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4realms 于 2016-11-11 11:10 编辑
朋友提醒我又找到了一份国内的测试结果, 对比起来看了看大概的感想是, 频响确实没什么参考价值, 失真的确亮眼, 大规模横扫各种旗舰
国内是一图流, 频响失真放一起, 由于是专业声卡驱动推不动, Z1R这个频响被手动低频+5dB, 但看起来比法国的还平缓点... 我想这就是z1r推不动与过推之间的一个很好的对比了.
失真最高只有-32dB约0.06%左右, 这个神一般的结果说实话不太敢信... 但反正事实上肯定也不会高了.
放个800的拉仇恨, 话说看来声卡推800似乎频响方面还是挺均衡的, 其实我觉得真的800从驱动力的角度是一只相当友好的耳机, 至于用户想从它身上挖掘什么, 那是各人的追求了.
原文链接 (数据还有T1, HEK, AD2KX 和 SRH1840)
http://www.toutiao.com/i63460312 ... 19ad452c722f04bba39
瞎逛sbaf看到有人贴了这个法国网站(应该是)首测了z1r的数据, FR/方波/THD如下:
频响这个毫无疑问低频是推过了
方波还可以
THD可以说相当亮眼了
原文链接
http://www.lesnumeriques.com/cas ... 1r-p34825/test.html
===================
简单说明一下, 封闭式耳机低频确实不好录, 因此后期用exk监听audition拉了一下eq, 提升了低频量感 (中高频没有动) 至和实际听感类似的程度, 但低频强劲的能量是缺失的; 只是大致表现一下z1r在我系统下的三频分布情况.
曲目是altus切利东京舒曼第四和图展这张中的最后一轨, 一首斯拉夫舞曲.
http://pan.baidu.com/s/1qYs6LM8
===================
可以看到帖子里面大段的讨论都是关于z1r这条原线, 这条线也确实饱受争议; 其实我也是从z1r发布开始就发现线材没有着重提及, 跑广州摸真机时也特别留意感觉线材确实和z7的线没区别, 后面又专门研究是否另配的金宝线有所升级 (答案当然是也没有), 最终结论就是现在人所周知的, 线材跟z7是一毛一样, 的确很遗憾. 正巧我这里之前由于折腾T1二代换线, 留了不少耳机线下来, 虽然都不是什么多好的东西, 但风格覆盖还是比较全的, 这几天一边煲机也是在一边探索.
只不过关于这条线的缺点, 我还是有比较不同的看法的; 很多人说是原线素质低不通透, 低频又太大, 换根什么银线瞬间问题全没了, 这个我基本是不认同的, 就像下面声场问题那里加粗部分讲的那样, z1r如果不通透, 三频均衡有问题, 原因基本是驱动不恰当. 当然音迷总提出来说原线素质低的表现是频宽不够, 这个我倒暂时说不准, 毕竟我器材偏hufi, 这方面大概能力有限
从我的角度来讲, z1r这条原线主要的缺点在于: 结像力比较差, 导致总体声音也相对散, 有点松弛的倾向. 因为我是对声音能量和张力要求非常高的, 下面初听感也是专门说能量和张力感觉不够; 更让人不开心的是随着这些天的煲机, 很明显发现z1r的单元本身的能量和张力确实都非常优秀, 静若处子, 动若脱兔毫无压力, 那么有一条等于是抑制力的耳机线在这里, 也实在比较讨厌.
