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ostlamb 于 2019-7-5 04:04 编辑
三、盗版CD
90年代中期,由于VCD机的普及,盗版VCD、CD碟片开始满街飞。当然,我们都是遵纪守法的好同学,都很尊重知识产权,也非常愿意支持正版,但现实情况是当时一张正版CD的价格是132元,基本上可以说是贵族消费,以我初中生的零花钱水平简直是天文数字,而一张盗版CD的价格基本是10元上下,是那些买不起正版又想大量听音乐的爱好者的必经之路。我想这也不是啥丢人的事,客观情况就是这样。
当时有种说法,盗版CD的音质和正版CD是一样的。理论依据是光盘上刻的数据就是0和1,盗版软件光盘不是一样能用吗,说明数据复制是百分之百无误的。再加上当时大家的器材水平基本都不是很高,听起来也似乎是这么回事。但是站在今天的角度来说,我可以负责地告诉大家,盗版CD和正版CD的音质是有差距的,这个差距有大有小,因为同样是盗版,制作也有好坏之分。只要设备到达一定的素质,这个差别是可以听出来的!大家有兴趣可以去试试看,可以从声音的准确度、纯净度、饱满度去仔细分辨下差异。
然而盗版CD也有它的积极意义,就是以低廉的价格、相对较好的音质普及了大量的曲目。现在我依然可以回想起那时购入的主要曲目:席夫与古尔德的巴赫键盘作品、格鲁米欧的巴赫小无、史塔克的巴赫大无、内田光子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布伦德尔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卡拉扬的贝多芬交响曲(63版)、阿劳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与协奏曲(60年代版)、伯姆的舒伯特第八第九交响曲、鲁宾斯坦的肖邦夜曲、索尔蒂与卡拉扬的布鲁克纳交响曲、卡拉扬的马勒第九交响曲、帕瓦罗蒂的普契尼图兰朵等等。这些是花了初中三年时间(1997-2000)搜集起来的,是当时的心头肉。
这个时期巴赫对我来说还太深,贝多芬的交响曲听得很多,另外布鲁克纳与普契尼的作品深入我心。
贝多芬是启蒙精神的音乐化身,自由、平等、博爱,以及为之赴汤蹈火的决心,这种精神力量对我少年时期人格的形成肯定是有积极影响的。
布鲁克纳的作品一般书上都是从宗教的角度去理解,作为正确答案我想没有什么问题。从我个人角度来说,布鲁克纳的作品总是让我想起冯友兰先生总结的中国哲学的核心命题,即入世与出世。他仿佛在诉说:这个世界给我重重打击,几乎让我无法喘息,但是只要让我生存下来,我一定要励精图治,一定要卷土重来,直到最终的胜利。而这最终的胜利,同样用中国哲学的话来讲,就是“天人合一”。卡拉扬的第八交响曲和朱里尼的第九交响曲是我钟爱的版本,都是88年录制,乐团都是维也纳爱乐。
这世上最好听的男高音咏叹调里,我估计有一半应该是普契尼写的,《冰凉的小手》《奇妙的和谐》《星光灿烂》《今夜无人入睡》……满满的荷尔蒙,听多了有点腻,但是只要在合适的时候响起,那一定是最具诱惑性的声音。
2000年初中毕业的那个夏天,有位良师益友递给我一张罗大佑的CD。这位朋友这么告诉我,罗大佑就是流行音乐里巴赫这样的人物。当时觉得自己听古典有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对流行音乐有点瞧不上眼,直到打开了罗大佑的歌词本: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都曾经这么说,现在看看我们的青年他们在讲什么——这是稍微有点人文觉悟的人都能想得到的,再看下面一句:但是要想想到底你要他们怎么做?这句话如同晴天霹雳击中了我的脑袋。我们经常听到老人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年轻人没有文化传承,没有社会责任感,但是回过头想想这些是谁造成的,谁能够提出建设性的方案来改变?就因为这一句歌词,我立刻成了罗大佑的信徒,从此一张一张买齐他的专辑,打开歌词本犹如圣经仔细研读。
后来可以预见的是一系列的名单:崔健、黑豹、唐朝、魔岩三杰、郑钧、许巍、高晓松、超载、鲍家街43号……特别提一句,许巍治愈系的前两张专辑陪伴了我压力最大的高三那一年。以致于高考填志愿前我决定考得好去北京,考得不好去西安。结果去了西安,呵呵呵……
那时候国外的摇滚乐听得还很少,同桌二次元宅男给我递过一张X-Japan的专辑。听披头士还是因为村上春树,那时候高中生有点文艺的都看《挪威的森林》,我没看,连《三重门》都没看。还有滚石和平克弗洛伊德。
我有幸见证了流行音乐天才周杰伦的横空出世,犹如给当时的乐坛注入了一针兴奋剂。他出第一张专辑的时候少部分人已经开始关注,出第二张专辑《范特西》之后彻底火了,学校里每个学生都在唱周杰伦。周杰伦最大的意义是把各种美国曲风带入华语流行界,从而让华语流行乐有了更大的可能性。我认为华语乐坛至今为止还没有再出现一个可以与周杰伦相提并论的人物。
其他的像孙燕姿、S.H.E以及后来解散的4 in love,这些青春偶像也都火过一阵。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孟庭苇。
不要笑,谁都有过青春期。
展示的CD确保都是盗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