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冰啊 发表于 2020-12-16 18:04:21

wzchen 发表于 2020-12-16 17:05
音响上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物理原理不太好解释,比如,机箱的材料和结构对声音就有可闻的影响,叫我看,挖 ...
我认为你说的都是材料的不稳定性,从微观的角度上来说,如果材料的精准度不够,那么每一块电路板都是不同的,我们所用的电路板规范跟30年前的不一样,国产的跟进口的不一样,都是精准度的差别。

当然这些差别很小,从行业上来说好象没什么大的影响,比如不同品牌的电脑主板,它们用料不同,都能正常运行,但稳定性上差别就非常大。

具体到音响器材,包括电路板的制作,电子元件的组成,机内电外线的选择,都没有什么非常标准的规范,就算有,也并不是基于音响器材的专业规范。

这就导致了音响器材的多变性,什么料什么厂都可以做器材,无非就是找个代工厂生产电路板的事,根本谈不上元件的精准度和稳定性。

这种情况在很多行业都有,比如手机,电脑,家用电器等等,它们的用户群对产品的精确度没有这么高的要求,属于普及性产品,感觉好象产品能用就行。发烧器材就不行了,至少要达到军工标准才能确保一定的稳定性。

冰冰啊 发表于 2020-12-16 18:20:28

HIFI器材其实是一个精益求精的行业,也应该是一个尖端行业,用料不能只说猛不猛,还要看精准度够不够高,国际大厂用的料不一定很猛,但就是能出好声音,说明精准度是相对高的,DIY可以参考大厂的走线用料,甚至可以比大厂用料更猛,但精准度达不到要求,出来的声音肯定就达不到大厂的水平。

小白 发表于 2020-12-18 11:14:23

实话说hi-fi特别是hi-end行业,和普通家电数码行业(能出声音的),关键的区别就是,前者对声音有“追求”,带有自己追求的主观声音,所以有“调音”成分,而后者,只要能出声,而且测试一下指标不错,就可以了,没有其他审美化的追求。

所以,声音的审美化追求,还是hi-fi和hi-end的核心。

4realms 发表于 2020-12-18 11:18:55

个体差异导致每个个体潜意识认定的绝对中性绝对真实之间是不一样的, 有一定差别.

小白 发表于 2020-12-18 11:20:43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20-12-18 11:22 编辑

4realms 发表于 2020-12-18 11:18
个体差异导致每个个体潜意识认定的绝对中性绝对真实之间是不一样的, 有一定差别.

是的,有一句话说过很多次了,而且确实是真理——所以“真实的声音”,不存在一个客观标准,每个人耳朵里听到的“真实声音”,是存在差异的。所以不同的厂家设计师都在说自己追求的是真实重放,而做出来的器材声音五花八门。没有人在说谎,大家确实都在追求“真实声音”,只是每个人心目里的真实声音不同罢了。

别的不说,同一场音乐会,坐在不同位置听到的声音就是不同的,哪个位置才是绝对标准的“真实声音”呢?更不用说每个人的耳廓略有不同,所接收聆听到的声音已有细微差别。

wzchen 发表于 2020-12-18 12:07:41

本帖最后由 wzchen 于 2020-12-18 12:24 编辑

冰冰啊 发表于 2020-12-16 18:04
我认为你说的都是材料的不稳定性,从微观的角度上来说,如果材料的精准度不够,那么每一块电路板都是不同 ...
材料不稳定性造成的差别应该是随机的,而不是有规律的,现在同一台耳放,如果螺丝上的太紧,声音就不鲜活,而且几台耳放都有这个现象,说明这种现象是有规律的。另外挖铝机箱耳放声音死沉、缺乏活力的现象又正好佐证了这种规律,就是说机箱的物理特性可能会影响到声音的特性,就是太硬的材料、太结实坚固的机箱,以及螺丝上的太紧可能都会让声音不够鲜活。这和大家经常体会到的器材叠加在一起,会让声音不够鲜活应该是一个道理。我在猜测,任何一个元器件,一块线路板,或者一台器材,在通电工作之后,它是有生命的,是活的,它需要一定的呼吸空间,紧固的太死和器材叠加导致了器件和器材失去了呼吸(振动)空间,从而造成声音不够鲜活。

