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245|回复: 71

短时听音对比和长时听音对比能发现不同的声音差异点

[复制链接]

4210

主题

10万

帖子

3764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4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发表于 2014-1-5 19: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4-1-5 20:31 编辑

有一个观点,我是在自己听音和器材对比之中慢慢摸索和察觉到的,但一直没有系统地把它诉诸文字,今天有空,自己整理一下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路,作为一个自我总结和经验分享吧。

这个观点我简要地描述在帖子标题里了——短时听音对比,和长时听音对比,这两种不同的听音方式,能使我们发现声音中的不同差异点。换言之,声音的有些差异,短时间切换的方式很容易察觉,但有些方面的差异,则短时间对比不易察觉或根本不能察觉,需要长时间的听音、长时间的熟悉和了解,才会逐渐察觉和意识到。

因此,试听和对比器材,我们既需要短时间的来回切换,也需要长时间的聆听和熟悉器材。这样才能使我们全面地掌握器材的声音特性、不同器材之间的差异。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0

主题

10万

帖子

3764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4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楼主| 发表于 2014-1-5 19: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个很深的误区,我觉得是很多发烧友都有的,就是认为如果两件器材之间的声音存在差异,那么设计一个短时间的A/B切换,就一定能发觉。反之,假如短时间的A/B切换没能发觉声音上的差异,那对比的A和B两个器材,就是声音一样、没有差别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对声音特性理解上的误区。我认为存在短期切换所不能察觉的声音差异。也就是说,器材某些方面的声音差异,是不能通过短时间聆听和快速切换来发觉的,而需要对A和B两件器材做更长时间的深入熟悉和使用,才能发觉和意识到。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主题

1万

帖子

280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80
注册时间
2004-1-24

优秀版主奖

QQ
发表于 2014-1-5 19: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白版的观点,所以我一直说调音是费时费力费钱的活儿,急功近利来不了的。
PS2000e/PS1000e/GS2000e/GS1000I/RS1e/Mpro/RS2e/PS500e/GH1/GH2 目前的主力
STAX 407,507,L500,ESP950 搞几个静电玩玩
MDR-1000X 出差专用
MA900/SE-A1000/SHP9500 视频和ACG专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10

主题

10万

帖子

3764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4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楼主| 发表于 2014-1-5 19: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类似的体验我相信很多人、特别是资深的、听器材很多的发烧友都会有。两个器材在快速切换中似乎声音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但真的搬回家慢慢听了,等非常熟悉了,就会注意到,它们是有差异的,甚至是明显的差异。我记得在Stereophile上读到过一篇文章,是讲盲听的,里面提到一个编辑原先信奉“快速切换”,但后来不信了,原因是有一次他快速对比一台贵价的胆机和一台不贵的晶体管机,切换了几次觉得声音毫无差异!于是觉得可以省钱,就买了便宜的晶体管机,结果搬回家用了一阵,觉得不对劲,再来慢慢对比两台机器,才发觉声音是有差别的!只是这种差别通过短时切换很难察觉。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10

主题

10万

帖子

3764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4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楼主| 发表于 2014-1-5 19:2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人报道过盲听失败的实验。有失败的线材盲听,有失败的放大器盲听,有失败的音源盲听。有些失败的盲听甚至是很荒谬的,因为常识都告诉我们声音肯定是不同的,而且肯定可以听出来,但盲听就是失败!超越了我们的“常识”。我觉得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快速切换式的盲听,其实并不能让我们的耳朵-电脑有效地鉴别一些声音的差异点。

点评

我记得很多所谓资深老烧在面对两件器材的对比时,都无一例外自信满满能一耳朵正确分辨,现在都改口了?  发表于 2014-1-5 23:54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0

主题

3149

帖子

5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4
注册时间
2010-7-24
QQ
发表于 2014-1-5 19:31:42 | 显示全部楼层
白版这个说法太好了,应该再细化一点,这是众多初烧的普遍误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

主题

3691

帖子

2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5
注册时间
2012-10-25
发表于 2014-1-5 19:3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耳朵的听感是极不靠谱的,只有在大部分相同同系统下长时间,大量不同类型音乐逐一对比试听。才能比较客观的了解一个器材的特质和优缺点。从而也有了高低上下之分,而且这些高低上下往往还不是压倒性的,全面的,更多的是取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10

主题

10万

帖子

3764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4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楼主| 发表于 2014-1-5 19:3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4-1-5 19:46 编辑

我自己既做过快速切换式的盲听,也做过较长时间的聆听对比(比如用A器材听一个交响乐章然后切换到B器材),在这个问题上算是比较有发言权的。我个人的看法是,快速切换式的对比,确实能让我们发觉声音中的一部分差异。但关键是:不是全部的差异!只是一部分的差异。只有一部分的声音差异,是可以通过快速切换的方式察觉的。

