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499|回复: 46

我的第一次交响乐现场感受

[复制链接]

78

主题

2434

帖子

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61
注册时间
2006-9-24
发表于 2007-11-13 10: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先作说明如下:
1、这次来武汉演出的是柏林广播交响乐团,指挥是契达申科(Dmitrij Kitajenko,俄罗斯人),应“八艺节”之邀前来。节目单介绍说该乐团和该指挥均是世界一流水平,节目单上印有柏林市长、中国驻柏林大使、德国驻北京大使就该乐团来武汉参加“八艺节”而发的贺词。我这种没见过世面的人以此推断,该乐团这次来汉有政府在背后推动,因而不是拉着“虎皮的“草台班子”。从节目单上该乐团的“全家福”照片看,该乐团有约100位演奏家。但受湖北剧院舞台的限制,台上实际演出的人数约80人。从台上木管配置情况看,在台上的应是三管编制。

2、演出地点在湖北剧院,据说该剧院由电影院改建而成,音效不太好。音乐厅内部有两层,一楼有18排座位,以9、10排间过道为界分为前、后两部分,10排以后的座位被罩在二楼下方。二楼有14排座位,二楼向下倾斜的方向与水平面成约40度夹角。

3、演出的全部曲目为四首交响乐,第一天演出的是勃交4、贝交4,第二天演出的是莫扎特“林茨交响、柴交4,第二天开始时加奏了一首大约是前奏曲之类的曲子。

4、我第一天坐在二楼第七排中间位置,在指挥的左侧(因是乱坐的空位子,不知具体座号);第二天上半场听”林茨“,我坐在二楼第4排中间,位于指挥席正后方;下半场听柴交4时,我坐在一楼9排指挥席正后方空位上(该座位票价1080元)。

5、或许是湖北剧院音乐厅的音效真的有问题,第一天的贝5,我未感觉到铜管的明亮辉煌,但第二天在演奏柴交4时,我感到铜管很有点过度辉煌。

6、我自发烧至今,正好13个月,这又是我第一次听大编制管弦乐现场,在这之前,我还有两次在号称“武汉乐团小音乐厅”的地方听室内乐的正规现场经历。我自知道行极浅,以下听感,是基于我现阶段听音水平、口味、“这个现场”所作出的描述和判断,或许在未来某时我功力大增后,可能会把今日的听感全盘推翻,嘿嘿。

7、以下听感,也就是我的一个特定现场的听感,不是器材好坏评论的听感。

听感还未开始,就胡乱扯了一大堆,下面就大致说说我的感受和判断:

1、声音的厚度。这个现场绝对是厚声,第一天勃交4的弦乐群发声后,我自始至终都是这种感觉,其声音的厚度,是我目前的耳机系统所不及的,我目前的系统是,G08、RP7、650,CD机电源线是蛇皇ANACONDA,信号线是AQ AMAZON,RP7电源线是XLO的参考2,我自认我的系统已不属薄声系统了,但与这个现场相比,在声音的厚度上尚有差距。

2、声音的色调。若用我听器材的感受去评判,这个现场是暖声,音乐厅内始终都弥漫着弦乐群所散发出的绵厚温暖的气氛。我现在的系统不比这个现场明显更暖(很遗憾,我水平不够,不能明确比出谁更暖)。若用这个现场去评判,可以肯定地说,我们通常所说的中性色调都属“冷”色调了。

3、声音的明亮程度。除第二天演奏柴交4时,那管乐过度辉煌外(这可能与我座位发生改变后的听感有关,也可能与第一天演奏贝五管乐过于暗淡、管乐手矫枉过正有关),若以听器材的角度看,这个现场的色调无疑是不明亮的。

4、声音的松弛度。我在之前从老烧们那里得知现场的声音是松弛的,但这个现场声音的松弛程度,尤其是大提琴、低音大提琴的松弛程度有些让我出乎意外。第一天那低音大提琴的声音甚至有些过于松软的感觉,让我觉得有些拖尾音的感觉。第二天我在二楼听“林茨”时,虽然感到低音部分比第一天要凝聚,但仍然非常松弛,后“移师”一楼9排“坐中堂”,仍然是非常松弛的感觉,这种松弛的感觉,我所听过的系统(包括那套100W级系统在内)都不曾有过。可以说,当大提琴、低音大提琴发力时,低音部分用“蓬松”来形容不为过。

