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老唱片

甜酸苦辣味难言:与蚊子分享《爱乐》改刊号

[复制链接]

131

主题

3052

帖子

128

积分

荣誉会员

俱乐部理事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8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4-3-28 12:04: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老片,吸血鬼啊,光和蚊子分享!
厚厚沉沉一本,下午在飞机上有的看了,粗看下来,还是一个没有调整到位的过渡版本,不知道最终会是什么样?连着两个月没有出,有些着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主题

1315

帖子

5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6
注册时间
2003-1-14
发表于 2004-3-28 12:5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饼叔,事因俺买不起这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94

帖子

1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0
注册时间
2003-1-24
发表于 2004-3-28 13: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随CD广告刊登的联系电话基本打了一遍,嘿嘿,被告知暂时没有开展邮购业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3023

帖子

144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44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4-3-28 13:4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郎朗后面是一个页码介绍了6张瑞典BIS公司的碟片。

紧接着是“封面人物”介绍,一共用了7个页码篇幅,其中有封面那张照片又整页再发了一次。

“封面人物”的3篇文章和1个简历年表,都是编译的。

这是我有意忽略没看的部分。他的后面又是整个一页的唱片广告,这个公司没见过,杂志没任何文字说明,就是封面图,看不清楚公司的名字和唱片牌子 :D :D :D

从34到54页,是音乐会的专题,但分为了2个专栏,一个是“最值得期待的音乐会”,介绍的是即将于3月6日在保利演出的“伦敦交响乐团百年庆典音乐会”,这是杂志的专稿,大概是发稿时间不对头,没有保利演出的现场内容,因此文章写的全是乐团的历史。

关于伦敦爱乐,以前在家电回答过一个网友,这次接着说他们的北京演出发了一个帖子。这里说明一下,帖子说到罗尔斯.罗伊斯公司,与伦敦交响乐团一样成立于1904年,他就是香港老说的劳斯莱斯公司,伦敦交响乐团这次远东之行由他们赞助支持。

http://www.headphoneclub.com/bbs/showthread.php?threadid=39432

英国的乐团都自己录制唱片出版发行,皇家爱乐、伦敦交响乐团都一样。后面2个页码附录了乐团精选的15张经典唱片,但曲目大部分没兴趣,除了科林戴维斯指挥的布鲁克纳第六,是在巴比肯中心的现场。

这个后面是一个Virgin 的6张唱片封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3023

帖子

144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44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4-3-28 14: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34到54页的音乐会专题,第2个专栏是中国音乐会现场,杂志把这个栏目叫做“现场笔记”。

第一个“笔记”是专稿,作者王纪宴景作人
题目“指挥台上的阿什肯纳奇”
内容是介绍他训练和指挥中国爱乐。
配了三张中大图,3个页码占了大约不到一半。

曲目:
1月31日,上半场,普罗科非耶夫的芭蕾舞音乐“罗与欧”与第四钢协,下半场是自新大陆。

和2月7日,上半场,艾尔加E小调弦乐小夜曲,布里顿安婚交响曲;下半场是老肖第十。

下面一段文字很有点意思:“担任钢琴独奏的钢琴家加里·格拉夫曼先生也是俄罗斯的后裔(与阿什肯纳奇不同,喜欢让人知道这一点),......”:p :p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3023

帖子

144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44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4-3-28 15: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场笔记”的第2个专栏是关于这次真的维也纳爱乐中国音乐会现场的,发的是3篇爱乐杂志的稿子,用了10个页码,可谓重中之重。

第一篇,作者赵世民:“目击小泽征尔”
文章占了5页。详细纪要了小泽这次在北京台前幕后的事情的情况,同时回忆了过去在国内以及国外聆听小泽现场指挥的情况。

“目击小泽征尔”特别值得一读的是用了很多笔墨写了小泽对音乐学院学生的指导和对中国交响乐团的训练。小泽有很多对指挥、对音乐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对指挥的认识。但正是这些指导与训练,从侧面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像维也纳爱乐这样成熟乐团,对指挥的依赖性很低。这个部分要有空来慢慢谈了,这里从略了。

接受指导的学生2个,一个是陈琳,一个叫扬洋----这个不是中国爱乐的指挥助理扬洋?怎么成了音乐学院的学生?还是同名同姓的另一人?小泽要他指挥动点脑子!

我不知道笔者对小泽内心是否真的如文章这么虔诚?从注意到这个东方的指挥,我也一样从他哪个年代开始。往事似乎就在眼前。

79年第一次他带波士顿乐团访问中国,我正从弦乐到钢琴,正进入到交响带来的震撼。当时完全陶醉于开口带的录音。

80年12月圣诞的时候,他来指挥中央乐团演出贝多芬第九。我还意外在北京市委的内部宾馆巧遇天津的一帮子音乐人。演出似乎没有获得很大成功,因为第二天媒体的消息似乎都没有?

当时很想去听听现场,但白雪皑皑,举步艰难,最好的的士是北京牌吉普车,所以,我很体谅谷雨三次绝缘世界一流乐团的现场那个心里,也深深体会到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D

这次维也纳来演出,我对小泽不小泽已经一点没关心了。关心的是他们到底现场发什么样的声音,与唱片里的风格差异有多大?

第二篇,作者李澄:“跟着小泽跑码头------2004维也纳爱乐京沪行”
文章2页,典型的官样文章。这里肯定了维也纳爱乐上海演出第一场非常成功,特别认为开始就在很佳的状态:

“很多人都喜欢未完成流畅的线条和温暖的音色,更多的人对唐璜的精彩演绎印象深刻,特别是几支漂亮的园号柔和而凝重的声音令人更加着迷”

按这个作者的说法,正是现场的热情,“小泽在中场休息时
,在后台已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开始用舞步跺濑跺去,并且不时地对身边的人说:‘在大会堂声音都散掉了,听不清楚,今天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声音啦!’”

文章说下半场,“上海观众以少有的热情持续向登台的乐团鼓掌”,“当音乐结束的时候,在疯狂的掌声中还能够听到二楼有几个声音在喊着‘小泽’的名字。”

“第二天上午,身心俱爽的小泽又是临时决定恢复上海音乐学院的行程,在学生乐团他亲自为四位学生指挥手把手地讲授,原定30分钟的活动竟然拖了一个多小时。这是真正的大势课,小泽的表现异常精彩,无论是演出公司还是学校都大感意外......”

现场二楼似乎并没有其他人喊,那个人其实就是F15 。他喊了好几声,声音很大很大,我也附和着喊了二声。我们座位边上一个和服的日本妇人频频微笑并斯文的鼓掌。F他喊什么,当然不是文章里说的“小泽”!

这篇文章用一个形象的动作写了小泽的喜形于色:“小泽几乎是跳着从后台跑出来的。”关于这个我们在现场那个帖子里也说到了。

文章还提到的一个问题是演出曲目的遗憾。维也纳爱乐的管理人告诉余隆,北京的曲目是“你们的演出公司要求的”。

文章的作者提出,布鲁克纳第二的演出“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感受”。对此我想用大剧院的音乐策划人之一倪先生的话说,“今天他们才真正进入最佳状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3023

帖子

144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44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4-3-28 16: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篇,作者任海杰:“我的维也纳之旅”

文章占3页,有2页写的是票价与买票的情况。

不知道作者的真实身份,他自谦说是个普通的乐迷,言下之意说的可能不很到位。我连迷还不够格,仅仅爱好一点点啊,介绍他的文章内容,同时结合也说说我的一点看法,但愿不是一个我认识的朋友,否则大水冲了龙王庙啦;)

根据旅居德国的指挥傅长人介绍,在柏林听音乐会票价:
柏林爱乐一般演出,最高是50--60欧元,最低25欧元;特别的演出,如柏林爱乐新年音乐会等,是150欧元。

维也纳爱乐带合唱的演出贝多芬第九,最好200欧元。
两德统一之前的票价更便宜。

上海这次是创造了历史最高记录的票价:
维也纳爱乐3000----1000
北德 最高800

上面是文章的介绍。我想补充一下大剧院黄牛价,基本是半价
维也纳爱乐1000---2000
北德 180---250

文章很详细介绍了黄牛票的来路,以及交易的情况。关于这个,很多论坛都谈到了。

关于过高的票价,的确阻碍了不少爱乐人到现场。但是,我从更多网站和论坛看到的似乎是叶公好龙的印象!也许维也纳爱乐还不足以吸引大家视听?那么就等待明年柏林爱乐的声音好了!

在这篇文章最后一页,谈到了现场听感。作者认为维也纳爱乐第一天演出开始不在状态,尤其是舒伯特的第八,他觉得没精神,是旅途疲劳;唐璜则非常好,“这是真正的维也纳之音!”。下半场他从三楼5排坐到了一楼,遗憾,具体座位号都没提到!

他也把维也纳的勃拉姆斯第一与北德的比较了,上次的属于北德也属于指挥艾森巴赫,这次的属于维也纳爱乐。他用了很生动的文笔来叙述,但没大意思。

我们说过好多次,大剧院满场的时候,最好的声音,不是一楼,而是二楼。尽管这次我们也买的是一楼价格很高的座位,但最后我们还是选择了二楼。至于三楼,那里的声音根本不对路!所以,我知道作者写的什么,他写的是自己真实的感受,但他听到的却不是真实的好声音,这是又一个遗憾!

:D :D :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3023

帖子

144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44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4-3-28 16:31: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篇文章没有提到维也纳之声的奥秘何在,这是我最最不满意的地方,也是最大的遗憾!:mad: :mad: :mad:

对于这么一个世界第一的乐团,我们不应该多一点关注么?即使喜欢柏林爱乐的,听听他们做个对比,为什么是柏林最大的对手?

维也纳爱乐的声音与他们的发声密切不可分,这个与他们的乐器相关。我们已经说了,在那个链接里:

http://www.headphoneclub.com/bbs/showthread.php?threadid=39944

杂志接着是一个翻译文章。莫名其妙的来了个3页的汽车音响与音乐的文章:“你在路上听什么?”这个文章被授予了“专题”栏目

“音乐之旅”是个莫扎特专题,有14个页码,2部分组成,前面是作者王星的稿子“在欧洲‘朝拜’莫扎特”,有12页。王星的文章是个难得的杂志用稿,内容比较丰富。记录了从巴黎到伦敦、慕尼黑、维也纳,最后到布拉格,寻访莫扎特音乐踪,值得看看。

这个专栏的后面,附录了一个莫扎特主要创作曲目介绍的文章“莫扎特ABC”。

上面有网友提到,杂志送了一本“莫扎特作品目录单”还不错。这本目录单就是配合这个文章的,应该说它是改刊号最值得的一个小礼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293

帖子

1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9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4-3-28 17: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希望老片坚持下去,以后我们都不用买《爱乐》啦!
看来《爱乐》也变成“字不够,图来凑”了,干脆名字恢复为《爱乐-广告与图片欣赏》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7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04-3-15
发表于 2004-3-28 19: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鼓墙墙 性别: M 血型:O 来自: 北京 Email: ggq218@163.com (2004-03-20 21:37:28) 共有78条回复  
 

《爱乐》“改刊号”到底改了什么?

