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chigo

[发烧理念] 数字音频为什么会存在Jitter—这真不是玄学

[复制链接]

7

主题

200

帖子

3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3
注册时间
2013-6-15
发表于 2019-10-29 14:4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白 发表于 2019-10-29 13:56
Jitter明确可以测量,但是和声音(主观听感)如何关联,是一个问题。这就好比模拟领域内失真度和主观听感 ...

一般hifinews和stereophile还有audiosciencereview都会给jitter的频谱分布图的,而且还有不同输入状态下的对比,比如同轴和USB输入时,jitter频谱分布图也会不一样,有的机器同轴口好点,有的是USB口好点。
另外数据与声音的联系,这个我始终觉得,数据就是单独论数据,一旦牵扯到听感,那就太主观了,比方说我可以说A比B的数据好(jitter,thd+n等),但是不能说A就一对比B好听,因为“好听”是个人感受,而测量的数据那是客观事实。
所以说数据的时候,我从不喜欢说听感,说听感的时候也从不去扯数据
技术缺陷 ≠ 调音风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1192

帖子

1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0
注册时间
2011-4-18
发表于 2019-10-29 15: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yinfan 发表于 2019-10-29 13:11
jitter当然是可以测量的,英国hifinews每一期杂志都有好多器材的测试,数字音源里必定有jitter测试,stereo ...

根据stereophile里边的jitter测试关联到听感评价反应,很多音源简直是啪啪打脸,还有很多所谓连接高级时钟后的jitter测试结果并没有实质提升。也许说明jitter的存在是个事实,但这个事实在其他电声学指标面前实在太微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11

主题

10万

帖子

3764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4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发表于 2019-10-29 15: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nsx-r 发表于 2019-10-29 15:07
根据stereophile里边的jitter测试关联到听感评价反应,很多音源简直是啪啪打脸,还有很多所谓连接高级时 ...

不过音响最终是服务于耳朵的,所以当我们耳朵听到一个声音觉得非常好听的时候,要去测一测啊、找和指标关联啊,看看为什么此时好听。如果指标优秀无比,耳朵不觉得好听,那也很无谓啊。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51

帖子

1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1
注册时间
2019-9-19
发表于 2019-10-29 15: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白 发表于 2019-10-29 15:09
不过音响最终是服务于耳朵的,所以当我们耳朵听到一个声音觉得非常好听的时候,要去测一测啊、找和指标关 ...

工程师思维就是能解决一个问题就先解决一个,jitter会影响波形,就先解决掉,你说的数据好看,听感不好,这个含有主观成分的话题,是永远讨论不清楚的。

指标好是从一个可量化的角度去讨论的,这个能讨论出结果。并且专业设备就是把这个作为设计基础。

扯上听感这事就无穷无尽永远讨论不出结果了,因为没法量化么。就像你认为NADAC不好听,但我认为好,你崇尚的所谓韵味派解码,我觉着所谓的韵味派解码都是有问题的残废。但这里面讨论不出来对错。

音响确实是为耳朵服务的,但音响圈子奇怪就奇怪在,没有一个主流价值观下的听音风格做指导。大家的追求五花八门,但有一点,所有人听的唱片,都是在追求极限指标的设备下制作出来的。

总不能点个烤鸭,食客蘸着醋吃然后骂厨子手艺不行吧

点评

圈内有Mastering大师,用自制的胆机设备来做唱片,被奉为大神,这个算极限技术能力吗?  发表于 2019-10-30 08:21
没有主流或压倒审美,五花八门,不是很好嘛。  发表于 2019-10-30 08: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1192

帖子

1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0
注册时间
2011-4-18
发表于 2019-10-29 16: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shuang02321 发表于 2019-10-29 15:49
工程师思维就是能解决一个问题就先解决一个,jitter会影响波形,就先解决掉,你说的数据好看,听感不好, ...

音响之所以好玩也恰恰是因为听觉是很主观的个人行为,而器材的后背又有大量的客观的电声学理论做支撑,二者之间的表面的矛盾以及潜在的关联就是这个趣味点的重要支撑。如果仅仅是电气性能的优劣就决定了器材好与坏,不说别的,那么至少是乏味的。反之,如果仅仅以主观意识为导向,那么我们所有的对比与讨论就会彻底沦为审美观的斗争了。

点评

另外,警请大家小心的是,某些人是想垄断所谓“靓声”的解释权,目的吧,大家自行分析  发表于 2019-10-29 16:56
这世界就这样,你说素质,人家说音乐味,你说音乐味,人家说素质,当音乐味素质都有时,人家有大杀器叫逼格,情怀。。。终极目标不就是装逼吗  发表于 2019-10-29 16: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51

帖子

1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1
注册时间
2019-9-19
发表于 2019-10-30 09:31:19 | 显示全部楼层
shuang02321 发表于 2019-10-29 15:49
工程师思维就是能解决一个问题就先解决一个,jitter会影响波形,就先解决掉,你说的数据好看,听感不好, ...