Pan 发表于 2020-12-18 12:27:34

本帖最后由 Pan 于 2020-12-18 14:40 编辑

小白 发表于 2020-12-18 11:20
是的,有一句话说过很多次了,而且确实是真理——所以“真实的声音”,不存在一个客观标准,每个人耳朵 ...
毕竟是版主,比那些自吹自擂,像城皇庙摆地摊卖药,表演胸口碎大石吞玻璃,吹嘘自己武功如何了得,自家的药能治百病的,有见地得多。;P

wzchen 发表于 2020-12-18 15:20:13

小白 发表于 2020-12-18 11:20
是的,有一句话说过很多次了,而且确实是真理——所以“真实的声音”,不存在一个客观标准,每个人耳朵 ...
你这是钻牛角尖,绝对真实的声音当然是不存在的,如果绝对地说,当然没有一样东西是存在的,按照你的逻辑,健康的人是不存在,因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小毛病,我们说的真实的声音是指你耳朵所直接听到的声音,虽然一场音乐会,每个位置听到的声音都不一样,前几排皇帝位的声音我们可以认为是最接近真实的声音,或者现场录音话筒摆放的位置的声音是最接近真实的声音,另外和录音重放比较来讲,至少平均来讲,现场真实的声音比较宽松、柔和、没有压力,就是说至少有一个平均的概念,如果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录音师和做器材的又拿什么做参考标准呢?做产品没有参考标准,产品还能合格出厂吗?

wzchen 发表于 2020-12-18 15:32:16

本帖最后由 wzchen 于 2020-12-18 15:43 编辑

发烧友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用现场真实声音去做参考标准,只是凭自己的耳朵,觉得好听喜欢的声音就认为是好的,这是绝对错误的,你认为的好声音有可能是别人耳中非常难听的声音,所以只有以现场真实的声音作为参考标准,让自己系统的声音越来越接近现场真实的声音,你的系统才会真正有进步,所以多听现场对搭配现场非常有帮助,一样是初烧,有丰富现场音乐会经验的烧友可能很容易就搭配出一套让人满意的系统来,没有现场经验,悟性又差的烧友,即使频繁换机,也搭配不出一套让他自己满意的系统,更不要说让别人满意了,搭配系统和做产品一样,不能只让自己满意,要让大多数人满意的系统、产品才是真正的好系统、好产品,发烧友最大的问题就是只记得让自己满意,忘记了要让大部分人满意这个要求了。一句话,一套系统,如果只有你自己听着满意,其它大部分的发烧友听着都不满意,绝对不会是一套好的系统。

SAM-闲聊 发表于 2020-12-18 15:46:20

小白 发表于 2020-12-14 11:00
很多人只相信眼睛不相信耳朵的,那么,其实很多差别是眼睛可以看到的——比如数字信号的质量可以直观在示波 ...

眼见与耳闻的心理忍受度有差异。

比如,1080P等级的像素画面,我们可以容忍美女的脸上看不见汗毛和皱纹,哪怕是白光和白粉的掩饰。但如果是HIFI级别的音响系统,只要听到口水歌中传来一丝丝“发干,发紧,毛刺”这三类瑕疵,立马就心中大怒,痛感掉价。。。。不爽!!!

这就是审美心理的天壤之别。

wzchen 发表于 2020-12-18 16:34:45

本帖最后由 wzchen 于 2020-12-18 16:48 编辑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好声音,或者叫做真实的声音,这句话是对的,但是如果因此大家在做产品和器材搭配的时候每个人都耳朵收货,除了一些顶尖高手外,其实大部分人这样做都是错的,因为你心中的好声音可能离真正的好声音差距太大了。我举个例子吧,上世纪90年代音响产品在国内大行其道的时候,我大部分亲朋好友、同事买音响器材都会叫上我,而且他们都说的很直接,说我们只管买单,所以不要问我们满意不满意,只要你满意就行,他们都知道自己的耳朵不靠谱。发烧友也一样,除了一些顶尖高手,大部分发烧友的耳朵也是不靠谱,或者至少是不太靠谱的。这就是为什么一定要用现场真实的声音去做参考标准,搭配器材的时候千万不要用觉得好听、喜欢作为参考标准,而是用哪台器材的声音更接近现场声音最为参考标准,只要声音更接近现场声音的,就是好器材,这样的声音即使你现在不喜欢,或者不太喜欢,但将来一定会喜欢的,这样才不会频繁换机。这和平时做事一个道理,做事不能只凭自己的喜好去做,而是要用对错的标准去判断,只做对的事,而不是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有些事情是对的,但自己不喜欢,也一定要去做。所以选购器材要选择声音对的器材,而不是选择你喜欢的声音的器材,可惜大部分的发烧友都做错了。

