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513|回复: 17

[耳机] 近期总结--耳机D7200 DT1990 K812 T1 T5Pv2 HEKv2 SR009 耳放欧博L5 L25 一体机QV

[复制链接]

104

主题

1835

帖子

2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8
注册时间
2016-2-15
发表于 2017-5-27 09:4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gebegebe 于 2017-5-27 10:08 编辑

D7200

试听系统:一体机谷津QV,数字输出有PC/IPAD/AK240,USB线有天乐UM3、线世界紫光、古河GT2PRO ,电源线有线世界银电7代、天乐PT-C、古河Astoria、纳米金308、Tiglon MS12a等

第一印象(不靠谱):有点像大号MM400,分离度好,味道清甜,高频清脆

反复聆听之后,对D7200单独的印象,三频整体概括为低频浓、中频凝、高频少。可以肯定的说,D7200散发着日系木碗的独特魅力,虽然我也只有过W1000 W1000X W5000这些木碗,木碗经验不是很丰富,但我能感受到木碗+日系调音的一些个性在D7200里面,只是D7200没有铁三角那么“个性”。

D7200特点之一是背景黑,我认为是信息结象的比较凝聚,导致声音相对比较“简单”,会“留”出一些空间导致背景黑,也就是“有无"的边界感会比较强,没有的频段就像是真空,而有的频段会信息量比较大密度大更加真实。

D7200的中频和高频,有凝聚薄化狭窄的趋向,压缩频段,可以使密度加大,声线更细,同时显得分离度比较好。很多日系耳机都喜欢“薄”声。D7200的低频比较浓厚,有着比较丰富的量感,下潜不是很深,有些浅尝辄止,不少人形容为“散”,但我觉得这么形容并不准确,我觉得是比较轻浮。

D7200的中频某段会比较凸出,有较多的信息压缩集中在这区间,在这个频段区间的声音会比较“准确清晰”,结像比较精准凝聚,但比较窄,会觉得把中频下段和中频上段一起挤进了中频中段。中高频叮咚叮咚的清脆感也主要来自这个区间。D7200的高频特别是极高频信息比较少,显得略空无寂寥。

D7200有轻微顺滑的打磨感,这是日系木碗的特色之一,听上去顺耳耐听好听,但会丧失一些真实感和严肃感,这种轻浮油滑是不真实的,但不影响本身解析与信息量的表达。

与其他耳机的对比:

K812低频比D7200薄,整体声音更加清亮干脆,高频有加强。K812因为是开放式加上声底比较轻灵,显得更加无拘无束些,中频更加舒展,高频也会更加嘈杂。D7200会显得高频信息少,低频多。

T5P二代虽然是封闭式,但低频比D7200少很多,所以缺少D7200那种封闭式特色的低频残响,T5P二代偏重中高频的清晰度和细节,明显比D7200明亮通透干净。D7200的低频氛围感要远胜T5P二代。

FOCAL的ELEAR是中频厚磁的饱满型,和偏精致纤薄的D7200在结象的厚度上有不小差别,但共同点之一是都有点加“顺滑”的打磨感。D7200偏高中低的三段式,ELEAR则偏居中的厚重式,ELEAR的细节处更粗糙些,没那么精致。

和铁三角WKX相比,D7200在整体还原性上还是高出不少的,主要体现在低频的厚度与控制,整体的密度与信息量。WKX整体显得很薄,人声也加突出富有感情色彩,高频更加活泼。

铁三角A2000Z有着非常华丽的高频,但整体声线很纤薄,但凝聚性和密度很高。D7200要比A2000Z厚实温暖。

和HD800/T1这些偏严肃的耳机比,D7200比较轻柔,没有威严感,不够直白,或者说染色更加“悦耳”。在大局上的信息量上也有差距,D7200会显得比较简单。


我觉得D7200是非常成功的木碗,比“诡异”的铁三角要中正的多,但还保留了一些“女毒”的特色(D7200女声结象虽然有点缩但尾音的润滑还是有种化妆装嫩的感觉),整体是日系“肤白貌美”的女性阴性风格,低频虽然量感不少但质感不是很好,Z1R的低频也多,但下潜和控制力都好于D7200。但我个人是不太喜欢HD800 T1 Z1R这些素质高一些但有点“刻板”的耳机,我更喜欢K812、ELEAR和D7200这几个有点个性的耳机。