首先啊,胆机也可以做出高指标。这个跟极限技术能力搭不上关系

其次,谁给他奉为大神的?如果不是国际唱片工业协会,那就不是真大师。我家楼下煎饼摊的大妈也被食客奉为望京煎饼之神,但不值什么钱。就像刘汉盛在HIFI领域号称各种大神,在专业领域就是个小丑。

再其次,没有主流审美,不是不好。我在跟你讨论的问题是,当在谈论有客观数据,能定量分析的问题时,是不是最好就不要引入主观因素了,这让本来一个能谈清楚的事,最后越谈越糊涂。

这就好比,我跟你谈素质,你跟我谈韵味。但素质能用指标说的清楚,你能告诉我什么是韵味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11

主题

10万

帖子

3764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4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发表于 2019-10-30 10:3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9-10-30 10:38 编辑

首先胆机的高指标和晶体管机不在一个数量级的。胆机做到0.1%失真属于非常牛逼的,但这在晶体管世界里是很差的指标。

不过这种大师真的就是发烧圈内推崇的。发烧圈讲的是“玩”、是乐趣,和Pro圈不是一种追求。发烧友也从来不是科研爱好者。

不过还是那句老话,声音最终是服务于耳朵的。如果对某位特定的发烧友(比如我)来说声音不好听,甚至难听,你告诉我它的测试指标是世界最高也没意义。另外某人特定的口味未必真就是一个人的,是有一定代表性的。从个人的真实经验来说,极高的参数指标,还真就往往不好听,听多了我可以辨认出哪种器材是属于那种“指标极高”的——一般呈现一种“蒸馏水声”的特点。我能欣赏其技术优越性,但是感性地说真的不喜欢那种典型的声音。当然系统里是可以有这样器材的,讲搭配,如果全部环节都是这样的器材,我个人受不了,而且我觉得相当部分的发烧友会不接受。

从个人经验来讲,最好听的器材,是指标高的,但不是“极高”。指标高到吓人那种,往往真的不好听,当然可以靠合理搭配使它在系统里成为有价值的一环。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11

主题

10万

帖子

3764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4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发表于 2019-10-30 10:4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9-10-30 10:47 编辑

Audiophile厂家有一个典型做法,是靠耳朵收货,而不是仅仅根据指标决定方案的。谁的耳朵?一是设计师的耳朵,第二不少发烧厂家有一个关系密切的核心用户群,甚至包括了关系较密切的杂志编辑等“专业评测人士”(类似国内的KOL),在产品的研发阶段会请他们帮助靠耳朵判断,决定设计方案。我自己都做过这种事情。所以,确实的一个事实是,在audiophile厂家的产品设计过程中,人耳主观判断,是很重要甚至可以说决定性的一环。

当然以上主要限于模拟环节。数字环节的高下主要是看测试指标的。本帖是讲jitter的,也许我扯远了。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51

帖子

1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1
注册时间
2019-9-19
发表于 2019-10-30 17: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白 发表于 2019-10-30 10:31
首先胆机的高指标和晶体管机不在一个数量级的。胆机做到0.1%失真属于非常牛逼的,但这在晶体管世界里是很差 ...

胆机的失真主要在偶次谐波,这个被证明是人耳喜欢听的谐波失真,这是胆机失真指标做不好的原因。但专业领域会有专门的谐波发生器来增添电子管音效,其实本质也是个dac。

所以你这个结论,就非常吊诡了。你对一张制作精良的唱片品头论足,大谈制作人的制作功力。但你却否认制作人原始制作出来的母带好听。只认可在自己系统里出来的声音。

所以以后论坛的唱片板块,是不是都要备注一下,这张唱片在什么系统搭配下“好听”。

而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制作人要在那么难听的设备下制作唱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247

帖子

1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1
注册时间
2014-8-12
发表于 2019-10-31 17:3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件复制要做哈希检验的,哪怕只是改变了一个字节 哈希值也不一样的。传输过程可能有误码,但是最终的传输结果不会有误码的。但是音频播放跟文件拷贝产生的误码是区别的。什么是jitter百度下就能清楚,

点评

文件复制和数字流能一样吗?文件可以重复校验,可以不同时间  发表于 2019-10-31 18:01
两点去学,《数字逻辑原理》和《数字传输基础》,不然听那些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人会犯晕  发表于 2019-10-31 17: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主题