前天,我买到了千唤万唤始出来的所谓《爱乐》“改刊号”,封面和用纸我首先就不喜欢,完全是一本时尚杂志的样子。但是对于喜爱音乐的读者来说,形式毕竟不重要,关键要看内容。结果粗粗翻过一遍之后,我不由得怒火中烧。三联书店也太无耻了,这样七拼八凑的垃圾玩意儿也叫“该刊号”,还号称什么与爱乐者拉近距离。我不明白,所谓的“普及第一”是否就允许有那么多错别字和低级错误,是不是只有低级爱乐水平的人才看不到或看不懂这些作者编者卖给我们的破烂货色。我希望每一位“有幸”买到这个“改刊号”的读者都来评评这个理,《爱乐》这样做算不算侵犯消费者权益,应不应该到消协或法院起诉他们。

下面是我一时气极之下的粗浅认识

一、首先是稿件质量严重下降

大多数人的文章和译文句子不通,语法混乱,错字连篇,译名更是不守标准,想当然胡来。《爱乐》原来统一的常规译名被彻底颠覆。

二、栏目设计混乱、琐碎,互相重叠

“话题”、“讨论”、“热点”、“问题”等栏目完全可以混为一谈。“最值得期待的音乐会”、“现场笔记”和“热点”说的是同样的内容。
同属“话题”、“专访”栏目的文章,中间却可以相隔几十页。
将原来的“音乐现场”拆分为“热点”、“最值得期待的音乐会”和“音乐笔记”;
将“人物聚焦”拆分为“作曲家档案”、“指挥家档案”、“最伟大的歌唱家”等;
将“歌剧物语”拆分为“最受关注的歌剧院”、“歌剧深度解说”、“歌剧说明书”和“最伟大的歌唱家”;
将“乐史空间”拆分为“俗读音乐史”、“早期音乐笔记”;
将“版本与收藏”拆分为“购片、听片与收藏”与“版本比较”;
将“新片过眼录”改为“品片录”与“《留声机》最新唱片评论”;
将“对话”改为“专访”;
将“随想曲”拆分为“爱乐笔记”和“我的爱乐生活”,但是曹利群的“重听雅纳切克”分明属于“爱乐笔记”一类的文字,却被放入“购片、听片与收藏”栏目。

三、版面设计极不负责任

文图分离,图片顺序颠倒,将重要图片随意变形,唱片封面张冠李戴,常与文字风马牛不相及。正文溢出版心的事情常有发生,字体混乱不统一,文中标题经常出现在最后一行。主文到下一页变成辅文,相互关系不清。

四、译文比例过大,且缺少目的性

240页的杂志竟然译文占去140余页,比例超过一半。从英国《留声机》杂志翻译了17页的唱片评论,完全没有选择,从原杂志扫描下来的图片质量极差。另外还从国内古典音乐网站上下载稿件达二十余页。

五、编辑不仅能力水平不行,而且还不负责任

能力不行体现在看不懂错别字和语法问题,无法正确地翻译出唱片上的人名曲名,对音乐知识和唱片知识知之甚少。不负责任体现明显的笔误却不注意检查,版式出现大错误却听之任之,甚至出现以前发表过的稿子又重新翻译一遍再次刊发。明显的栏目英译出现排字错误却看不到。

六、“改刊号”到底增加了什么?

“改刊号”以所谓新的办刊理念,增加了一些栏目。
1.月历牌
首先三月四月有许多比老约翰·施特劳斯与《家庭交响曲》更重要的事件发生,其次,这两篇没有署名的短文行文极其粗糙,句子不通,错字不少,显系抄袭拼凑而成。

2.本月最佳唱片
首先这个最佳是谁评出来的?这篇满纸胡言乱语的短文又是谁写的?创刊近十年的《爱乐》登出这样文字实在是奇耻大辱!这样的“鉴赏家”怎能有资格评选所谓的“最佳唱片”。

3.热点
三篇文章说的都是去年的事情,而且还是译文,这叫什么“热点”?

4.最值得期待的音乐会
音乐会于3月6日举行,杂志3月18日才上市,文章内容多半抄自音乐会节目单。

5.话题
“在路上听什么?”与“波希米亚人的崛起”这两篇译文无论如何都难以将它们与所谓“话题”相联系。

6.音乐之旅
原《爱乐》杂志至少有七到八期以重头文章谈论此话题,而且针对性和休闲性更强。

7.歌剧说明书
莫名其妙的摆上了六部歌剧的剧情介绍译文,占去15个页码,分明有填充版面之嫌。译者水平参差不齐,译名混乱随意,错误百出,署名也极不统一,有的有原作者,有的没有,有的著译者全无,有的译者后面还加上所在学校如“北京大学某系某学院”等。另外在约稿要求上还写道“剧照一定要保证质量”,而第一次登场的“剧照质量”就特别差。

8.《留声机》唱片评论
“改版”后的《爱乐》号称加大对唱片的评介,但是具体做来竟是将英国《留声机》杂志的唱片评论版不加选择地胡乱照译,文字狗屁不通,却占去页码达17页。

9.品片录
没有标题的长篇文章与单张唱片评论混在一起,完全没有头绪,大量来自网站译文及明显带有广告色彩的粗糙文字充斥版面。

10.讨论
此栏目中只有一篇带有明显学院色彩的论文无论如何都看不出“讨论”的痕迹。

11.问题
把标题都改做带问号的句子就算是“问题”了?但文章内容并未涉及所谓的“Q&A”。

12.专访
可惜这个栏目里的两篇访谈恰恰不是“专访”,“与傅聪面对面”是2002年11月4日在陕西电视台做的节目;“我的声音是生活之道”是外刊《古典歌唱家》 2002年第6期的记者采访,都跟《爱乐》无关,怎么就成“专访”了?

13.外出?在家?
哗众取宠的名字!无非是目前在各种免费杂志和小报上随处可见的所谓音乐会信息,语言粗陋,制作极不专业,从别人那里拿来的现成东西都不做一点对得起《爱乐》杂志的专业加工,简直乱七八糟!。

14.世界各唱片公司最新目录
这5页纯外文的东西不是来自网络就是来自外刊,排版一塌糊涂,如果有谁能看懂那才是见了鬼。

一下是我两天来随便拣出的错误,待我有时间继续细翻。欢迎广大爱乐者都来发现错误,将三联《爱乐》的真实嘴脸昭示天下。

   鼓墙墙 (2004-03-20 21:51:19)  No.1  

《爱乐》“改刊号”勘误表

封二、正文第一页
所谓外文书店排行榜竟然没有顺序,没有中文说明,没有唱片公司和唱片号。卡拉扬指挥贝多芬交响曲全集被颠倒次序散见各处,版面设计者根本缺乏最起码的音乐和唱片知识。

P2、3页
DECCA唱片公司和DGG唱片公司的最新唱片仍然没有中文说明和唱片号,读者欲订购这样的唱片该如何下订单?既然是两大唱片公司的广告页,却没有唱片公司的品牌识别标志。

P4、5、6:目录页
目录同级标题字体和标点甚至颜色都不统一,问句式标题有的带问号有的则不带,副标题有的回行有的不回行。此类错误达8处之多。第5页在目录未完的时候中间竟然插入“封底摄影:王文澜”字样。到了第6页的最后几行则完全格式颜色乱套,分不清栏目名和文章名之间的关系了。

P7 《爱乐》改刊答读者问
“还有不少初学爱好者因为过于高深而望而却步”存在明显语法错误。
“我们将继续组织爱乐俱乐部”,不通!“俱乐部”是已经有了还是没有?
“满足大家寻片找片的渴求”,语词重复。
“通过音乐资料完成对音乐史的进修”,不懂。
“拖迟出版”应为“拖期出版”或“推迟出版”。

P8
“大厅和音效和无法模仿的音场”,前一个“和”应为“的”之误。
“塑造一个能够迎接挑战,”语义不完整。
“赛维尔国际音乐节”应为“赛维利亚国际音乐节”。
“音乐节上将由纽约爱乐的演出、该乐团音乐总监马泽尔已经宣布此消息。”完全不通!
“《卡门》是9月2号开始的……歌剧。马泽尔指挥伦敦爱乐演出。”“号”应为“日”,到底是“纽约爱乐”还是“伦敦爱乐”?
“此次音乐节还有……罗斯特洛波维奇,还有……独奏音乐会。”逻辑混乱,语义不完整。

P9
“萨里希”为“萨里亚霍”之误,以前《爱乐》做过她的专题。
“双簧管演奏家将首次与纽约爱乐共同演出。”哪位双簧管演奏家?

P10
“音乐会演出节目包括作曲家麦克米兰和……交响乐团。”“节目”如何变成人名和乐团名?
“我的人物就是尽可能扩大曲目”,“人物”为“任务”之误。
“担任大都会歌剧院总经理达四十年的约瑟夫……”,“四十年”为“十四年”之误。

P11
首先是图片错误,阿巴多指挥的马勒第三交响曲根本没有获得格莱美大奖,但却刊载这张唱片的封面。另外这么多获奖唱片和人物,却独刊登三个版本的马勒第三交响曲封面(其中一个还是错的)。
格式、标题、译名非常混乱,中英文及标点符号混用,特别是大量括号用得莫名其妙,作品名有的带书名号有的没有,格式上有的连排有的回行有的另起一行。唱片没有编号,将一个唱片牌子也叫做公司。属于以上方面的错误达十几处之多。

P12
标题“约翰·施特劳斯”应为“老约翰·施特劳斯”,因为正文中都为“老约翰·施特劳斯”。
“公开的争论对两人的心里产生微妙的影响”,“心里”为“心理”之误。
此文没有作者署名。

P13 ORFEO唱片公司广告
书名号用法混乱,格式不统一,演奏家名字有时只有姓,有时姓、名全有,乐团名称也是一会儿全称一会儿简称,如“捷克爱乐”、“拜罗伊特歌剧院乐团”等。
错将“巴伐利亚歌剧院”译为“拜罗伊特歌剧院”。
贝多芬的c小调奏鸣曲居然变成“歌曲奏鸣曲”。
理查·施特劳斯被简化为“斯特劳斯”,“克莉斯塔(christa)”无论如何都不能译为“克里斯蒂娜”。
ORFEO唱片公司的地址被写错,Augustenstrasse错写为Augustenstrae,想当然地将德文字母 写为a,殊为可笑。

P 14
“谐 曲”中间脱落一字“谑”。
“完美无暇”应为“完美无瑕”。
“收到两个月桂花环、曾在纽约出现过的那种敌视性评论,”中间顿号应为句号。
“艺术性及强”应为“艺术性极强”。
文中提到《阿尔卑斯山交响曲》和《莎乐美》时不知为何突然用单书名号< >,而且出现三次。
段落结尾“在理查交响曲中更接近于纯音乐”后居然没有任何标点符号。
“2004年理查开始创作他的伟大歌剧”,“2004”显然系“1904”之误。
唱片公司名称与编号之间居然用逗号分开,比如:CHANDOS,7011。但又不统一。
“德累斯顿乐团”应为“德累斯顿国家乐团”。
此文写作水准低下,语法不通,语言罗嗦贫乏,却没有作者署名。

P15 TESTAMENT唱片公司广告
同样文字格式混乱,作曲家与作品中间没有冒号,演奏家和作曲家名字混在一起,演奏家名字常常放在作曲家与作品前面。
“拉赫尼诺夫”应为“拉赫马尼诺夫”之误。
“TESAMENT”应为“TESTAMENT”之误。

P16
“价值比”应为“性价比”。
“在书架上束之高阁”,语义重复。
文中多处用单书名号< >,比如<田园>等。
此文虽无明显错别字,但语言罗嗦,用词不着边际,且多有重复,属于极其低级的稿件。

P17 NAXOS唱片公司广告
“意大利交响乐团”应为“意大利广播交响乐团”。
“德·萨哈塔”应为“德·萨巴塔”。错将字母“b”看作“h”。
“明尼苏达”应为“明尼波利斯”,多拉蒂时代还没有明尼苏达乐团。

