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 发表于 2013-4-5 11:10:23

个人口味太重要!

今天天气阴郁,阴雨连绵,真的变成“清明时节雨纷纷”了,于是静下心来,写一篇一直想写、但一直没有着笔的感想。


我之前09年的时候写过一篇帖子,内容非常简单,叫做“音源太重要!”:http://bbs.headphoneclub.com/viewthread.php?tid=131030   “太重要”这样的表述方式,我一般不用,如果什么都是“太重要”,那就都不重要了。只有确实重要性非常突出,而且往往被人忽略或不够重视的环节,我觉得才是最适合用“太重要”这样句式来强调的。


这里我想再次使用这个句式,来阐述hi-fi听音中个人口味的重要性。



梨花体,欲连续观看,请用“只看该作者”功能。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3-4-5 14:02 编辑 ]

花艳唇 发表于 2013-4-5 11:11:45

沙发
下雨好,最好能下场酸雨,洗洗上海空气的有害物质。希望对H7N9的病毒能多少遏制下:)

[ 本帖最后由 花艳唇 于 2013-4-5 11:20 编辑 ]

旭日东升 发表于 2013-4-5 11:12:31

看看了

:)

damolang 发表于 2013-4-5 11:13:41

:lol

音乐小年轻 发表于 2013-4-5 11:16:07

前排听课

mvw 发表于 2013-4-5 11:16:34

占座~~~

wsdglsg 发表于 2013-4-5 11:19:24

听课:)

小白 发表于 2013-4-5 11:19:40

个人口味在hi-fi中的重要性,至少有以下3个坚强依据。我以前分别阐述过这3个基础,这里重述一下。


一、hi-fi电声重播,是现场音乐的一个严重浓缩、压缩、缩编的再现。目前的技术手段和重播方式,决定了远远不能忠实再现原始的音乐表演和声响。很多人喜欢问“几成”
“多少%”之类的问题,我个人的习惯是尽量不提数字,因为无论怎么回答,都是不准确的。我不喜欢用一个不准确的数字去糊弄人。声音的比较,包括器材之间的声音比较,是无法用数字来形容的。偏偏许多人长着“数学脑子”,就喜欢凡事问出个数字。那么我的回答就是,无论回答什么数字,都是不准确的。大家认为凤姐的容貌,是范冰冰的几成?李冰冰的容貌又是范冰冰的几成?范冰冰的容貌又是李嘉欣的几成?这种问题,恐怕上帝都不能给出准确的数字,为什么我们这些凡人就能乱给数字?

有些“理想主义者”喜欢yy出器材、系统能99%还原、90%还原、不是现场胜似现场,等等,各种荒谬的结论。我在这里再说一遍,我反对yy。录音制品就是现场的一个严重浓缩、缩减、缩编的罐头版本,不要去和现场做过多的比较,不要去谈抽象的数字。就是这样。录音和电声重播确实有一些方面、在一些层面上可以和现场做比较,但只限于一些方面、一些层面。总体效果上无法比较、无法用数字比例来描述。

二、hi-fi器材必有个性。这个以前我写过一篇小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a04300100jjls.html那篇文章我是这么开始写的:——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中性”“绝对透明”的器材。所谓的“绝对中性、透明”是一个只存在于教科书里的理想事物,是一个“概念”而不是真实存在。

在我们实际生活的世界上,是不存在理想事物的。既没有理想的放大器,也没有理想的喇叭、理想的耳机,也不会有理想的数码音源或理想的模拟音源 ......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3-4-5 11:25 编辑 ]

m4a1m203 发表于 2013-4-5 11:20:31

:D

小白 发表于 2013-4-5 11:30:47

只要仔细地去听一个器材或一套系统,仔细地听、和它相处一段时间,有听音经验的人,一定可以感知到hi-fi器材的个性。hi-fi器材必有个性。如果暂时没有感觉到某器材的个性,那只能是因为听得不够仔细、接触不够深,或者听的人缺乏对器材的接触面,缺乏器材比较的经验。

对我个人来说,听一个新到手的器材,如果暂时还没有明确地感知到它的声音个性,我就不会落笔开始描述声音。一定要等自己通过聆听、搭配,明确地感知到了它的声音特性,才有可能开始向大家介绍这个器材的声音。

任何一个器材,不管是一台CD机、一台解码器、一台放大器、一对喇叭、一根线、甚至小到一个插头、一块避震板,只要足够深入地了解下去、接触下去,就会发现它的声音是一定有自己特色的、有自己个性的。这就象任何一个活生生的人,只要你和他交往,迟早一定能发现他的脾气、他的癖好,实际上不存在没有脾气、没有性格癖好的“完人”。器材也是如此。


“有个性”就代表了有优点、有缺点,至少是有相对来说的优点和缺点,有长处和“短板”,不可能面面俱到,全是优点。各位谁接触过没有缺点的人、没有短板的人吗?我是没有。那么器材也是这样。当然,我们周围未必有,但在书刊报纸上一定看到过有些“浑身长疮”、一无是处的彻底恶霸无赖,从头坏到脚。ok,那么类似地,一塌糊涂、几乎找不到优点的器材也是可能有的。但反过来没有缺点的器材是一定没有。这是这个世界很有意思的一点:一个人可以堕落到完全没有个人样,但就是无法完美到如同上帝。器材也是如此。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3-4-5 11:36 编辑 ]

wangjianqiang69 发表于 2013-4-5 11:33:24

占座,听讲

小白 发表于 2013-4-5 11:41:10

三、我们这些发烧友有资格评判重播的“真实性”吗?

我以前也写过一篇文章阐述这个问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a04300100n9yd.html

简单地说就是,我们这些发烧友,既然录制唱片时都不在录制现场,那么谁有权绝对地去评判重放出来的效果,哪个器材、哪套系统更真实?


当然,有现场聆听经验的乐迷和烧友,确实可以依据自己的现场经验、对乐器真实声音的理解,去判断器材的声音大致是否真实可信。有些明显带音染的器材,不难听出它是有音染的。但如果是对同一张唱片的重播,2件器材的重播效果存在细微的差异,那么谁更真实?谁绝对更忠实?这种问题不是我们发烧友能回答的。我们听到的唱片,是录音师制作出来的,录音师在制作时做了怎么样的处理,我们谁都不知道,所以如我在文中所说,即便有人跳出来说:录音时我就在现场!也并不赋予他100%的权威话语权,因为hi-fi器材的重播只能是重播唱片上的信息,而唱片是经过录音师后期处理的产品,和现场已经有差别,而且这种差别不是我们能控制、掌握、明确的。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3-4-5 11:47 编辑 ]

旭日东升 发表于 2013-4-5 11:46:52

嗨,是啊

“人无完人 金无足赤”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正视自己器材的长处和短处,取他人器材之长补己之短,把自己器材的优点发挥至极致,这才是王道

富兰克林说:“宝贝放错了地方,它便是废物。”

sd206a 发表于 2013-4-5 11:49:25

试听时判断的依据应该是“可得与现场演奏相同感性的程度”。讲这话的人是山本武夫

现在玩的愈多愈发现这话有多深刻。

xuzone 发表于 2013-4-5 12:03:50

就坐:)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个人口味太重要!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