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844|回复: 17

灌水:zt浅谈明朝的火器,海战与车战

[复制链接]

348

主题

5710

帖子

3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35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4-3-5 09:3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浅谈明朝的火器,海战与车战(一)
明朝的战争形态,战争模式和之前的历朝历代相比,有了非常巨大的变化,而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变化,我认为和我将要谈的火器,舰船与战车有很大的关系.当然这其中的火器的应用是起到了核心的地位.
如果说中国的火器在战场上面的应用,宋朝是萌芽阶段的话,那么明朝就是大发展的时代.而出现这种形势则是与朱元璋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的.
朱元璋是在黄河以南,长江附近起家的,在他发展之初,就有一个叫焦玉的人献上他所研制的火器,于是朱元璋的队伍成为了江南起义军当中可以说是唯一的火器成为制式装备的起义军.江南水网纵横,再加上刘福通的北伐,蒙古人引以为傲的骑兵队伍发挥不了应有的威力,於是拥有火器的朱元璋很快就尝到了甜头,在与陈友谅的一系列战斗当中,火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洪都攻防战当中,陈友谅挥军60万围攻洪都,结果洪都的朱军在火铳的帮助下使陈友谅久攻不下。而其后的鄱阳湖大战朱元璋的军队更是发挥了火器的威力,使用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火炮、火铣、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枪、大小将军筒、大小铁炮、神机箭”等火器,开创了在水战中以“舰炮”轰击敌舰的先例。同时还为焚烧军巨舰的需要,临时创制了燃烧火器“没奈何”,而陈友谅除了拥有巨舰之外则一无是处,如何能与朱元璋“现代化”的军队抗衡?
老朱顺理成章拿下整个中国之后自然不会忘记火器带给他的好处,於是火器成为了明军的制式兵器之一,通常明军的构成为“铣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火器的比例占到了10%。而随着火器的发展明朝出现了两个新的兵种,一个就是神机兵(火器兵),而另外一个则是车兵-战国时期被抛弃的战车重新又焕发了青春。
明朝建国之初,火器的发明和制作在世界上面是居于领先地位的,可是俗话说有压力才有动力,承平日久,自然火器的发展就开始迟滞起来,于是西方国家在火器的发展方面就超过了我们。而嘉靖之后,南有倭寇,北有挞担和后金,内优外患严重,军事斗争十分激烈,于是火器在明朝又继续发展起来。当时的有识之士就提出了““有精兵而无精器以助之,是谓徒强”;“若有人无器,则人非我有矣”-摘自《徐光启集》,这一批人大力推动了火器技术的发展。于是在嘉靖至万历年间,明人主要学习和改进了西方传入的各类火器,其中佛郎机和鸟铣被明军改造和更为完善之后大批量的装备了军队。在学习和仿制外国火器的同时,传统火器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大体可分为燃烧性火器、爆炸性火器和发射性火器3大类,约有二三百种之多。
与此同时,随着火器式样的发展,火葯的配方和制作技术在明朝也趋于成熟,大体可分两大类,由硝、硫、炭构成的纯火药配方和夹带其他成分的毒火、神火(我国古代的化学兵器)等火药配方,随着不同的用途而对应不同火葯的配方,在制作工艺和火葯理论方面均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浅谈明朝的火器,海战与车战(古代区征文作品)(二)
随着火器的大发展,明朝的战争方式也有了较大的改变,战车和战船就是最能让火器发挥出作用的两种武器。
明朝的水上实力是非常强的,嘉靖到万历年间,仅仅在江浙一带,战船的型号就达到了21种,如果加上福建和两广,型号更是繁多。在火器的大量应用之前,水上的战斗虽然是有用到弓箭,但是解决敌人的最后手段还是犁沉敌舰和接舷战两种战法,但是随着火器的大量应用,当时的水上战法有了巨大的改变,有人就提出“海战不过是以大船胜小船,以大铳胜小铳;以多船胜寡船,以多铳胜寡铳。”明代的海战有了近代的模式。