5、声音的重量感。只有在第二天演奏柴交4时,因使用了大鼓,让我感受到了大鼓有些重量外,其余时间没有明显的声音重量感。我以前觉得器材中的低频没重量感,声音会发飘,但这个现场的低频是厚实、沉稳的、无明显重量感的。厚实而不重,在这一点上与我听那100W级系统的声音趋向相同。

6、声线的感觉。我是650、701、新880的用户,新880的声线“棱角分明”,650的声线圆润。这个现场两天的演出,我没有听到任何象新880那种纤细、“棱角分明”的声线。在我的那三只号称都适宜播古典的耳机中,650声线的圆润度与这个现场最相似。

7、声音的速度感。“速度”是烧友们的口头语,我理解这个词是指瞬态。从我前面的叙述看,这个现场的低频给我是“慢”的“感觉”。

8、大动态时的感受。这个现场的大动态来临时,没有爆棚感、没有音效震撼人的凌厉感,由于声底松弛、低频部分甚至是蓬松,所以缺乏器材音效上常见的那种冲击力。这个现场的大动态,是力量、响度都足、但同时又是内敛的,我没听到600那种辉煌的堂音和没控制好时的那种隆隆声,没感到650那厚重有力的冲击,更没有一些器材听感帖中所说的“电光石火”。

9、声音细节的多少。当我坐在二楼时,我不觉得这个现场舞台上的细节比好系统播放碟片时的细节更多,我也没能清晰地听见翻乐谱的声音。当我坐在一楼9排正中位置时,我听到了非常清晰的翻乐谱的声音,且比我在一些碟片中听到的翻乐谱的声音更清晰。但我始终都未能听到如碟片中那般强烈、清晰的弦乐擦弦声,也没听到我系统播放一些碟片时定音鼓鼓皮那种清晰的颤动,或许在指挥先生的位置能听到。

结束
第一天我回家后立即“复习”了贝5,第二天回家后又立即“复习”柴交4,我觉得我系统的HIFI性仍强过这个现场,而中频的厚度仍偏薄、全频段的松弛度不及。若从富有冲击力、“过瘾”的角度去评判,这个现场的交响可能还不及我的系统“过瘾”,但这个现场却是一种真实。

这个现场的声音,绵厚、松润、温暖,厚声而清晰、厚声而松弛。从我听过的耳机中,580、600、650,尤其是650的声底与这个现场最接近。我不由得想,这个现场具有普遍性吗?若说这个现场是森海型,是否还有AKG型现场、拜亚型现场?

问一听过洋现场的古典老烧,古典现场声音的走向到底如何,老烧曰,他所听过的古典现场的声音走向与我这次的感受趋向相同。但他,也只是听过极有限不同音乐厅现场的烧友,而非可以较方便地听到不同音乐厅现场的相关人士。

最后用能表达我关于在器材上求真与求美观点的一句话作结束:
完全求真不可能,完全唯美不可取,还是在真与美之间寻找一个自己能接受的平衡点吧。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钱 +188 收起 理由
忽然散步 + 2 + 188 学习了,欢迎交流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1万

帖子

8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1
注册时间
2005-1-23
发表于 2007-11-13 10: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长的好文,顶了看!!
Linn, VAW/Graham Slee, Podium Sou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1

主题

2223

帖子

9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97
注册时间
2004-8-17
发表于 2007-11-13 10: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场可以说唱片没有多大可比性,因为几个录音麦克风,无法复制人耳在现场某个地点听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1

主题

2223

帖子

9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97
注册时间
2004-8-17
发表于 2007-11-13 10: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们玩HIFI,甚至玩HIEND,不少人以现场为目标,但最终无法接近实际上也不可能接近。把唱片的声音去往现场靠,这个过程看似“唯真”得十分彻底,但本质上却是不折不扣“唯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主题

2366

帖子

2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0
注册时间
2007-4-29
发表于 2007-11-13 10: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家听HIFI;乐厅听交响。都是一种现实的享受。想比也行,不比也罢------
学了  用了  买了  听了  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1233

帖子

9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9
注册时间
2004-4-11
发表于 2007-11-13 10:31:15 | 显示全部楼层
LZ的发言,我直接无视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306

