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hjg

一台普通LP机给我的感受

  [复制链接]

185

主题

1万

帖子

104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04
注册时间
2011-10-10

积极参与奖

发表于 2014-10-14 10:59: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万元LP已经可以傲视绝大多数数字设备了
HIFI→HUFI→HUEND→HUESTED→QUESTED→多媒体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236

帖子

5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5
注册时间
2014-8-17
QQ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5 11:37:05 | 显示全部楼层
综合前面许多前辈和资深烧友的观点及经验,LP的音效是能完胜cd机的。而且1万元的能pk2-3万的cd,5万的就可将cd抹掉了。
那末这样好的音源却在萎缩的主要原因就是下面四个因素了。一是他的使用方便度不及cd,二是LP的片源少价格高,三是cd可与pc接轨更便于用网上资源,四是人们对音乐HIFI要求下降了。不知可对。   人可真是其力无比的怪物啊,他可使cd兴旺MP3流行,使手机人手一部,使苹果售空而诺基亚垮台,使房价飞涨而股票大跌,使红火的大饭店门可罗雀,使人们弃bick而去car,使谈虎色变改成欢呼打虎,。。。。。。如此看来LP 能否由兴---衰----兴就全看音响玩家的取向了。
胡肇基[/co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268

帖子

2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2
注册时间
2013-4-30
发表于 2014-10-17 17: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oarwind 于 2014-10-17 17:33 编辑
hjg 发表于 2014-10-12 23:16
真没想到这贴子发了不久就有许多热心的前辈,资深烧友和专家关心指导,我打心眼里感谢诸君的热诚。
再说点 ...

华语和日版的LP,淘宝上就可以搞定。广州是最大集散地。
Jazz和流行、摇滚的LP,美国亚马逊自营是一个选择,好处是自营的物流,比较可靠放心,但是一些经典唱片都只能找到reissued或者remastered而不是原版,效果不算最佳。
淘60年代到80年代的老唱片,ebay是最适合的,德国ebay很多古典音乐,英国ebay古典和摇滚都不少。物流是个问题,需要积累些经验。
国内的黑胶淘宝卖家,有些也是玩家,眼光好,人品靠谱的也可以作为渠道之一。奈何价格确实越来越走高。。。
喜欢黑胶的同道多了,我很高兴;但是看到黑胶唱片价格炒起来,又很有点无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268

帖子

2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2
注册时间
2013-4-30
发表于 2014-10-17 17: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单尼 发表于 2014-10-13 13:01
黑胶的交响其实也是强项,不过对唱针,唱臂,盘,唱放的要求高了不少。
片源只要有心寻找,一点儿也不难, ...

普通的黑胶系统,对付室内乐,特别是弦乐重奏这样的古典作品,也是游刃有余;而且味道十足。听大场面交响,还追求爆棚而且高素质的话,整体要求就上去了,不管啥音源都贵而且难搞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48

帖子

1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4
注册时间
2012-11-17
发表于 2014-10-17 17: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soarwind 发表于 2014-10-17 17:12
华语和日版的LP,淘宝上就可以搞定。广州是最大集散地。
Jazz和流行、摇滚的LP,美国亚马逊自营是一个选 ...

另外也可以试试英国的慈善店,不少唱片在他们的网上商城就只卖3-4镑,但不知道怎么运回国。

点评

有货代可以帮忙的,网上搜索下英国货代,德国货代。  发表于 2014-10-17 17: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268

帖子

2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2
注册时间
2013-4-30
发表于 2014-10-17 17: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hjg 发表于 2014-10-13 13:28
你的这个粗略的比较还是大致准确的,  黑胶机的摸拟方式决定了它有数字方式不能达到的特殊效果。这个特殊 ...