在嘉靖年间,明军的战船一半以上的战斗人员都使用火器,而到了万历年间,比例达到了70%。战法则是,80步之内用鸟铳,60步之内用火箭,40步之内用飞天喷筒,20步之内开始用冷兵器标枪等,靠近则用火药桶、火砖以及其他冷兵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百步之内以火器为主多层次杀伤敌人的武器配备系统。这种战法使敌船甲板上站不了人,帆篷被烧,完全失去战斗力,束手就擒。所以当时倭寇虽然横行,但是在海战方面却不是明军对手。为了更好的发挥明军的火器优势,明朝还学习了葡萄牙等国的“蜈蚣船”, 专门为了安置中型或者是大型的佛朗机,所以说在当时的世界上明朝的水上作战力量是数一数二的,可惜的是终明朝一代,防御为主的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导致了万历年间比隆庆年间的战船在总数量增加了73.2%的情况下,大型战舰反而减少了40%,海上的防御越来越靠近内陆。以至于在援朝战争期间,津京地区调浙的战船只有中小船只,大型战船只有现造。
明代战车是有屏蔽的车和威力很强的火炮的结合物。众多战车组成的车营,是有足之城、不袜之马、移动的火炮,集城他的防韧性、战车装载机动性和火炮的杀伤性于一体,能攻、能守、能移动。载火炮的战车为现代战车的雏形。
战车的大发展时期是在嘉靖到万历这一段时间之内,在这期间出现了两个对战车发展作出了相当重要贡献的两位将领,一个是戚继光,另外一个就是俞大猷。他们二人发展出了偏厢车和正厢车两种战车,偏厢车,车车相联,形成车城,更利于防守,或者说戚继光考虑立于不败之地的防御力更多些,正厢车,前有屏障,更利于前行作战,或者说俞大配考虑以战代守更多一些。这两种战车可以说是当时诸多战车形制的代表,成为了明朝的两种主战战车。
明朝与历史上的汉族政权一样,都受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对于这种威胁,明朝的战争思想却与历朝历代大不一样,虽然明朝同样重视养马,但是却不是用来以骑克骑,而是用车克骑。由于有了火器的辅助,更是让这种思想流行起来,戚继光讲:战车“所恃全在火器。火器若废,车何能御”俞大猷则指出:“车必藉火器以败贼,火器必藉车以拒马.二器之用实相须也。”在这种用火器加战车思想的影响之下,他们在战车上装备了更多、更先进的火器。戚继光的重车营.每车装备大佛郎机2架,每架配备9个子统,全营佛郎机256架;鸟铳手配备鸟铳l杆,全营有鸟铳512杆;火箭手每人配火箭60枝,全营共火箭15360枝。一车使用火器的人数已占75—80%。另外,每营还有大将军车4辆(一说8辆),火箭车4辆。作战时,火器可以终日打放不停。火器的质量较过去也有较大的提高,以西方传入的鸟铳、佛郎机代替了手铳和碗口铳,以仿西方佛郎机制造的无敌大将军代替了传统的大将军,就是火箭较过去也有改进。这些火器的威力是嘉靖以前难以相比的。与戚继光相比,俞大猷京营战车上的火器是较少的,每车只有大佛郎机1架,涌珠炮2位。但他原先设计时远不是这样。他打算“每车大佛郎机一座,中佛郎机二座、鸟铳二杆,地连珠二杆,涌珠大炮二位,夹靶快枪十杆”,火器的威力更大,只是后来没有完全按着这个设想办罢了。即使如此,实际配备的火炮,一车营也有360架位,火力也还是较强的。从以上两位军事家车营配备的火器看,车营实为火器营。车载运火器,便于机动,车又屏蔽敌人的矢石,保护火器,从而能充分发挥火器的威力。这种车载火器在历史上也是创举,较好地解决了重型火器机动作战与车、步、骑合成协同作战问题。
在战法方面两人也有所不同, 戚继光的战法是,敌骑进攻,车列方营,鸟铳、火箭、佛郎机轮番施放。如敌不退.火箭车和大将军车上的火器齐发。这众多威力较强的火器轮番施放,可以终日不停。在这种情况下、敌马惊乱,鲜有不败退的。如敌逼近,附车的奇兵队则出车列成驾鸯阵势,藤牌手在前,次钮手,次长枪手,次鸟铳手改用长刀,同敌人肠杀,然后有秩序地退回车内。如敌败退,则出骑兵进行追击。俞大猷的战法是,敌骑进攻,车列方营,施放火器,打击敌人。敌人在火箭的打击下,难以接近战车,车车相连,车前有屏蔽和大枪头.即使敌骑接近战车,也难以逾车而冲入阵中。敌退却,车方阵迅速变车横阵,向敌推进。如敌大退,则骑兵出车追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明朝的作战模式已经向着热兵器时代过渡,明朝的骑兵作用进一步的降低,而以步克骑和以车克骑成为了明朝战略思想的主流。
综上所述,火器的大发展使中国向着热兵器时代过渡,而清朝入关继而夺得天下却打断了这一进程,使中国重新回到了冷兵器的时代,从这一点来说,清朝是大大的退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8