然而同时我又发现, 对于换线来讲最大的困难, 即是z1r整体声音的完成度极端依赖这条原线 (其实z7也依赖, 但z7本身完成度就那个样子, 所以勉强了), 这个完成度不仅三频均衡, 更重要的是空间感, 声音规模, 整个声音骨架都基于原线之上; 最典型的一个换线例子是我换上q010的原线, 这条线的突出优点就是结像力非常高, 张力十足, 可谓对症下药, 但更换后的结果是结像本身虽然改善了 (比如管乐器的形体更为饱满立体), 通透度也仍然保留, 可是结像大小也变小了, 能量释放则更为切近, 因此舞台往前收缩, 变成了一种大空间中浮动着小乐队的奇特比例, 这个就是因为q010的50mm单元和高度开放设计, 和z1r有着本质差别的关系. 从三频的角度来说, 就是换线几乎不可以更改三频分布, 低频更大就不通透, 高频变多声音就变近, 规模变小, z1r要想正常发挥对频响的要求是很苛刻的. 事实上我之前在研究sm1的时候也是遇到了类似但不同的困难, sm1的原线低频散大高频滚降可谓究极hufi, 但偏偏就能带出sm1的低频空气感和高频的温润质感, 让人非常无奈.
说了这么多, 其实还是抛砖引玉, 耳机换线不易旗舰耳机更难, 像800那样拥有相对适合换线的体质又有大量换线实践支持的耳机实属罕见; z1r初来乍到, 如果像t1二代那样没有引起广泛的研究兴趣的话那也就到此为止了; 于我而言, 升级线的最大要求是一定要保障z1r的全频空气感和优秀的声音规模, 从而保障临场感, 对另外的人可能又有另外的侧重和另外的点子, 因此也是希望大家有所感想时能分享具体的理解和实际的感受, 这些则必然有所补充, 乃至有所启发, 有所帮助.
===================
上一篇在此 http://www.headphoneclub.com/thread-486792-1-1.html , 说到我带着sm1去对比z1r并决定充值信仰, 以及随后继续蹭听补强脑放的故事.
今天故事迎来新章, 新鲜出炉的z1r, 到家了. 盒子巨沉, 计重5公斤. 首先先来回应一下传说中的巨大包装盒, 确实大, 但没有无敌大, 也就是一般日系旗舰的平均水准. 和sm1的对比即可看到:
就是这样. 主要是盒面上耳机的大头贴尺寸过于夸张, 带来一些浮夸的印象. 两只盒子的信仰小金标交相辉映, 各自成趣 (并没有).
Z1R耳机真身, 这是一只必须在光下才能显现出几分外观魅力的耳机, 实话实说, 也不是很多. 耳机的大小和sm1也相似. 耳罩内和背部的空间相对更大一点, 毕竟sm1算是开放式, 省却掉一些调整空间.
开声听三分, 听了几个小时, 已经慢慢在总结一些对两只耳机概略性的评价, 不过距离给出结论还是要经历一段煲机时间为好. 不过此时此刻, 还是觉得有一些意见值得声明:
首先是众说纷纭的声场问题, 我的意见是, 在响应足够平直, 推力也基本满足 (甚至不要求多少控制能力) 的前端下, 即使仅仅单端驱动声场表现便已经可以很好, 没有闭塞感, 开阔程度和声音规模相衬, 舞台从容向后展开, 层次不乱, 声音足够通透. 394驱动下的z1r面对sm1没有显得局促之处. 所以金砖wm1z和暂时的zh1es驱动z1r的表现都可以说是不完全推开, 鉴于zh1索尼还在大幅度调整, zh1是否能良好驱动z1r这个就留到以后验证吧.
其次是感受到的一点不足, 和曾经的多数索尼耳机 (强如R10, 010, 下至sa5k, cd3k乃至exk) 以及sm1相比, z1r没有显出足以匹敌的声音能量和张力, 放大规模曲目的时候声音显得有所保留. 394下的声音应该说对此有所改观, 但仍显不够. 鉴于之前用rp010b驱动时z1r曾经有能量淤积的表现, 有可能是煲机不足, 巨大的70mm单元的惰性比较强, 容易在过推和欠推间摇摆的缘故. 如果真是如此, 那么可以说z1r的煲机过程相对于很多其他耳机将会是比较有趣的: 别人是逐步趋于宽松, 它则需要逐步找回能量; 如果不然, 那可能只有viva845见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