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O
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可以说是友友们欣赏小提琴录音中最常见的曲目之一了,尤其是穆特版本的录音,无论是黑胶还是CD,不论是在烧友家中或是在各大音响展中,都是经常能听到的一个曲目。这次就以穆特版本的录音,对比总谱来将曲目和欣赏技巧进行一个简单的通篇分析。
“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赛之歌》,小提琴独奏曲中不朽的名篇。萨拉萨蒂的作品自始至终十分讲究效果和技巧,都是纯粹的小提琴作品。这一首乐曲是萨拉萨蒂所有作品中最为世人所熟悉的名作,它那回肠荡气的伤感色彩与艰涩深奥的小提琴技巧所交织出来的绚烂效果,任何人听后都会心荡神驰不已。”
上面是百度来的曲目介绍,简单几句,点明了这个曲目的欣赏要点:
1、 要能感受到“荡气回肠的伤感色彩”;
2、 欣赏时应该能听清楚“艰涩深奥的小提琴技巧”;
作为烧友用高档音响来试听的要求,则还可以加上几个要点:
3、 不仅能正确反映小提琴应有的乐器音色,还能正确反映出表现不同情绪时琴声音色的变化;
4、 能将伴奏乐队(*)与主奏乐器小提琴中的相互配合表现的合情合理,共同构建完整的情绪氛围。
(*)虽然曲目中包含有大量的其他乐器进行伴奏,但《流浪者之歌》仍属于小提琴独奏曲目。
为了将录音中各方面表现的尽量完善靠谱,本次使用的器材是SSL 2专业声卡+SuperFET超级耳放/前级一体机+AKG K1000耳机。
SSL 2专业声卡在同类型产品中是一个性价比极高的选择,拥有远超其售价的输入(话放/线路)和输出品质。但对于烧友来说,这类产品的最大缺点就是不支持DSD和比192K更高的PCM码率的回放。这次选择这台声卡是为了能给出一个专业音源下系统表现的参考。
奥世影音的SuperFET超级耳放/前级一体机,是一台使用了独家全新技术SuperFET的产品。通过独特的电路设计,和精密的元件选择,这台机器可以在驱动各种类型的耳机中,都表现的游刃有余。整体温润全面和极其细腻的声音表现,可以将曲目中的各部分,包括细节和情感表现的十分清晰到位。
作为参考的目的,这次选择了AKGK1000这只耳机。KK这只耳机,曾经是耳机圈中的王者,可惜多年来一直都没有一套公认能推好它的设备。在后来平板振膜耳机和气动耳机发展起来后,它渐渐地不被大家经常提起。公平而论,我也觉得在新出的这些旗舰平板/气动耳机直接对比下,KK并不能达到全面胜出的表现,但其独特的声场和音色魅力,却仍然足以凭这些在顶级耳机系列中占据一个不可动摇的地位。
KK这只耳机,确实是不可否认的存在低音“量少”的特点,如果不客观面对这个问题,而生硬的要做一套系统将它的声音推的像有罩耳机那样低音澎湃汹涌,基本上都会失去其中音表现力上面的优点。甚至会让聆听者产生这只耳机的声音是很糊的错误结论。实际上KK的中频部分是极度清晰干净的,再加上完全自然的高频延伸,可以在从中低频开始到极高频部分对任何前端系统进行“审判”级别的鉴听。
由于全开放自由场(比开方式耳机更开放的凌空吊装)式的结构设计,AKG K1000的低频量少完全是技术性的事实。但事实上KK的低音并不是完全消失了的那种感觉,KK的低音,“量”虽然少,但“感”却非常好,如果不是一味追求“澎湃”或“轰耳”,KK的低音完全是可以满足99%以上曲目的审美需求的。前段时间,调试唱放时,顺便拿过它来听了一下,在RIAA曲线的加持下,KK爆发出了汹涌澎湃的低频表现。所以对于拼死也要追求KK极致低频的朋友,我倒是建议直接加一个均衡器将低频提升10-20dB,而这是完全符合这只耳机结构特点的处理方式。
其实KK这只耳机的结构,和音箱圈里一些烧友情有独钟的障板全频音箱简直一模一样,甚至应该说连障板都省略了。而障板全频音箱用户所心爱的完美的中频段和极其自然的高频延伸,K1000这只耳机显然是一脉相承式的都完美体现了出来。
好了,言归正传,下面就来逐段分析今天要说的主题曲目穆特演奏版本的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
正如曲名和之前的要点提要,这首曲子显然是要听出足够的“伤感”,同时还需要“荡气回肠”。而曲目开篇的第一个乐句,就奠定了这些感觉的基础。