主题

5710

帖子

3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35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4-3-5 10: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




--------------------------------------------------------------------------------
  鸟铳又名鸟枪,是我国于明代中期出现的一种管状射击火器,公元154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明军在收复被倭寇及葡萄牙人侵占的双屿(今浙江鄞县东南)战斗中,俘获了一些善于制造鸟铳的日本人及鸟铳。由马宪、李槐等人,学习了制造鸟铳的方法,并在其基础上,加以研究改进,于公元1558年(明嘉靖三十七年)造出了“比西番尤为精绝”的中国第一批火绳枪一万支,称之为“鸟嘴铳”。
马宪、李槐等人整理和传授的鸟铳制造工艺一直沿用到清末都没有较大的变化,虽然欧洲的火绳枪在1575年左右就被转轮打火枪淘汰,但在中国,火绳枪和火绳枪工艺却一直在使用着,直到民国初。在此期间,明末毕懋康发明了转轮打火枪,并被后来的清政府所采用,但是其延伸品却被做成御制自来火枪一直被满清贵族所占有,决大多数的清军依旧装备大线枪与兵丁鸟枪等旧式火绳枪,甚至于依靠刀剑弓矢与装备着先进燧发枪的外国侵略者战斗。鸦片战争时在广州指挥防御的湖南提督杨芳,见英舰炮火猛烈准确竟认为是妖术,便依照民间污秽物可以避邪的传说,在全城收集猪羊血、妇人便桶摆在城墙上。可见在清代末年普遍的存在火器技术的落后与数量的匮乏。
因此了解鸟铳的做法,依然要从明代的工艺说起。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说:“凡锤鸟铳,先以铁挺一条大如箸者为冷骨,裹红铁锤成。先为三接,接口炽红,竭力撞合。合以后以四棱钢锥如箸大者,透转其中,使极光净,则发药无阻滞。”这就是延用了数百年的鸟铳制做工艺,虽然在中国火枪的发火技术经过了几次改良,但是铳体的制造工艺一直到晚清洋务运动兴起时才被彻底抛弃。
在当时制造鸟铳的工艺极复杂,要求制铳的工匠手艺得极高,其造法中国与日本大同小异,主要是两种方法:三段接合式和双层复合式。三段接合式就是《天工开物》中说的这一种。其法先制铳管,铳管用熟铁逐节打成,一般两节或三节,最后焊接成一体。双层复合式最早见于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手足篇〉:“鸟铳所贵在常时炼铁熟,两个相包。”这种工艺与上种相反,是在一根较长的钢芯上直接做出一层薄的铳体,然后再在铳体外包上另一层,使其厚度达到要求。按这两种方法制造铳体,其工艺流程是不同的,先叙述第一种三段接合式。
第一步,制管。准备一根长约三十公分,直径约七毫米的圆柱体的钢芯做冷骨,先将做铳管的熟铁烧至红热,然后工匠将烧至一定温度的坯料取出,用锤把炽热的熟铁敲在钢芯外,卷成一根铁管。并在包铁的过程中不停的抽出钢芯用水冷却,防止钢芯和熟铁焊在一起。卷成的铁管厚度也要在一公分左右。这样铳管才结实,经得起连续十数次的发射。
第二步,焊接。由于三尺以上的长铳是一节节焊合的,所以焊接不好的铳很容易炸镗,工匠们把是否焊接的天衣无缝的铳管当做制铳成败的关键。明代中期,倭寇侵略时明军工匠取巧,造成了很多事故。《纪效新书》中记载:“近来,洞晓此中病痛者既少,而又不任怨任真责成工匠,听其卷成铁筒,粗细薄厚不均······甚至单筒卷成,举即炸损。”(单筒的卷法连系到了铳管的第二种制造工艺),所以从这些记载来看,军队对鸟铳的质量要求是很严格的。
将以上方法做出铁管再放炉中烧至白炽,同样准备一根钢芯,粗细同上,长度要长于成铳的长度。然后将已烧至红亮的铁管套在钢芯上,由主匠把铁管接口处大力的敲砸成一体,在打焊铁管同时,辅锤手还要在铁管的焊接口撒上白铜粉,铜有亲和作用,可使焊接口更结实,不至留下断层或虚焊。钢芯也随时要抽出冷却,冷却钢芯同时铁管回炉加热。最后打成的铁管就是铳管的雏型了。