另外确佳提供的平衡线我觉得吃信息比较多,偏中高频,感觉不是很搭,只是简单听了听就不听了。

因为铁三角现在也开始走素质流了,所以我很担心铁三角的新木碗,D7200的竞争力我觉得很强,虽然我没听过W3000anv W2002但猜测素质不会超过D7200。铁三角如果不走音染走素质的话,真有点担心。


-----------------

T5p二代

听过的耳机很多,但类似T5P二代声音的耳机我没有遇到过(除了同系列的AKT1P),可能是拜亚的单元、耳罩、腔体、线材等共同缔造的结果——这是一幅非常精细的小画卷,其精细感并不像德国耳机,像是日本耳机。

封闭式腔体通常要比开放式腔体显得要“暖”一点,可能是发射残响增强了能量感,关于T5P二代和AKT1P的差别其实就比较简单,T5P二代因为封闭式带来更多的低频和温度,所以声音要比AKT1P正常点。

T5P二代的单元素质是很高的,和T1二代的单元应该是平级的,但T5P二代单元的均衡度要差一些,中高频的能量感更强,当然如果把T1二代的单元装进封闭式的腔体,其低频的混响可能就过多了会相当干扰中高频的清澈度。T5P二代的原线的清晰度要稍好于T1二代原线,T1二代原线会稍增加中低频的浑浊度。

T1二代是半开放式,其结像要比T5P二代稍粗犷一些,相对也会冷一点,理论上开放式耳机要比封闭式耳机残响多一点,但T1二代并没有比T5P二代松弛,可能是阻抗的差异导致。T5P二代的音染显得稍微多一点,中高频更细致温暖,如果录音是偏连续的,那么会油滑一些,如果录音偏干脆的,其中高频的击打感也会更加突出。


另一些封闭式耳机相比,

铁三角A2000Z的单元素质并没有T5P二代好,解析度和控制力都要差一些,A2000Z的三频均衡度比较差,中频很薄,但因此高频的信息量与低频的量感有所增强,而且A2000Z在高频有明显的音染。

拜亚DT1770pro的单元素质也没有T5P二代好,其细腻度明显弱于T5P二代,其三频均衡度偏中频,低频和高频有明显的拘束压迫感,中频则比较厚实,整体音染少。


-----------------

DT1990pro K812pro T1


系统变化,经验丰富,更长时间的聆听、对比、思考,修正补充之前的一些听感。
我的听感以分享为主,不一定就是对的,从不强求别人认同,我自己也经常会否定我之前的一些观点(而且出于面子、懒惰等原因,并不是所有的新观点都会更新的)。

单纯的讨论耳机而不考虑系统/电,肯定是不全面的,但好在耳机存在“个性化”的失真,也就是系统再怎么变,还是存在一些可区别性的特点,而且相对SR009/HEKv2,标题三者的个性化程度也更高一些,对系统其他部分的敏感性也低一些。这种个性化部分是由单元造成的,还有部分是耳罩、腔体设计、耳机线等造成的,总之,它成为了一个整体--耳机。

同一型号的耳机也会存在轻微的差异,一是品控(改版)问题,二是煲机时间长短,就我听过的数个T1其一致性还是很高的,DT1990头版和后面几个略有差别,但更多的原因可能还是系统搭配,所以本文以最后听到的为准。

我个人特别喜欢对比(AB),甚至有点过于疯狂,而且发现人耳主观对比其实有很多弊端(听觉系统的不稳定性和适应性)。此文之后我不会再对比这三个耳机,也算终评。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43434&extra=page%3D2
这是之前的耳机总结帖,那时解码耳放相对较差,线和电都比较差。但我系统变了又变,各种条件下的对比,发现在个性化听感对比上的变化其实不大,

K812---轻松典雅、高频灵气精细、低频松垮轻浮、中频略糊顺滑
T1---扎实沉稳、中频清晰、低频干净、高频利落

这么描述好像没问题?其实问题很大。描述的太不具体了,就好比说一个人是美女,但没说怎么个美法。


先引用一段耳机大家坛IDazm1985  的发言,原帖地址http://www.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89262&page=4#lastpost 62楼

-----quote-----
可能我是用800s聽的緣故。個人認為純素質排名HD800=T1>K812>>>>>>>UE12    這三隻耳機我有它們的升級版800s和T1G2

