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4-2-19 21: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Francois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文:piy
虽然现在再死板的把钢琴学派硬性分割成诸如俄罗斯派,德奥派,法国派等等已经不再有什么很大的意义,但是在我看来,法国的钢琴家总是那么好认―――因为他们都带有很明显得烙印―――法兰西的烙印。有时候我不禁纳闷:法兰西,你真是一口大染缸吗?站在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我们可以用“怪异”,“个性”等等,来形容这个傍着塞纳河成长起来的民族的音乐,但是在法国人―――更确切的说,巴黎人――自己的眼里,万物本就是如此,音乐也不例外。
于是当Samson..Francois似一个天神般突然降临的时候,别国的人们惊讶了――巴黎人却依然如故,他们还是在肖邦待过的酒吧里喝着他们的葡萄酒,没完没了的各种沙龙音乐会还是纸醉金迷。
Francois死于1970年,距今32年了――那年他46岁。说来惭愧,我第一次听到他的琴声,却只是在去年――曲目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肖邦第三奏鸣曲。―――可以说一上来右手的五个音就把我震住了。他并没有按照节奏弹,而所做的弹性速度又不同于所有刻板的解释,同时在音色方面,也做的十分随意――是那种非常严格的随意!慑人心魄呀!这是号角吗?还是呼喊?我不知道,但我明白,这绝对非同寻常。一曲终了,我对肖邦的印象大有改变,一扇门被打开了,我发现了别有的洞天。
这里多的是酒,是酒窖,酒神的世界。阴森,诡异,却又是如此合情合理。大隐隐于市!于是醉了,醉在朦胧的歌声中。一阵阴风,几抹光亮,但终究是黑暗的。那是谁在吟唱呢??目力所见,有得是扭曲的人形,夸张的舞姿―――唯有塞纳河,静静的流淌。
朋友劝我别听Francois,因为“一旦你迷上了他,受其影响,你就再也弹不好了”。是这样吗?难道Francois真是绝色妖女,勾人魂魄?可我还是要听,听他的德彪西,听他的肖邦。我不是什么钢琴家,只是一个喜欢音乐,并借助钢琴这一手段来表达我的这种喜欢的普通人,我喜欢Francois,然而冥冥中我觉得我有我的航向,他终究不能左右我。举例来说,人们大凡都以为夸张的弹性速度是Francois的特点,这类“橡皮筋”似的口气是 Francois的专利而非他人的。于是如果哪个乖学生企图模仿这种口吻,就一定会误入歧途而不能自拔。可我们为什么不能看得深一些呢?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会发现这弹性速度的根源,就是分句。正因为Francois心里对句子的划分不同于常人,常人才会觉得他怪。如果我们用他的分句去审视他的演绎,就会发现,一切都是合理的,自然的,浑然天成的。我想说的是,这种独特的分句并不是Francois的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而是融化在天才血液里的东西。在他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如果你赞美他:“大师,你的分句真了不起。”他很可能会一脸茫然地看着你。怎么?难道不该这么分吗?
天才的老师是伟大的,也是难当的。那么Francois的恩师是谁呢?是Alfred.Cortot------另一位天才!一段时间我曾经没完没了地听Cortot的录音,现在又是Francois。把两者相比较,我发现徒弟似乎从老师那里学来了所有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却用来表达和老师截然不同的思想。Cortot浪漫,风趣,而光亮,Francois忧郁而阴沉。Cortot不仅长于创造性的演奏,也长于从理论上找出他灵感的支撑点――他写了不少著作,亦是一个出类拔萃的教师。他的学生中除了Francois外,还有大名鼎鼎的Clara.Haskil,以及Dinu.Lipatti。而Francois似乎完全不热衷于从理论上解剖自己,他不会去问为什么,也说不清这是为什么――我即是我,一个自由而纯粹的我――我即是万物之灵!他只是凭着一种本能在演奏,就好像冥冥中有谁抓着他的手一样――是了,抓他手的人――一定是酒神吧。
于是他醉了,醉在音乐的美酒里,头上还依稀带着光环。――我们也就跟着一起醉。终于有一天――那是1970年的某一天――他再也没有醒来。也许用这样的方式告别尘世,正是最好的方式――对他来说。换了其他的方式,都是不尽完美的。
在他最后留下的录音中,有23首德彪西的前奏曲――还差一首就完成全集了。怎么?难道天才在这里故意卖了一个关子――以待将来我们和他的天堂之遇?
脑子里闪出这样的画面――将死而未死的Francois在醉后片刻的清醒间,喃喃地用音乐向我们吐露他的心语。可绝大多数的人注意的,只是醉鬼在半梦半醒间的憨态。―――哪知在烂醉如泥的躯体之下,是一颗赤子之心,在越跳越慢。。。。。。
piy (2002-03-16 18:15: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