P18、19
多处应该用顿号的地方用逗号,导致语义难解。
“一团乱糟”应为“一团糟”。
根据前后文,“排演”应为“排练”。

P22、23
只有作者没有译者
“哪里”为“那里”之误。
“动能”一词不解。
“莫扎特”与“莫札特”混用,约定俗成的只能是“莫扎特”。

P24
“郎郎”为“郎朗”之误。
“舞蹈家曾筱竹也用它改编过现代舞”,“也用它”以下被断开回行。
“整个八首作品完整地在音乐会首演”,“整个”与“完整”重复。

P25 BIS唱片公司广告
演唱者一会儿在指挥家之后,一会儿在指挥家之前。意思明显的外文却不翻译。

P27
一页之中“索尼”和“SONY“混用。
“来自与年轻人的敏锐”应为“来自于年轻人的敏锐”。

P28
“这样感性父亲”应为“这要感谢父亲”。
“看看她们从哪里来”应为“看看他们从哪里来”。
“她得到音乐节最好的职业建议”应为“她得到音乐界最好的职业建议”。
“但是不知道是那种”应为“但是不知道是哪种”。
“加里克”与“加瑞克”混用。

P29
“完美无暇”应为“完美无瑕”。
“津巴雷”系“津巴利斯特”之误。
“录音中最大的遗憾就是作品题献给克莱斯勒,但却没有他的录音传世”,此言大谬。
“的确。”中的句号应为逗号。

P30、31
“布罗茨基”、“布罗斯基”与“布罗德斯基”混用。
“希拉莉”宋体和仿体混用。
“雅沙”与“雅尔莎”混用。
同级标题却用两种字号和字体。
“约胡姆”应为“约阿希姆”,这是音乐演奏史上两个完全不同的著名姓氏,不可混淆。
“确实”为“却是”之误。
“金巴里斯特”与“津巴利斯特”混用。
“开始演讲谱子”应为“开始研究谱子”。
“学习那部作品”应为“学习哪部作品”。
“春秋之际完成”,不通,中间还有夏季呢。
“很快收到”应为“很快受到”。

P32
“小提琴程”应为“小提琴课程”。
“列宁格勒音乐天才学习”应为“列宁格勒音乐天才学校”。
“卡内基”与“卡耐基”混用。
“希拉莉”与“希拉里”混用。
“雅诺维茨”应为“雅诺夫斯基”。雅诺维茨另有其人,是歌唱家而非指挥家。
“格莱美”与“格来美”混用。
“学生学位”应为“学士学位”。
“2000”字体错误,应统一用黑体。
英文“Award”应翻译成“大奖”。

   鼓墙墙 (2004-03-20 21:53:08)  No.2  

P33 莫名其妙唱片公司广告页
此版整页从外刊扫描下来,既不说明是哪个唱片公司,又没有一个中文字说明,图片质量也很差,不知用意何在。

P34——38
本栏目的英文翻译出现重大错误,“NEXT DIG THING”令人费解,怀疑“DIG”系“BIG”之误。
署名“夏萱”的文章大段文字抄自该场音乐会节目单。
“将于3月6日将在北京保利剧院……将是该团……将由当今……”,连用四个“将”字。
“门戈尔贝格”与“门格尔贝格”混用。
原节目单的“应征入伍”被改为“从军入征”,实为不通。
“战后第一届萨尔茨堡音乐节就是由克利普斯指挥的”,不准确,克利普斯只指挥了歌剧《唐·乔瓦尼》。
克利普斯“是复兴维也纳乐派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其实是“恢复维也纳歌剧院的声望”。翻译有误。
“既能够使他指挥的作品既有……”,两个“既”连用。
“埃尔加”与“艾尔加”混用。

P39
“凭添”应为“平添”。
“《达芙尼斯与克罗埃》”,“芙”应为“夫”,因为他是男的。
“《名歌手序曲》”,书名号应在“序曲”二字前。
“这是迄今为止惟一能在DVD上欣赏到的令人激动不已的演出了”,此言甚为荒谬,怎会是“惟一”?

P40
第一行紧接上页文,不应该有两个空格。
“能够很好的演奏布鲁克纳的乐团”,应为“能够很好地演奏布鲁克纳的乐团”。

P41 VIRGIN唱片公司广告
直接从外刊扫描下的广告,却搞不懂里面至少有四张(总共六张)不是VIRGIN唱片公司的产品,这个广告是VIRGIN唱片连锁店的销售广告,却被错当为唱片公司的广告。还是没有唱片编号,读者如果通过这个广告买到这样的唱片,那才怪了。完全是骗人。

P42——44
“被成为”应为“被称为”。

P45——49
“斋腾”应为“斋藤”。
“99年”应为“1999年”。
“嘘长长的一声之后……,“嘘”字后面应有引号。
“中国青年交响乐在小泽征尔的指挥下……”,应为“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在小泽征尔的指挥下……”。
“指挥波士顿交响乐的风采”,应为“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的风采”。
“先势夺人”应为“先声夺人”。
“激情和暴发力”应为“激情和爆发力”。
“音乐的 节”应为“音乐的根节”。
“同意呼吸”应为“统一呼吸”。
“他指挥台上的暴发力”应为“他指挥台上的爆发力”。
“余光也仅能看到只明确的动作”,“只”字多余。
“手型”、“葫芦型”应为“手形”、“葫芦形”。
“除了他的动作外化?贝多芬的精神外”,此句不通,中间问号疑为其他字。
“这一天他排练两个乐团”,“一”和“天”之间被断开回行。
文中标题落最后一行,后面不接文字乃版式设计大忌。

P50——51
“下半场时勃拉姆斯”,应为“下半场是勃拉姆斯”。
“停不清楚”应为“听不清楚”。
“竟然有三次,电子爆炸的声音”,中间逗号应去掉。
“与布鲁克纳艰涩的作品更加悬殊”应为“与布鲁克纳艰涩的作品对比更加悬殊”。
“但实际上恰恰是是上海的第一场”,多出一个“是”字。
“镌永铭刻”,“镌永”应为“隽永”,但与后二字不可搭配。
“小泽以个人表演”应为“小泽一个人表演”。

P52——54
“大剧院西门前石登上坐歇”,“石登”为“石凳”之误。
“重新调正思路”应为“重新调整思路”。
“一会”应为“一会儿”。
“理查*施特劳斯”应为“理查·施特劳斯”。
“按奈不住”应为“按捺不住”。

P55——57
“那些及其复杂的情歌”应为“那些极其复杂的情歌”。
“犹生慰籍”应为“犹生慰藉”。
听音乐的情境“短途快车”变成亚当斯的作品。
“托卡塔&D小调赋格”中间不应该用英文符号。
“卡奇”应为“凯奇”,正文中即为“凯奇”。
“一个在美国人在巴黎”应为“一个美国人在巴黎”,而且“巴黎” 二字被断开回行。

P58——69
“惟一”与“唯一”混用。
“梵弟冈”应为“梵蒂冈”。
“当年是在这种场合唱的那首歌,估计也没多少人能真正听见”,该句在文中重复一遍。
“唐·乔瓦尼”与“唐璜”混用。

P72——77
“安斯菲尔登”与“安斯菲尔德”混用。
“ADGIO”应为“ADAGIO”。
作者原稿中的“约6000字,2004/2/21”被误排进版面。
唱片公司“MUSIC&ARTS”中间缺“&”。
布鲁克纳的唱片版本有两张唱片封面不对。

P78——81
“拿坡仑”应为“拿破仑”。
有一行正文字溢出版心,与栏目名列为一行。
“肖松丹第”之间没有顿号隔开。
“菲斯科”与“菲斯克”混用。

P84——85
弗尔皮乌斯后面的外文名字少了一半括号。
“双重奏”应为“二重唱”。
“布莱特科普”与“布莱特科普夫”混用。

P86——92
“维廉”与“威廉”混用。
“声誉鹤起”应为“声誉鹊起”。
“索里特”与“Sollit”混用。

P93——97
“艾斯特哈吉”与“埃斯特哈齐”多处混用。
正文第二页,主文在版面上变成辅文,且与辅文在设计上区别不明显,严重破坏阅读节奏。
“凡尔塞”应为“凡尔赛”。
“海顿的妻子可以随驾入宫,照顾乐长的起居”,“随驾”用在这里不妥。
“尼克拉斯泽林斯基”应为“尼克拉斯·泽林斯基”。
“保罗本人就是《宇宙……音乐旋律》,这部……编者之一。”中间不应有逗号。
“尼古拉斯约瑟夫”应为“尼古拉斯·约瑟夫”。
“拿坡仑”应为“拿破仑”。
P96页大幅插图与文章内容无关。
本文多处应该用顿号的地方使用了逗号,导致文义不通。

P98——99
“比美”应为“媲美”。
“女王乐队的大师”,此处“大师”应译为“乐长”。
逗号与顿号在并列句中混用。
“佩瑟尔”应为“普赛尔”或“珀赛尔”,从未有“佩瑟尔”之译法。
“沃顿”应为“沃尔顿”,“威廉姆斯”应为“沃恩-威廉斯”。
“第二位伊丽莎白女王”应译为“伊丽莎白二世”。
“温沙公爵”应为“温莎公爵”。
P99页四幅图片有一幅没有文字说明。

P100——105
“题记”有严重错误,《奥菲欧》根本不是蒙特威尔第的第一部作品!

P106——109
图片顺序混乱,关于一个作曲家的唱片封面却不能连贯地排下来,中间多次被插入别的作曲家。

P107——121
“罗沙林图列克”应为“罗莎琳·图里克”。
对话中傅聪的“傅”字,字体不统一。
“作曲家有个好处,写的曲子可以下来”,应为“写的曲子可以留下来”。

P122——125
“阉伶歌手”应为“阉人歌手”。
《露西亚》与《露奇亚》混用。
“粗旷”为“粗犷”之误。
阿拉伯数字序号后不可用顿号。

P126——130
栏目英译,“最值得关注的歌剧院”与“DEEP INTO OPERA”有何关系?
“胡浮”应译为“霍夫”。
“Ringstrass”应直接译成“环城大街”。此外文拼写也有错误。
“折衷”与“折中”混用。
此文夹有大量并非人名地名的英、德原文,阅读殊为不畅。
“瓦格纳在这里作他的歌剧试验”,此处“作”应为“做”。
“一切都像是他后来创办拜罗伊特的前奏”,应为“一切都像是他后来创办拜罗伊特节日剧院的前奏”。“拜罗伊特”是一个城市。
“歌剧应该用自己的母语语言演唱”,“语言”一词多余。
“斯特劳斯”与“施特劳斯”混用。
“约瑟夫大帝沿着Ringstrasse,为歌剧院的设计……”,此句意思完全不通。

P131——134
题记出现多处错误,还将年代排错,比如“186”系“1868”之误,“修订稿于1871-1872年”应为“修订于……”或“修订稿作于……”。
“圣彼兹堡”系“圣彼得堡”之误。
“捷吉耶夫”与“杰吉耶夫”混用。

P135——141 此文译自美国大都会歌剧院刊物《歌剧新闻》,2001年第12期《爱乐》全文刊发过,这次属于重发。
“莫里奥”应译为“马里奥”。
“花里胡梢”应为“花里胡哨”。
“此次制造”应为“此次制作”。
“第二次预约由因为……”,“由”疑为“又”。
“奥特鲁”应译为“奥赛罗”,此为通译,译者难道不知莎士比亚戏剧?
“戈达”应译为“盖达”,此人是著名的男高音,“盖达”已成通译。
栏目名为“最伟大的歌唱家”。却使用英文“Reputations”对应,后者泛指“名人”、“明星”,不独指歌唱家。

P142——145
此处又来一个“专访”栏目,与上一篇“专访”相隔20页。
此长篇译文竟没有译者,斜杠后面空缺。
该文也没有开头,非常突兀地就冒出一句话。
“哟;”,分号用错。
“鲍尔”与“比尔”混用。
此篇译文质量极差。

