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4-6-6 11:30 编辑
很多乐迷和发烧友都听说过所谓“银圈”这个概念。有满银圈、有半银圈,对这个概念不甚了了的人最常问的几个问题是:银圈到底有什么意义?银圈值钱吗?银圈一定更好吗?
银圈CD其实是某一个时期的烙印,换言之看到银圈CD就可以把它判定为出自某一个时期。借用一个考古术语,这是一个断代标识。比如,满银圈的CD必然出自1982-1991年这个时间段,属于CD刚诞生时的早期制品。其中,又可以细分为几个阶段,最早的是无字满银圈(飞利浦旗下PolyGram压片厂),之后是PDO满银圈(PDO全称是Philips and DuPont Optical,是一家飞利浦和杜邦公司之间的合资公司),而PDO满银圈又可分为几个时期,碟面银圈上所印的字不同,从早到晚先后为:Made in W. Germany by PDO、Made in Germany by PDO、Made in Germany。
1991年后进入所谓“半银圈”的时代,CD碟内圈的镀层不再涂满,而是在最内圈留出一小圈不涂。半银圈又称PMDC时代,碟内圈往往印Made in Germany by PMDC。半银圈工艺属于CD成熟时期的常见做法,一直延续至今,到今天新出的碟仍有相当部分是半银圈的。所以仅凭半银圈是无法“断代”的。
在PMDC刚开始做半银圈碟的这个时期,ifpi码出现并迅速推广(是一个强制规范),所以早期的PMDC碟没有ifpi码,而后期出现了带ifpi码的PMDC碟。这个ifpi码,同样可以作为一个“断代标识”来用,大致来说,凡是碟内圈有ifpi码的,可以断为1994年之后。无ifpi码的,或者说“无码”的,则早于1994年。不过ifpi码的出现和推广也是一个过程,并不是一夜之间普及的,各个唱片公司普遍使用它的时间不一,所以也不能绝对地断为1994年。更科学地说,是在90年代初。无码的CD,必定早于90年代初。有码的CD,是90年代初之后制作的。为什么经常可以看到卖碟的介绍说“无码”或“无ifpi码”?等于是在告诉大家,这是老版碟。
另外一个我想着重指出的是,早期的CD并不都是采用银圈工艺的。银圈并不能和早期CD划等号。我们知道CD的规格是飞利浦和索尼公司这两家共同制定和提出的。飞利浦和索尼这两大巨头都在1982年开始批量制造商业化CD。飞利浦最早的压片厂在德国汉诺威(Hanover),属于当时飞利浦旗下的唱片出版公司PolyGram(宝丽金)。索尼最早的压片厂在日本,1983年,索尼把压片厂开到了美国,成立了DADC(Digital Audio Disc Corporation)。这是美国最早的CD生产厂,而且至今仍是美国最大的光碟生产厂。
前面我们所说的“满银圈”“半银圈”工艺,都是指飞利浦这条线上的产品,包括最早的PolyGram压片厂、PDO压片厂、PMDC压片厂,一直延续到目前的EDC压片厂(属于PolyGram的继承者“环球音乐集团”)。而索尼这条线的DADC,从一开始就没有采用这种工艺,它所制作的CD碟,内圈是透明无涂层的,俗称“胶圈”。银圈和胶圈对比,播放一定次数后,银圈碟的内圈位置很容易留下一圈使用痕迹,不大好看,而胶圈碟则无此患,更容易获得好看的品相。
除了飞利浦、索尼(收购了美国CBS后成立了索尼音乐集团)外,其他主流的音乐出版机构,都先后有了自己的CD压片厂,比如EMI在1986年开设了位于英国Swindon的工厂,后来又有了荷兰Uden的工厂。早期英国还有一家著名的压片厂Nimbus,早在1984年便在英国开始生产CD。德国Bertelsmann出版集团旗下的Sonopress工厂也是很著名的早期CD生产厂之一。
总的来说,银圈、半银圈,只是飞利浦系统里CD制作的工艺(PolyGram - PDO - PMDC),并不是当时唯一的工艺方案。从实际效果来看,银圈碟也并没有特殊的优越性。当然,早期制作的CD碟,由于审美观和当时使用设备的缘故,往往声音更接近LP黑胶,有一种厚重的模拟风格。如果是喜欢和追求这种声音,追求老版CD,那么,满银圈、PMDC半银圈碟是可以寻觅和收藏的,但是,别忘记了早期的DADC碟、Nimbus碟、Sonopress碟、Swindon碟,还有日本的三洋碟、JVC碟,从“老”的角度、声音具有模拟时代特征的角度看,都是一样值得收藏的。所以,不必只知银圈、只追求银圈。
Made in W. Germany by PD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