双层复合式铳体与上法有异,它直接在一根一米长的钢芯上裹以红铁,当第一层铁包裹好以后,在这层铳体上再裹一层,使内铳的接合口被外层铳体包裹结实形成复合体。从技术上来看双层复合铳比三段接合铳科学,铳体接合更坚固,虽然这种铳管无法做出很长的鸟铳铳管,但口径可以做的比第一种鸟铳大,因而有限距离内威力也大。(在日本把这种大口径短铳体的鸟铳叫作铁炮。)只是明清时代对弹道知识匮乏,认为鸟铳越长威力越大,致使后期鸟铳为了增加长度,铳体都以单筒卷成。“夫透重铠之利在腹长,腹长则火器不泄,而送出势远而有力。”——戚继光。其影响到清末时清军的抬枪竟长至两米,而铳体平均厚度一公分都不到,由于制做粗糙铳体密闭性差,火药燃烧后的推力被铅子通过铳膛时磨擦殆净,其射程和威力不能与明代鸟铳同日而语。
第三步,修整。早期的鸟铳铳管常做成八棱型,铳体一头粗一头细,粗的做铳腹,细的做铳口。准心照门火台都是在铳体焊接后,用同样的方法打焊上去的。准心和照门在未加工前只是两个凸起,没有作用。火台在打焊前铳体和火台上都预先钻好了传火孔,要对准传火孔的位置焊上,不可堵塞。这时鸟铳还是粗胚,工匠得重新钻出铳镗,挫出准心。受当时的工艺限制,钢芯断面不是纯圆,且芯体不直,镗内也粗糙不平,需用钻头将铳镗钻大钻光。明清时代已有这类的钻床,用木做框架,圆形石盘做惯性轮,系上皮条后用人力拉动,使石盘带动钻头旋转。在明代,好的钻头与挫刀等须硬钢制做的工具都采用堕子钢,钢性并不很硬,所以制造鸟铳一半的时间都是在钻铳膛,刮膛铳。其时间可长达一个月。《纪效新书》记载:“(鸟铳)原孔甚小,用钢钻钻之,一日钻寸许,至底为止,一月钻光为上。”由此可见,当时制铳工场的产量不会很高,因为在这种工艺下,须要的大量熟练工人和大量设备对工部来说是无法保证的,而且皇帝对先进的武器也不那么关心,否则明末时几场大的战役中火器可充分显现其威力,说不定还能改写历史。
当镗钻好后,再用四棱的钢条将镗内刮光刮净,这样铳管就做出来了。接下来要做的是鸟铳的后门,也就是铳末端的塞子,古代就叫螺丝转,螺丝转与后门其实就是现代的螺丝与螺帽做法。《纪效新书》:“丝转,左转则入,右转则出。铳腹既长,如铅子在内或剋火门等项,取开后门丝转,以便修整。”这是鸟铳上最先进的部件之一,仅次于准心与扳机构件。(我看过很多清代鸟铳与抬枪,往往有准心无螺丝转,有螺丝转无准心,不知为什么?只有自来火枪三者都有,难得的是自来火枪固定枪管是用细绳子扎,与土耳其的火枪一样,非常便于拆开后清洗与修理,与一般鸟铳有天渊之别。)
鸟铳的准心一直是困扰我的大问题,与现代步枪相比它的瞄具应该是没有有效距离的量程的,也就是说鸟铳的准心和照门的测量出的瞄准点与铳管的中心点平行,也许在射击时按距离相应的抬高铳体对古人来说是很正常的事,就象射箭一样用抛物线原理,但苦于没有仪器来验证我的管点,而手上资料上的记载也没有详细说明火绳枪的准心是如何测量的,(或者说我没有相应的资料。)那么明代鸟铳的瞄具就只是用量具简单测量后依靠工具挫出的吗?相信不是的,真正的答案只有等待权威去揭开了。
第四步,机构与装配。鸟铳的扳机及龙头(固定火绳点火物)做为一整套机构常由铜匠制造,其扳机,龙头,罩壳,火门盖都采用铜材料,只有弹簧我国多用钢而日本及西欧用铜,因我国的法律禁止公民私造火器,所以具体结构就此省略。
鸟铳的装配是整枪制做的最后一步,关键是铳管和铳床的连接,铳床的制做是最简单的,只要木材选配得当,要求坚韧,吸水少,干后不变形,不开裂,一般都没问题。只是连结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铆接。一种是用铜箍或绳子将铳管扎在铳床上。铆接的枪管在日本和欧洲的火绳枪上常见,在锻造铳管时要在铳管下端预先做出两至三个类似半个钱币凸起,凸起是顺铳管方向的,然后在凸起上横向打孔,同样在铳床上也要在同一位置打穿几个小孔,装配时只要把铳管对准位置安放在铳床上,并横向穿上铆钉,这样鸟铳就装好了。用铜箍或绳子将铳管扎在铳床上是最简单的固定方式,从第一支火绳枪起到二次大战的数百年中一直采用,可谓渊源流长,清代学习土耳其的方法,固定铳管用细绳子扎,在一支铳上分成几段扎上一种牢固的细棉绳,在清洗铳管时只要解开绳子就能取下铳管,只是绳子容易被射击后炽热的铳管烙断,明代早期采用铆接,因制造不便,后期采用两段铜箍固定,虽然清洗不便,但是产品周期缩短不少,也算是有得有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主题

