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9-5-3 17:25 编辑
这里专门提一下很多烧友关于时钟存在的一个认识误区——只关注时钟的频率精度,即时钟实际输出的频点跟理想频点之间有多大的偏差,一般其单位为PPM(百万分之一),有一些高精度时钟源的精度数量级能达到PPB(十亿分之一)。然而,音频时钟的频率精度跟主观听感关联性实质很小。
时钟的频率精度和其频率的长期稳定性能有很强的关联性,但是音乐信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简单有序信号,音频时钟的长期稳定性对于音乐信号的录制和回放并没有决定性的意义。一般来说,小于50PPM的频率精度就足够满足HiFi级的数字音频应用了。换言之,在音频时钟上单纯追求高频率精度,可能连事倍功半都算不上。艾诗的王工曾打过这么一个比方我一直记着:一首曲子长度是8分30秒,但把它非常非常精确地播放在这个时间并不能保证音质是最好的,而可能一部器材播放它比8分30秒多放了0.01秒但是音质却极好。长期稳定性极好的时钟,最适合的用途是天文台计时,而非Hi-Fi音频重放。
音频时钟的最关键性能是其频率的短期稳定性能(短稳),可通过测低频相位噪音在频域上表现,也可以通过测RMS jitter(均方根抖动)和短时间内的阿伦方差(有时也称短稳)在时域上表现。
相位噪音、抖动和短稳是对于时钟频率短期稳定性能的不同角度表达方式。
时钟的频率短期稳定性好不好,通俗地说就是其频谱纯净度高不高。因为假如除了音频时钟信号本身以外,还存在其他的杂散噪音成分,DAC电路输出的模拟音频信号也会有偏差,特别是产生相位失真,音乐信号的微动态细节、声场、结像力等都会劣化。
发烧友喜欢归结为“数码味”或“数码声”的东西——具体可能表现为声音的颗粒感、表情平淡、毛躁感、不耐听的“火气”、结像模糊肥大、声场散乱等——其实大多可以“归功于”这些杂散的噪音成分,及其具体的分布模式(所谓的Jitter Pattern)。
很多原子钟长期稳定性能很好(天文台一般用原子钟),但短期稳定性一般甚至不好,因此不要迷信原子钟,在用于数码音频回放时,原子钟并不等于顶级时钟,性能并不如优质的OCXO(恒温晶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