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4-3-29 12: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改刊号的后一半内容,基本可以归位二大类:第一是歌剧与歌唱,第二是版本比较和碟片介绍。
现在说说第二的版本比较和碟片介绍情况。
从第166页开始,前14页是“版本比较”专栏内容。
第一个比较的是“最后四首歌”的6个版本。这是个专稿,作者朱庆最喜欢的是诺曼与马舒尔指挥格万特豪斯的Philps版本,还有一个是雅诺维兹与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的DG版本。
他没有听到著名的施瓦茨科普夫赛尔指挥的那个EMI版本,他把这3个版本列为80年代、70年代和60年代“最后四首歌”的经典版本,但我感到特别失望的是,他这么列了顺序,又非常渴望听到的名盘,竟然没听到!
这里的插图非常混乱,作者最喜欢的唱片没有配插图,令人费解!
第二个是“马勒第五交响曲唱片版本比较”,这是一个重点文章,占了10个页码,写的很出色,是个典型的杂志专用的文章。有二点遗憾,第一,还是个编译稿子;第二,没有比较前面提到的马勒权威诠释人、马勒这个作品的题赠人门格尔贝格的版本!不知道是否原稿忽略了?
第184页开始,“CD&dDVD 品片录”
第一部分是张宁写的卡拉斯等几个著名女高音演唱的歌剧碟片。这篇文章有点意思,开始2页像个版本比较,如比较了卡拉斯、尼尔森等演唱《托斯卡》,但后面却是碟片介绍和推荐,文章没有标题,前面片号与文章连接按行文顺序排列,字体不变,但后面的片号是分行,黑体字,标题排列。排版有点小问题。
第二部分是音乐类的DVD介绍。介绍了市面上看到的6张音乐会DVD,由一叫张维的提供还是编辑不清楚。
1、千禧年音乐会,由梅纽因成立的一个年轻人为成员的“国际爱乐乐团”演奏老柴小协、“云雀”“皇帝圆舞曲”、“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等。
2、梦回西班牙-----向大师罗德里格致敬。主要是西班牙音乐,喜欢吉他的朋友可以买下。
3、2001年欧洲圣城音乐会。这是柏林爱乐外出在土耳其首都一个教堂演出录象。介绍说明,名称是1991年柏林爱乐为纪念创建百年在布拉格举办音乐会而来。所谓“圣城”,是他们每年5月选择欧洲大陆一个历史名城作为音乐会的场所。
4、2002年欧洲圣城音乐会。
02年是阿巴多指挥,地点是意大利一个剧场。曲目是勃小协、德沃吓克第九、威尔第西西里晚祷序曲和艾格蒙特序曲。01年扬松斯指挥是莫扎特第二长笛协奏曲、海顿惊愕和柏辽兹幻想。
5、勃兰登堡协奏曲。这是弗莱堡巴洛克古乐团演奏,在一个古堡内录象。
6、西班牙之夜----2001年柏林爱乐夏季森林音乐会。多明戈指挥,都是西班牙风味的音乐,如卡门幻想曲、流浪者之歌。
这是音乐会很有点名气,剧场是个露天的,有报道说是“插电”的演出。
接着又来了个“EMI 古典档案DVD”介绍附在“CD&dDVD 品片录”后面,有4.5页之多,介绍了市面上可以买到的历史录象的DVD:马凯维奇音乐会、里赫特与罗斯特罗波维奇、大卫珍贵录象、梅纽因演奏协奏曲、科岗影象资料、海非兹鲁宾斯坦克与皮亚蒂戈尔斯基录影集、斯托科夫斯基伦敦音乐会,一共介绍的是7张,但第一张缺图片。
CD的介绍很多,大约占有20张半。值得关注的是我们计划买的BBC传奇系列历史录音的几张:BBCL 4045肯普夫音乐会,还有4100 巴比罗里指挥的音乐会,4088斯托科夫斯基的瓦格纳音乐会等,这些历史录音,买也不是,不买也不是,因为这些大师确实没有更高的演绎留下,怎么办?最叫人担忧的是声音还原的情况,尤其是小提琴的声音,似乎都没有好的。买钢琴的还是比较保险。
CD介绍中特别有一张值得关注的是王健的碟片:“巴洛克专辑”,DG 476 236 2 GH,只有56分钟。
中间有个“资料库”,第一个是继续连载了“舒伯特艺术歌曲”之三,当然也是个编译稿。第二个是刊登了编译的亨德尔《弥赛亚》歌词。
署名晓伟的文章被列为“音乐笔记”专栏,标题是“巴赫手记之一:无神时代的有神之音”。
改刊的爱乐发了不少这个类型音乐的文章,他们写作水平翻译水平,我们可以请viking版主有空来鉴定一下啦!:D :D :D
曹利群的文章“重听雅纳切克”列在了一个叫“购片、听片与收藏”的栏目标题下。他提出谁能代表捷克的问题!
“购片、听片与收藏”栏目另一篇文章是爱乐人胡亚东老先生的文章“科瓦塞维奇的新版贝多芬奏鸣曲”。这是个介绍与版本比较的文章,比较了当今一些知名的演绎,文章不是很长,但写的很用心,值得一读。
“出门?在家?”叫的很玄乎,其实这个小资情调的名称大可不必要叫,就是北京上海3、4月古典音乐会的时间表,有3页。我觉得不是必要不必要刊登这类东西,而是杂志作为月刊,根本没大意思,除非是一年半年至少也要是个音乐季演出;更何况这些东西往往网上都有,浪费了杂志有限的篇幅。
在最后的部分,可以看到“世界各个唱片公司最新CD、SACD、DVD目录”,有5页,用了小6号,甚至是7号字排版,我这个老眼几乎要看不到了,特别是那些唱片公司的网址,看了几行,最后不得不放弃了。:p :p :p
杂志最后的一篇文章叫“我的爱乐‘生涯’”,是一个叫李玉详的先生写的。这篇文章的内在意思是什么不知道,似乎是要引导我们树立一种正确的爱乐观吧?因为他在文章里批评了一些发烧友的行为,如听摔玻璃瓶听1812的炮声。不知是否也批评我这样对正版碟片的执着,还对高价版本的执意坚持?不过,我倒想有机会问问他,把组合音响放在商场那样铁皮做的货架,那里发出的是什么样的声音?
杂志最后以封三刊登的上海歌剧院的广告与封底那张阿什的捏耳朵的照片结束
:D :D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