用Duet3直推HD800s音量要開到-27db(0db最大音量)才能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反之作為600歐的T1G2開到-30db就有了。小-中小音量下HD800s存在感確實薄弱。很多時候必須提高音量。
K812聽別的都超好。四重奏、爵士、人聲近似無敵。但聽大編制交響時聲音是一小團一小團的沖過來的,難以分清單一樂器特徵。銅管樂器的型態也略沾黏。所以我認為K812算不上雜食。
T1G2對爵士樂四重奏等和HD800s表現同等水準,密度方面T1G2佔優,但T1G2的高頻不如HD800s,主要原因是T1G2把小提琴表現成銅製的了。銅管樂器表現個人認為過於暴力。高頻細節貌似比800s略少點兒。人聲方面T1G2更有磁性。800s則走真實路線。但大編制T1G2的聲音都擠在一起,聲場大小比800s小一大圈,有些1954年富特文格勒貝9的錄音感覺。HD800s則更接近現場。

-----unquote-----

这个是不是看上去就对比的更具体了?

再节选自耳机大家坛IDbluesky76 的一段对比,原帖地址http://www.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73519&highlight=HD800%2BT1

------quote-----

K812一开声,就被其线条感吓到了,定位监听是很有道理的。随着慢慢聆听,发现K812是一个很矛盾的存在。监听的声底,偏亮的高频但却有一份华美。良好的揭示力,但中频却有一层蒙纱感、很有意思。看来是要做做对比了。选谁呢?当然是难兄难弟的T1来对比室内乐,另外加一只同样有份华丽声底的耳机 STAX 009来对比。选取了巴洛克时期的一些曲目,比如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科雷利的小提琴奏鸣曲,因为都有羽管键琴。


T1和812的对比  那就是风格的对比了。

三频分布:812中频没有T1饱满,高频比T1亮一些。低频上两只耳机都很依赖耳放。笔者这里,T1的低频下潜和质都是好过812,显得T1更有重量感。

透明度和质感:812得益于偏亮少许的高频和较薄的中频,透明度比T1要好。812得益于线条感更细,质感比T1来得要强烈。不过T1的中频密度比812要好,所以质感上笔者觉得两付耳机平分秋色。

瞬态和动态:瞬态上812好于T1。T1的钢琴有着一份沉稳,812更有力度。动态,T1好于812。回放交响,T1回放的最强奏好于812。但812已经不是软绵的AKG 7系了,回放大编制,是完全可以的。而且在大编制所需要的声场和定位上,812还优于T1,这个下面还会细说。

声场:这两的区别很大。T1有更好的纵深感。而且T1有一种一层一层的交织感。812得益于有更宽的声场,器乐的铺开更分明。至于声场的高度,也是依赖耳放的推动。笔者这里,这两区别不是太大,都没有HD800的高度好。但这里多说一句,推开的T1左右两边声音的延伸比HD800要好。不过这也是因为HD800本身的横向声场已经做得很大。耳放推开HD800,左右能延伸出去一些,笔者就觉得这个耳放已经把800驱动得很不错了。

结像形体感和定位:形体感 T1优于812,得益于T1单元斜置和中频密度。结像定位,812比T1更分明。

微动态和细节纹理:这和上面的质感有关联,笔者看来,这两付耳机都没有特别优秀的微动态和纹理。
------unquote-----

这篇对比和我的听感略有出入,但也基本相同,关键是这种更具体的描述,显然比“扎实沉稳、中频清晰、低频干净、高频利落”这种笼统的描述详细的多。

所以,我必须补充更详细的听感。

K812聽別的都超好。四重奏、爵士、人聲近似無敵。
发现K812是一个很矛盾的存在。监听的声底,偏亮的高频但却有一份华美。

K812在高频部分,是有明显的突出部分,就是类似“丝丝”的这种高频泛音,很清晰会比较容易分辨出来,在表现金属打击乐时显得有股灵气,人声弦乐的时候则带有清甜感,在表现钢琴、管乐的时候音色会比较晶莹耀眼。所以K812其实也不是多么的监听,还是很AKG的。

但(k812)聽大編制交響時聲音是一小團一小團的沖過來的,難以分清單一樂器特徵。銅管樂器的型態也略沾黏。
(k812)良好的揭示力,但中频却有一层蒙纱感

K812的中低频结象,就远没有高频精细了,相比T1,K812的中低频结象膨大松散有点糊,密度较差显得底盘轻飘,不仅如此,其实会比较容易的发现K812的中低频和高频是存在一个断层的,丢失了一些信息。
对此我有一个假设,假设K812的中低频其实是被调音调糊的,目的是增加中低频的宽松度,如果是全频高密度,那么K812的就会因【信息量】不足而干薄,中频也会丢失原本的奶油顺滑感,可能会类似T5P那样。也就是说,如果信息量得不到增加,单纯的压缩结象来增加密度,虽然可以增加清晰度,但也会造成空洞干薄等负面作用。而且K812的高频可能也是一种拔高,在狭窄频段的信息量提升了,但导致了与该狭窄频段周围频段的信息断层(但也有可能是遮蔽效应)。


