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jxsh18 发表于 2015-3-2 16:18:14

我个人感觉能让你连呼“过瘾”的器材,就是你心目中的高保真。

anderson 发表于 2015-3-2 16:21:01

好的系统都有基本的耐听度,不耐听自己就先把音量压下去了,动态再好也只能憋着。但必然不是其他都扔掉,一切都向耐听妥协。玩家都是追求调和两者的,就看在哪个点上达成平衡了。

amex 发表于 2015-3-2 16:24:42

不耐听是失真导致的还是大动态大声压导致的,还是可以区分的
单纯的有时觉得耳朵吵,甚至顺带有一瞬间惊吓的感觉的,往往不是失真
而失真会带来一种持续的难受的感觉,不是一两下,和音量与动态都关系不大,几乎是一直持续,只是大动态大音量下更明显。

小白 发表于 2015-3-2 16:26:40

amex 发表于 2015-3-2 16: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耐听是失真导致的还是大动态大声压导致的,还是可以区分的
单纯的有时觉得耳朵吵,甚至顺带有一瞬间惊吓 ...

你说得很对。这个帖子里我主要还是讨论大动态造成的不耐听,而不是失真造成。失真造成的声音问题,往往中低音量下也能察觉到,而且是持续性的,当然在大音压下会暴露得更明显。

zjxsh18 发表于 2015-3-2 16:33:00

特别是现场爵士小号,坐得近耳朵吃不消,有刺破耳膜的感觉,真怕耳朵失聪,这个直接,录音出来的小儿科啦

小白 发表于 2015-3-2 16:33:13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5-3-3 11:30 编辑

除了动态是否柔化的问题外,我觉得器材低频的不同表现风格,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关系到“耐听性”的区域。我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不少欧系品牌的器材,其低频都是很软调的,尤其是意大利器材,几乎个个都是软低频。意大利之外的有些法国、英国器材,也是如此。听多了之后我开始觉得这是故意的——设计成软软的低频,能带来更耐听、耳朵主观更舒适、更文雅的感觉。如果低频刚硬,那这种感觉马上就没有了。低频的表现风格,是非常影响整体的。前冲的低频、后缩的低频、刚硬的低频、松软的低频、量大的低频、缩量的低频,得到的整体效果,都截然不同。意大利、法国、英国的设计师,普遍青睐那种软调的、量不多的低频,和他们的声音审美、追求的器材表现风格,是很有关系的。

高频处理也有类似的问题。我们知道现场有些乐器的高频能量也是很强的,比如前面提过的爵士乐里的小号、古典音乐里的钹,还有流行音乐里的一些音效,高频都很刺激。有些hi-fi器材的声音,为了达到很好的耐听性,会对高频做一些柔暗处理,降低高频能量的刺激性,同时这种处理也能造成整体平衡的“醇厚感”——不少人喜欢这种醇厚感。

当然从技术角度说,我觉得软调的低频、柔暗化的高频,如果过头,素质是不高的,会丢失信息,都是带妥协性的做法,是为了愉悦的耳朵听感,而牺牲掉了一些信息量。但确实有厂家在这么做,根本原因就是有些用户喜欢这种声音。举例来说为什么意大利器材普遍声音软?首先意大利人就喜欢这种声音,如果是硬邦邦的很强劲的低频,意大利人就觉得那种声音没修养。有人喜欢这种声音,就会有设计师做这样的器材。

xc.come 发表于 2015-3-2 16:42:57

个人感觉好的音响系统,重放音乐的时候在各种音量下都很舒服,不嘈杂,不会产生不愉快的感受,声音越大呈现的舞台越近,声音远舞台远,与音量无太大关系
在不明显影响音乐张力的情况下,可以接受较软的低频调音,我更看中音响系统的通透性(要有鲜活感不能呆板),硬素质和两端延伸才是其次