哪些方面的声音差异,比较容易在快速切换中发觉到呢?下面是凭经验说了——我觉得高低频特性方面的差异、整体声音的前冲或后缩,这些方面的差异,容易在快速切换中呈现出来,被察觉到。说得具体些,高频更亮一些、高频细节更突出一些,或高频保守些、柔化一些,低频特性的不同,比如低频量感多少的差异,一个声音结像前压、一个声音结像后缩,等等,这样的差异,如果比较的音乐合适,在快速切换中是容易被捕捉到的。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主题

1万

帖子

280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80
注册时间
2004-1-24

优秀版主奖

QQ
发表于 2014-1-5 19:4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某种程度上,快速切换,听的是“音效“,而长期聆听,才能听出”音质“
PS2000e/PS1000e/GS2000e/GS1000I/RS1e/Mpro/RS2e/PS500e/GH1/GH2 目前的主力
STAX 407,507,L500,ESP950 搞几个静电玩玩
MDR-1000X 出差专用
MA900/SE-A1000/SHP9500 视频和ACG专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10

主题

10万

帖子

3764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4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楼主| 发表于 2014-1-5 19:4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4-1-5 19:48 编辑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声音做得比较“刺激”,比如高频某些频段加强以突出“解析”,比如低频做一定加强,这些和频响特别是高低频两端的特性相关的地方,是最容易在短时间对比、切换中冒头的。打个比方,用EQ来调整,做一个平直的频响曲线,再做一个著名的“元宝型EQ” ,我可以保证,快速切换一定能有效辨别。

声音的前压和后缩,这个区别也非常容易在快速A/B中区别出来。很多人做A/B喜欢用人声录音。确实用人声录音做对比切换试听非常有效,很多时候A的人声会近一些、前压一些,B的人声后收一些,如果是这样性质的区别,那么也属于A/B很容易察觉的。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938

帖子

1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2
注册时间
2012-5-5
发表于 2014-1-5 19: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完全赞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10

主题

10万

帖子

3764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4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楼主| 发表于 2014-1-5 19:5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4-1-5 20:02 编辑

短时间A/B所难以察觉到的差异,是那些更微妙的、更需要时间去“品”的、隐藏得更深的声音差异。往往是声音的“韵味”和“内涵”方面的差异。经验告诉我,那些差异点,往往是更为重要的,特别是对长时间聆听音乐来说,特别重要的!

有些发烧友,很朴素,不懂得用语言来描述差异,不懂得分析声音特征,但他换了一个器材或一根线材后,用了一段时间,会跟我报道说:某张唱片,原先听不下去,或者听5分钟就要开始头疼的,现在可以听到底不头痛了。这就是长时间听音所发现的差异。这种差异,做一个30秒钟的A/B,是没有任何差异的。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10

主题

10万

帖子

3764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4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楼主| 发表于 2014-1-5 19:5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些方面的差异,我觉得短时间对比很难发现,但也未必需要搬回家使用一段时间“那么久”才能发觉,对我来说属于比较“中等”的,比如按我前面所说,用A器材播放一个乐章,用B播放下一个乐章,都不必是重复一样的音轨,就可以发现。可以归入这类的差异,包括声场规模和特征、结像力、基本音色的微差。对我来说,这些方面的特性和差异,不是几分钟快速切换可以辨别清楚的,但是通过几张唱片的聆听(熟悉的唱片),可以基本弄清楚。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3324

帖子

1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7
注册时间
2010-3-14
发表于 2014-1-5 19:58:03 | 显示全部楼层
短期听素质,长期听味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10

主题

10万

帖子

3764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4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楼主| 发表于 2014-1-5 20: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一些方面的声音差异,客观存在,但是短时间几十秒的对比肯定无从发觉,即便仔细听几张唱片也是难以辨别的,一定要“搬回家用一段时间”才能了解清楚。这就是属于最难搞清楚的那些声音内在特性了,特别是不同器材之间“韵味”的微差。我们经常用概括性的描述法,把器材分为“暖声”“中性”“冷声”等,其实,器材的声音可以考察和描述的维度,异常丰富,岂止这简单的几种。暖声器材又各有不同“暖”的方式和特性。这些细致的特性差异,只有通过较长时间的接触和聆听,才能摸清楚。

我们知道每个器材犹如一个“人”,人无完人,各有自己的脾性,要了解清楚一个人的脾性,真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时间,需要碰到一些事情,才能让人了解。对器材来说也是这样,有些脾性,只有搬回家听各种唱片,有时听到某一张唱片,才能了解到其一个侧面的脾性。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11-13 14:25 , Processed in 0.171823 second(s), 39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