密度方面T1G2佔優
T1的中频密度比812要好,T1更有重量感。

T1的密度是公认的,但不仅仅是密度,还有厚度,密度与厚度的结合才会出现重量感。密度是信息的压缩,厚度是信息的量感。

人聲方面T1G2更有磁性,但T1G2的高頻不如HD800s,主要原因是T1G2把小提琴表現成銅製的了。


T1的磁性是比较明显的个性标志,类似的磁性我也在ELEAR上听到过。磁性来自哪里呢?我认为来自800HZ左右的高信息量,这个频段是带“磁”味的。而T1与ELEAR的区别在于,T1的结象颗粒感更小,比ELEAR精细,直观感受就是分辨率更高。但是,和K812相比,T1又显得粗一些,虽然穿透力和凝滞感更强烈,结象更清晰饱满,但声音略显紧绷压抑,其实也是低频和高频收缩的表现,会显得金属味略重。

但T1G2的高頻不如HD800s
T1的低频下潜和质都是好过812


T1和K812的低频,其实是矮子碰瘸子,T1的低频是收缩的,快紧的,所以显得干净些。K812则是松垮的,信息不足的。当然,这也是我在HEKv2的参考下得出的结论,相比之下,HEKv2的低频就要舒展,深沉,饱满,原因就是因为低频的信息更足,T1的低频就要显得往上走,沉不下去。T1的高频并不高,更多的是中频上段的穿透力、击打感,会显得偏硬,泛音相对是比较少的,这样倒也显得比较干净利落,虽然T1的高频也有一段凸起,但频率偏低,缺少灵气,有点像某些动铁耳塞。总而言之,相比T1比较饱满的中频,其低频和高频的信息量是不够的。


在补充完详细的听感后,是不是就好多了?

但其实有更严重的问题。

半年过去了,系统改了又改,二者的对比貌似和半年的评价类似?这篇文章是不是白写了?

其实这才是本文的核心——我对比的是二者的“个性化”失真,描述的是他们“错误的”而不是“正确的”。

所谓的K812的亮点,灵气的高频,其实是高频局部突出的失真,顺滑的中频也是因为信息不够的糊化处理,所谓宽松的低频就是密度跟不上垮掉了。
而T1的高密度,也是它的缺点,和HEKv2相比,明显偏绷紧,不够自然,声音发愣,颗粒感粗,而HEKv2就要更细腻灵活。干净的低频其实是低频信息的抹杀,磁性的中音正是因为低音往中频挤的一种音色失真,高频就更不用说了。正是因为声音都往中频挤,所以中频清晰啊,1-3Khz对声音的清晰度影响最大,这个频段被挤压突出,能不“清晰“”吗?

也就是说,T1和K812错的各有各的“个性”,关于他们正确的东西,其实没有对比。

所以,你的听感、我的听感、azm1985的听感、bluesky76的听感才会一样,因为错的一样。


我是不是忘了什么?没错,DT1990pro哪去了?该它出场了。

实际上,我认为DT1990的"错误”比T1、K812要少,它最大的错误,就是它还不够“对”。

什么才是对呢?

你看我老是用HEKv2做参考,是不是HEKv2就对呢?

还是我最贵的耳机SR009更对呢?

或者几十万的HE1、香格里拉?

其实我们每天都在聆听这个世界最牛逼的"HIFI系统"----大自然。这个才是最正确的,而且不要钱,多好。


既然大自然这位“老师”就在这里了,那么向它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了。我自己就经常闭眼去仔细听各种现实的场景,感受,判断,思考,记忆。




当然,现代科学可以更好的从理论上来分析人耳的对声音感知的原理。

---------以下来源百度搜索,具体作者不详----------

人们常说的听声辨位就是人们在听到声音以后,能辨别出声音是从哪个方向传播过来的,而声音在不同环境下传播的又不一样,这就是人耳对声音方向感的作用。


    声源方位感,是听觉器官对声音的音高、音强、音色、音长感觉之外的又一个感觉要素,它涉及到复杂的生理学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同时,声源方位感也是立体声技术的理论依据。
一、时间差、相位差与声级差、音色差
    双耳效应借以定位的原理是时间差、相位差、声级差、声色差。
(一)时间差和相位差
    时间差主要是指声音刚到双耳瞬间的先后差异。声波在常温下传播的速度为344m/s,当声源偏离听音人正前方中轴线时,耳A与耳B同声源之间的距离有差别,从而出现声音到达耳A与耳B之间的时间差。


