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78|回复: 0

[转贴] 莫扎特最后的三部交响曲

[复制链接]

102

主题

607

帖子

3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32
注册时间
2004-3-10
发表于 2004-6-15 12:4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唱片名称:莫扎特最后的三部交响曲

作品:最后三部交响曲(No.39、40、41)
作曲家:莫扎特
指挥:君特.旺德
乐团:北德意志广播交响乐团
录音公司:RCA(BMG 日本版)
录音时间:1990年3月-5月
录音制式:STEREO ADD
唱片编号:BVCC-37208



介绍:

莫扎特的最后三部交响曲(No.39、40、41)是作曲家一生中最重要、最动人的交响乐作品,富有十分深刻的哲理与内涵,旋律也趋于理性。三部作品是莫扎特连续在在数周内写作完成的,在风格上和莫扎特早期、中期的一些作品有非常明显的区别,所以也是最常被演奏、大家广为熟知的古典音乐作品。第39号的第三小步舞曲乐章,第40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以及第41号的第四乐章尤其受到听众们的喜爱。君特.旺德,这位在去年刚刚去世的德奥派指挥大师,在1990年所录制的这张《莫扎特第39、40、41号交响曲》是非常权威的演绎。虽然采用现代乐器演奏,但是丝毫没有让莫扎特作品中独有的古典气质退色,行进速度上显得相对快一些,符合我个人的偏好。录音上,并没有采用全数字流程,而是采用模拟录音、数字混音的ADD方式,一如既往是RCA的特点——沉稳而老练、恢宏而大气,生动而不显僵硬,这和旺德所营造出来的音色也非常吻合。


汪德小记一篇

wand周年纪念
爱乐人走四方

作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典音乐演出市场之一的东京,高水平演出可以说常年不断。但2000年最为引起音乐爱好者关注的,无疑是11月12日至14日Gunter Wand率汉堡北德广播乐团的三场演出。

自从12年前亲临了卡拉扬在日本的最后一场音乐会,我心里便生出了一种“抢救”情结。这些年来,排在“抢救名单”首位的指挥家当然是朱利尼,遗憾的是这位杰出的意大利老大师已经远离世俗演出舞台,恐怕我的梦想再也无法实现了。而被誉为世界上仅存的正统德奥派老大师之一的Gunter Wand,无疑也在这个名单中名列前矛。但近年来时而听到的有关Wand健康状况的传言,曾使我几乎丧失了亲耳聆听这位老大师音乐会的希望。

2000年9月,我被日本某大学邀请到那里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访问研究。之所以愉快地接受了这个邀请,是因为我知道这期间我所喜爱的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将出访日本。斯卡拉的几场演出,给我带来的有感动也有遗憾,但观看演出时领取的一套近期演出预告,却引起了我的惊异,因为在那些告示中竟然出现了Gunter Wand与汉堡北德广播乐团的名字,曲目是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和另一部“未完成”作品—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年老体衰的Gunter Wand大师要在东京指挥演奏时间超过1个小时的布鲁克纳第九!一时间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9月23日是正式售票的第一天。根据以往经验,得以在这种“第一时间”成功购票的概率极低。果然,朋友在徒劳地尝试了几个小时而终于打通购票电话之后被告知门票早已脱销。我也是怀着侥幸心理在半小时之内赶到了一个售票点,售票小姐告诉我,那个票点只是在开始出售门票的一瞬间有一位购票者“抢”到了一张(东京的综合售票点极多,都是联网)。

宝贵机会绝不能放弃,无奈之下,求助于在东京的音乐评论家丘山万里子女士。丘山女士自办一份名叫“BREEZE”的双月刊古典音乐小报,颇受业内人士关注,我也曾在她的刊物上介绍过中国音乐演出之类的情况。日本的演出公司比较注重与音乐评论家们搞好关系,靠丘山女士的帮助,终于把人家招待评论家的最高价位门票“抢”过来一张。其实就我的支付能力来讲,当然是票价低一点的门票更为理想,但在紧要关头实在顾不上价位问题了。

