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觉得哪些声音要素最重要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23-3-31 11:47 编辑首先一句话,人的欣赏口味是在变化中的,所以事事不能绝对化。
第二句话,有些基本的听音观,可以贯穿持续很久,当然,会随着年龄产生细微的变化。
我最近写了一些感想文(或者叫“感慨文”),文中用多了几次“粘滞感”“韵味”那样的词汇,有些人可能误解我喜欢那种肥厚、老派、蒙糊的声音。那是大错特错。
从我记得刚开始听音响起,一直持续到今日,有一点没变过——我始终认为“通透”是最可贵的好声特质。声音要透明、通透、不要糊蒙,多年来一直如此。我发明过一个词叫“傻厚”,就是指那种很厚,某些频段能量淤积,透明度不好,而声音傻傻呆呆地不好听的听感。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23-3-31 12:26 编辑
一套系统是由很多个环节一起构成的,其中每个环节、每根线,都会给最终的声音做出自己的或大或小、或可闻或不可闻的“贡献”。我喜欢通透的声音,但是,这完全不意味着系统里的每个环节都要找尽量通透的器材/线材。如果一个喜欢通透的发烧友因为追求通透而在每个环节都用高通透度的器材,再去配通透度高的线材,那最后出来的声音,很大概率是没法入耳的。为什么?因为在音响搭配里,在调声这件事里,“极端”是最糟糕的。这里面可以有很多实际的例子可讲,这里省略了吧,因为有点经验的烧友都会有自己的经验。
甚至技术参数都不适合追求极端(即,不是越高越好)。以我自己的经验,技术指标极端优秀的器材,听起来,至少都不合我的口味。我以前提过一个个人观点,当然仅仅是我的个人观点,就是(我觉得)最好听的器材,其技术指标一般都落在good-excellent这个区间里。而技术指标好到class-leading的器材,一般而言都不是我的菜,因为听起来会有冷感、蒸馏水感,甚至于,机械感。
我听过很多底噪指标极其出色的机器,开大音量,背景漆黑,毫无噪声,但这类机器极少有好听的,一般都是蒸馏水声。而我也听过很多带一点底噪的器材,但,听起来非常入耳。我不知道为什么指标和“好听”那么难和谐统一起来(既指标极其优秀,又好听),但,好像现实中的实际情况大抵如此。
我喜欢 “高透明”(反面是模糊)"高密度“(反面是虚幻),然后中高频带一丝丝染色的声音,3D高清VR带点调色。;P 完全无法接受hufi和干冷硬薄:Q 或许有人会问,那么有些主观觉得很好听,但某些技术参数很差(below average)的呢?我觉得此类器材一般是挺有个性魅力的,但是,有经验的耳朵也一般能察觉出它的“破绽”——它必然在某些地方是有破绽的。这些破绽未必影响主观听感(也未必值得care),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是能听出问题的。但是,这不影响此类器材在听某些音乐时有特殊的魅力。
是否愿意为这样的器材、这样的个性化声音买单,那就是个人消费决定了,自己拿主意。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23-3-31 12:34 编辑
既然我那么注重声音的透明度,那为什么又喜欢说什么粘滞感、韵味呢?很简单,因为那也是必须要有的东西,否则声音就一点不好听了。光是有通透、透明、清澈见底,而没有一点粘滞感、没有一点“回味”的声音,是很难听的。这是我下面要说的一点。虽然透明度很重要,甚至重要到我把它列在声音要素里的第一位,但是,若是只有它,而没有粘滞感、韵味感的陪伴,那就是不行的。我举个例子未必合适:对男人来说,女性的容貌身材当然是第一位重要的(我是说普通一般的男性),但若是只有美貌,注意是只有,而没有一点点的气质、精神面貌“相伴”(从参数上说就是IQ和EQ都不能太低),整个人像傻子一样,IQ、EQ双低,那也是完全不行的。你问问多少男性愿意娶这样的女人做妻子?有点脑子的男性群体里,很少的。在到达一定层次的男性里,可以说,zero,没有男人会要这样的女性。
所以,虽然通透度是声音指标里排第一的,但是它一定、必须要同时伴随着声音有一定的粘滞感和韵味。否则,就是不可接受的。因为这些特质如此重要,我才反复多次去提。
bthans 发表于 2023-3-31 12:22
我喜欢 “高透明”(反面是模糊)"高密度“(反面是虚幻),然后中高频带一丝丝染色的声音,3D高清VR带点调 ...