1285

帖子

128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28
注册时间
2003-9-9
发表于 2004-3-5 15: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一个著名的歌唱家就把鸟铳整成“乌统”啦。:D :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主题

2673

帖子

140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40
注册时间
2003-8-19
QQ
发表于 2004-3-5 15: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想到南开米饭也是一个军事迷。
我从87年开始定阅《兵器知识》等杂志至今,一个大书柜都装不下了。:D:D: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431

帖子

4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4
注册时间
2003-4-29
发表于 2004-3-5 21: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米饭兄在写学位论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8

主题

5710

帖子

3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35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4-3-5 23: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今后要是有条件,还真想找个历史的学位读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主题

1285

帖子

128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28
注册时间
2003-9-9
发表于 2004-3-6 09: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否见过一个明代传下来的东西:铜质,状若竹节,长约四寸,径可八厘,尾有双耳,筒身铸以龙纹饰之。填以火硝铁砂,置掌中燃药捻后发射。名唤“轰天雷”。

感情那年头就兴“打手枪”啦。:D :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8

主题

5710

帖子

3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35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4-3-6 11: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元一体的回回民族

  回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860余万,是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也是除汉族外,分布最广泛的民族。全国绝大多数的县、市都有分布,但主要还是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及甘肃、青海、新疆、河南、河北、山东、云南等省区。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回族发端于唐宋之际,发展形成于元明时期。唐宋时期的“蕃客”、元代的“回回人”等是其族源的主要部分。伊斯兰教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对其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都有重要的影响。

  汉语为回族的共同语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也保留有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畜牧业、手工业。回族还擅长经营商业贸易和饮食业。

  元明以来,回族人民在文化、科学技术方面成就显著,对祖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扎马鲁丁、萨都剌、高克恭、丁鹤年、郑和、李贽、海瑞等都是杰出的人物。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她是一个普通而又特殊的成员。因为同其他民族一样,她也是中国大地上哺育成长的固有民族,在此之前,世界上没有这样一个民族共同体。但又与其他民族不同,她既不是由中国古代的某个或几个氏族、部落发展而形成的,也不是外来“回回人”的综合体。而是由来自域外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和融合了国内外多种民族成份,逐渐聚合而成的。在种族、民族成份的构成上是中外土著和非土著的多元结合。

  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回族发端于唐宋之际,发展形成于元明时期。唐宋时期的“蕃客”、元代的“回回人”,以及明代入附中原的中亚地区各族人民等东来的穆斯林是其族源的主要部分。其族称亦由元代的“回回”沿袭而来。除此而外,在回族形成的过程中,还吸收和融合了汉、维吾尔、蒙古、藏等多种民族成份。

  另外,回族中还吸收有宋代迁居中国的犹太人和15世纪初迁居山东德州的菲律宾人的成份。元代,犹太人被称为“术忽回回”。由于他们信仰犹太教,不食猪肉、行割礼和每日礼拜等宗教习俗与回族有相似之处,加上参加宗教活动时所缠头巾为青蓝色,因而明清时期也被称为“蓝帽回回”或“青回回”。这样,由于自我认同或与回族通婚等原因,不少人便作为新鲜血液,逐渐融入回族的族体之中。
伊斯兰教──回族形成的纽带


正在作礼拜的回族穆斯林

  回族的来源十分特殊,形成过程漫长而复杂。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伊斯兰教起了非常重要的纽带作用。可以说,没有伊斯兰教及其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就不可能产生今天的回族。

  由于宗教原因而导致民族的形成,这在我国56个民族中确实是比较少见的。即便同属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情况也截然不同。新疆地区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是先有民族而后改奉伊斯兰教。如果没有伊斯兰教的传播,或者虽传播而没被维、哈等民族所接受,她们仍然是客观存在的民族实体。而回族则不然,她是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由于伊斯兰教的凝合作用才逐渐形成民族的。


