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唱片
发表于 2003-3-21 21:41:40
关于京剧的话题,以前谈过。这次我在“歌声好坏简单判断”的帖子里和祗园主人又有交流。我们的交流转贴如下。
转贴目的主要是接下来,我想听听他谈自己的体会了。
祗园主人
老唱片对流行歌手的声音也有心得啊,你听不听京剧?有经历的话能否评评马连良的声音?
老唱片
以前谈过一次,帖子应该不短呵,不知道落到哪里去了。
谭鑫培、余叔岩、言菊朋、李少春都可以一比,同样非凡。
现在的基本全部不行啊
罪魁祸首是电声扩音!
祗园主人
老谭那几张片子距今差不多一个世纪了,声音失真恐怕太大了吧,听起来尖尖细细的。余后期的嗓子完了,乌龙院那段四平调沙哑的不行,和他早期的捉放曹差的多了。言菊朋的嗓子天生就不好,但是唱出来那种婉转伤感的味道特别好,后辈的奚啸伯就有些苍劲的意思了。李少春听的很少,说不出来什么。
老唱片
这种老录音应该不能这么听呵,否则谁唱的行,惟有现在台上这些自以为是的新人了!奚啸伯好象我没有听过。李少春有电影也有录音唱片啊,文武全才了,京剧舞台上似乎没有第二个吧!马连良嗓子条件、演唱技巧、舞台表演都是第一流的,很容易被大家记住。
祗园主人
技巧,本钱当然年轻一代好过老辈的,但是新的我就是不喜欢。所以文革以后的,还有样板戏我都不听了。我说老辈的先天不足可不是说他们不好啊,其实他们哪一个我都是爱的紧呢,再一次说明技巧不能决定一切啊。今天看了徐城北的几本书,要对京剧要有再认识了。
老唱片
同感!
以前三番五次说过,现在的新人新戏,特别是所谓样板戏那一类的革命戏、现代戏,其实就是没戏!
在一些论坛,仍有人热中去买那些碟片,我真忍不住多泼了些凉水。可是有人一而再这么做,使我大失所望,现在极少去那里了,俗话讲话不投机啊。听谁说的,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要好好听听,不管是音响还是音乐,最后还是要听了算数的。
老的真是腐朽了?看你上面所说的,不免喜从心底而来!真正好好听,没有不了解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的!可惜,太多的朋友没有静心好好听听,当然难辩优劣了。
我从不认为年轻一代的本钱好过老辈的,因为电声做了太多掩饰。这么说最重要的支持是,听了老辈的演唱,你只觉得真好;听了年轻一代的,你只觉得遗憾。老辈的当中,我只听过其中属于小辈的赵燕侠现场,对比文革那些当红的名流,我只想说,他们怎么可比?老辈唱的符合三项原则,新的呢,听了有些不清不白啊!
录音可以掩饰今天年轻一代的真实水平,可是现场是无法掩饰的。现场不感人,观者自然而然要越来越少啊!老辈的嗓子可不是依赖电声放大出来的!
所以我说,电声是京剧的罪人、更是中国戏剧的罪人!
音响需要技术,但不全是技术,更多的是文化;京剧需要技巧,但不全是技巧,更多的是艺术!
徐城北写的书看过几本,与其说是写的书,不如说是编的感想。他把京剧吹捧过头了。我觉得京剧就是京派文化的一种,是通俗文化,不必要去拔高他。搞京剧的人喜欢说什么高雅文化,最怕人说他们是俗文化。俗文化有什么不好的?高雅是什么?我们看到的就是虚张声势的东西,作秀的东西!
你到图书馆找几本京剧的资料看看,写的一定比他出色!我现在不看他们这些人写的东西了。
祗园主人
今天的演员在台上都用微型话筒了吧,我听过两张90年代的录音,都是老生,感觉调门高,声音也没什么瑕疵,就是象白开水欠味道,原来是录音的问题啊。过去各家风格各异一听就能听出来,现在普遍的没什么独特的,随大流了。听京剧多听老生的,接下来是净行。感觉今天的净行差不多算完了,十之八九开口就是裘盛容,没那个味还偏要往外憋。由于历史的原因,老辈的录音HIFI不起来,但是那个声音一入耳就挥之不去,钉在心里头。杨宝森的文昭关一大段二黄,调不甚高,音不甚强,但是味道之醇厚,如饮浓茶,太正了!难得他悲闷压抑之中更有激愤紧张的气氛,今天的人物哪里有超的过他的啊。
我觉得京剧交响化实不可取,现代化的大编制反而压抑了京剧本身的魅力,你看一琴一鼓,但让老辈唱一段,已比用各种乐器加人声堆砌出来的“辉煌”更加震慑人心,老唱片说的对,京剧是文化,不是胡乱删改就能对付下去的!
书我有几本,北京出的三本《京剧谈往录》,以梨园人述谈往事,颇为真实细腻。一本许姬传的《谈艺录》,不全讲京剧,但文笔的奥妙则大矣!
老唱片
呵,果真你是听得仔细,体会也很深!难得遇到了个年轻的知音啊!
交响化实质就是庸俗化,胡搞一气!历史已经证明是个搞笑,更可笑的是今天还有人这么去乱搞,国交、爱乐,一个也不能少!
为什么?
当年是为了讨好领袖夫人欢心吧,今天是为了讨好某位领导不成?
有一阵子还搞过电声伴奏京剧的活报剧啊,余秋雨的新夫人还大言不惭说好!好什么?吸引年轻人!