“3671~~~767176~6 ♯ 56”,这一句(0:00-0:10),如上所说,必须完整表现出悲壮且戏剧性的情绪色彩。整句的感觉应该有表现如天降大祸般的情绪。开头伴奏小提琴第一声部,如从半空中突然出来,冲向上然后往下落下,中间有沉重的低音(这里很怀疑穆特版本是加入了定音鼓帮忙,原谱上是没有鼓声部的)加入直到结尾,整个过程应如半空霹雳最后砸到地上经久不息的感觉。听过很多系统,包括不少音响展上的昂贵系统,最后的低音部分完全不能“落地”,直至乐句结尾处仍处于半漂浮状态,这显然是一种不够完美的状态。
接下来部分(0:10-1:04)犹如主角从地上爬起,对着苍天进行充满悲壮的各种抱怨和控诉,直至筋疲力尽。
从这一段开始就可以注意独奏小提琴的音色是否表现正确。小提琴的基本结构是一个木头箱体上面安装几根弦构成的乐器,靠琴弓和琴弦摩擦产生声音,再由箱体对声音进行共振放大,产生足够的音量同时也加入了丰富的箱体共鸣。
琴弦早期以羊肠弦为主打,后期发展出很多材料的琴弦。听本录音,感觉穆特用的应该还是以羊肠弦为主要材料的琴弦。小提琴的琴弦本身没有什么音量,要最终表现出足够的音量和丰富的音色,木质的共鸣箱体是必须的。所以不论什么琴弦,如果听出来的小提琴声音没有什么粗糙感,琴声音色感觉如果一直是油光水滑的,那可以说在表现音色的真实度这一方面,是完全不合格的(当然这并不妨碍专喜好这一口的听众表示喜爱,甚至有一些所谓“发烧录音”在制作录音时就将琴声润色成这种风格,但今天所说的这张录音显然并没有对琴声做这样的处理,包括EMI、DECCA、PHILIPS等品牌在内的严肃录音公司也都不会在录音中这样处理琴声)。
虽然要听到琴弦和木质箱体共鸣带来的很多泛音和木箱感(尤其是在乐器的中低音区),但良好的琴声显然不应该是刺耳或难听的,琴声中的泛音应该是均衡丰满的,且随着情绪表达的需要随时在按照演奏者的要求变化着的。整体的音色状态应该是优美舒适的,“杀鸡”那样的琴声显然不应该是演奏家也会觉得喜欢的选择(除了个别曲目中特别标注需要将琴声拉出破裂感的除外)。
接下来(1:05-4:40)安静片刻后,主角似乎坐起或跪着在向周围的人或自我倾诉着自己的不幸,这里独奏小提琴的音色变化非常的丰富,时而柔声,时而激昂,中间还有拨弦的加入。
这里有一处地方可以用来检验器材的声音还原和分析能力,在(1:10-1:22),独奏小提琴的这一乐句使用了双音(就是同时演奏出一高一低两个音来)演奏法开始演奏,并在结尾也用了一个长长的双音进行结尾。这头尾两处双音的处理方式,真是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主角悲中带伤的情绪。如果播放器材不能清晰完整地听到这两处双音演奏,对音乐情绪的感受将一定会是大打折扣。当然后面部分还有不少双音演奏的部分,但这里的这部分是伴奏比较弱,独奏琴声比较突出的一处。所以在这里,独奏小提琴的演奏方式必须应该能听的明明白白。后面伴奏和独奏琴声一起发力的部分,独奏琴声是不是双音即使听的不是太清楚,也基本不会对音乐整体的表达和听感产生太多的影响。
这一段里应该能清晰听到的双音演奏部分还有(2:08-2:12)处,不过伴奏的音量比(1:10)处那里要大了一些,所以对器材的挑战也就会更大一点。(3:02-3:04)处有连续4个泛音演奏的音,总谱上看应该是第2、4个音都是上面泛音下面实音的双音,可惜不知是因为觉得演奏难度过大,还是个人对音乐的理解不同,穆特这里都给省略成了只留下上面泛音的处理方式。演奏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在细节处改动谱子的情况非常常见,海菲茨版本的此曲,虽然在这个地方确实按谱面要求同时演奏了上面的泛音和下面的实音(确实好听,超NB的),但在别的地方也有不少处自己改动的地方,如(3:08)那里三个快速连续的音就被他擅自也都改成了双音(可能是他老人家觉得还不够过瘾的原因吧)。
(4:40-6:48)随着倾诉时间的流逝,主角的情绪慢慢安静了下来,琴声的感觉也慢慢转变的更加优美且柔顺,拍子从之前的4/4拍变成2/4拍,为将意境带入后边的活跃氛围做足铺垫。