P144——163
《维特》只有译者没有作者;《黑桃皇后》有著译者,但署名格式不统一;《蝴蝶夫人》、《利哥莱托》和《风流寡妇》没有作者,译者后有作者单位;《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著译者全无。
“《莎芙》《萨福》”,二者实为一剧,可删去一个。
“2约16日”应为“2月16日”。
“1894年4约”应为“1894年4月”。
尤洛夫斯基、瓦尔加斯、沙登布兰德、柯托斯基都是唱片中饰演角色的歌唱家,而非“录音小组”成员。同时这段话也未译完,没头没尾。
“其它的人”应为“其他的人”。
“1910年3月5号”应为“1910年3月5日”。
“大都会歌剧院在1965-66期间”,数字后面应加“年”字。
“史基帕”应译为“席佩尔斯”或“施佩尔斯”,“史基帕”是歌唱家而非指挥家。
“卡芭凡斯夫”应为“卡芭凡斯卡”。
“丽斯尼科”与“莱斯尼克”在一段话里混用。
P150 的“背景知识”文字突然中断,没有下文。
“山岛”应为“山鸟”。
“《普契传记》”应为“《普契尼传记》”。
“费德希克”应译为“弗利德里克”。
“美仑美幻”应为“美轮美奂”。
《游吟诗人》居然保留原文没有直接译出。
《利哥莱托》“现代作品第一次公演是在1989年11月3日”,令人费解。
“艾微拉”与“艾薇拉”混用,前者显然是错的
“露格”应为“路易吉”。
“在1919年到1920年之间这部歌剧在大都会演出四次。在这个版本之前,1973年的那个版本……”,时间顺序错误。
“巴尔塔萨(Balsta)”应为“巴尔查(Baltsa)”,中文外文都错了。
“由约翰……是众多版本中的惊人之作,另外一种版本中……”,其实所说的两个版本就是同一个版本,译者既没有唱片知识,英文理解能力又差,故导致此笑话。
“埃伯尔哈德克”应为“埃伯尔哈德”,“克”字从何而来?
“Lubitsch”竟然译成“刘别谦”。

P164——165
“斯梅塔纳”与“斯梅塔那”混用。
“阿斯拉埃尔交响曲”应加书名号。

P166——169
首先是图片顺序混乱,没有按照行文顺序放置图片。P169左下图与文章不相干。
“阿列阿德涅”与“阿里阿德涅”混用。
“Ttennstedt”,重复一个“t”字。

P170——179
该文重点讨论了马勒第五交响曲的12个唱片版本,所配唱片封面26个,能够对上号的只有4个!其他封面大多是从网上下载的既不清楚又不相干的货色,甚至还有蒙特威尔第、里姆斯基-科萨柯夫、科什林、海顿及舒曼的唱片封面。

   鼓墙墙 (2004-03-20 21:53:41)  No.3  

P180——183
根据“结尾号”所示,似乎这是一篇文章,但是这篇文章没有标题,上来就是作者的名字。三个页码的长文之后又是三套唱片的评介,搞不懂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照例是图文混乱,《清教徒》的封面放到《图兰多》的文字里,《图兰多》的封面放到《爱的甘醇》里,《卡门》的封面放到《托斯卡》里,《托斯卡》的封面放到《露齐亚》里,《露齐亚》的封面放到《图兰多》里。还有一个疏忽就是唱片封面扫描后居然不加剪裁,将两个侧面都保留下来,没见过这样不专业的事情。
“颠峰”为“巅峰”之误。
“六重唱是这部歌剧的重头戏,,”,多一个逗号。
“出类拔粹”应为“出类拔萃”。
“热门戏玛”应为“热门戏码”。
“讨俏”应为“讨巧”。
“张忆谋”为“张艺谋”之误。
“委惋动听”应为“委婉动听”。
“维也纳STATE歌剧院”应为“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暇疵”应为“瑕疵”。

P184——186
“故弄眩技之意”,是“故弄玄虚”还是“故意炫技”?搞不懂!
“激情四射,变化蹁跹”,什么意思呢?
“蹦断的弓弦”应为“绷断的琴弦”。
“M?扬松斯”,中间问号不懂。
“斯特拉迪瓦底”应为“斯特拉迪瓦利”。
“颠峰”应为“巅峰”。
“莎拉?张”“安娜?马利亚?马蒂内斯”,中间的问号难道是·?
“多明戈”与“多明哥”混用。

P187——194
DVD或CD的曲目有的回行有的不回行,字体和字号也不统一。作者署名的字体也不统一。
这里的文字显然都是译文,但作者署名并未说明是翻译。
“奥柏林”与“奥博林”混用。
“里赫特”与“李赫特”混用。
“所帅乐队”应为“所率乐队”。
“这是一个不能忘怀优美演奏”应为“这是一个不能忘怀的优美演奏”。
“第五交响曲命运”应为“第五交响曲(命运)”。
“约翰?巴比罗利”,又出现中间问号了。
“诙谑进行曲”,或为“诙谐”或为“谐谑”,就是不能“诙谑”。

P195——211
《留声机》主笔的译名不统一,比如“考万”“科文”“克万”混用,“林德森”“林德塞”混用,“巴里·韦雷登”“巴利·维特登”混用,“迪根森”“迪金森”混用,“肯普”“盖普”混用,“萨迪”“塞迪”混用。
这17页《留声机》译文实在语义不通,错误多多,举不胜举,拣几个重要的说说。
“盖依一位思想深刻……”
“Project将其方法应用于与道兰同时代的一些作曲家”
“潜词流畅”
“斯塔布斯对管弦灵巧纯熟的驾驭”
“苏尔曼对低音乐器单簧管的运用”
“处处显示出与变号的交融”
“然而其男高音稍欠火候”
“如假寐的老虎一般显困倦却无比有力”
把作曲家古柏杜莉娜当作诗人茨维塔耶娃了,可见译者的知识水平。
“他们那些经过编码的形象”
“便可以与成平的小夜曲”
“它是一篇可供鉴赏的终曲”“然后导入另一个可供鉴赏的终曲”
“胡梅尔”与“哈默尔”混用。
“感人之处不仅再次”
“朗格里德”与“兰格里奇”混用。
“《12哈姆雷特·乌尔夫》H174”
“弗勒”与“富勒”混用。
“贝德福德”与“贝德弗得”混用
“克利斯托弗”与“克利斯托夫”混用
“格里顿”与“格利顿”混用。
“坦尼森”应为“丁尼生”。
“以期充分展现科普兰的三件主要钢琴曲著作”
“尤金尼·阿斯蒂”“尤金·艾斯提”混用。
“史蒂芬·洛吉斯”“斯蒂芬·逻各斯”混用
“萨拉”“莎拉”混用。
“佩德莫尔”“帕德莫尔”混用

P238——240
“柜台里有买……”应为“柜台里有卖……”。
“米歇尔/雅尔”应为“米歇尔·雅尔”。
“竟然与买唱片的售货员”应为“竟然与卖唱片的售货员”。
“美伦美涣”应为“美轮美奂”。
“我喜欢的《版画集》、《印象集》。及其他钢琴与弦乐作品”,《印象集》应为《意象集》,句中句号错误。
“一发不可收拾了诸多大师们的作品”,不通。
“也许是养成了眼高手低习气,我特别惧怕看国内音乐会实况演出”,两者没有联系啊。
“另外就在特别不能容忍观众的态度”,句中多“在”字。
“掌声付有节奏”,应为“掌声富有节奏”。
“如坐针黹”应为“如坐针毡”。
“在维也纳我还掏到一套……”应为“在维也纳我还淘到一套……”。
“等到自己老了那也不去了时”应为“等到自己老了哪也不去时”。
“颤颤危危”应为“颤颤巍巍”。
“有缘音箱”应为“有源音箱”。
“他们动辄万元甚至上万元”,“万元”与“上万元”有何区别?
“唯独缺的就唱片”应为“唯独缺的就是唱片”。

实在太累了,错误多得已经懒得再一一列举了。有人来接力吗?

   Naxos Fan (2004-03-20 22:08:59)  No.4  

痛快!

   rainin (2004-03-20 22:22:09)  No.5  

好久没有买过爱乐了。现在的主编是谁?还是刘雪枫吗?

   abmabm 性别: M 血型:A 来自: sh Email: abmabm@hotmail.com (2004-03-20 22:31:18)  No.6  

真正好的编辑在人间,希望看到《爱乐》有新的变化;有识之士积极走到前台,为了广大爱乐人:

   韩韩 性别: M 血型:A 来自: 天津 (2004-03-20 22:53:27)  No.7  

强烈支持鼓墙墙兄弟的正义之举!!!
我是昨天(周五)下午在伊青大姐处第一时间买到的这本《爱乐》的改刊号,然后在饭馆等着上菜的功夫翻看了一会,说实话,从看它的封二“排行榜”开始,就觉得不对味儿。往后看了几页,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失望之感——原以为赶走了一个刘雪枫,《爱乐》可能有希望了。没想到这一拨儿人比刘雪枫更烂,比起爱乐的大三十二开时代,简直差了十万八千里。
做为一个职业报人,我发自内心地钦佩鼓墙墙兄弟的认真与严谨。我是刚看了王纪宴和景作人合写的那篇阿什肯纳齐,还有那篇没署名的小克莱伯“贝六”以后,就把它扔到一边了——完全失去了再看下去的耐心。而鼓墙墙兄却把这本烂杂志逐页地检查了一遍,又制出了这样详尽的戡误表。强烈建议将这个戡误表打印出来寄到《爱乐》编辑部去,至少应该给以下人物每人寄一份:
总策划:董秀玉
总编辑:汪季贤(似乎应改为汪嫉贤?)
副总编辑:潘振平
发稿编辑:耿捷、周辉、荣杨臻
美术总监:邹俊武
广告总监:未来

从这本《爱乐》的水平来看,当前《爱乐》的任务根本就不是找什么读者定位的问题,而是编辑人员如何加强基本功训练的问题。我很怀疑现在的爱乐编辑部是否具有过从事纸质媒体编辑工作的经历。

   韩韩 (2004-03-20 22:57:25)  No.8  

发稿编辑:耿捷、周辉荣、杨臻

   韩韩 (2004-03-20 23:03:30)  No.9  

汪季贤总编辑等:
你们应该为有鼓墙墙这样的读者而感到无上的荣幸才对。
我们都是吃传媒这碗饭的,让我们用一句中国老百姓的俗语来共勉吧: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

   FORREST GUMP (2004-03-21 00:06:16)  No.10  

中国的老百姓对大众传媒是太宽容了,所以才会有电台里都是卖药的,电视上都是卖彩票的,报纸上都是什么呢?反正也强不到那里去。
但《爱乐》杂志的大多数读者不是,起码是不属于上述大众传媒所拥有的受众,《爱乐》是典型的小众读物,起码《爱乐》的编辑们是把它当小众读物办的,所以,你们就不能象现在这么随便了。
中国的古典音乐爱好者本来就得忍受国营书店的CD高价格和态度的冷漠,本来就得忍受古典音乐会的高票价,本来就得忍受电台的音乐节目比例越来越少,本来就地忍受国内大多数古典音乐团体的低劣的演出质量,本来就得忍受。。。。。。。
难道还得忍受要看一本这样的“爱乐”杂志吗???!!!!

   rainin (2004-03-21 00:13:30)  No.11  

总策划、总编辑、副总编辑虽然不是具体干活的,但领导们是要负绝对责任的。

再来看看干活的发稿编辑。耿捷,从爱乐第1期就是编辑,没吃过猪肉也见猪跑了这些年了,如果不是没有专业知识就是没有职业道德。三联的房龙《宽容》,责编就是耿捷。pilgrim fathers被译成“朝圣神甫”(一般译成清教前辈移民),《三个火枪手》中的达达尼昂被译成“达尔塔昂”,三一学院被译成“三位一体学院”,《圣经》中的但以理被译成“丹尼尔”,古罗马的赫拉斯被译成“贺瑞斯”,霍桑的《七个尖角阁的房子》被译成《七面山墙的房舍》(很奇怪,一个房子怎能有七面山墙?),伊拉斯谟的《愚人颂》被译成《对傻瓜的奖励》,等等。该书三联书店1985年第一版,1998年第11次印刷,按说时间这么久这些错误该改正过来了。

可见一斑。

   FORREST GUMP (2004-03-21 00:14:03)  No.12  

再多问一句:那位知道过去的那位刘主编大人到底是凭什么当上主编的?他到底是何许人也?难道神州大地一本音乐杂志的主编人选比选出11个会踢足球的还难吗?