    时间差作为声源定位机理,对正面和两侧的声源定位准确性较高,对来自后面的声源定位则误差较大。其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因为声音来自背侧,会因为左耳或右耳产生耳壳遮蔽效应,使得声音因衍射而时差有变化。
    因为人耳对声音有适应性,当声音到达基底膜的刹那间,毛细胞表现兴奋而灵敏。当声音持续刺激,毛细胞的反应相对地迟钝。因此突发声和瞬态声的声源定位准确性较高。
    一个迅速流动的声源,会吸引听觉的注意。因此,方位不断变化的声音,人耳对其方位辨认的误差较小。这就是近代立体声节目出现声移位的原因。
    一个连续的声音,虽然到达双耳也存在时间差,但是因为达到同一只耳朵的后续声掩盖了前面的声音,使时间差变得不明显。
    高频声与低频声传播速度是一致的,所以时间差同声源的频率无关。但相位差同声源的频率有关。当一个声音到达双耳,在两耳之间出现时间差的同时,亦必然出现相位差。在一定的频率范围内,相位差是声源方位感的信息之一。
    相位差定位机理在频率较低时效果较明显。例如,在常温中20Hz声音的波长是17m,200Hz为1.7m,时间差所形成的相位差人耳能够感觉出。而在声源处于高频区时,例如10kHz的波长85px,20kHz是42.5px,时间差所造成的相位差甚至超过360°,等于开始另一个波长。这时的相位差作为定位信息已无任何作用,因为已无法分辨出相位属于滞后或超前。因而高频声属于“混乱的相位差”信息。


(二)声级差和音色差
    声级差指声波到达两耳出现不同的声强。形成声级差的主要原因是遮蔽效应。前进中的声波如遇到几何尺寸等于或大于声波长的障碍物,会发生遮蔽效应。其原理是:高频声在传播遇到障碍物时,因无法越过障碍物,在障碍物后面形成声阴影区;低频声波长大于障碍物而在障碍物后面形成声衍射区。对声级差起重要作用的是高频声,因为高频声波不能绕过听者头部,所以处于声阴影区的那只耳朵比能够听到直达声的那只耳朵,声强级产生差异。频率愈高,声源偏离正面中轴线愈大,声级差就愈明里。
    从衍射效应的角度看,低频声当然也会形成声级差。但是由于头部直径为500px左右,低频声发生衍射时,多走的路程有限,因衍射而损失的能量很小,因而偏离中轴线的低频声,到达两耳的声级差几近于零,对声源定位作用不明显。
    遮蔽效应对音级差产生作用的同时,亦必然对音色差发生作用。我们知道,构成音色的主要成分是基础音及其上方各次谐波的分量。举例说,一个基频为200Hz,入射角为45°的复合波点声源,那么,它的基础音和低次谐波遇到头部障碍后产生衍射效应,其高次谐波则被头部遮蔽而出现高频声阴影区。这时,到达一侧耳朵的声音为直达声(原音色),到达另一侧耳朵的声音因为高频损失而使音色发生变化。大脑皮质根据两耳的音色差来辨认声源方位。由此可见,音色差是高频信号声级差的另一种反映。
    应该指出,音色差的形成主要是那些基频在60Hz以上的复合音声源。因为60Hz以下的声音高次谐波波长较大,遇到头部尺寸(直径约500px)的障碍并不产生遮蔽效应。例如基频为30Hz的声音,其16次谐波为480Hz,波长为0.716m,波长比头部直径大许多,双耳之间不会形成明显的音色差,其17、18、19次谐波,强度很弱,对音色构成意义不大。因此,60Hz以下的声音比中频、高频声的声源方位感准确率要低。


    从强度差和音色差对双耳效应作用中,可以推想,纯音比复合音难以定位,原因在于纯音是正弦波(单个波),不能构造音色差。

(三)声源深度感
    声源深度感是听音人与声源之间的距离,所以声源深度感又称声源距离定位。
    声源深度感常常同某个数字模式相联系。当我们听到一个声音时,我们除了感觉到这个声音发生的大致方位外,还会感觉到这个声音发生的大致距离。若要精确地感觉到声源的深度,则要熟悉声场环境,熟悉声源音色,或者直接借助视觉去测量声源与自己的距离。由此说明,声源深度感是后天形成的,可训练的。