2422

帖子

5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4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19-11-4 15: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那个SACD发明人不是说了吗。 就算你DAC完美, 0jitter, 但是数码文件中的AD时候的Jitter已经固化。标榜 0 Jitter DAC说是最完美的声音其实没有道理。言下之意是你说好点没关系,拿去骗钱就不对了。

数字流和文件是一回事。 文件读到内存中就是数字流,数字流保存在磁盘中就是文件。 数字流可以有自己的编码,编码可以自带校验。校验都有误码概率,但是控制到千万分之一也不是什么难事。

CD音频流设计不做校验,那是它自己的选择。

大部分应用场景下实时性不是绝对的,在巨大的带宽下,已经存在的数据传输是否实时很模糊。比如视频,带宽保证下,缓存个一两秒后,之后观看体验就是完全连续的,大部分用户认为和实时没有区别。只有少数场景,比如实时电视直播之类的情况下,大带宽才无法弥补实时需求。音频播放明显不属于后面这类。

网络音频流可以加上缓存加校验,大带宽情况下基本不会有错误传输结果。至于本地播放的设计和性能,那是另外一回事。

CD机或者转盘设计费劲,那是因为CD音频流设计本身没有校验。

电脑抓轨没有问题,因为电脑很容易可以重复十次甚至上百次读取一个音轨,每个比特选取概率最大的,基本都可以完美读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8

主题

3655

帖子

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69
注册时间
2008-7-26
发表于 2019-11-4 15:35: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做了个文件实验,只有开头部分信息不同,音乐主题部分完全相同,未告知情况下找不同人听,基本都描述出了一样的听感区别。
感觉没啥必要讨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51

帖子

1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1
注册时间
2019-9-19
发表于 2019-11-4 15:54:56 | 显示全部楼层
kyokyo 发表于 2019-11-4 15:20
前面那个SACD发明人不是说了吗。 就算你DAC完美, 0jitter, 但是数码文件中的AD时候的Jitter已经固化。标榜 ...

我都看迷了,这校验怎么还能控制?像典型的hash校验,这个校验出问题的几率是固定的,是设计这种校验方式时就会出现哈希碰撞这种情况,是算法本身的问题。

而数据流传输过程中,除非发生了断流,否则不会出现误码。请问如何才能控制误码?难道你要发明一种新的传输协议来解决这问题?比如NADAC用的ravena协议?

除此外,采样过程中的jitter,跟传输中的jitter,是两回事,不是说我采样过程中有jitter,然后就放弃减少传输过程中引入的jitter。而且本身各种过采样就是为了对方AD过程中的jitter的,什么叫已经固化?

你这段回复,把数据信息和时间信息混淆成了一个。

数据信息是非容错传输,一个数据块传错了,这个数据就废了。但时间信息是容错传输,允许出现时间信息的偏离。

说0 jitter是完美的声音不对,但0 jitter是最高保真的声音一定没错。因为在唱片制作过程中所有的步骤都在对抗jitter,只为了在最终数字母带的010101的数据里包含的时间信息是最准确,没有引入jitter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主题

2422

帖子

5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4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19-11-4 16:25:06 | 显示全部楼层
shuang02321 发表于 2019-11-4 15:54
我都看迷了,这校验怎么还能控制?像典型的hash校验,这个校验出问题的几率是固定的,是设计这种校验方式 ...

不同的校验hash算法就可以控制。

CD流自己选择的算法烂而已。

现在所有网络流,都有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校验算法。

AD采样jitter误差,会被固话到0101的音频比特流里。因为实际AD采样点的时间是偏移的,是有误差的。记录成0101的44.1采用之后,就认为是均匀的。一个实际不均匀的采样,即使最后用 0 jitter的无时基偏移还原出来,也无法完全还原源信号。

0 jitter是高保真,但是必须 ADDA 都同时做到 才有意义。否则 DA的 jitter水准维持和AD的时候差不多就够用了。单独吹 DA 0 jitter的步骤,SACD创始人认为就是忽悠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主题

2422

帖子

5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4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19-11-4 16:2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多嘴说一句。

44.1 Khz 的 CD 音频流,是同时包含了时间信息和数据信息的。

时间就是固定的 44.1 Khz 频率(是假设的,不是实际的,但是却是作为编码,解码同时采用的理想时间信息)。所以,如果你认为CD 音频流完全没有时间信息,那是错误的。

点评

这句话没毛病,但只是wav文件头的几行字,其余内容全部都是数字编码,用hex软件打开就看到,反过来说,cd没时间信息也行,可以指内容  发表于 2019-11-4 17: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11-23 04:15 , Processed in 0.109082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