-fi耳放可以说“超值”,那羽商艺术家No.11.2这个耳放,我会推选它。
暂时想写的就这些。 让人很容易想起莱曼 wangjianqiang69 发表于 2015-1-31 14: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让人很容易想起莱曼
形状有点象,但是羽商要大不少。莱曼其实挺小的。 刚出来的时候我看有人发帖,我还拿尺子比划了一下尺寸,当时真是觉得外形挺诧异,得多长啊,不过看你这么一说声音应该是 喜欢这种外形 设计很好,看白版的描述,声音比较中性,但我觉得现在个性越强的东西越有市场,如果特别中性透明,就需要权威感,而权威感是国产机器很难提供的(或许是心理因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