呜呼,不用说我了,就是像你这样真正听京剧的年轻朋友肯定反感,也讨厌这种时尚!
许姬传写的有二本,另一本是续谈吧。还有齐如山的书、北大清华一些老学人的文章,新闻界一些老报人的书,以及一些话剧老导演的文章,都比较值得一看。
呵,请年轻的祗园主人继续!
老唱片
发表于 2003-3-22 09:07:44
我更喜欢前四。海派到周信芳可以说是临界点了,或者说是海派的颠峰了?
看过他演的几出电影的折子戏,杀惜,还有徐策跑城。嗓子很不好,但有创造,就像崔健的歌声。他可以结合人物个性和剧情,发挥自己特长,创造出色的角色。那个叫李什么的在电影甲午风云塑造的邓大人,整个是他的翻版形象。这种创造里,好象昆剧的“装模做样”那里学的多了点吧?
老唱片
发表于 2003-3-22 09:17:05
张君秋以前有一阵很喜欢,后来听了赵燕侠的现场,不喜欢了。男旦有个先天局限,刻画人物很有限,如陈研秋仅适合唱哭命女子,张君秋只适合那种个性强的女性,他的声音少了天然的“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可能男旦的确梅兰芳是最好的了吧?
老唱片
发表于 2003-3-23 10:24:54
这三位肯定绝大多数人首先是接受老马的,男旦总有股怪异感嘛。这也是为什么各地学老马的居多的原因吧!
给我们详细介绍介绍老马的声腔特点?
老唱片
发表于 2003-3-21 21:50:32
把那个帖子转过来吧!
老唱片
发表于 2003-3-21 21:57:13
原来你是个半专业水平了,老哥我真有些班门弄斧的味道了,哈哈,快细细说说你们的情况?
老唱片
发表于 2003-3-21 22:35:20
哈哈哈,我是说半专业啊,比上不足,比我们这些下人可足足过把瘾了,很有趣!
珍贵的照片啊,可以把照片贴上来欣赏欣赏吗?
我们看的那个是电影的谁演的萧恩?萧恩唱腔是什么特点?
老唱片
发表于 2003-3-21 23:25:35
是不是电影我也说不准,方正是看的会动的吧,也是折子戏。
麒麟童的表演影响很大,包括后来一批演话剧的,认为只有像他这么着才有气势。沙哑的嗓子主要是围绕刻画人物个性来发挥,也是一绝了。这种思路和取巧的技法,是他还是陈研秋创造的?
你说的这个刘鸿声也不知道;前四大,后四大具体指谁也不清楚了,应该有个高庆奎吧?
老唱片
发表于 2003-3-23 11:48:24
老马说他是京剧里的富特文格勒,我不敢肯定。因为我们现在听到他的声音是最好的一个,其他人的多有缺憾。我也很喜欢老马的!
老唱片
发表于 2003-3-23 11:52:23
最初由 祗园主人 发表
我不是专家啊,专业分析的干不来,就说说听感吧。
老马早期和后来不同,早先他学谭、余的。我听过他前期唱的焚绵山、渭水河、铁莲花这些个老戏的段子,调门高,声音细,带点甜味。后来老马的声音变厚实了,平和了(...
呵,原来声音也是经过了艺术的“修饰”,但恰到好初,并不过分,这点很像梅兰芳呵!
看来我们说是临界点是准确的?
老唱片
发表于 2003-3-23 13:37:45
绝对是这样的结果了,因为他们是集大成者,很多的成就,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似乎不是他们个人的成绩、不是他们个人努力的结果,应该是一个时代的飞跃。
从表演来说,三人是这样,从声腔艺术来说更是这样。你可以不喜欢老一辈的,觉得今人比老人好,但你很难说比他们三人中的二位更好了,这就是马和梅,也就是男声和女声的代表。
我的理解,如果按左中右来区分,或京派海派来分:三人中,梅是居中者,马是一端,周是另一端。演唱来说,还是三项原则可以判断的。谁都可以接受梅的雍容华贵的声音特点,而他们两位就的看你的口味了,从声音角度来说,大多数人的确不容易接受周的声腔艺术,不必说那些对嗓音讲究的绝对是很难接受的。
我的认识不知3是否偏颇了一点?
老唱片
发表于 2003-3-23 23:19:06
代表什么,京剧的人声是否有一个“代表”?
他们肯定是一种代表!他们是京剧的承前启后的代表,代表不是一种标准。这种代表,很大意义上应该指的就是革新后出现的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完美”吧?
前,当然都有些缺憾;后,自然说创新都不成功。他们的“完美”不仅仅是声音上的;如果从声音上来说,我始终相信老辈真实的声音,完全是可以一比的。不能以他们最佳状态的录音与老辈晚期糟糕录音相比,我觉得这样比是有失公允的。
老马太过“完美”在哪里?
言菊朋,杨宝森的东西也请细致说说吧,我很喜欢言菊朋!听言兴朋的戏,老想到他的老辈声音啊!
老唱片
发表于 2003-3-24 22:10:07
呵,爽!
年轻多好,手势不错,身段也好,眼神和表情再来点就更精神了!
还有其他的照片呢?
老唱片
发表于 2003-3-26 19:35:17
很多东西当时是很平常的,回头看才发现原来是那么的珍贵呵!
这种感觉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以前的很多机会就这么过去了。你的唱腔学的哪家风格的,表演呢?
老唱片
发表于 2003-3-26 20:43:36
年轻朋友学这个的凤毛麟角了,学校里欣赏的同学多吗?
你觉得一般的人更容易接受谁的唱腔,如果是表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