fanco 发表于 2015-3-2 16:49:33

你得明白,歌曲做后期的时候为什么要压缩人声动态

大肠见参 发表于 2015-3-2 16:53:49

我去过的几次音乐会现场,都带给我一个感受:现场本身就包含了一些刺激的元素,有些时候真的不是器材的问题,而是现场就是这样。

wzchen 发表于 2015-3-2 16:58:40

本帖最后由 wzchen 于 2015-3-2 17:40 编辑

越真实,声音越好听,也越耐听,这是毫无疑问的,不过,器材越高档,指标越高,并不代表声音就越真实,有些高档的器材线路复杂,对声音的修饰太多,虽然可测量的指标很好,但不耐听,其原因是因为声音信号经过复杂的处理,失去了很多不可测量的细微信息,而这种目前尚无法测量的细微信息的大量丢失是不耐听的主要原因。个人经验,还是简单的电路,如PASS Zen耳放的声音比较好听和耐听,其可能原因就是因为这类线路非常简单和直接,对这类细微信号的保留比较好。这和摄影上的一个例子很相似,高级的变焦镜头虽然如畸变、锐度、紫边控制等各种指标做的很好,但因为使用了太多的镜片来修正,拍出来的照片总是不如使用很少镜片的定焦镜头来的通透。个人认为,这种照片看起来不够通透的感觉其实也是因为丢失了一些非常关键,但目前无法用指标来衡量的细微信息。其实,器材的声音到最后,和摄影一样,比的也是通透度。通透度也意味着保真度,很多器材,特别是线路复杂和使用运算放大器和大幅度负反馈的耳放,声音的通透度稍欠一点,其结果就是重放的音乐缺乏韵味。和PASS Zen耳放比,在韵味方面总是差一口气,不能表现器乐或歌手应有的味道,乏味的音乐当然的不好听,也不耐听。所以,我的观点,保真度和耐听度并不矛盾,只是很多人,包括器材厂家,在什么是高保真度上还有认识上的不足和差异。

mvw 发表于 2015-3-2 17:07:41

晕,回帖又弄成点评了,给小白贴了个牛皮癣,抱歉……

软硬其实什么的只是爱好无所谓好坏,只是有些软声儿其实是无病呻吟,硬声儿是故作镇定,这些都是不健康的对声音的扭曲,还给扣个调音的幌子,这些玩意儿掺杂在里头让人不悦。

软的背后可能需要经验,对振膜的阻尼要有所掌握,硬的背后当然是突破极限的信息量,否则声音边缘清晰不起来,真功夫无所谓软硬的。

不过最近我身边有个例子,一个好友去年开始把audio note的箱子从一个小书架,换成一个巨型大书架,又换成外置分频器的大书架(价位比1:2:4),前端不变一直是linn lp12和an 300b,最终声音的变化就是软糊——软——清晰,有力。最起码在an上,真正好的硬声儿比真正好的软声儿贵。类似的例子在森海塞尔akg耳机里都成立,甚至早期hd800相对于现在的hd800也是这样。

当然并不是说硬的就好,贵的就好,应该是适合的最好。不过必须得明白,真正清晰的声音不便宜。

mvw 发表于 2015-3-2 17:14:51

wzchen 发表于 2015-3-2 16:5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越真实,声音越好听,也越耐听,这是毫无疑问的,不过,器材越高档,指标越高,并不代表声音就越真实,有些 ...

如果真是线路最短最好,那全世界的唱机早被直驱统治了,还有皮带惰轮什么事儿啊。

好些时候径直走是走不通的,现阶段技术不允许,只能迂回。皮带惰轮机都是间接传动,但一个是软传导,一个是硬传导。后者复杂点却也好听点。

又跑题了~~

maxwelx64 发表于 2015-3-2 17:57:37

“软硬其实什么的只是爱好无所谓好坏,只是有些软声儿其实是无病呻吟,硬声儿是故作镇定,这些都是不健康的对声音的扭曲,还给扣个调音的幌子,这些玩意儿掺杂在里头让人不悦。”

这句话经典,几乎囊括我要说的东西。。
软硬其实很多都是人为地强调性调音,真实的声音并不会那么软或硬。。

iLLogiCo 发表于 2015-3-2 18:15:26

本帖最后由 iLLogiCo 于 2015-3-2 18:18 编辑

好模特的气质是不管趟上什么一双鞋,套上什么一块布,走起来甩起来还是一样的范

4realms 发表于 2015-3-2 18:25:12

简单的东西会有优点, 但最好的一些东西一定是复杂的; 如果不是这样, 那么最好的东西就可以轻易被复制; 但这是不可能的.
页: 1 [2] 3 4 5 6 7 8 9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柔化、耐听和保真度的矛盾问题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