你把我的话都抢了呀。对,我们TASTE几乎差不多。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23-3-31 13:13 编辑
我比较讨厌的声音特质里,傻厚、肥厚、肥慢糊排名靠前。我不说“排名第一”,是因为我无法判断它和“冷硬薄”“机械声”哪个应该占第一。在我看来,这俩种声音,一个是极左,一个是极右,都不是好东西,反正我是都不要。
所以在选择器材和线材时,那种太过肥厚、傻厚的玩意,对我来说是应该尽力避免的。但是,转折一下,韵味派的线材,我一直都认为,是需要的,甚至可以很有用。 比如PAD、AS、DL那些。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依靠它们的参与调整,可以让系统的声音“回一下”,避免过于通透而不好听。通透型的器材+高通透度的线材,那经常是会过头而不好听的。
在某些场合下,一根线的选择就可以决定系统听起来是OK还是不OK。一个例子我印象很深:某次在调整系统时,我起先在转盘和解码之间用了一根美国STEALTH的数字线,然后就觉得整套系统的Transparency是很好了,但是听多了觉得不耐听,声音有点轻微的偏薄和缺韵味。后来换上一根美国AS的同轴线,一下子觉得韵味够了,声音有厚润了、好听了。
后来这样听了一阵,又有点抱怨AS的数字线透明度不如STEALTH。再试试接回STEALTH?还是不行,一接回STEALTH就觉得不好听了,声音“笔直”而缺乏韵味。如果撇开使用环境单纯对比两根线,我会说STEALTH素质更好、声音更正确,但是调整系统时往往不就是“不选最正确,要选最合适”。
其实这种情况解决的方式是上更高端的线。比如David Laboga的1240高端同轴,那可以说素质和味道都很棒了,声音既结实又活泼。 说了这么多,主体还是……线 高透明当然非常重要。
但加一个“色彩感”。这个重要性不亚于高透明。
打比方,一个黑白电视,一个彩色电视,都是高清晰。会选哪一个?
有很好的色彩感,又是高透明的系统,基本不可能会难听。 钢琴大师都讲究声响效果,发源于法国的印象派强调音粒清晰透明,维也纳莫钢风格要求弹的粘滞,在断奏乐器上弹出优美的歌唱句。
这两者其实并不兼容。音响器材必须做到放什么像什么,否则,得加钱。 小白 发表于 2023-3-31 12:32
既然我那么注重声音的透明度,那为什么又喜欢说什么粘滞感、韵味呢?很简单,因为那也是必须要有的东西,否 ...
这个形容比较到位,我见得多了;P 最好别开口,一开口我就不想碰 :lol 本帖最后由 耳油 于 2023-3-31 14:17 编辑
大多人喜欢听的好听的声音认知是一致的,分歧最多最大的地方是在实现的过程是否需要高技术含量(设计技巧,技术Know-How,材料工艺学,制造工艺等等),反馈出最直接的现实是否需要花大价钱,或者花的值不值(经常说的智商税的税率),加上市场中可能时常存在的鱼目混珠的情况,这是需要商家来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 在我的观念里排第二的是饱满度/信息量/密度。我把他们列在一起是因为这几个要素是紧密关联的,本质是一回事。发烧友经常说“信息量”,究竟这是什么玩意儿?SACD的信息量高于CD,CD高于压缩音频,那么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我觉得就是声音的规模/密度感,以及全频的饱满度。是一支乐队听上去是100人的,还是50人的,还是只有20人的。是一架钢琴的实体像真度。是“填充”声舞台的声音密度感。
密度和厚度不是一回事。厚度有些是某些频段能量的堆积,堆积了之后透明度大打折扣,而密度、高密度,完全无损透明度。可以做到绵密、透明。然而不存在傻厚、透明。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23-3-31 14:37 编辑
再往后的重要声音要素,我觉得可能要算是声音的细腻度。以前有一次我参加一个烧友聚会,有烧友问我Pro专业音响和High End发烧音响的声音方面差别,我事先没预备过这个问题,但稍一思索就给了这样一个回答:High End音响要更注重声音的细腻感,而Pro音响虽然往往音色很正确、动态很大、失真很小,但不大讲究细腻。我听过很多好的Pro有源音箱,最大的软肋就是细腻度,用它一播室内乐、小编制,就暴露软肋——声音不细腻;应该极其精致和细腻的室内乐,听上去粗。而民用High End音箱,那些贵的,用室内乐、X重奏试试就知,几乎没有例外,都能表现得十分细腻。(因为我个人挺喜欢听室内乐的,所以把细腻度排在很重要的位置。)
经常有发烧友谈及“何为贵气”这样一个问题。关于贵气,有各种诠释,我个人的解释,以前说过,就是和细腻度密切挂钩的。发烧友认为贵气的声音,必然是十分细腻、精致的。是那种极其细腻精致的质感,让人联想到了贵的东西——比如高档的丝绸、瓷器、贵金属的光泽和纯度。 厚而透明,保持高密度,是基础,也是比较难调整的方面。在这个基础上需要更加细腻、鲜活、有色彩,追求全面那就更难了。不过先得有目标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