    深度定位主要通过声波衰减的程度来判定。声波在辐射过程中,能量随传播的距离而损耗,首先是高次谐波中振幅较小的先衰减,形成音色变化。人耳听到声信号后,同大脑储存的声信号作比较,从而判断这个声信号声源的深度。
    深度感的另一途径是声源比较法。当有数个不同距离的声源(阵声源)存在时,人耳可通过靠近的点声源来推测出其它声源的深度。多个不同距离和入射角的点声源所形成的阵声源,使听觉产生声音的宽度感和包围感。再重复一句话:声源深度感通常同视觉并联,靠视觉形成经验,靠视觉帮助精确定位。


(四)时间差和声级差的组合
    双耳效应所产生的各种差别,对声源方位感都可以单独发生作用。在它们相互结合时,则产生综合作用。如果它们的作用相反(正常情况下极少发生),那未就相互抵消。近代立体声技术的实践证明,时间差和声级差的组合,对声源方位感效果十分明显。实验证明,在一定条件下,1ms时间差相当于5?12dB的声级差,其关系可互换。
    在一个混响时间超过正常声学要求的大厅里,声源的反射声、混响声级**超过其直达声。这时,人耳对声源的第一波阵面的刺激最为敏感,如果反射声和混响对于直达声延时40?60ms,人耳尚可能把握声源方位。如果延时超过这个范围,人耳无法分辨原发声到达双耳的时间差和声级差,就会产生分离的方向感,或混乱的方向感。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回声很重的大厅里,人们常常不容易把握声源方位,需要用眼睛定位的缘故。


二、声源方位感机理
    古典心理声学认为,人对声源感觉主要依靠双耳听音差别,称为双耳效应。如同双眼观察景物产生透视感、立体感一样,通过双耳对声音强弱差别的感觉,可以判断声音来向、产生立体声感。直到现代,双耳效应仍是声源方位感的主要理论根据。但近年来,专家发现单耳丧失听力的人,仍有声源方位判断能力,于是提出了耳壳效应这个新理论,使声源方位感理论更趋完善。
    声源方位感的机理十分复杂。双耳效应的原理认为:由于双耳位置在头部两则,假如声源处于人的正前方的中轴线,则声音到达双耳的时间、声强级和相位是一样的;假如声源偏离听音人正前方的中轴线,则声音到达两耳的距离不等,因此,声音到达两耳会出现时间差和相位差。同时,因为一侧耳朵出现遮蔽效应因而两耳之间出现声级差、音色差。
    声源方位感是先天就具备的生理功能,然而声源方位的宽度、深度及一切与数字相关的感觉,则与一个人后天的经验有关。


三、耳壳效应
    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人发现单耳失聪者,仍有辨认声源方位的能力,并提出过耳壳效应的设想,但不为人们所重视。直到本世纪六十年代,当立体声技术得到长足发展之后,人们认识到双耳效应对某些声源方位感觉难以解释,于是耳壳效应才得以被人重新认识。
    当我们还提时代,都可能做过一些有趣的试验,比如把耳朵往外拉成兜风耳,这时我们感觉到外界的声音突然变大变清楚了;如果把耳朵向后按到贴住头骨,又会发现声音减弱了。如前所述,耳壳有反射并聚集声音的功能。同时由于耳壳凹凸不平,因此,耳壳不同的部位所产生的反射声,比直达声稍迟进入耳鼓,形成比直达声极短延时量的重复声,重复声比直达声的延时量因入射角不同而异。
    耳壳效应对判断来自听音人背后的声音也有效。当一个声音来自背后时,耳壳将阻挡了这个声音的高频泛音,这样,同前方的声源相比,出现了明显的音色差;同时,由于耳壳的遮蔽作用,来自背后的声音将不产生重装音。大脑听觉区将这些信息同以往掌握的信号相比较,从而得出声源出自背后定。