《古兰经》

  斯大林说:“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与其他民族不同,多种来源的回族,当初使用的语言多种多样,来自西亚的使用波斯语和阿拉伯语,来自中亚的使用突厥语族的各种语言,中国境内的民族成份使用汉语或其他语言,只是后来,汉语才逐渐变成其全民使用的共同语言。从共同地域来看,回族从其发端、形成直至今天,一直呈现着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状况,很难形成大的共同居住的地域。从经济生活来看,其经济有自己的特点,但由于居住的分散,也没有发展形成特定的经济体系和经济中心。只有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或者说民族意识,才对其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这种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恰恰是建立在伊斯兰教信仰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是伊斯兰教的巨大凝聚力,将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人们融为一体,构成回族这一中华民族的新成员。所以,历史上回族的民族意识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8

主题

5710

帖子

3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35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4-3-6 11:27: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亚各民族的关系是千丝万缕的,说不定和你我也有着一定的关系……这里提供一篇文章,让我们通过喀什噶尔的民族语言文化的变迁来看看这样的一段历史,当中就可以解答一些伙伴的问题

喀什噶尔的古代居民

地处亚洲腹地的喀什噶尔——古疏勒,自古至今都是欧亚大陆间的通衢要地;特别是丝绸之路开辟之后,南来北往、东去西行的各色人种川流不息,汇聚在这个中西交通的十字路口,使这里的古代居民呈现出格外复杂多样的民族成分。据此,有人就曾把喀什噶尔称作“各色人种的博览会”。
在信仰伊斯兰教、采用阿拉伯文字的现代维吾尔民族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古代的喀什噶尔曾经起过决定性的作用,在新疆的古代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地位。在这样一个前提下,了解一下喀什噶尔古代居民的来龙去脉,应该说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曾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喀什噶尔古代文明的当地各族人民,分别是历史上的哪些部族\?他们又是如何融会进化为今日的居民\?他们在历史上又有过怎样的贡献\?下面,笔者不揣浅陋,根据掌握的一些初步资料,将生活在喀什噶尔的古代居民按出现顺序大致排列如下。
新石器时代的先民现有考古资料表明,整个新疆在旧石器时代尚属人迹罕至,只是在距今约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文化时代,才开始有了人类的活动;所发现的以细石器、磨制石器和彩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迹,同我国东北北部、内蒙、宁夏、陕西、青海、甘肃等地的同一类型遗址,不仅在地域上连成一片,而且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渊源联系,说明新疆的原始人群是从中原的北部和西部地带逐渐西迁过来的。
在喀什市附近,就先后在塔希毛拉、汗诺依、阿克塔拉、温古洛克、库鲁克塔拉、德沃洛克以至市区内,发现过大量新石器时代的各种文物。考古结果还表明,这些文物,与我国黄河流域所发现的同一时期的历史文物,在各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而与毗邻的中亚地区同一时代的哲通文化与克尔特米尔文化,却有着极为显著的不同。这表明六七千年前喀什噶尔的古老居民们,与黄河流域的华夏民族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这不仅为研究我国新疆地区的原始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而且对研究我们整个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原始文化,也有着重要意义”(《新疆考古三十年》43页)。
遗憾的是,上古时原始人群的族属大概还很难确定;在新石器时代就居住在疏勒——喀什噶尔绿洲的这些先民们,究竟属于自内地西迁的哪一部族,操何种语言,目前还不可能知道。