   齐格 (2004-03-21 01:08:30)  No.13  

《爱乐》当然应该精品化。严格而认真的态度。用今天看的一部片子里的台词说,刘雪枫是bureaucrat,而不是“warrior”。能吹,但不能认真地做些事情。
当然干这活也是吃力不讨好,所谓多做多错。不过既然干了,却不认真地去做好,那也是说不过去的。

话说回来,这个国家的烂杂志也太多了。只是听古典音乐的一帮子人,大多更为认真。所以要办好这样的杂志,必须是精品化,而不是所谓降低门槛。现在的根本就是没搞清楚问题症结在哪里,以及自己的消费群的特点。

当然,目前看来,办《爱乐》是很难赚钱的。所以研究一下国外古典音乐杂志的生存之道也是非常重要的。而简单的提高售价,企图通过通俗化来提高销量,都是不现实的。倒头来,死得更快。

   donjuan (2004-03-21 04:24:09)  No.14  

厉害,厉害!难怪这里被人说成是“臭名昭著”的呢,每每有笔杆前来切磋(炫耀)一番,总会被一帮火枪手给灭了。^c^
不过笔杆们的共性倒是愿意施展自己的“才华”,贝多芬也好,李白也罢;肖邦也好,王维也罢;巴赫也好,午间茶也罢,贴到这里被轰,贴到别处说不定还羡赞声不断呢!《爱乐》大概也是如此吧?只是不知道那些羡赞者们当中有多少是炮轰英语学习的?而那些笔杆译者当中又有多少是这些炮轰者的幕后支持者?连X X 党都知道只有被愚的子民才好控制,更别说那些本身就已够聪明的笔杆们了!

   鼓墙墙 性别: M 血型:O 来自: 北京 Email: ggq218@163.com (2004-03-21 07:21:33)  No.15  

建议网友们都去买一本改刊号看看,说不定会把发行量给炒上去啊。也去他们故意这么丢人扩大目标吸引眼球呢。既然全国就这么一本古典音乐杂志,怎么养它也是养,不如就这么养它一养吧。不过编辑的业务培训费只好另外列支了。

   摩罗刹 性别: M 血型:B 来自: 北京 Email: mls-yan@sohu.com (2004-03-21 07:28:07)  No.16  

听说三联书店现在也在出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教材,全市地方小省市地县编的,在北京根本买不到,书号全是卖给外地的,有的还卖给了印刷厂。一个老字号就这么给毁了。我现在基本不看三联编的杂志,尤其是《爱乐》,全是乱七八糟糊弄人的东西。我现在相信,我们在场发言的人谁都比他们的编辑作者水平高,再看他们编写的东西,简直是笑话!那种货色也只好骗骗乡下任何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吧。

   鼓墙墙 性别: M 血型:O 来自: 北京 Email: ggq218@163.com (2004-03-21 07:35:36)  No.17  

我还有50页没看呢,实在太累了,也太生气了。大伙帮帮忙,把我未竟的事业进行到底。都做点实事,别光说不练。当务之急是赶紧跑不去买一本改刊号。不然它那天被查禁了就变成收藏品了。这里的人大多对《爱乐》有意见,即便不看以前的也要买一本现在的。绝对不亏。

   小小雨 (2004-03-21 08:08:19)  No.18  

在CLASSICAL.NET.CN上看到了这一期的封面,Hilary Hahn的那张照片几年前BBC音乐杂志就用来做过封面,爱乐的编辑们肯定也看BBC的杂志的,就是为了避免有抄袭的嫌疑,也应该换张别的照片啊,再说现在才来炒Hilary Hahn好象已经晚了点吧。

   余超 (2004-03-21 11:28:32)  No.19  

替三联书店拟了一个“启示”:

近日,有不法份子盗用三联书店名义,出版所谓“《爱乐》改刊号”,严重损害了三联书店的名誉。在此,三联书店郑重声明:《爱乐》杂志已于2003底彻底停刊,此后出版的“爱乐”杂志与三联书店无关。望广大读者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各种非法出版物...

   hann 性别: M 血型:B 来自: 北京 Email: hann@sohu.com (2004-03-21 13:34:36)  No.20  

同意,三连肯定是换人了,要不然刘雪枫这是在找死。我本来就不怎么买他的帐,他敢这样骗人坑人,那就死定了。这几年可没少让他得意。到底栽了吧,把杂志编的这么烂是要付出代价的。告丫挺的。建议三连开除刘雪枫,一个错字扣他一角钱。

   tousa (2004-03-21 15:16:46)  No.21  

鼓墙墙兄还有一处严重的错误没看出来:
《从阉人歌手Moreschi说起,谈美声时期的演唱风格》一文第7自然段:“...在莫扎特《后宫诱逃》中Belmont、Constanze两个花腔女高音角色的唱段中...”应改为“...在莫扎特《后宫诱逃》Constanze两个花腔女高音唱段中...”。Belmont是《后宫诱逃》中的男主人公,lilli lehmann当然不可能去唱Belmont的角色。该文还有象“lilli lehmann”这样字母不分大小写的错误。
鼓墙墙兄指出的:
“P122——125
“阉伶歌手”应为“阉人歌手”。
《露西亚》与《露奇亚》混用。
“粗旷”为“粗犷”之误。
阿拉伯数字序号后不可用顿号。”
以上前三处错误我完全接受,谢谢鼓墙墙兄的指正,惭愧!不过关于阿拉伯数字序号后用顿号我认为是可以的。其实该文还有更多的错误,出现这样的错误,作为该文的作者,首先是自己写稿随意,对不起读者.....
这篇文章是我在3个礼拜前刚在bh2000声乐论坛上发的一则帖子整理一下后形成的,自己的帖子断断续续匆忙写成,有很多随意性的错误,大致整理一下后在10多天前向《爱乐》的邮箱投了稿,次日就收到刊稿通知,并希望我配几张图片过去,于是我上网找了几张,当天发过去。过了几天,我细看文章,发现文中错误,便去了封勘误的e-mail,《爱乐》的周辉荣女士马上回了致歉信,对于她编辑中校稿没发现错误表示歉意,并告知刊物已经出来了。她的态度很诚恳的,我也觉得把有错的文章投出去,自己也有责任。
我本人前后总共向《爱乐》杂志投过两次稿,都是原发在自己喜爱的bh2000的帖子(对于这一点,我也加以说明),《爱乐》也都登了出来,刊出的文章基本上就是我用e-mail发过去的原稿,没什么改动,包括一些错误也登出来的。
《爱乐》编辑部的人我都不认识,但这次从和周辉荣编辑的通信通电话中,我觉得她为人谦和诚恳,和我们这个论坛上大多数朋友们一样,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作为读者,对编辑、作者的要求是正当的,读者要求杂志做到错别字少些,编译有引文出处,唱片评论应有执笔人等等也是正当而起码的要求。
其实我的这篇文章从我投稿到印出来恐怕也才不过5、6天时间,可见《爱乐》缺稿到什么程度。虽然我并不买《爱乐》看,但并不反对别人买来看,或者如果认为文章内容很差,那自己有兴趣时也许可以投一篇,都不矛盾。我在投稿的e-mail中也直言不讳的说,我认为现在的《爱乐》,也许矫情的文字多了些,希望能多些言之有物有内容的文字。
《爱乐》杂志的有的写手、有的人确实我也很反感,虽然与其素昧平生,但从他们的文字,在网络上(包括bh2000)有过的发言,大概能对其为人略知一二。所谓“看三岁小孩照片想到天使的面容而感动得落泪”之说,所谓顶尖古典网站之选和“臭名昭著”之说......对此实在没有必要多说。另一方面,我觉得其实相当一部分作者还是真诚的,虽然限于各种因素可能会有种种不足,但矫情还是真诚那是一眼能看出来的,也不要一棍子打死。
我不是《爱乐》的读者,我本人已有两年多没有订阅或买过一本《爱乐》来看,这一期的杂志我没见着。但作为这期《爱乐》的作者之一,其中的错误有我一份,所以在这里要说声对不起...

   韩韩 (2004-03-21 15:28:22)  No.22  

这儿的弟兄们看来还真是没怎么看这期“改刊号”。现在新换上来的这批人,比起刘雪枫来还差着一大戴儿呢,确实是音乐外行+办杂志的外行。大家过去对刘雪枫不买帐,现在这个改刊号一出来,客观上倒是把刘雪枫给救了,人们将感叹——还是刘雪枫好啊,至少没那么多的错别字。:(

   心冷 (2004-03-21 15:29:09)  No.23  

道理很简单,没有钱,“爱乐”当然这样差了。
想问问“墙墙”朋友,让你去做“爱乐”长期编辑,你愿意吗?

   心冷 (2004-03-21 15:38:16)  No.24  

“都做点实事”这话说的好,那就直接与“爱乐”联系,指出他们的错误,帮助他们。

   tousa (2004-03-21 16:24:33)  No.25  

有时候甚至想,像自己这样不靠音乐和文字为生,完全是兴趣所至,纯粹的爱好,想听就听,想写就写几句,发自内心,那真是一种享受,而不必让音乐成为一种负担或背负太多的东西,真要好得多...

   余超 (2004-03-21 18:10:21)  No.26  

前一阵子,有一套铁盒装T2的盗版DVD。其中一张DVD的中文字幕掉了一部分。D版商为了维护其“声誉”,实行产品召回。买主可以拿着原来的片子免费更换新的修订版。

看看《爱乐》杂志能不能向这家盗版商学习学习?

   rainin (2004-03-21 18:25:53)  No.27  

《爱乐》“改刊号”事件只是一个phenomena。

三联书店现在有四本杂志,《三联生活周刊》、《读书》、《竞争力》和《爱乐》,面向的都是所谓文化人。明眼人一看,就是四个细分市场。《三联生活周刊》——小资/伪小资,《读书》——学术/伪学术的知识分子,《竞争力》——想变成经济人的文化人,《爱乐》——就不说了。三联想把城里的识字人一网打尽,想法没有错,但是实际结果呢?生活周刊算混的不错的,以前很多读《知音》、《女友》、《读者》的人转投三联,有了20万册的发行量;《读书》呢,火星文字掩盖下的乏味、空洞的内容让人望而生畏/厌,再没有沈昌文时代的辉煌;《竞争力》想做成投资指导性的刊物却一直打不开局面,可能是因为中国的文化人要么没钱投资要么信不过三联的投资教导;《爱乐》呢,现在又是这个样子。

我以为《爱乐》的改刊原因不是因为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而是去年融资后的一个关联行为。去年11月,诺定投资公司(TOM.COM的全资子公司)与三联书店成立北京三联世纪文化传播公司,总投资额5000万元,三联书店持51%的股权,诺定占49%的股权。三联书店把生活周刊、读书、竞争力和爱乐这4家杂志的销售及发行权、广告版面权注入北京三联。这个新的北京三联应该对《爱乐》的销量最为不满,却将原因归结为曲高和寡,结果办成这个非驴非马的样子。

透过鼓墙墙的戡误表,几乎可以看到《爱乐》编辑部在这次transition过程中的管理之无序、心神之涣散。低劣如斯的错误反映的不是水平问题,而是态度问题。

三联走商业化的道路是必然和必须的,但是商业化不是意味着丧失专业精神、职业操守。如果三联如此堕落下去,其他3份杂志也将难逃《爱乐》的厄运。

   Naxos Fan (2004-03-21 20:31:12)  No.28  

在一个坛子上看到有说及《爱乐》改刊号能预定唱片的帖子一个,挺有意思,捎带损了一通中图公司:

... ...人家不是“热”线嘛,老兄夜里三点起来小解时分顺便拨拉拨拉电话问问就是。

兹模拟通话情景如下:

“喂,请问是《爱乐》热线吗?”

