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4-3-21 21:3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國籍:匈牙利
年代:1811.10.22 - 1886.7.31
生平事蹟:
李斯特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他已臻化境的鋼琴演奏技巧,後來他更將這份才能發揮 到各種樂事上。他除了是一位演奏家、作曲家、指揮家之外,他還是批評家、作家、神父 、教師、紈桍子弟,到最後甚至還成為音樂界的表率人物─他既是偉大的人,也是角色複 雜多變的人。
他具有天賦的優秀本質,但卻讓人常常聯想起四處招搖撞騙的騙徒,有人把他視為十 九世紀樂壇的中興之士,也有人把他看作金玉其外的輕浮家─「一個潛質過人的騙子」。
從少年時期(十六歲)開始,他就宣稱要脫離凡世,皈依宗教,直到晚年時,他才正式付 諸行動,擔任教會基層僧職,人稱「李斯特神父」,然而即使在當上神父之後,依然韻事 不斷,因而有人稱他是「披著僧袍的魔鬼」。他一生從未放棄過投身教堂的念頭(這也是 浪漫主義者慣常的行徑),但即使他後來真的投身宗教,也仍然佔盡世俗與宗教兩種世界 中最有利的地位。或許他自始至終一直未以非常嚴肅的態度來面對宗教,但事實上他卻 表現出十分熱衷的宗教態度。
他會許宅心仁厚,但是瞬間又會變得十分傲慢;他愛慕虛榮,喜歡別人在耳邊阿腴 奉承;不過他也是個勢利眼,一旦人們對他表示屈服,他的態度就會軟化為慷慨大方。
他痛恨貴族勢力,堅持與貴族平起平坐,一旦遭受無禮待遇,不論對象是誰,一概罷手不彈奏鋼琴。每當他彈奏時,若有人對他態度無禮,他必定還以顏色,因此畢生得罪過不少皇宮貴族,甚至一國之君。
凡是被他識出才華出眾的後進,他必定大力獎掖褒賞、甚至盡全力提拔。
他深知自己在大眾心目中的地位,特別是他能深刻地掌握住觀眾的心理,每件事都在他的算計之中,包括他懂得如何利用曲目,在演奏會現場撩起觀眾的情緒和注意力。
愛情事蹟:
自年少時期,李斯特的韻事就不曾間斷。成年之後,他在巴黎奠下知名度的基礎,他除了被巴黎五光十色的生活包圍住,在他身邊也不乏年輕貌美的愛慕女子。
初至巴黎期間,李斯特(當時年僅17歲)結識一位貴族─聖克里克伯爵之女─卡琳‧聖克里克,後者尤具文學素養,正符合李斯特的格調,兩人一見鍾情,相互愛慕,但這段姻緣卻不為伯爵所接受,最後則被硬生生地拆散,李斯特為此曾一蹶不振。
二十三歲時,李斯特結識另外一位貴族婦人─達古德伯爵夫人,次年這位婦人竟遺棄親夫,與李斯特雙雙私奔至瑞士,兩人並育有三名子女,其中的柯西瑪在長大成人之後,下嫁李斯特最得意的入室弟子─漢斯‧馮‧畢羅,未料柯西瑪重蹈母親覆轍,後來亦投入華格納的懷抱。
1847年、李斯特36歲時,他開始淡出職業演奏活動,轉而醉心於文學修養。在此其間,李斯特結識了另一位頗具文學素養的俄國貴族─維特根斯坦侯爵夫人,李斯特後來曾與這名侯爵夫人同居數年
↑
多樣化的音樂建樹:
李斯特在十九世紀當時建立了炫技性、風格華麗的演奏典範。如孟德爾頌所說:「他的演奏確實無與倫比, 我從未見過能夠在瞬間把音樂的感受傳達到指尖的演奏家,其音感之敏銳,當今世上難有其匹。」
李斯特音樂風格的形成,早期深受三位樂壇宗師的影響─
(A) 白遼士:李斯特從白遼士處發掘了音樂色彩的意義,白遼士的作曲方式頗能迎合李斯特的口味,李斯特也希望在鋼琴創作上營造出白遼士管弦樂曲中的氣勢。
(B) 帕格尼尼:帕格尼尼給予李斯特的影響,純粹屬於樂器技巧方面,李斯特在聽過帕格尼尼的現場演奏之後,決心要把帕格尼尼式的演奏效果發揮在鋼琴上,為此,李斯特還訂下努力的兩大目標:高超的演奏技巧、以及傾倒全場觀眾的本領。
(C) 蕭邦:李斯特從蕭邦處學得了鋼琴演奏的另一番意義─鋼琴除了可以賣弄技巧之外,更可以傳遞詩情,表達出更深的音樂意境。
指揮:
李斯特初執指揮棒是在威瑪時期,他把在鋼琴方面的諸多技巧,全部都帶上了指揮台。他雅好自由發揮式的指揮方式,而不喜歡中規中矩地按照節拍指揮;除此之外,他也把詮釋音樂的自由思想帶入指揮之中。
李斯特創造了「交響詩」的樂曲形式─這是一種標題音樂,前後僅一個樂章,樂念得自於外在的啟發,可能是一首詩、一幅畫、或是一齣戲劇。有了李斯特的開創,「交響詩」的創作風潮席捲當時歐洲各地。
李斯特對於樂壇另一貢獻,就是他對主題變化的運用,在他的作品中,主題必須身兼多重使命,經過多次雕琢發展之後,原先的主題或以新的形式出現,卻無礙於聽眾對它的辨識。
李斯特的音樂都是既大膽、又炫麗的樂曲,音樂效果都是經過他的細心安排而呈現出來的,他的作品是栩栩如生、富有生氣的音樂,其立意則是在於驚世駭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