塞种部族 公元前8--9世纪,塞人曾广泛分布于咸海以东到帕米尔高原一带,东端的一小支甚至远居敦煌、祁连间,我国史书中称为“允姓之戎”的,大概就是这些塞种部族。
在西方史料中,塞种则被称为“萨迦”或“塞克”人。据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记载,塞人“戴着一种高帽子,帽子又直又硬,顶头的地方是尖的。他们穿着裤子,带着本国自制的弓和短箭,此外还有他们称之为‘撒伽利司’的战斧。”据有些专家考证,塞种人所操的可能是一种印欧语系的上古东伊朗语。
《汉书·西域传》中说:“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自此塞王南君罽宾,塞种分散,往往为数国。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属,皆故塞种也。”这是追述的先秦、西汉的史实。休循与捐毒都是帕米尔山中的游牧小国,距疏勒国不过数百里,到东汉未期都归属疏勒国。因此,塞人活动的地域是应包括疏勒在内的。
公元前176年左右,大月氏西迁,击败塞人部族,大批塞人被迫从伊犁河谷南迁,其中有一支曾通过喀什西北的铁列克山口,先后定居疏勒与于阗二绿洲。本世纪以来,在喀什地区的巴楚县与和田地区,都发现过古代塞语文献,说明西汉以后,疏勒绿洲曾是古代塞人活动的重要地带。塞人南迁之际,已进入有阶级社会,有过相当发达的古代文明,这对他们后来定居的西域古疏勒国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无疑产生过巨大影响。有人甚至推断,“疏勒”这一地名,就是塞人的贡献。
诸羌之族 先秦时期,今陕、甘、青一带的羌人势力极为强大,活动范围也很广泛,从诺羌、于阗甚至葱岭间,都有羌人足迹。近年来,在塔什库尔干香巴拜地区发掘的40座古墓中,就有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羌人遗骨。位于葱岭东的疏勒绿洲上,也会有大批古羌人定居。他们西迁的时间,有可能比塞种人还要早好几个世纪。但羌人行踪飘忽不定,经济文化水平也比塞人低,直至东汉末期诸羌各部族还是以“酋豪”相统属;而塞人早在西汉初年就已有了“塞王”。
在疏勒绿洲上,塞人的语言文字和经济造成的影响,相应要比羌人大得多,而羌人反而不见留下什么东西。据史料记载,羌人的容貌特征,与中原华夏民族大致相似。《史记·西域传》记道:“自大宛(今中亚吉尔吉斯草原)以西……,其人皆深眼多须髯。”深眼多须髯是印欧人种的明显特征;而位居大宛以东的疏勒居民,在外貌上当与中原人相差不大,否则严谨准确的太史公是一定会指明的。 所以公元前128年左右来到疏勒的张缮,所看见的当地居民,应当主要是锗羌之族迁来的后裔;至少在那时还没有混入印欧人种血统,而是与中原人相同的蒙古利亚人种成份居多。
东汉末至魏晋时期,西迁的羌人则更多。《魏略·西戎传》云:“从若羌西至葱岭间数千里,有月氏余种,葱茈羌、白马羌、黄牛羌,各有酋豪。”这些后到的羌人,很快就陆续融合到早于他们几个世纪就定居在疏勒的同家之中了。
魏晋以至隋代史籍中,对西域疏勒国居民的描述,都是这样一句话:“人手足皆六指,产子非六指者皆不育。”可知手足长六个指头是当地居民的一大特征;如果孩子生下来没有长够六指,而是与正常人一样长五指,反会被视为怪胎而要令其夭折。不知当时居民是天生的能长六指,还是特别地倡导和培养这种畸形,这习俗反正是够奇特的。
这种长六指的特征一直沿续到唐代。不同的是,《通典》在记叙疏勒居民特征时,改作“其王手足皆六指,产子非六指者资不育”。似乎此时只有疏勒王族仍然保留着手足长六指的特征。是此时的普通百姓们都不乐意留六个指头,还是王室贵族们把长六指视为自己的专利以示血统高贵,这就不得而知了。
另外,自三国之后,疏勒邻近的渴盘陀国(在今塔什库尔干),“其王本疏勒人,世相承为之”(《新唐书·西域传》)。说明疏勒与渴盘陀的居民之间存在某种血缘联系,而这种联系是以古羌人的某些特征为标志的。
据西方学者研究,“在西藏所观察各点之中,普通最易获见的畸形,即系六指”(《塞外史地论丛》)。可见手足长六指也是藏人的特征;而藏人的远祖,正是我国古代的诸羌之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8

主题

5710

帖子

3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35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4-3-6 11:34:53 | 显示全部楼层
蒙古利亚人种又叫黄种,亚美人种,亚洲人。

蒙古利亚人种的主要特点是黄皮肤,体毛稀少,皮肤对雄性激素不敏感,故第二期
被毛(性毛)不发达;面骨宽而平,颧骨靠近眼睛;鼻骨不高不低,鼻骨短,鼻根
高(鼻子下端远离下巴),鼻翼中等宽度;牙齿呈抛物线排列,门齿呈铲型,牙齿
较小;眼睛细长,眼裂小,有明显内眦褶(又叫蒙古褶,即内眼角处上眼皮覆盖下
眼皮),外眼褶发达,眼珠为深褐色,部分人眼睛呈内低外高倾斜;头发黑色,直
发,浓密,男性头发极粗,呈圆形,硬度大;头指数(即头骨左右宽比前后长)大
;B型血比例最高;肱骨(上臂骨)粗,长;身材矮,躯干粗,男性上身呈倒三角
型;幼儿生奶藓(胎迹,学名蒙古斑)。

