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zchen 发表于 2012-12-25 18:55:36

HD800是一副彻头彻尾的模拟耳机,和数码味没有关系,如果说有数码味的话,应该来自音源(CD机、CD唱片等)。发烧友们不要将那种低素质,类似老式电子管收音机声音以外的声音都当作是数码味的声音。

[ 本帖最后由 wzchen 于 2012-12-25 18:58 编辑 ]

amex 发表于 2012-12-25 19:18:26

有人愿意几万买收音机你管得着吗:lol

东兴耳烧 发表于 2012-12-25 19:21:59

原帖由 wzchen 于 2012-12-25 18:30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很多发烧友花几千(甚至上万)通过线材而改变声音的目的,很多时候其实只要花几元钱在耳放或在音源里就能实现。像声音的密度、厚度、低音下潜、低音力度、中音是否要强调,高音是明亮还是暗淡、各种味道,在耳放里实 ... 嗯

wzchen 发表于 2012-12-25 19:58:21

原帖由 amex 于 2012-12-25 19:18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有人愿意几万买收音机你管得着吗:lol 确实,如果有人愿意花几万,甚至几十万买一个古董收音机,没人会管,但如果有人因为他的收音机价格很贵,所以说他的收音机的声音是全世界最好的声音,恐怕会有很多人来反对。就像有一个古董瓷器,价值上亿,但你能说所有现代的瓷器都不如它精美、不如它实用吗?特别是我们主要目的是听音乐,要的是音响的实用价值,而非商业价值。

拿米下饭 发表于 2012-12-25 20:09:26

你确定用大奥和HD800比较真的大胶布?你至少和009比一下撒………………

xiaoshi3381 发表于 2012-12-25 21:03:01

:lol

小白 发表于 2012-12-25 21:13:50

把大奥的声音比成收音机,也真是胡说了。大奥的空气感、活生感都非常好,音乐刻画鲜明生动,哪里是任何收音机能比的。我第一次听大奥十分惊艳,当时是和R10一起听的,对比完还是认同大奥是耳机的王者,而不是R10。

沉迷 发表于 2012-12-25 21:26:12

笑翻了   
:lol

dellbn 发表于 2012-12-25 21:39:20

与其说是时代审美变得数码味,倒不如说,是低标准的边缘群体令大众产品的审美产生了变化,但在顶端位置的东西还是以其自我的高标准立足于世。
今晚正好几位酒友喝了一瓶97的L'Evangile,谈起一个类似的话题。近年的酒,越来越倾向于,简单直白易饮偏甜的大众化口味,特别09年的新酒,但一些较优秀的酒庄如LA Conseillante、Clinet这些,虽然也会为了赚钱而略为倾向,但终究还是保持着其中一些最为本质的东西,架构、复杂性、层次变化耐藏性等的一些基本素质,最不可妥协的东西,相信随时间的发展,十多年后,依然能成为令人惊喜的东西。
对于现在一些新的顶级的器材,或许会有些变化,其实大家也不必太早太硬的下定论,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玩家会慢慢的发掘出一些搭配,会令大家有意想不到的表现。

[ 本帖最后由 dellbn 于 2012-12-25 21:50 编辑 ]

东兴耳烧 发表于 2012-12-25 21:45:16

收音机能HIFI吗:loveliness:

gaomx 发表于 2012-12-25 21:50:08

我很赞同wzchen的观点。当然是关于模拟,味道,线材的说法。大奥没听过不评价

冰爽之夏 发表于 2012-12-25 21:52:31

顺其自然乃人生真谛:)

音迷 发表于 2012-12-25 22:01:50

个人看法。。。。。

细节,透明度这些硬东西是最最微不足道的,一套器材最重要的东西是其刻画声音的手法,这是灵魂所在,往往也是一套器材最难能可贵的地方,通常一个时期一套器材,一套器材一套手法。而要达到这些手法就要考虑取舍什么,妥协什么(世界上没有不妥协的东西)。这时候才是要考虑透明度等等硬指标的时候,所以每一件器材所特有的手法就决定了其透明度,细节这些东西的比例大小。也是后面按照自己理想声音调整的依据。这并不是细节越多,声音越自然,也就越好的问题,这是明显的只会扣指标的诟病。最自然的声音永远是各方面最协调的声音,某些指标在达到一定程度反而会破坏其他指标,造成声音的不平衡。典型的两支耳机就是010和sa5000,这就是过于拘泥细节而忘记整体的最好例子,细节处理是他们引以为豪的地方,也是最最致命的地方。当细节多到一定程度,而没有一种能力加以概括就会直接导致声音细碎不够凝聚,甚至牵连密度,透明度等等指标。透明度也是如此,透明度高到水清无鱼的状态,几乎就是以妥协色彩的代价了,这样几乎就是呆板的声音,是,失真小了,但有没有想过能否听下去?或许wzchen老兄您喜欢白开水或者蒸馏水的,但我更喜欢咖啡和泉水。。。。。还是那句话指标是技术,调音是艺术,不要因为追求技术而损失艺术,也不要因为艺术而抛弃技术。

ttf0079 发表于 2012-12-25 22:14:53

原帖由 wzchen 于 2012-12-25 18:30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很多发烧友花几千(甚至上万)通过线材而改变声音的目的,很多时候其实只要花几元钱在耳放或在音源里就能实现。像声音的密度、厚度、低音下潜、低音力度、中音是否要强调,高音是明亮还是暗淡、各种味道,在耳放里实 ...

你关于线材的看法完全是悖论。
没有线材是最直接最好的,但器材必须要有电供应能量。
就好比说所有音响器材都只能起到劣化声音的作用,因为他们都无法还原现场声音,贵价的劣化程度轻些。
或是世界没有人空气才会清新,因为人的呼吸循环会污染空气。但没有人,地球空气清新对你有什么意义?

小白 发表于 2012-12-25 22:21:07

我觉得透明度还是很重要的。细节,关键是表现出来的方式,如果是那种硬调子的细节呈现,干巴巴的细节呈现,那是最糟糕的。柔和而丰富的细节,听着不累,是最好的情况,也是最真实的——现场的细节是最为丰富的,但会使人听着累吗?绝不会的。

真正更不重要、但被很多人认为重要的、或者说夸大了重要性的,我觉得是所谓“两端延伸”。有些器材,包括耳机在内,两端延伸确实很好,高频泛音更充分一点点、低频下潜更深一点点,但如果最关键的中间一段没做好,那这些花在两端上的功夫就全白费了。只有在保证关键频段质量的基础上的频响展宽才是有意义的。很多器材在那里宣传高频到多少、低频到多少,其实如果器材档次不够的话,全部没用,甚至实际会非常难听。

在hi-fi上,乃至在很多很多的事情上,质远远比量重要。这和生活经验也很有关系,经历越多、越是会这么觉得。到头来最关键的东西,始终是质,而非量。而质的东西是很难量化的,而“量”是容易被量化、用数字表示的。所以到头来技术参数指标经常在误导人,归根到底的原因就是这个。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2-12-25 22:24 编辑 ]
页: 1 2 3 4 [5] 6 7 8 9
查看完整版本: 今天听过了大奥和HD800,整个心态平和了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