此后的几周时间内,在日本主要古典音乐网站的讨论区,Gunter Wand和汉堡北德广播乐团成为了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不少人表示怀疑,以Wand的健康状况,这次访日能否真正成行,更多地人则是希望利用英特网这个现代化信息手段来争取极其稀少的门票转让机会。 演出地点是在新宿附近一个名叫“Opera City”的音乐厅,近旁还有“新国立剧场”,经常举办一些不错的歌剧或芭蕾舞演出。在进入音乐厅大门之前,人们要通过长长一段滚梯。11月12日,当我在距开演时间(7点)还差20分钟到达那里时,首先见到的,是等候在滚梯下和音乐厅门外的十几名手持求票字样的爱乐者,而在音乐厅大门内的售票窗口外,还排着几十位,无望地企盼最后时刻被取消的已预定门票。

场内当然是座无虚席。我的票虽是最贵一等,位置却仅仅是在26排左侧通道的靠中间一侧。 乐队准备就绪之后,在一片寂静中,舞台左侧通往后台的门被慢慢地打开,身材瘦小的老大师在一位中年人的搀扶下缓缓向指挥台走去,此时场内响起了异乎寻常的热烈掌声。可以感到,这掌声里包含着极大的敬意和期待。

指挥台是通常用于排练或录音时的带有小椅子的那种,但年近89岁的Wand并没有坐下来。事实上,他一直坚持着站在那里指挥,直到整个音乐会结束。

上半场的“未完成”,可以用“非常精彩”来形容。指挥、乐队与作品的一体感极强,甚至使我回想起12年前卡拉扬在日本最后一场音乐会的情景。实际上,Wand的音乐处理相当平铺直叙,毫无刻意的别出心裁之处,但乐队的整体感觉却非常好,声音极其干净。小提琴的声音并无维也纳歌剧院的那种光泽(前一天正好看了他们演出的一场歌剧),但整个弦乐群的歌唱却感人至深。尤其是第一乐章中低弦乐器的深重和第二乐章中弦乐群与木管、铜管乐器的呼应,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古典音乐中最为“通俗”的一部作品,“未完成”对于我们每个爱乐者都是再熟悉不过了,以至于我们很多人已经失去了对它的新鲜感。可就在2000年11月12日这天晚上,听着无比熟悉的旋律,我感到自己的心跳加速,仿佛重新燃起了一种渴望—那种一次又一次穿越大半个北京城去海淀影剧院听老中央乐团演奏会的时代的对音乐如饥似渴的感情。

这是我听过的最优秀的“未完成”的演奏。说这话不是因为Wand被称为是现存的最后一位德国老大师,而是由于他和他的乐团创造出的音乐的确能够打动人心。听过这个演奏,你会明白Wand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音乐爱好者的爱戴和尊敬。

虽然东京的剧场秩序比北京任何一个演出场所都要好得多,但观众有时却与北京观众犯同样的毛病:往往不等指挥家放下指挥棒就开始鼓掌。可那天日本观众的表现却非常出色。当乐队奏完最后一个音符,Wand并没有很快把手放下来,乐手们也都停留在那个静止的状态,此时的音乐厅鸦雀无声。直到他们把手放了下来,这种沉寂状态还持续了几秒钟,仿佛每位观众都仍然沉浸在音乐的感动之中。随之而来的,则是突然爆发出的暴风骤雨般的掌声。

中间休息的时候,见到了音乐评论家丘山万里子女士。前几天她身患重感冒,一直不知道能否看上这场演出。她见到的我第一句话就是:幸亏我挣扎着来了。

下半场是“重头戏”布鲁克纳第九。Wand/北德广播乐团这一组合正是以演奏布鲁克纳作品而闻名于世。根据1997年Wand指挥柏林爱乐那两场音乐会现场录音的CD说明书,那时Wand曾花费极大功夫训练起始部分的8支圆号,尽管如此,正式演出时圆号们仍没能弱到令他满意的程度。想起这事,我就私自把起始部分的圆号声想象得非常弱(对不起,无法查阅总谱),而实际上他们的音量并不像我想象的那般弱,令人稍感意外。