SAM-闲聊 发表于 2020-12-18 22:47:36

wzchen 发表于 2020-12-18 16:34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好声音,或者叫做真实的声音,这句话是对的,但是如果因此大家在做产品和器材搭配的时候 ...

如果你的职业是音响产品的工程师,那么,你的朋友委托是靠谱的。这里除了人缘话题之外,技术信任度是真实的理由。也就是术有专攻的本意。

但是,如果你作为工程师也难免有个人认知的瑕疵,也是可以谅解的。无非就是你要谨言慎行,避免自己的错误牵累朋友的托付。

SAM-闲聊 发表于 2020-12-18 22:49:50

然后,我们聊聊一个例外,就是类似潘主编转行DIY音箱的故事。。。这里就超出了工程师的概念,而是一个所谓职业化的音乐与音响刊物编辑专业人,有心去取代专业工程师的跨行行为。。。这里埋下了隐患,就是专业知识的偏差。

SAM-闲聊 发表于 2020-12-18 22:53:00

发烧友的含义,是多元化的。发烧,可以是知识认知的探究,可以是实验科学的证伪,可以是技术前沿的研发。。。甚至也可以是音乐幻觉的追求,个人消费满足感的升级。。。等等因素,以至于背离“音乐与音响”之间的和谐关系。

那么,我们对发烧的理解会“异化”,究其本质,就是一种商品拜物教的迷信行为。

wzchen 发表于 2020-12-19 15:18:47

本帖最后由 wzchen 于 2020-12-19 15:40 编辑

SAM-闲聊 发表于 2020-12-18 22:53
发烧友的含义,是多元化的。发烧,可以是知识认知的探究,可以是实验科学的证伪,可以是技术前沿的研发。。 ...
Hifi的含义是高保真,也就是追究尽量低的失真,目标就是零失真,是单一目标,并没有多个目标,所以不是多元化的,如果有人用高档器材来炫耀,那已经和Hifi没有什么关系了,也不是真正的音响发烧友。全世界所有的音响器材设计、制作、唱片录音、制作、发烧友的器材搭配等等,只有一个相同的目标,就是接近零失真地重现现场效果,都是以现场真实的声音作为参考标准,如果要判断哪一套系统最好,其实也很容易,用顶级录音器材录制你妈妈的声音,然后重放,看看那一套系统重放的声音最接近你妈妈真实的声音,就是说,重放的声音和你直接听到的妈妈的声音越像、越逼真就越好,你绝对不会容忍,录音、重放设备对你妈妈的声音做任何所谓的美化和调音,真实就是最好,就是最美,既然妈妈的声音是这样,为什么其它声音和音乐就不是这样?你希望听到调音美化以后的钢琴声、小提琴声音吗?你希望听到调音美化以后的鸟叫声、打雷声,或者是摔玻璃的声音吗?显然都不是,所以,不管你的器材是用来听人声,或者是器乐,或者鸟叫、打雷、摔玻璃,要求完全相同,就是尽量逼真,但其实很多设备的声音都很差的,除了失真,就是音染,而音染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些人反而以音染为美,这是很可惜的,用这样的设备去重放你妈妈的声音和你直接听到的妈妈声音差太多了。所谓多元化更是瞎扯蛋,你希望从重放的设备听到多元化的、经过各种调音美化以后的你妈妈的声音?而不是逼真的、完全接近你直接听到的妈妈的声音?
页: 1 2 3 4 [5] 6 7 8
查看完整版本: 吹皱一池春水,干卿耳事?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