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月,忙着儿子高考、上学的事情,好久没有上论坛了。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的话题和心得,都想和大家汇报讨论。这次用新的维度讨论一个老话题吧,“振动”。(此文在hifi168发表过) . . 有几句老话,例如“玩音响就是玩供电”、“玩音响就是玩空间”、“玩音响就是玩线材”等等,其实说到底,——“玩音响就是玩振动”!因为供电、空间和线材,都可以归结为广义的“振动”。 . 先从最简明直观的现象着手,物理学有个概念叫“共振”,是指驱动力频率和系统的固有频率相等时,系统的振幅最大。利用相关理论,可以选择合适的脚钉和器材架,可以妥善安置器材。 . 同样的,电磁学有个概念叫“谐振”,是指电路中激励的频率和电路的固有频率相等时,电磁振荡的振幅最大。利用这个原理,可以设计供电专线,或选择各种电源处理器和各种线材。 . 声学有个概念叫“共鸣”,也是指两个物体因为共振而发声的现象。利用相关理论,可以做听音室空间处理,消除驻波。 . 所以最终来说,玩音响就是玩“振动”! .
. 镁声努力想写干货,写其他人没有写过、自己反复试验有效、理论上还能站住脚的东西。一些新潮的玩法,镁声自己还对其机理没有搞懂,就要不断学习钻研,不敢贸然推出,免得误人子弟。 . 镁声的一些玩法和别的专家不一致,请烧友自行判断;如果一些观点影响到其他商家相关商品的销售,也恳请谅解!——镁声也是商家,但一定要做过得了自己耳朵关的产品,不要让烧友买回去才发现原来是坑走了弯路。大家共勉! . 上次说到,电磁学有个概念叫“谐振”,是指电路中激励的频率和电路的固有频率相等时,电磁振荡的振幅最大。利用这个原理,可以设计供电专线,或选择各种电源处理器和各种线材。 . 镁声用过的很多种电源处理器就是利用“谐振”来实现的,最简单的在插座上并联个几毛的250伏的小电容,让供电中的高频成分有一部分走旁路,能让声音起到比较明显变化,但旁路的分流是机动的,会造成声音不安定,多数时候是负面的效果。 . 高端一些的是在供电路径加上电感线圈,通过选择合适的参数,产生谐振,仅仅让50HZ电流通过,其他的频率通过电容走旁路,这就是LC滤波电路。由于经过了仔细的设计和模拟,效果比加电容更加可控,可以让声底变黑,毛刺感大大减少,但某些产品会改变声音的泛音结构,损失鲜活度。 . 前面提到的隔离牛,其实也是利用线圈的电感来抑制几千赫兹以上的高频杂波,但功效比在供电线路中插入线圈要更明显,同时由于线径更粗,对动态的抑制没有“谐振”式电源处理器那么厉害。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体验到供电线路中加入电感线圈的负面影响,因为常用的空气开关(电磁式)内部就有(而且必须有)个小线圈,在火线上多接一个空气开关,声音的“火气”立即会降低,但音乐的动态和鲜活感也大打折扣。 没有线圈的空气开关叫电子式空开,对声音没有滤波和压缩作用,可是由于长期通电发热,使用寿命不长,所以被淘汰了。目前也有商家把库存拿出来卖,由于对比电磁式空开声音好得多,因此价格贵到天价,但商家一般不会告诉大家,这个电子式空开是损耗件,用一段时间就会烧掉。 还有一种空开替代品是熔丝式,外壳和空开完全一样,是一次性的过流保护,烧掉后要换熔丝才能复通。这个是工业品,有很多品牌,熔丝和外壳的搭配有几百甚至几千种组合,声音都不一样。虽然不压缩动态了,但多数粗粝生硬,不耐听。 . 镁声7-8年前玩这个,买了市面几乎所有的熔丝和外壳来搭配,然后又冷冻、认方向、煲练,终于搞出了比较细腻能接受的效果。烧友圈分享了一批,后面研究线材就搁下了。偶尔看到有商家也开始推广这个,不知道有没有考虑熔丝空开的调整诀窍呢?希望看了这个帖子,动手多做点研究,尽量把声音做好。 . 其实还有一种比较好的方案,那就是早期的无线圈断路器,是通过金属片受热弯曲脱扣的方式来实现过流保护的,跳闸后可恢复。但体积大,无法安装在现在电箱内的燕尾槽上,而且购买时要懂货,不要买多次短路过的拆机货,多次短路跳闸后,内部的触点可能已经碳化发黑了,通电就发热,会莫名跳闸,也有安全隐患。 . 实话说,玩电玩好了,对音响效果的提升非常大,但同时坑也很多,容易走偏,又有很多安全隐患。玩电前一定要找身边的电工咨询,最好委托专业人员帮忙施工。长期关注镁声帖子的烧友应该知道镁声曾经多次揭示的一个大坑:对于某些“专家”大力推荐的某某某线搭配某某座,早年镁声和周边的烧友都中过招,无数的调声案例证明,pvc外皮的普通导线是不适合音响用途的,生硬不自然,而某某座的声音过于厚暖,吃掉细节和高频空气感,声音闷闷的,给后面的调声带来很大麻烦。供电是基础,基础打歪了,后面的器材搭配和调整,都是用一个错误纠正另一个错误。 . 似乎跑题了,说回“谐振”吧,镁声近期的研究,发现另一种抑制高频杂波的方法,最妙的是,这种方法抑制的是几十K以上的高频杂波,不会对人耳感受得到的频率产生直接影响,但器材工作时就能大大减少高频噪音和串扰,最终在不改变声音泛音结构的情况下,让声音变得更高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