再高的采样率,也是离散的。我们耳朵平日在实际世界里都是听的连续的“模拟”声,我觉得它对离散的声音(无论多高采样率),天然是有抵触或者说不大适应的,或者就是感觉上总觉得不大自然吧。黑胶的声音好,其实只是好在“自然”。这是我的粗浅理解。
有个比喻,就是最没有见识的人,也很难把电影和电视的画面,和真实世界混为一谈。24秒每帧还是60fps,乃至更高的帧频,都无法骗过我们眼睛。3D的也一样,看久了会不适应,就是这个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236

帖子

5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5
注册时间
2014-8-17
QQ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22:30:31 | 显示全部楼层
soarwind 发表于 2014-10-17 17:19
再高的采样率,也是离散的。我们耳朵平日在实际世界里都是听的连续的“模拟”声,我觉得它对离散的声音( ...

你好,看到你对我提出的买片困难的事很关心,出了不少好主意我很是感谢。我未在网上买过lp片,无一点经验,也不知从何处下手才是。看了你的介绍感到还是有希望的,再次表示谢意。
你对数码音源的评价提出了采样的离散度概念,这是统计学上最基本的二个专业术语和指标,我未对它的统计学意义与音质的关系做深入学习和思考不敢妄下评判。但仅就道理上讲你的说法是能成立的。
另外请教个事:你那个“趣”是宋徽宗的瘦金体吧,我想知道那个看不全的印章是何人印鉴,请赐教。
     谢了

点评

这个趣字,是之前在我老手机NOKIA时代找桌面图时搜到的。原帖已经寻不到了。我记得这是王羲之的字帖。具体的我试试能不能再查到哈。  发表于 2014-10-17 23:10
胡肇基[/co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3658

帖子

4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42
注册时间
2003-10-29
发表于 2014-10-17 22:42:37 | 显示全部楼层
looke 发表于 2014-10-13 16:10
建议楼主去试试原版二轨开盘带

那太毒了。

点评

hjg
他是在笑我诳我,哈。  发表于 2014-10-17 23:39
将模拟进行到底,让数码见鬼去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268

帖子

2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2
注册时间
2013-4-30
发表于 2014-10-17 22:56:12 | 显示全部楼层
hjg 发表于 2014-10-17 22:30
你好,看到你对我提出的买片困难的事很关心,出了不少好主意我很是感谢。我未在网上买过lp片,无一点经验 ...

谢谢LZ的回应。有唱有和,这样才都有收获。
我提到的采样呈离散性,只是描述我们在音频采样A/D过程中,采样频率是有限的(CD仅为44.1KHz),在采样点我们才会去采集波形数据(频率和振幅),然后将其按不同位数(CD为16bit)转换成最接近的1和0的数码串。这过程简单而言,比较直观的反映在下面的流程和示意图上:



sampling.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268

帖子

2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2
注册时间
2013-4-30
发表于 2014-10-17 23: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整个采样过程中,你看看到底多少信息量被无情的抛弃了,没被采样到的波形点,都无法被记录,这是无法保真的转换。
还有量化,我们对采到的模拟量,也是一刀切,四舍五入,削足适履的转换成65536个级阶。(2的16次方)。这个A/D量化过程中的信息丢失也绝不可逆。
很直观的一张图,大家就知道数码音频(其实也包括图像、视频流)是怎么从活生生的模拟世界里抠出来,整出来的,算出来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268

帖子

2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2
注册时间
2013-4-30
发表于 2014-10-17 23: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CD的位数和采样频率都太低了,80年代订的标准低到勉强接受,原因只是因为当年的数字处理器(DSP)以及编解码器(CODEC)水平相当相当的低.
所以现在很多解码器都会有重采样的功能,重采样(好像也俗称升频)到底怎么样呢?
这是我查询到的资料,讲的比较明白:
低采样率往高采样率转换时就是一个重采样的过程,重采样对象不再是原始信号,而是这个低采样率的信号,因为采样率不够需要插入更多的采样点以达到需要的采样率和采样大小,在信号频率较低的时候,重采样算法的好坏并不会影响到什么,因为波长长,采样点多,但是高频就很难对付了,因为波长短,采样点少,44.1kHz的采样率情况下,一个20kHz的波仅仅有3个不到的采样点,转换到更高频率的时候势必插入更多的点,要尽量保持原貌,这个点该怎么插,这是一个非常有难度的算法,举一个例子
假设三角形是一秒时间长度的一个波,采样率为3Hz,现在我们需要将采样率SRC到4Hz,我们唯一能作的就是时间轴(水平向)等分出4个点,取这个点垂直线和三角形边交汇处的值,这个过程就是重采样,结果变成了一个梯形。在波形图中,垂直的轴对应波的能量值,这意味着波的信号强度变弱了,出现了衰减。这个例子可以说明非整数倍的频率转换将改变波形,改变是不可避免的,算法好可以尽量保证转化后的波形和转换前的相似,但好的算法非常少,现有的大部分声卡SRC算法都是很糟糕的,正如上面这个例子一样,高频衰减就是因为SRC导致的,SRC还会导致一些其他问题,例如互调失真加剧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268

