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 发表于 2013-4-5 12:05:07

hi-fi录制和重播,是一个技术活,所以很多人把它视为“科学”。但事实上也经常有人提到,hi-fi不仅有技术的一面,也有艺术的一面,既有科学的一面,也有主观性很强的一面。关键是什么?关键是hi-fi器材是服务于乐迷、服务于发烧友的,而乐迷和发烧友并非“科学家”,他们所需要的,通过hi-fi器材所想得到的,只是音乐的欣赏、只是自己喜欢的声音效果。根据我的接触和了解,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如此。

当然有少部分发烧友也许想法不同,他们无所谓自己喜欢什么声音效果,比较执著于追求“100%忠实地重播出唱片记录的效果”,比较执著于他们听到的声音是否尽可能接近了“技术准确”。但这些人士也应该明白,这不是一门“可以精确的科学”,理由我前面已经说了。充其量是一种“模糊科学”罢了,是有一个宽容度的,在这个范围内的声音,都可以认为是大致逼真的(作为电声重播来说),而根本无法进一步细究下去“哪个绝对更逼真”。无法细究的,我们没有资格、没有充分证据。在这个容许范围之内,我们只能够说“我更喜欢这个的声音”而不能下断言何者“更逼真”。一定要强下断言的话,就如同缺乏定罪证据而非要把人关进监狱。性质是一样的。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3-4-5 21:09 编辑 ]

小白 发表于 2013-4-5 12:20:23

稍微扯开去说一下,所谓“模糊科学”其实是一门严肃的科学。在和“人”产生关系的科学门类里,经常需要用到“模糊科学”的概念。如果一味追求“精确”不容许任何模糊成分存在的话,反而是荒谬的。比如,多少羊可以用“一群”来形容?10头?20头?如果是10头,那么9头为什么就不是一群,然后增加了一头羊忽然就变成一群了呢?再比如,身高多少可以用“高个子”来形容?1米85?那1米84的人岂不很冤枉,他为什么就不是高个子了呢?让他和一个1米85的人并排站,根本很难看出高矮的区别,那为什么1米85的就是高个子,而很难辨别出高矮差别的1米84的人就不是高个子了呢?体重多少的人算“胖子”?100公斤?那处于这个临界点上的人,可能吃了一顿饭就变成胖子,然后拉掉了又不是胖子了?如果说70岁是“老人”的科学定义,那么一个人69岁364天的时候还不老,睡了一觉醒过来就忽然老了?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表明我们“人”的思维方式和感知方式,很多时候是无法要求精确的,是需要模糊数学、模糊逻辑的。模糊的反而是科学的,硬追求精确反而得到荒谬。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3-4-5 12:21 编辑 ]

8492 发表于 2013-4-5 12:22:39

至于么,不就是音乐表达力的问题……

现场只是参考标准,而不是目标。

小白 发表于 2013-4-5 12:31:04

人对hi-fi器材重播声音的描述,恐怕也是需要一点“模糊科学”的。声音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可以衡量和描述的“纬度”非常多,而且不同的人,对声音的感知力、敏感度还不同,越是敏感、感知力强、分辨力细腻的人,可以说对声音还越“挑剔”,考察的“纬度”越多,能分辨的层次也越多。

器材A稍微欠一点厚度?B又稍微过厚了一点?C的低频少了那么一点点?D的低频多了那么一点点?E的高频久听稍微有些偏亮?F的高频略微闷了一些些?G的“速度感”差了一口气?很多发烧友经常在搞的“把戏”,线材调整啊、钉啊板啊、摆位、换管啊,就是在解决这“一点点”的问题。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不怎么对头的声音,某方面调整了一点点,就just right了。Not right和just right之间的距离,可能很小。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3-4-5 21:15 编辑 ]