“哈 哈 哈 哈哈哈哈哈 欠 !“

”Hello,请问是0086-10-84050425吗?“

”嘛事儿嘛事儿嘛事儿!哈哈哈哈欠!“

”俺,俺,俺想订Decca的DG的Orfeo的Naxos的BIS的唱片儿捏。“

”哦原来是受骗(片儿)的!哈这个好办!俺们这旮跶哈是来者不拒捏。那些个洋文啥的哈俺也听不懂捏,您哈,就这样哈,不管您订啥玩意儿哈,都是一张一百三十二块钱儿哈,另加邮寄费哈一张五块钱儿哈,包装费哈一张五块钱儿哈,管理费哈一张五块钱儿哈,热线儿费哈一张三块钱儿哈,归了包堆哈,您老就一张哈给俺们这哈汇一百五十块儿钱儿哈完事儿了哈!会算不?一张一百五十块儿,十张一千五百块儿,一百张一万五千块儿!俺们收到您老的银子,哈得真收妥了啊,就给您开订啦!先给中宣部报计划,再给中国出版公司报指标,再给中图老总写报告,估摸着三五个月吧这批复批文之类的也就差不多了!然后还得办询价啊、谈判啊、签合同啊、买汇啊、开证啊那一应捞什子的烂事儿,恐怕没两三个月办不完哟!好容易付了款了吧,人家唱片公司还不见得有现货捏,您得等!到那货到了,俺们还得报关、完税、提货、入库、做帐等等等等捏不是?这么烦琐的手续没有五六个月能完?这些个手续都完喽,就算俺们用快件儿邮寄发给您,您自己算算,得多长时间!那什么,今儿不是三月十七吗,哦,那什么,原来是十八了哈,凌晨,哈,凌晨!那您就策划着那什么大致2005年9月9日前后能听上吧!啥?要是晚得多晚?要是晚的话吧,也晚不了几天儿,最晚您2006年春节(啥?您说是猴年?哈,还马月捏!)前一准儿能收到,绝对耽误不了您把玩欣赏!要是您那到那时候收到俺们的货哈,就还得哈跟您另外托收换汇风险费哈一张十块,仓储费哈一张十块,附加手续费哈一张十块,还有那啥xxxxx费哈来着?反正就一共哈给您一大优惠不就完了:2006年春节前交货哈,一张另加五十块包圆儿!附加费哈就到时候到您家门儿现场结算了哈!其实哈,一点儿都不贵:您哈,二百块儿小钱儿就买了一张世界文化精品,多值捏!多爽捏!多棒捏!“

"........... .......... ....... ......."

   摩罗刹 性别: M 血型:B 来自: 北京 Email: mls-yan@sohu.com (2004-03-21 23:03:38)  No.29  

今天下午接到一位同样喜欢音乐的朋友电话,没说上几句话就大骂《爱乐》改刊号。说一开始看气的不行,再往下看笑的不行,看到差不多的时候真想大哭一场。我说就当这是场闹剧,不值太伤真气。他说不行,这不是一般问题,是触犯法律的问题,这是拿爱乐者开涮,愚弄嘲讽欺诈蒙骗买或看这本杂志的人。他真的要去法庭起诉这本杂志和它的编者。恰好这位朋友有许多律师朋友,他说稳操胜券。因为三联是一个严肃的大单位,不像不法书商找不到老窝。像这样的出版物,比假冒伪劣产品的危害还要大。假冒伪劣的可以打折出售,而《爱乐》是一分钱也不少的36元。我被朋友说动,决定牺牲宝贵时间向我所在西城区法院起诉。希望得到在座各位支持,有愿意参加的就在这个论坛报名吧。

   Naxos Fan (2004-03-21 23:44:16)  No.30  

似乎先找消协比较合适

   摩罗刹 性别: M 血型:B (2004-03-21 23:48:32)  No.31  

好像它上市那天正是315吧?如果是那天看到这本杂志就好了,当天就可以开新闻发布会了。

   长哭当歌 性别: M 血型:O 来自: 北京 Email: sxtt55@263.net (2004-03-21 23:50:12)  No.32  

《爱乐》这次算完了,肯定元气大伤救不回来了。现在就是《留声机》把它收购了也只能卖到东南亚和唐人街去,在中国大陆是肯定没人再去理它了。这也叫办杂志?还他妈改刊!见你个大头鬼。你们狗咬狗黑吃黑,凭什么就以为我们一定去买你们编的烂玩意儿。还喊什么降低门槛高普及,你以为大伙都不识字啊。我最后问一句,编爱乐杂志的有几个是语文过关的,由几个是懂音乐的。由几个是听过唱片的。

   可信 (2004-03-21 23:55:50)  No.33  

我今天问过刘雪枫了,他说话怪怪的,支吾其辞,含含糊糊。但最后有一句话挺吓人的:我与《爱乐》的缘分彻底尽了,我永远也不可能为《爱乐》做事情了。你们说这是什么意思。《爱乐》搞成这样,最伤心最痛苦的大概非刘雪枫莫属。楼上朋友说得对,至少在刘雪枫时代没有这么多的错误。

   Naxos Fan (2004-03-22 00:10:27)  No.34  

当初中图拿BMG引进版当“原装进口”、以一张69元的暴利价格蒙骗广大穷苦爱乐者的时候,就有明眼人指出,应根据《消法》有关规定并王海大侠手法对其加以狠狠整治:凑上十万二十万,倾数买下带有上述标记的唱片并在发票等手续上备妥证据,之后直接向消协投诉!其实就简简单单一句话:恭请中图出示进口合同和报关手续等全套单据!打死他们也拿不出来!拿不出来就赔钱,双倍返还,十万变二十万,二十万变四十万,让中图这个大奸商把裤衩都赔上!

实际上中图的此种“原装进口”BMG唱片目前在市面仍然有售(比如王府井外文书店),有股市惨败者不妨买他一些,轻松翻番去:比炒股轻松多了!

我们爱乐人是那么容易受小人蒙骗的吗?做梦去吧!

   Naxos Fan (2004-03-22 00:34:19)  No.35  

刘雪枫也不是什么好鸟,《爱乐》败落到如此地步,他难脱其咎。一码是一码,他的臭事儿另案揭批就是。

   初来乍到 (2004-03-22 00:41:57)  No.36  

《爱乐》到底怎么了?我还没买到你们说哦哦的改刊号。真的有这么多错误吗?不大可能吧。刘雪枫以及他的手下不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吗?听说还有好几个音乐学院的高材生啊。朱伟现在还做爱乐吗?他的水平可不第啊,他主编的生活周刊我们家族就订三十四份。竞争力订五十八份。本打算爱乐订他七十六份。出这么大的事就不去丢他的人了。顺便说一句,我是朱伟他爷爷的远方亲戚,这几年挣了一点钱就被这孩子抓住,非逼着掏钱订他的杂志。没法子,穷亲戚这点忙还是要帮的。谁认识他替我捎个话儿,累吐血了一定不要吐,赶紧咽回去再用开水嗽口送服。一把子年龄应该知道精血对男人的重要啊。

   可信 (2004-03-22 00:47:50)  No.37  

范哥们想认识刘雪枫我来牵线如何?把他争取过来让他们窝里斗岂不是更美。我和他只是认识,也没太多交情。这几年他办爱乐装逼可算装到家了。看到他出现在保利剧院大厅的样子就气的想上去抽丫的。

   Naxos Fan (2004-03-22 01:16:11)  No.38  

刘(前)大主编的问题,一言以蔽之,曰:不知道吃几碗干饭的!人家把他当猴戏看,他还上赶着耍,真不知道说他什么好。那次翻过脸来挤兑听盗版的穷哥们儿,忘本变修,招致众怒,给骂了个狗血喷头,逗死了。在“bh2000”随便用刘(前)主编的大名检索一下,看看大家是如何赞美他老人家的吧。中国第一Wagner专家居然不谙德语,难怪北京口腔医院外科拔牙组的大夫们都下岗了!

   DOWNBEAT (2004-03-22 01:57:15)  No.39  

楼上各位,我还没看到《爱乐》这个改刊号,但从“鼓墙墙”兄的勘误看来,问题实在是多多。

《爱乐》成现在这样,大家多有不忿,我也一样,所以讽刺挖苦寒碜它的办刊人也许尚在情理之中,不过,“他妈的”之类俚俗粗口就还是免了吧,这样的字眼出现在这里实在碍眼!相比于“鼓墙墙”兄的踏实纠错以及“摩罗刹”兄的积极维权,粗口对人似乎还是落了下品?

我很感佩于“鼓墙墙”兄做的实事,他胸中大有所学不说,也舍得动笔较真,看他的帖子,不管手里有没有那本“改刊号”,只要是有心人都会得到裨益的。

还有一点,是我的个人看法:刘雪枫当年写专文“挤兑听盗版的穷哥们儿”(NAXOS FAN兄的这个评价也许还值得商榷),那是他的个人立场问题,也没什么罪过。老实说,我对盗版的看法只怕也和他差不多。不过,用正版还是盗版其实并无助于美化或者丑化谁的形象。我不觉得我用正版就比谁高一头,个人习惯而已,用盗版的朋友也不必把人家骂得“狗血淋头”,因为你也未必在理,是不是?

这里的正版盗版之争或者说针对刘雪枫的讨论已经过去很久了,窃以为没必要再把这个TOPIC翻出来。现在说的是《爱乐》的现状,就说这个挺好啊!

   嘿嘿 (2004-03-22 09:06:20)  No.40  

嘿嘿!这里可是一直仇视《爱乐》的,不论是中国爱乐还是三联爱乐,这下可算被你们不幸言中了,爱乐早就该寿终正寝了,但是以这种方式完蛋实在太恶心了一些。我替刘雪枫悲哀,他老人家像个没头苍蝇四地乱折腾一顿,只落得这般下场,还有什么脸在圈里混啊。怪不得小泽征尔在大会堂演出这么重大活动都看不到那张胖胖的脸呢。

   tousa (2004-03-22 09:30:20)  No.41  

如果变成纯粹发泄的批斗会,无论是对杂志还是对个人,就有点过了。

即使对杂志或是对某个人有看法,但杂志只是一个爱乐者交流的媒介平台,只是一个壳子,我们都是爱乐人的一份子,这点上是一致的。如果认为这本杂志很滥,对人们而言,完全不需要了,那就由市场去选择,不需要再去推它一把;如果认为这本杂志对很多人而言还有存在的理由,那也许可以多点建设性的做法,就像鼓墙墙这样认真负责的指出它的错误;如果认为创一个更好的平面媒体推倒重来代替它,或已经完全不需要这样的平面媒体,大家都上到网络媒体来讨论古典音乐,那就先普及网络,再搞个国内最佳古典网站评比活动;如果到了真是无所谓,那就根本不会去说。

就像大家在这儿每年都要讨论一回春节晚会,我有好几年没看过了,但家人看,我就去一边干点别的。我不看,但不认为自己比别人高雅,我就是我,我代替不了别人说话,代言不了广大观众,代替不了爱乐者,代言不了人民...只代表自己。别人有自己的选择、乐趣和看法,那是别人的事。别人讨论,我选择不参与。对于《爱乐》杂志,我也是这个看法,只是这次自己参与了,就说两句。

   嘿嘿 (2004-03-22 09:49:22)  No.42  

这位兄台好脾气,佩服。 现在的爱乐都让人懒得去骂它了。也确实这样,谁愿意看就让谁看去,但如果没有人指出他的骗人蒙人把戏,岂不是害人太深。批判爱乐也有路见不平的意思啊。不能因为你在那边发文章挣稿费了就把火气藏起来了吧。爱乐的不负责任岂能是几句诚恳的道歉话就能抵销呢?难道还让他们再出第二本坑人吗?
我同意鼓墙墙兄的判断,能力是一方面,但最可恨的是完全没有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这次决饶不了他们!