帖子

2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2
注册时间
2013-4-30
发表于 2014-10-17 23: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楼上的原理分析,重采样这样的手段,其实并不能补回原始A/D转换丢失的细节,因为“重采样对象不再是原始信号,而是这个低采样率的信号”。
所以理论上,重采样之后只会带来原始信息的进一步丢失(高频失真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解码器对低采样率的码流进行重采样,不能带来原始信息量的改善,但是因为高采样率(或者高量化位数)会使得D/A转换出来的波形更趋光滑,从而达到“细节更多”的错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268

帖子

2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2
注册时间
2013-4-30
发表于 2014-10-17 23:2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和模拟音源比较,普通CD声音听起来比较冷硬一些,就是因为,取样频率有限,数模转换输出的模拟信号和模数转换时输入的模拟信号相比,已经有所失真了。特别是高频部分,显得生硬一些。

另外,很多人都说,就算从原版CD抓轨,再刻录成CD,重放的音质也是不一样的,这个也是有道理的,那么,既然0101这样的二进数是完全克隆的,重放怎么会不一样呢?那是因为,时基问题造成的数模互换时的差别,并非是克隆过来的二进制数变了,二进制数一个也没变,时基误差不一样,数模转换后的模拟波的频率和源相比就会有不一样。
什么叫数码设备中常用的时基呢,这个时基,就是一个频率基准,一般是由晶振产生一个基准频率,所有的数码频率都是以这个基准频率为标准的相对值,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电脑中BIOS中的时间,他不一定很准,有误差,这个误差就是时基误差造成的。

那么既然有时基误差,而采样率又是固定的,那必然重放频率会随时基频率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那就产生了由时基误差产生的频率失真。
其实在理论上,同一张CD,不同的重放设备,就算模拟放大部分100%不失真,重放出来的音质也是不同的,因为不同设备的时基频率不可能完全相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268

帖子

2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2
注册时间
2013-4-30
发表于 2014-10-17 23: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时基误差造成的音质优劣,就是CD时代养活HIFI界的立身之根本啊。否则HIEND的CD播放系统怎么卖?而现在火热的CAS,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时基误差如何控制和优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268

帖子

2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2
注册时间
2013-4-30
发表于 2014-10-17 23: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oarwind 于 2014-10-17 23:51 编辑

SACD的原理有所不同,但就其根本,还是采样A/D,只是采样频率更高(到2MHz多),以及量化算法变化。从原理上,SACD并不能解决数字音源的失真原罪。
综上,我的观点就是:从原理而言,数字音源要完全取代模拟音源的地位,还路途漫漫啊。目前CD以致SACD以及数码音频流等等所有数字音乐介质,其源头还是来自“母带”。所以黑胶胜过CD,这很正常;就像开盘带胜过黑胶一样呵呵。越靠近母带,中间转换环节越少失真的,音质当然更好,很简单明了,不是吗?
在黑胶资源还相对丰富(黄金时代的黑胶唱片,相当部分还保存较好,资源并未匮乏)的现在,能以慢生活的态度,收集、欣赏并保藏珍贵的唱片,不失为浮躁时代的一点逸趣,黑胶重新热起来,不是没有原因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11-23 16:57 , Processed in 0.118882 second(s), 45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