四、单耳效应
    单耳效应是指双耳效应原理范围内的单耳聆听定位功能。毫无疑义,一个双耳听力正常人主要以双耳聆听来辨认声源方位。然而一个有趣的事实告诉我们,人们不是平均使用双耳去聆听音响,而侧重地使用一边耳朵。
    例如,当一个点声源,出现在听音人左侧偏离中轴线35°的近处时,听音人听到声音并同时测出声源的大致方向;倘若听音人被该声源的音响所吸引,那么便会将头转向左方35°使自己的中轴线对准声源,以便用双耳(同时使用双眼)来辨认声源的准确位置;假如声源仍未准确测出而吸引力进一步加强时,听者会将头部向右转动用左耳向着声源方向,并向声源靠拢,直至找到声源准确位置为止。这个过程,亦即判断→校正→寻的三步曲,反映出听觉定位全身协调机制,同时说明单耳聆听在定位中的重要意义。


五、骨导定位机理
    双耳效应、单耳效应和耳壳效应的原理,给听觉定位提供了主要依据,似乎听觉器官的声源方位感机理已经得到全面的解答。然而细细一想,发现听觉定位机理中的一些细节,仍未得到完全合理的解释。例如来自听音人背后的声源,人耳是如何辨认出来的。按照双耳效应和耳壳效应原理,来自背后声音的辨认,主要是根据耳壳遮蔽效应,形成了背后声音与正面声音的音色差,而这种音色差的感觉出自大脑听觉对以往的经验对比。试验证明,三个月的婴儿就能够判断出来自背后的声音,同样地,一个成年人可以判断出一个来自背后而从未听到过的音响。由此可见,人耳背后声源的定位不能仅仅归结为音色差。
    专家们认为,必定还有一种听觉功能,来辅助人耳判断来自背后声源方位。这功能就是骨导定位机理。

    关于骨导定位的可能性,历来颇有争议,争议的焦点不是颅骨能否传导声波,而是外界声波有多大比重由气导转化为骨传。有学者认为,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从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时,在两种媒质的分界上会发生反射和入射,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可算出声波在颅骨的入射和反射的声强。经计算,反射波的声强级达99.89%dB,入射波仅为0.00003%dB,这表明外界声能量几乎全部被反射掉了,因此认定,骨导定位功能实际上不存在。


    笔者认为,关键问题是存在不存在入射波,如果承认入射波的存在,那么能量比重即使极微量,在临界限度以上,人耳就能感觉得到。
    耳蜗基底膜上的毛细胞既然能够感觉到位移为1/10埃(1埃相当于氮原子的直径)的振动,那么,人耳可以感觉到由骨导传入的微量声信息。
    我们知道,耳朵处于头颅两侧约114.999****99999px的深处,此处与头颅外表各部位距离不等,头颅外表正对声源的部位进入耳蜗的声波之间形成骨导时间差,同时两耳之间亦存在骨导时间差。声波在颅骨的传播速度为3013m/s,气导速度为344m/s,头颅外表各部位与耳朵的距离约4.6~385px,为此,骨导直达声与气导直达声之间存在时间差,大脑听觉区根据骨导时间差及骨导与气导之间的时间差,迅速判断出声源方位。


    从理论上说,骨导的定位功能是全方位的,因此,骨导定位机理对来自正面、侧面、背面和头顶上面的声波都有作用。不过骨导定位功能又是辅助性的、次要的,是对双耳效应和单耳效应、耳壳效应的补充。


----------------------


QV:透明度非常高。虽然说过很多次了,但其“隐身“”的特性可以很好的表达系统其他部分(耳机、耳放、线材等等)的特性

HEKv2、SR009:高于T1/K812/DT1990的电敏感性,HEKv2的敏感性略低于009,但“无味”的程度还高于009。

“透明”、“敏感”不能简单的=好,但大的方向是对的。另外一个推论就是,HEKv2、SR009要比T1/K812/DT1990难搞的多。


----------------------

欧博Linear5 & Linear25

之前分享过一些听感,链接如下,主要是关于L5的,但那时主要还是实践为主,缺少系统的总结。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89257&extra=


主要参考耳机有HEKv2 T1 K812pro DT1990pro

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由于我没有两根相同的电源,导致QV直推与加L5/L25做耳放时的电源线是不同的,这点其实挺重要的,但没有办法,只能大概一说了。

加不加耳放,风格差别很大。HEKv2推荐使用L5/L25,原因在于QV直推HEKv2的中频比较缩,偏线条,偏薄,且声音发紧,像是频段压缩了,不太自然。T1 K812 dt1990则可以QV直推,区别还是一样,加了耳放声音会更厚、饱满、舒展,但密度、亮度、清晰感也会下降,用L25的话,糊的程度也会明显一些。