布鲁克纳作品的配器更加复杂,在技术上似乎要比演奏“未完成”难度更大一些。所以在演奏“未完成”时技术发挥出色的木管和铜管有时会出现一点微小差错。但总的来讲,整个作品的演奏非常紧凑、贯通。演出过程中乐队对指挥的反应敏捷,可以看出指挥与乐队长期亲密合作的痕迹。Wand虽然年事已高,但乐队的力度该出来的部位都能毫无保留地调动出来,尤其是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相当斩钉截铁。他的指挥动作不是很大,可是哪怕只是用指挥棒轻轻一点,音乐的表情马上就会立竿见影地体现到乐队的演奏中。更难得的是,这位年近89岁的老大师在整个演奏过程中一直保持着高度集中,没有显示出任何疲劳神态。

实际上,与我见过的其他一流乐队相比,可以说北德广播乐团在任何方面都不是最突出的。比如从乐手个人能力来讲,这个乐队的铜管肯定没有芝加哥乐团强力,小提琴声部缺乏维也纳爱乐那种“丝感”和光泽,甚至有些木管也不如某些意大利乐队生动。从声音的角度讲,我既没有从这个乐团听到人们常说的那种非常厚实的“德国之声”(这种厚实声音我曾在卡拉扬或马舒尔手下的柏林爱乐那里听到过),也没有听到以色列爱乐那种透明的美感。甚至还觉得他们在演奏某些旋律性较强的段落时显得不够优美(或者说我事先想象得要更美一些。比如第一乐章的第二主题或第三乐章的两个旋律素材等处)。按照我个人的体会,Wand手下的北德广播乐团的优势主要不是在其声音,而是在对作品的音乐处理方面。而就音乐处理来讲,Wand最大的特点则是朴实无华和整体性,虽然没有什么独特韵味或“神来之笔”,但整个作品听下来让人感到十分顺畅、自然、完整和大气。这种整体性主要是出自对作品整体的认识理解,特别是对作品结构的把握,所以会使听者不知不觉地沉浸到作品之中,即使在演奏结束后也不愿意很快离去,很长时间内无法从作品的气氛中摆脱出来。

整个演奏结束之后,又是一个几秒钟的静止状态的沉寂。然后,全场观众都开始疯狂鼓掌,很多人喊着Bravo。可老人这回是真的累坏了,他使劲地抓住后面的栏杆,好不容易才在乐队首席等人的搀扶下转过身来。此时不仅观众们近乎狂热地鼓掌,乐队成员也都敲打起面前的乐谱架子。

在我印象里,平常日本观众并不是像美国人那样,表示最高敬意就是站起来鼓掌喝彩。可是这时候我看见旁边一个又一个人站了起来,我也赶紧背上书包往前跑。当Wand在别人搀扶下步履蹒跚地走出来第二次谢幕的时候,已经有大半观众站了起来。等到第三次谢幕时,我往后一看(那时我站在第二排的通道上),后面的人,二楼的人,三楼的人,几乎所有的人都站在那里,拼命地鼓掌,喊Bravo,那情景真是感人,催人泪下。没有人企图要求他们加演,就是为了向老大师表示敬意。在乐队全部撤走之后,观众还坚持站在那里鼓掌,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人们迟迟不肯离去,直到Wand 大师再次单独出来接受大家的致敬,此时老人也是面带笑容。

无论如何,我终于看到了Wand的演出。他的音乐虽然让人感到几分苍劲,但仍然充满着生命的活力。那天晚上,整个东京似乎都在向Wand 大师表示敬意,没有当初卡拉扬那种悲壮,但却非常有人情味。此情此景,永生难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11-25 20:21 , Processed in 0.054813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