这一部分,正好特别适合来体会小提琴演奏中的另一个基本技能:揉弦。“揉弦,是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二胡,吉他等弦乐演奏所掌握的最具表现力的演奏技巧之一。在乐句适当的地方加上适当的揉弦,会比没有揉弦的乐句在声音上要生动的多。”揉弦在小提琴演奏中可并不是偶尔才会出现,实际上是演奏家基本是从头到尾一直都在不断做揉弦的动作,大家不妨找一些小提琴演奏的录像来仔细观察一下演奏家的左手是否一直都有在“抖”。所以在这一段大家可以仔细听听,独奏小提琴的琴声是不是在所有(尤其是长音)的部分都有在微微摇晃的感觉,如果在大部分时间都无法感受到这个特点,那器材的真实还原能力应该说是比较拉胯了。
最后一个部分,主角元气满满重新恢复活力,吉普赛人能歌善舞,迎难而上的生活态度被展现的淋漓尽致:“以管弦乐的强奏作为先导,小提琴演奏出十分欢快的旋律,右手的快速拨奏与高音区的滑奏无比欢愉;这一旋律告一段落后,又用小提琴的拨奏开始新的旋律,接着是由十六分音符的断奏所构成的像游丝般的旋律,充满舞蹈气氛;然后以更具技巧性的拨奏再现第四部分的最初部分,逐渐朝气蓬勃地趋于高潮,最后像闪电般结束乐曲。”
因为这段主要是气氛组上线,所以只要气氛到位了,对于普通听众,细节部分即使不需要像之前那样有苛刻的要求也基本能达到表现曲目氛围的目的。不过显然我们的要求应该是更高的,当伴奏部分大动态一起来绝不能乱成一片,各种乐器的响动应该仍然是清晰可辩的,低音部分很强时也不应该产生类似“轰隆轰隆”般的感觉。中音提琴声部,低音提琴声部应该仍能分的清清楚楚,伴奏不管多大的音量也都不应该干扰到独奏小提琴的独立性和清晰度。中后部分独奏小提琴高技巧演奏泛音+实音的双音(7:48-7:56)和实音+拨弦(7:56-8:17) 混杂的部分,(8:18)、(8:24)两处独奏小提琴以双音开始的乐句,如果仍然能听的清晰且好听,这样自然是更加进阶的表现。
SSL2+SuperFET+K1000这套系统在重播这个录音时以非常高的品质的完成了上面提到的所有要点要求。整个曲目情绪的丰富变化都能清晰的表达,整体音色无论在什么状态都能保持优美的状态。由于这个曲目对低音的要求不高,所以只要第一句出来时低声部能够“落地”且质感足够结实,后面也不会遇到低音不够的部分。
SuperFET整机虽然体积不大,但在驱动KK时却毫无吃力感,在使用HD800(单端驱动)听这个曲目时,音量只要开到80(音量最大为127),而换上KK(平衡驱动)时,音量也只要打到90即可。而SuperFET音色的全面和出色的细腻度,加上KK堪称完美的中高频表现,则为重播这个曲目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对于器乐或是交响类曲目的重播,想达到一个基本的水平显然就已经比流行类曲目的要求高了许多。难点是要在保持大量细节的清晰度的同时,还要持续能体现曲目中各种乐器音色的特点和美感。所以经常会听到烧友会把器材分为能听小编制的和能听大编制的器材两种。分析起来大概原因可能是“小编制”器材在表现少数乐器时能有不错的美感,而一旦录音中乐器一多,就会无能为力,无法将大场面全部复原。大体上这种情况的器材,虽然播放少量乐器时美感不错,但音色的真实度其实并不是很可靠,很多情况下是以美代真的处理方式。而所谓“大编制”器材,则对于单一或少数乐器时,在音色的还原方面缺乏美感,但一旦众多乐器一起出现时,反而比较能营造出一种声势浩大的感觉,这种情况下通常都会让人联系到“力大声粗”或“力大声猛”这样的评语。如果“真”“美”“柔”“猛”都由当时所播放的音乐所决定,而非是器材所带进来的明显风格,那这样的器材必定是上乘之作。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演奏家/乐团,对曲目表达的理解,和在细节的处理上都是会有差别的,比如本曲目第一个乐句的处理,穆特版本处理的比较独立,戏剧性也比较强,但其他人的演奏就不一定是这样。试听海菲茨版本的,第一句的独立性就没有那么强,和后面小提琴独奏部分的衔接非常紧密,整体上有一大段一气呵成的感觉。所以建议对此感兴趣的朋友们不妨都去找来听听对比一下。
好了,今天这个曲目就简单分析到这里,如果觉得对这样的内容有兴趣的朋友,请积极回帖。如果友友们有什么推荐的录音想进行分析的,也可以在下面跟帖回复,我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最后,每次会发一个趣味问题进行抢答,所以今天的问题是:哪吒一共有几件法宝?当然是要说出每个法宝的具体名字才行哦。
简单吧,嗯,第一个回答正确的有奖哦(奖品是三朵小红花,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