L5和L25风格上基本一样,L5换了全真2A3Q之后会比较暖。素质上L5基本就是L25的加强版,有点类似QV和QM的关系,L5会更绵密,分辨率更高。

最后与717+009系统的对比感受,还是009更敏感,揭示力太强,无情揭露系统,所以玩HEKv2会省心(糊)一些,要极致(花钱)的话,我觉得还得0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主题

1084

帖子

1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8
注册时间
2013-3-23
发表于 2017-5-27 12: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L5你应该把整流管也换成全真274B/Q再试试看效果如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1194

帖子

6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6
注册时间
2007-3-15
发表于 2017-5-27 14: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真是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7

主题

2332

帖子

2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5
注册时间
2015-7-26
发表于 2017-5-27 14:09: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能请教一下楼主纳米金他们家的308是适合音源的那种电源线还是适合功放总线的那种动力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主题

1835

帖子

2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8
注册时间
2016-2-15
 楼主| 发表于 2017-5-27 22:5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姜你军 发表于 2017-5-27 14:09
能请教一下楼主纳米金他们家的308是适合音源的那种电源线还是适合功放总线的那种动力线

308只是线机,不同头子也不一样吧。我用的静神镀金头,声音偏松软,高音结象有点小薄亮。如果觉得系统声音偏紧的话使用效果最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7

主题

2332

帖子

2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5
注册时间
2015-7-26
发表于 2017-5-28 00:31:56 | 显示全部楼层
gebegebe 发表于 2017-5-27 22:50
308只是线机,不同头子也不一样吧。我用的静神镀金头,声音偏松软,高音结象有点小薄亮。如果觉得系统声 ...

想日亚海淘一根官方的纳米金线配胆机功放用,不知道合不合适,看了一下日亚他家成品线价格不贵,道听途说他们家线材听日系女声味道很妖娆而且低频有力,他家老板是玩号角喇叭的

点评

我这根低频很松的。  发表于 2017-5-28 00:37
岁晚天寒谁是友,梅花带月一枝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8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16-12-21
发表于 2017-5-28 17: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看太明白写的什么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主题

1835

帖子

2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8
注册时间
2016-2-15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8:59:48 | 显示全部楼层
jokew 发表于 2017-5-28 17:14
没看太明白写的什么意思……

多看几遍有助于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17-3-12
发表于 2017-5-29 15:5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不得几十万玩这么多系统和耳机?真是壕无人性啊!话说回来,现在我是T1二代+QM平衡口推,不敢再往前一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17-3-12
发表于 2017-5-29 16: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一下,三大旗舰没一个能听流行的,过去我不信,当初觉得都这个级别的耳机了,啥音乐不能听,这两年连续玩了HD800、k812、T1之后才算彻底明白,这三个耳机在越贵的系统下,听流行越是难受,一堆细节满天飞,还不如我的塞子 JVC FX1200听着舒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主题

1835

帖子

2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8
注册时间
2016-2-15
 楼主| 发表于 2017-5-29 19: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herovi520 发表于 2017-5-29 15:58
楼主不得几十万玩这么多系统和耳机?真是壕无人性啊!话说回来,现在我是T1二代+QM平衡口推,不敢再往前一 ...

哪有那么多...并不是很贵的器材,具体文章里应该都有提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主题

1835

帖子

2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8
注册时间
2016-2-15
 楼主| 发表于 2017-5-29 19: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herovi520 发表于 2017-5-29 16:05
再说一下,三大旗舰没一个能听流行的,过去我不信,当初觉得都这个级别的耳机了,啥音乐不能听,这两年连续 ...

录音和后期混音问题,很多流行确实做得不好,一般的耳机反而可以弱化这些问题。三大旗舰其实T1和K812的人声还是可以的,没有到不能听的地步,我还很喜欢K812的女声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715

帖子

6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6
注册时间
2012-3-21
发表于 2017-6-2 00:59: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啥买QV? 不都说推耳机和QM是一样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主题

1835

帖子

2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8
注册时间
2016-2-15
 楼主| 发表于 2017-6-2 08: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FFFKKJ 发表于 2017-6-2 00:59
为啥买QV? 不都说推耳机和QM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4

帖子

2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1
注册时间
2011-2-10
发表于 2018-3-7 19: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gebegebe: 录音和后期混音问题,很多流行确实做得不好,一般的耳机反而可以弱化这些问题。三大旗舰其实T1和K812的人声还是可以的,没有到不能听的地步,我还很喜欢K812的女 ...
我也挺喜欢k812的女声

点评

系统搭配好了女声挺润的  发表于 2018-3-8 08: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11-26 02:44 , Processed in 0.109719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