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my_wan 发表于 2009-2-10 23:18:27

原帖由 RickyLung 于 2009-2-10 23:14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广州有吗?

不太清楚,朋友在MSN中跟我说的,我也不知是否张冠李带,错认乐团了。

小白 发表于 2009-2-10 23:18:36

有没有细心的网友发觉,14,15楼的照片里,怎么比起11楼的照片来,乐队人数忽然多了好多? ;P

kaoyakaoya 发表于 2009-2-10 23:20:14

肯定是布鲁克那时候照的?

RickyLung 发表于 2009-2-10 23:22:01

原帖由 小白 于 2009-2-10 23:18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有没有细心的网友发觉,14,15楼的照片里,怎么比起11楼的照片来,乐队人数忽然多了好多? ;P

14,15楼是布鲁克纳   第七交响曲

kaoyakaoya 发表于 2009-2-10 23:22:20

yes

小白 发表于 2009-2-10 23:22:21

原帖由 kaoyakaoya 于 2009-2-10 23:20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肯定是布鲁克那时候照的?


对的. 老实说海顿我想直接PASS掉. 实在是"开胃菜"而已.

我为什么今晚不在家里玩,座在离家十几公里外的上海音乐厅? 就是为了伟大的布鲁克纳第7交响曲!

Azrael0507 发表于 2009-2-10 23:25:20

呜呜,我也想去~~~~~:'(
可惜囊中羞涩~~~

小白 发表于 2009-2-10 23:25:55

布鲁克纳的9首交响曲里,第7即使算不上我最最喜欢的,应该整体也是前三. 特别是它的慢乐章,即布鲁克纳预感到瓦格纳将死时写的那个乐章,可以说是布鲁克纳笔下最感人的乐章之一.

据说这首"布七"还是此曲在中国的首次演出. 这个"首次"我听着很苦涩. 如此伟大的作品,竟然到现在才在中国的交响乐舞台上现场响起,可说是一种悲哀.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09-2-11 08:18 编辑 ]

ellennet 发表于 2009-2-10 23:31:11

原帖由 小白 于 2009-2-10 23:25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布鲁克纳的9首交响曲里,第7即使算不上我最最喜欢的,应该整体也是前三. 特别是它的慢乐章,即布鲁克纳听闻瓦格纳死讯后写的那个乐章,可以说是布鲁克纳笔下最感人的乐章之一.据说这首"布七"还是此曲在中国的首次演出 ...
悲哀啥,几个首次不都碰上了;P

小白 发表于 2009-2-10 23:37:59

芝加哥乐团的素质,无疑是一流的. 这种超级素质,在整支乐队铺满舞台开始演奏时,尽情地显示了出来. 它的弦乐组,木管,铜管,高度地平均,平衡而协调. 从我坐的位置听来,各个声部的平衡如同一张录制得很完美的天碟,可说非常非常地well-balanced. 注意一下坐在后排,成一字长蛇状排列的铜管声部(圆号,小号,大号,长号,倍低音大号). 这是芝加哥交响最负盛名的精华所在. 然而即使在演绎的最高潮,铜管声部尽情咆哮时,也绝压不倒潮水般的弦乐声部. 在这首作品里,木管声部,特别是长笛这件色彩乐器,也有着很多独奏发挥之处. 从实际演绎来看,这支乐队的各个声部达到了高度的平衡,优秀,没有"短板".

作为一部大编制的作品,需要整支乐队的出动. 16把第一小提琴,16把第二小提琴,12把中提琴,10把大提琴,8把倍大提琴.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09-2-11 08:37 编辑 ]

小白 发表于 2009-2-10 23:44:13

注意一下照片右上角的那把体积最大的铜管乐器. 它是交响乐中很少有机会出场的"倍低音大号". 声音极之低沉,也很难演奏.

此照摄于海丁克出场,穿过乐队之时. 注意他的身影此时正位于第一小提琴组和第二小提琴组之间. 看到了吗?

kaoyakaoya 发表于 2009-2-10 23:48:07

……那个不就是大号么……国内没有人使用么?欧美乐团倒是都有的
请问白版,看你的照片,似乎小号用得是扁键小号?????!!
芝加哥也用扁键的么?
要是能听录音就好了……能辨别下

[ 本帖最后由 kaoyakaoya 于 2009-2-10 23:49 编辑 ]

小白 发表于 2009-2-10 23:50:13

我不能瞎说这是我听过最优秀,最感人的布七演奏. 在唱片上我听过的演奏中,福特文格勒的演绎仍是难以比拟的. 特别是他对第二乐章的表达,可谓感人至深,令我惆怅不已.

这就牵涉到海丁克这位指挥家的个人演绎风格. 他不是一位戏剧大师,也不是一位表情夸张,把很多个人化感情色彩带入作品演绎中去的指挥家. 他的指挥风格淡定,从容,稳重,细腻,速度稳定,没有过多的个人化表达成分或戏剧性手法. 可以说是一位较为老派和传统的指挥家.

这位年已八十的老一辈指挥家在这次巡演后马上就要退休了.作为他最后给乐迷奉献的演出,这个机会是弥足珍贵的,但这个现场演绎虽然是一流的,但我无法形容为超一流,或我听过最优秀的演绎.

不过现场演出的氛围,还是极为特殊和珍贵的. 所以这个夜晚的演出在它最后一个音符消失之后,对它的记忆会一直留存在我们这些乐迷的心中.

小白 发表于 2009-2-10 23:58:33

这次现场演奏从技术上说是高度成熟的,闭上眼睛,就如同在欣赏一张录制精良的CD. 除了布七的第三乐章开头的地方,小号进入时不太完美之外,其他地方,各个声部的表现可谓接近完美. 弦乐组的音色在海丁克的指挥下,犹如一个欧洲一流乐团般柔和而富有弹性和光泽,而且色调变化非常丰富. 小提琴高把位齐奏时的"空气感",仿佛小提琴组上方的空气都在嘶嘶流动,非常动人. 大提琴组温暖而自然,富有柔和的歌唱性线条. 出场独奏机会很多的长笛,在演出中也发挥稳定,突出. 铜管声部的音色和力度控制极为得当,不愧是实力的体现.

整体上说,这是令人满意的一次演出!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09-2-10 23:59 编辑 ]

小白 发表于 2009-2-11 00:02:08

遗憾的是最后没有加演. 不过这在意料之中. 八十岁的指挥家,在指挥了布七这样宏大的作品后,再要他加演,其实是过分了. 不过海大师还是积极地回应了观众热情的curtain calls. 来回走出走进几次,连我看得都累了 ...... 祝他老人家养好精神,明晚再给大家奉献一次完美的马六(马勒第6交响曲)!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留在记忆中的一个夜晚——美国芝加哥交响乐团上海首演音乐会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