帖子

4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4
注册时间
2006-12-2
发表于 2007-11-13 10:3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汉盛音响20要中有这样一段话:
“现场演奏时的录音,其乐团的排列是宽度大于深度的;但在录音室中,往往为了音响效果,乐团的排列方式会改变,通常纵深会拉长,尤其是打击乐器会放得更远一些。如此一来,就不是我们在音乐厅中所见到的排列。”

这实际上表明我们在CD中听到的乐队排列与现场的乐队排列原本就不一样,有此一不同,是否还会有更多的不同呢?为现场的演奏与为CD录音的演奏目的不太一样,目的不同,出现如此多的差异就很容易理解了。

所以追求现场感实际上或许本来就是没有必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2434

帖子

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61
注册时间
2006-9-2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3 11: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emmanuelle 于 2007-11-13 10:31 发表
LZ的发言,我直接无视之。

这是你的权利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2434

帖子

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61
注册时间
2006-9-2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3 11: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自知道行浅,见识少,但对我不那么确定的事物,喜欢用存疑的眼光去看待。所以我问,“这个现场”具有具有普遍性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

主题

4607

帖子

3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32
注册时间
2007-7-24
发表于 2007-11-13 11: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区别很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9

帖子

0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07-10-7
发表于 2007-11-13 11: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3086

帖子

123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23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7-11-13 12: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的听感,顶下哈。

“9、声音细节的多少。当我坐在二楼时,我不觉得这个现场舞台上的细节比好系统播放碟片时的细节更多,我也没能清晰地听见翻乐谱的声音。当我坐在一楼9排正中位置时,我听到了非常清晰的翻乐谱的声音,且比我在一些碟片中听到的翻乐谱的声音更清晰。但我始终都未能听到如碟片中那般强烈、清晰的弦乐擦弦声,也没听到我系统播放一些碟片时定音鼓鼓皮那种清晰的颤动,或许在指挥先生的位置能听到。”

提醒下老刘,许多人文中的"细节"并不是指的这个。你说的这个似乎应叫做"微弱信号还原能力",不好听点,属于"细枝末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1

主题

1981

帖子

5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3
注册时间
2004-1-1
发表于 2007-11-13 12:30:24 | 显示全部楼层
3、演出的全部曲目为四首交响乐,第一天演出的是勃交4、贝交4,第二天演出的是莫扎特“林茨交响、柴交4,第二天开始时加奏了一首大约是前奏曲之类的曲子。
非加奏前奏曲,应该和上海一样,记得应该是贝多芬的爱德蒙得序曲。

5、或许是湖北剧院音乐厅的音效真的有问题,第一天的贝5,我未感觉到铜管的明亮辉煌,但第二天在演奏柴交4时,我感到铜管很有点过度辉煌。
应该是演奏问题,俄国指挥的热血遇到了俄国作品,喜欢的谓之狂放,不喜欢的谓之粗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2434

帖子

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61
注册时间
2006-9-2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3 12:3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清新 于 2007-11-13 12:24 发表
不错的听感,顶下哈。

“9、声音细节的多少。当我坐在二楼时,我不觉得这个现场舞台上的细节比好系统播放碟片时的细节更多,我也没能清晰地听见翻乐谱的声音。当我坐在一楼9排正中位置时,我听到了非常清晰的 ...

谢指点。

能否说说你理解的“细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2434

帖子

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61
注册时间
2006-9-2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3 12:5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ipeorgan 于 2007-11-13 12:30 发表
3、演出的全部曲目为四首交响乐,第一天演出的是勃交4、贝交4,第二天演出的是莫扎特“林茨交响、柴交4,第二天开始时加奏了一首大约是前奏曲之类的曲子。
非加奏前奏曲,应该和上海一样,记得应该是贝多芬的爱 ...

在写这个听感帖时,湖北剧院的音效确实让我颤颤惊惊,首先据说是“出身不正”,是由电影院“摩成”了音乐厅;其二,那二楼向前伸得太多,达到了一楼观众席区一半的深度,我印象中上海大剧院的楼座远没这样前突,印象中在电视上看过的音乐楼座也没这样前突;第一天我还觉得那定音鼓有些发闷,我甚至怀疑那是因舞台漏斗偏深所致。

你说俄罗斯指挥遇到俄罗斯曲子会热血沸腾,可能有道理: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6-15 23:36 , Processed in 0.101878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