   美成 (2004-03-22 13:00:34)  No.43  

很佩服鼓鼓墙兄弟的耐心和可爱的学究气,看了你的意见的确感到《爱乐》有粗制滥造之嫌。不过,光做勘误表,说服力是不够的。

顺便也跟你较个真儿:你说“唐·乔瓦尼”与“唐璜”混用,意思是两者应该是一回事了?请你再找找这部作品的原文看过之后再说话。

   Naxos Fan (2004-03-22 13:34:02)  No.44  

呵呵,现在大家批两句,说明还有人关心《爱乐》,挑你们一个标点符号的毛病都是好事儿。怕就怕两期之后,众人会一概采纳鲁迅先生之法:无言是最大的轻蔑,甚至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鼓墙墙 (2004-03-22 13:37:31)  No.45  

莫扎特写的是意大利歌剧,当然用唐·乔瓦尼最准确。对于《爱乐》我们不能要求太高,所以就算他的《唐璜》是对的。但是最低限度也不要在一篇文章里混着用吧。照你说怎样才能解决问题。一个错误百出的出版物还可以在市场上公开销售吗?建议你有空去复印一本改刊号。买倒不必了。

   鼓墙墙 (2004-03-22 13:45:14)  No.46  

再补充一句,JUAN,JOHAN,JOACHIM,JOCHUM,,JOHANNES,GIOVANNI都是一个意思,只是不同国家的拼法和叫法不同。都是我们知道的使徒“约翰”的名字

   Naxos Fan (2004-03-22 15:00:51)  No.47  

既然不是“无言”,就再说一个忽然想起来的小毛病:改刊号介绍Mengelberg的文章中,多次把瑞士Lucerne译为“卢塞纳”,实际上标准译名应该是“卢塞恩”,老译法是“琉森”。这地方我好赖跑过两趟,所以印象比较深刻,按捺不住就此说说。小勘误一则,不知道有没有“说服力”,但愿今后《爱乐》乃至堂堂三联书店别再以讹传讹。

   Naxos Fan (2004-03-22 16:30:48)  No.48  

有关原文在此:

MENGELBERG, JOSEF WILLEM, leading conductor of Holland and one of of great conductors the our time, was born in Utrecht, Holland, on March 28, 1871. His father was a well known authority on Gothic architecture who took a prominent part in restoring the Cathedral of Cologne. At the School of Music in Utrecht, Mengelberg first began to study music, Photo by Campbell specializing in t h e playing of the piano. His studies were completed at the Cologne Conservatory with Seiss, Wüllner and Jensen.

He was only twenty-one when he was chosen from among eighty candidates for the post of Director of Music of the City of Lucerne. This appointment changed the direction of his artistic life from the career of a piano virtuoso to that of a conductor. In Lucerne, Mengelberg conducted town concerts and several opera performances.

After four years in Lucerne, Mengelberg was called back to his native country to become the principal conductor of the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of Amsterdam. This position he has held to the present time. His achievement in elevating the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to a rank of major importance among the orchestras of the world has brought him worldwide fame. His festivals devoted to the music of Beethoven, Mahler, and Richard Strauss assumed the stature of musical event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摩罗刹 (2004-03-22 19:18:16)  No.49  

这个改刊号光署名海伦的译文就有七八篇之多。好在他的水平算不错的,错处较少,要是轮到别人,我们读者读起来可更惨了。

   恺撒儿 (2004-03-22 19:21:45)  No.50  

赵世民的写小泽上大师课的流水笔记令人作呕。爱乐登这样文章真是丢人。

   韩君子 (2004-03-22 19:24:15)  No.51  

那没办法,不看原创的就要看译文。鼓励原创!支持赵市民这样靠写流水笔记谋生的光棍儿。

   hong jun 性别: M 血型:A (2004-03-22 22:35:24)  No.52  

听说三联有关人士对这种挑错很不以为然嘛。他们说,为什么不看到我们进步的一面,只把眼睛盯在鸡蛋里挑骨头啊。这个鸡蛋可够大的,里面装的不仅是骨头,可能还是一头大象。真想把刚买回来的爱乐扔了。

   齐格 (2004-03-22 23:36:49)  No.53  

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三联看到自己进步了,俺们看到它狗屁不通。看来这年头没有君子了。与时俱进,阿弥陀佛!

   小小雨 (2004-03-23 01:18:24)  No.54  

可能爱乐确实不是以这里的网友这样的读者为主要阅读对象的,看看另一个论坛的网友的评论.

http://www.classical.net.cn/forum/forumview.asp?forumid=1&id=5818

   rainin (2004-03-23 01:35:04)  No.55  

百家识百货,信焉:O

   美成 (2004-03-23 10:36:53)  No.56  

我算服了你了,鼓墙墙兄弟,《唐·乔瓦尼》是Don Giovanni,《唐璜》是Don Juan,都是莫扎特的歌剧,剧情风马牛不相及,请不要张冠李戴!

   tousa (2004-03-23 10:46:53)  No.57  

百家识百货,确实!只有一种声音也是不正常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知识的盲区,有些错误作者要承担主要的责任,不能全怪编辑。当然错别字编辑应仔细校对好。
来张轻松搞笑的图片,自己告别这个话题:
http://www.bh2000.net/files/musicbbsdetails31451.jpg 24KB

   阮籍 (2004-03-23 10:49:21)  No.58  

我也算是服了这位美成兄弟了。

   美成 (2004-03-23 10:51:32)  No.59  

啊哟,是我出洋相了,刚查了一下资料,要向鼓鼓墙兄弟道个歉:Don Giovanni和Don Juan确实是同一个人的不同译法。哈哈,我学识浅薄,对不起啊!

   DOWNBEAT (2004-03-23 11:09:15)  No.60  

美成兄直性子,呵呵。

正像楼上tousa兄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知识的盲区”,有误解自己认识到了就好。

   阮籍 (2004-03-23 11:11:30)  No.61  

为自己的刻薄向美成同学道歉!

   美成 (2004-03-23 12:47:18)  No.62  

哪里哪里,我为自己的浅薄脸红。。。

   Patzak (2004-03-23 12:51:20)  No.63  

為美成同学鼓掌! : )

   挺刘 (2004-03-23 13:15:24)  No.64  

这下更怀念雪枫时代的爱乐了。新任三位爱乐编辑里,两位留任的,都是以前编辑部里出了名的写不好文章的和翻译粗制滥造的。有能耐的都高升了,剩下的就都是缺乏能耐的了。

普及的代价。

   hehe (2004-03-23 15:12:51)  No.65  

怀念没有《爱乐》的时代,至少没有精神污染

   Naxos Fan (2004-03-23 15:34:26)  No.66  

其实各古典音乐论坛(比如我一直倾慕的bh2000、天涯论坛等)上有一批水平不低的爱乐人,有分量的帖子层出不穷,且大多有感而发,言之有物。三联何不拿下架子,向这些衷心爱乐者们约约稿呢?《爱乐》如能出面办一个高水准的古典音乐网站,在促进众人交流的同时,自己也能获取优质稿源,亦不失为一妙法。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也可能根本没有想。

   hann (2004-03-23 17:03:23)  No.67  

三连生活周刊主编朱伟将自己的名字藏在38人的编委会名单里,但新京报采访他时却称他是“改刊策划人”。大概这个责任该他负了。没有主编的杂志,责任应该谁来负呢?如果不是朱伟,那便是汪嫉贤和潘振平了。据说董秀玉要求将自己的名字拿掉的,但没被理睬。

   三滤化油器 (2004-03-23 17:08:51)  No.68  

我是真服了美成兄弟的幽默了。他以这种方式让咱们恨不起来。他扮演《爱乐》编辑的嘴脸真是惟妙惟肖啊。如果是《爱乐》的编辑露这样的怯,我信;但是美成啊,话从你那里出来就像是开玩笑一样轻松。看来这里会有一大批兄弟愿意和你结交了。

   Naxos Fan (2004-03-23 17:19:07)  No.69  

改刊号还随刊送了一小本Mozart作品总目呢,从Grove辞典翻译下来的。随手一翻,有几块儿“唐”不就清楚了?唉,伟大领袖毛爷爷教导我们说(to the effect that),“有我的书在,有马列的书在,你就是不读”!

   hann (2004-03-23 19:40:27)  No.70  

《爱乐》改刊号的出笼,据说是三联老大汪季贤下的死任务,只可惜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朱伟现在已经开始推卸责任了。冤有头债有主,《爱乐》的责任必须有人来承当。我们保留诉讼的权利!!!!!!!

   hann (2004-03-23 19:44:08)  No.71  

我看不要为难美成小弟了。起码他不像《爱乐》的人那么死硬面目可憎啊。用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话讲,这属于可以教育好的地富反坏右子女。哈哈哈……

   hann (2004-03-23 19:46:24)  No.72  

关于三联书店更惊心动魄的内容,欢迎各位去天涯社区闲闲书话找去。从中可以知道《爱乐》事件的深层原因了。

   韩韩 (2004-03-23 19:53:16)  No.73  

我比较怀念朱伟时代的《爱乐》,尽管朱伟在《爱乐》呆的时间不长,就被调去弄《三联生活周刊》了。
那时候的《爱乐》,至少有以下几个优点,像个正经办杂志的样子:
第一,原创稿件的比例较大,比较言之有物。
第二,照顾不同层次的读者,稿件深度的高中低档搭配比较合理。而这一点,对于办普及类杂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编校比较严格,很少犯低级错误。
第四,频次和容量适度,不勉强硬撑。

我觉得其中的第四点应该引起决策层的注意。我真的感到,《爱乐》这样的杂志做为双月刊可能比较好,如果考虑到时效性问题,要保持月刊,那么就改成三十二开本。同时把售价降下来,不附赠CD倒也没什么。纸质媒体重要的是有效阅读(有阅读率和阅读深度这两个指标可参考)。缩短战线,精采精编,保证每一篇稿件的质量,栏目设置照顾高中低三档,此为办杂志的要害。

   hann (2004-03-23 20:29:04)  No.74  

你是韩小波吧?