小白 发表于 2013-4-5 12:43:14

由于工作关系,我接触到的发烧友、乐迷,都比较多。对不同人的“个人口味”的差异程度、“个人口味”的重要性,可能比一般人了解也更多一些。我觉得甚至可以简单概括,大多数的发烧友,玩来玩去、折腾来折腾去,就是“口味”两字。第一,是追求最符合自己口味、听着觉得最舒服的器材和系统。第二,是在不断玩的过程中,口味发生了变化,那么就重新开始折腾,适应新的口味。

“个人口味”是这样的一个东西,它的形成,也是需要一定经验基础的,往往是在有了一定的接触面之后、有了比较之后,才知道自己更喜欢什么。一个没有经验的人,一个“处男”,没法比较,那也很难说有什么口味了,基本上就是没有口味的,或者说,即使有口味,也是受他人的影响,不是基于亲身体验的。当然也有可能依靠yy,去yy出自己的口味,但那会有多靠谱呢?

所以经常有一些没有hi-fi经验的人,希望一步到位地建成一套hi-fi系统,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事实上是不带个人口味因素的了,因为没有hi-fi经验的时候,他还根本不可能形成自己的口味,纯属瞎配了。当然,如果遇到一个有经验的指导者,可以指导他完成一套比较平衡、没有明显偏颇的系统,但无法保证是完全符合主人要求的,事后还是需要做调整。所以对hi-fi发烧感兴趣的人,对声音有一些要求的人,是需要付点学费的,需要在实际接触器材的过程中去积累经验,形成自己的口味。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3-4-5 21:17 编辑 ]

KEPER 发表于 2013-4-5 12:44:58

原帖由 小白 于 2013-4-5 12:31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器材A稍微欠一点厚度?B又稍微过厚了一点?C的低频少了那么一点点?D的低频多了那么一点点?E的高频久听稍微有些偏亮?F的高频略微闷了一些些?G的“速度感”差了一口气?很多发烧友经常在搞的“把戏”,线材调整啊、钉啊板啊、摆位、换管啊,就是在解决这“一点点”的问题。 我怎么看的感觉有些别扭,调整到适合自己的口味,靠的不就是这一点点的变化么

[ 本帖最后由 KEPER 于 2013-4-5 12:47 编辑 ]

lysen0009 发表于 2013-4-5 12:45:23

说得对。不同年纪的人对某频段声音敏感度完全不同。不能一味的听老烧

lysen0009 发表于 2013-4-5 12:51:29

回复 17# 的帖子

白板应该举高考的例子。690能进清华689就差了一等。:lol

shadoow 发表于 2013-4-5 12:52:27

在深圳音乐厅听过一场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演出,中场休息时有朋友带去录音室,重放出来的东西除了大动态声场前冲压人之外,音色、结像比例都与现场一致,单声道录的。
我当时的位置是J区1排,大概10排靠中的位置。

小白 发表于 2013-4-5 12:57:09

我08年的时候就写过一篇小文,说的是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听到同一套器材,得到的反应和给出的评价却会是不同的。文中分析了三个因素:   听音审美观、听音能力、和耳朵实际的生理特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a04300100a9xd.html今天看来当时的分析还是站得住脚的。至少是因为这么三个因素,造成各人对同一套系统的看法会存在差异,如果是指一件器材在各人的不同搭配环境里,那差异就可以更大了。

紫气东来 发表于 2013-4-5 12:57:20

白版严谨的态度是我欣赏的

SHANDP 发表于 2013-4-5 12:58:15

标题

楼上能稍微再详细一下么

xiaobudian 发表于 2013-4-5 13:10:20

听讲~

旭日东升 发表于 2013-4-5 13:14:50

但是人的口味也是会变的

它是随着你的年龄阅历周边人等等对你的影响而改变的

如在听音乐上你今天喜欢古典,明天喜欢爵士,后天又喜欢流行了等等。。。。。。

又如在生活上你今天喜欢穿这件衣服,明天喜欢抽别的牌子的香烟,后天又喜欢另一个女孩了等等。。。。。。

我想发烧乃至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它会把你身上的棱棱角角都磨平的。。。。。。

awshwl 发表于 2013-4-5 13:18:27

完全同意:D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查看完整版本: 个人口味太重要!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