   爱之深恨之切 (2004-03-24 08:46:38)  No.75  

有人把最近网络批判三联和爱乐的帖子发到三联生活周刊论坛,被以最快的速度删掉了。这种肚量还办什么杂志?办什么网站?切——————————

   Naxos Fan (2004-03-24 09:04:56)  No.76  

看来贯彻咱党“新三大作风”的力度很大:表扬与自我表扬;理论联系实惠;密切联系领导。

   良朋 (2004-03-24 09:46:35)  No.77  

韩韩兄所论切中肯綮,我给三联的朋友捎了个话,请他看看论坛的建议,作为媒体的从业者,不应忽视这些因爱所生之恨。
这是三联为《爱乐》改刊所发的宣传稿,大家可以参照对比,看来三联在认识上偏差不大,但行动中未免浮于表面,或者干脆是力有不逮—— “古典音乐是否还有听众,古典音乐杂志是否还有需求,生存还有空间吗?三联书店经反复研讨,认为:古典音乐听众群不仅存在,还有年轻化的趋势。古典音乐的消费群体不仅有中年人还有老年人,现在,更有一些进入社会有了经济能力的青年白领因向往古典雅致的生活品质而加入进来。《爱乐》看上去是一本小众杂志,其实在使用汉字人口如此之多的中国,在专业品质无人可与之比拟的内地,也会拥有相当可观的读者群,而且容易保持忠诚度。现在,《爱乐》要做的是重新寻找市场,重新在市场中寻找定位和进行商业化的运作。
《爱乐》过去的10年确立了良好的品牌,但专业化、学院派的倾向不利于杂志为大众的文化消费提供高档的精品读物,因此降低门槛成为《爱乐》这次改版的重要举措。《爱乐》希望,今后不仅保有专业讨论的一席之地,更要为引导广大心想爱乐者提高文化情感方面的素养做出贡献,为培育新的爱好者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他们或是想迈入古典音乐大门,希望学会欣赏;或是想将古典音乐当作高雅的谈资。《爱乐》商业化的运作重点是调整商业渠道,加强与唱片公司、旅游公司和音响器材公司的合作,读者既能获得更丰富的资讯和服务,又利于杂志和相关行业的互动。至于市场化能否成功,三联认为,现在的出版市场高档消费杂志进入快速上升期,既然追求高档生活已经成为一种时尚,高档生活很重要的要素或者标志就是高品位的精神消费,那么古典音乐正在其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只要观念更新,措施得力,完全可能突破《爱乐》目前的发展瓶颈,使爱乐人永远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
调整改版后的《爱乐》将以何种面貌与读者见面呢?
首先,一些新鲜充满趣味和阅读诱惑的栏目将进入读者的眼界。“音乐之旅”将以旅游的方式寻找音乐文化的背景(如《在欧洲“朝拜”莫扎特》),“俗读音乐史”将以通俗、传奇的笔触介绍音乐史(如《海顿与艾斯特哈吉亲王》),“话题”(如《在路上我们听什么?》)将带来种种趣味性的谈资,“问题”将解答音乐史上一些奇特的现象(如《为什么离不开歌德》),“歌剧说明书”将用通俗的方式来解读著名歌剧的背景。值得注意的是,图片也将变得更为丰富,照片将得到较多使用,现场感增强,欣赏性将大大提高。
其次,包装和版式也将面貌一新。考虑到读者长期收藏的需要,改版后的《爱乐》将使用高档铜板纸,精美的印刷和精心设计的版式将带给读者心情愉悦的阅读享受。”

   donjuan (2004-03-24 12:13:40)  No.78  

Allow me challenge a few points.

1) Who are those targeted readers?
What kind of education background do you expect they might have? Are they normally on-line? What foreign language level do you expect they might have? What musical level do you expect they might have? Is it practical to cover a whole range of readers with various listening experiences or is it better to develop a new generation of classical music lovers?

2) What are you planning to sell to your readers?
Musical education and musical history? What about pointing them to a better professional written book. Composers&#39 or players&#39 mini bios? Can you do it better than those already established on-line? Standard library collection? Are your choices better than any standard record guide? New CD information and reviews? Aren&#39t they all available on-line? If you want to do it by your own, are you sure you can offer something extra that others couldn&#39t or haven&#39t? Live concert reviews and interviews? Are those written by a musical knowledgeable reporter? Or just a bunch of charlatan who might heard the performance the first time and have no clue what&#39s so ever? Are those commentaries or essays aiming to offer something new or special or just to make those writers feel better of themselves (so the called artistically masturbation)?

3) If all of the above questions been well thought out and well answered, what kind of model this magazine is going to follow? The crossover Classical FM? Or the more professional Gramophone? BBC music Magazine? Fanfare? American Record Guide? International Record Review? Opera News? Opera Now? Piano Review? Pianist? Strings? The list can go on and on, and here are just a few English ones. I assume your editors and writers read those regularly. And although I am not against translations, but please do indicate your original sources.

4) Lastly, to those potential readers who might like to pay the money and actually to buy the magazine: What do you actually want from this magazine? Couldn&#39t you get those normal regular information from other sources else where which is actually faster and may (or may not ) be more accurate? Are those wrong information or miss labels bothering you? And finally, assume you can tolerate those you don&#39t care, are those contents you do care worth the money and effort you have spen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3023

帖子

144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44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4-3-28 20:4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初由 mmyxlt 发表
[B]好好!希望老片坚持下去,以后我们都不用买《爱乐》啦!
看来《爱乐》也变成“字不够,图来凑”了,干脆名字恢复为《爱乐-广告与图片欣赏》算了! [/B]

介绍这一期,主要是改刊的开始,我会尽可能说说的;以后的似乎没必要这么来说啦。

这一期改刊大家意见很大,楼上朋友转引了那个帖子很说明问题。我的看法与那个音乐论坛的意见,还是有些不同。也许那个论坛专业人员很多,觉得《爱乐》问题很多,不值得一看。他们说的都是事实,简单说,内容很多,编译稿很多,唱片介绍很多,错误与疏漏很多,但我觉得还是有一些东西可以看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3023

帖子

144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44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4-3-28 21: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接着有二篇被称做“Q&A 问题”的文章。

一个说的是“伯辽兹为什么失宠?”
我也是第一次知道作为法国著名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原来并不为他的家乡父老所欣赏。按文章的介绍,“声誉鹊起,首先不是凭借他的音乐,而是他的学术论文集《现代管弦乐技法》”,真是叫我大感意外,同时也突然明白,金音叉奖总给我的感觉,他的含金量为什么要更多一些了。可惜这个短文也是翻译的文章。

二个标题叫“为什么离不开歌德”,也是编译文章。介绍了围绕歌德的文学作品创作的音乐作品。如马斯内《根据少年维特之烦恼》创作的歌剧《维特》,贝多芬为歌德的《艾格蒙特》谱写了10首曲子,包括著名的“艾格蒙特序曲”,还有舒伯特几个著名歌曲的歌词都来自歌德诗作......

“指挥家档案”专题介绍的是著名指挥家门格尔贝格,有三组文章,占了7页,都是一个叫海伦的编译的。

第一篇就叫“门格尔贝格”,介绍了他的一些喜好;第二篇叫“门格尔贝格的指挥艺术”,占了4页,有助我们了解他是如何把音乐厅管弦乐团训练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少数几个最杰出乐团;第三篇叫“门格尔贝格的晚年生活”只有1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3023

帖子

144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44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4-3-28 21: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第一流的著名乐团,并不是我们一些文化名流理解的技巧高超,声音宏大,演奏整齐等等,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发声符合古典音乐标准,又有自己独特的声音魅力。

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正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几个最佳的第一流乐团之一。尽管是海汀克的大量录音,让世界认识了他们美丽的声音,但他的功劳,大家都认为应该归于第三位掌门人门格尔贝格。他因为与纳粹的关联,晚年生活悲惨......

天鹅绒般的弦乐,金色的铜管乐,优雅的木管乐,太迷人了!格里格在他的现场当场要观众向指挥和乐团致敬,马勒除了与门格尔贝格在同一地点先后指挥自己的第四交响曲,还把自己创作的第五和第八题赠给了门格尔贝格,使得他成了与瓦尔特一样的马勒作品的权威演绎人之一。

好乐团都有个好的演奏场所。音乐厅管弦乐团的住所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三个著名音乐厅之一,美国著名的音乐厅声学专家则认为他是三个厅里第一好声的厅。

我特别提议大家买几张他们的唱片,听听乐团的靓声!如果对视觉兴趣的朋友,可以买一张特非尔(B·Terfel)独唱音乐会的DVD,既可欣赏到音乐厅的面容,还可以好好感受一番那种美声!

电脑有点问题,上不了图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3023

帖子

144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44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4-3-28 22: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俗读音乐史”是改变名称的一个栏目,改刊号里发了4篇稿子,前3篇是王室与音乐家的话题。

第一篇“海顿与艾斯特哈吉亲王”,其中夹带了一个编辑的“艾斯特哈吉家族简史”。

第二篇“女皇与一个帝国的兴盛”,介绍的是奥地利女皇特蕾莎,只有1页,未署名作者,估计是编译稿。

第三篇“英国皇室与音乐”,是个翻译的文章。

最后一篇是沈琪的文章,详尽介绍了威尔第“《奥非欧》之首演”,,对了解西洋歌剧很有意义。

“早期音乐笔记”有人说它也是改变名称的一个栏目。这次发的是李峥文章“德意志音乐朔源----J·S·巴赫之前的德国音乐”,4页附有若干张小图。这种文章,我觉得篇幅不够,必须连载才可以把话说完整,也许对viking版主不屑一顾,对我来说这样的文章绝对是值得读的,尽管我还不会买那些唱片。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3023

帖子

144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44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4-3-28 23: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专访”:“与傅聪面对面”
按那个转贴的说法,这是2002年11月4日陕西电视台做的节目不是《爱乐》的独家“专访”。我注意到改刊是署名“傅敏整理”,没有注明是谁的。这个专访占了12页。杂志到此篇幅正好是一半。

“与傅聪面对面”特别值得好好看看。傅聪鲜明的艺术家气质与个性,跃然纸上:淡泊名利,刚正不阿,实话实说。他曾经是眉纽因的女婿很有辉煌的未来,但他规避炒做,谢绝媒体,放弃了走明星的道路,难免他家庭生活也不愉快,经历了三次波折,最终于同是中国钢琴之都的钢琴家共结友好。

傅聪在对话中,坦言一些看法,回顾了很多经历,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后走回成功的平静。例如他曾经与郑京和是搭档,一起演奏;他曾经是音乐会连续不断安排,甚至多给父亲写信的时间都不够......

他对音乐的认识很独特。年轻的时候疯狂的喜爱“爱之死”,现在很喜欢海顿的作品。他觉得舒伯特比贝多芬来的更伟大,因为贝多芬的使命感太强烈,舒伯特是自己心里要创造,是空前绝后的天才。

他对肖邦音乐理解很有自己的东西。F15不是对你说过,肖邦的音乐有斯拉夫的弦律和法国的高贵风格?傅聪说,“波兰是个很特别的民族,一方面有斯拉夫人的血统,另一方面在文化上受法国的影响又很深。所以他们又有斯拉夫民族的那种比较冲动的感情,同时又有法兰西那种很讲究趣味的东西。”

他丝不掩饰说:“我就极不喜欢拉赫马尼诺夫的音乐,我觉得是滥调,是糖加水,没有真正的音乐,没有骨头,没有精神境界,这是我个人的看法,有些人要气死了。”

他说,“中国音乐至今是个谜,现在我们都知道两千多年以前就有了编钟,就有了十二平均律;可是我们都不知道那个时候的音乐究竟是什么样的。中国经历了很多的浩劫,许多事情都失传了,所以要说什么是中国音乐,实在是很难下定义。”

去年说过,他这次西安的演出,因为新闻记者拍照不停,被他罢演。其实他内心非常平静。因为他有一颗格外炽热的心:爱国爱乡!

这里重复说那一件老事情。
去年非典,日本人叫他不要来中国演出,他偏偏要来,而且还一定要到广州和北京。日本人威胁说如果去了就取消到日本演出的邀请,他说取消也要来中国,那里有那么严重?

他的善良也是中国广大百姓善良一样。幸好301医院那位划时代的民族英雄蒋先生。感谢蒋先生的惊世呐喊,震惊了国内外,也震惊了新的国家领导.....傅聪在北京演出临时临头才被取消,时间大约是大陆媒体公开非典形势极其严峻的那一天!


傅聪的经典言论很多,不再一一列举了。:D :D :D
这次的对话很精彩,不管是否专访,如果爱乐这样全国性的杂志不发,实在可惜了这个策划,也实在对不住很少接受采访的傅聪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11-13 06:31 , Processed in 0.112581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