分布

蒙古利亚人种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种,纯蒙古利亚人种主要分布在东亚的
中国,蒙古,朝鲜,韩国,日本;南亚的不丹,锡金;东南亚的缅甸,泰国,老挝
,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文莱,菲利宾,东帝汶。在俄
罗斯,尼泊尔,印度,美洲各国,也有相当多的黄种人。

另外,蒙古利亚人种从两万年前,开始从东亚向周围迁徙。所以,今天的中亚,西
亚,南亚,东欧,中欧,北欧,很多的民族是黄白混血种。而今天的东南亚,太平
洋诸岛,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很多的民族是黄种人与赤道人种的混血种。地理大发
现后,美洲的蒙古利亚人种与白人又发生了广泛的混血,这种现象在拉美更加明显


划分

根据蒙古利亚人种的不同特点,又可分为亚洲蒙古人种和美洲蒙古人种(红种
),亚洲蒙古人种又可分为北方蒙古人种,南方蒙古人种。有的学者把介于两者之
间汉,藏,朝鲜等民族称为远东蒙古人种或称东亚蒙古人种,日本人更多具有南方
蒙古人种的特点,把它归入远东蒙古人种过于勉强。学者们还把蒙古人种和北欧白
人的混血种叫乌拉尔人种或北极白海人种;把中亚的黄白混血人种叫南西伯利亚人
种或中亚人种或突厥人种。对于南方的蒙古利亚人种,还可大致分为南亚蒙古人种
和马来蒙古人种,但两者区分不大。在广阔的太平洋上,生活着蒙古人种和赤道人
种的混血种,学术界一般把他们称为玻利尼西亚人种。爱斯基摩人被称为北极蒙古
人种,介于亚美蒙古人种之间,但更接近亚洲蒙古人种。北美的印第安人也比较接
近亚洲蒙古人种。有个别不太权威的杂志甚至声称墨西哥一带的印第安人具有远东
蒙古人种的特点,可能有古代中国人的血统。

形成

历史上,蒙古利亚人种的种族特点出现的非常早。早在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
人,就是铲型门齿,这是蒙古利亚人种的特有性状。但北京猿人不是现代黄种人的
祖先。真正的黄种人出现在五万年前的中国,典型的是马坝人,柳江人。但更出名
的是一万八千年前的北京一带的山顶洞人,他具有了大部分现代黄种人的特点。山
顶洞人是一种尚未分化的黄种人,他兼具了远东,北方,北极和美洲蒙古人种的特
点,甚至正如当时北欧人具有蒙古利亚人种特点一样,他也具有一些北欧白人的特
点。有的学者估计,山顶洞人已经和北欧白人在隔绝状态下繁衍了两万年,即大概
1000代。所以不管怎么说,山顶洞人已经是真正的黄种人了。

迁徙

在远古,黄种人主要讲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乌拉尔语系,南亚语系
,马来语系和诸印第安各语言。近几千年来,黄种人开始从东亚向西,向南大规模
迁徙。

在近一万年前,乌拉尔人横扫北欧。但后来,乌拉尔人文化过于落后,比
如芬兰人1400几年才出现国家,他们逐渐被排挤到边远地区,乌拉尔人很早就开始
和白人混血,现代乌拉尔人多是黄白混血种,甚至是白人,他们分布在北欧的东部
和最北部,中欧。主要语言是匈牙利语,芬兰语,爱沙尼亚语,莫尔多瓦语,科米
语,阿卡利阿语。

两千年来,北方草原的阿尔泰黄种人先后进入了阶级社会,开始了黄种人第
二次西迁,早在公元400年左右,匈奴人就进入了欧洲,征服了日耳曼的很多部落
,并几次入侵罗马帝国,几使之亡国,匈奴人被称为“上帝的鞭子”。现代的德国
东北部的居民仍带有黄种人性状,大概是当时形成的。后来,欧洲又几次遭到鞭子
的打击。讲突厥语的匈奴人,保加尔人(后来被斯拉夫化为保加利亚人),钦察人
,突厥(土耳其)人,讲蒙古语的柔然(阿瓦尔)人,蒙古(鞑靼)人都曾横扫欧
洲,尤其是13世纪,由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领导的“长子西征”,如果不是窝阔台
大汗意外病逝,诸子侄忙于东返争汗位,欧洲恐怕会全境被征服,因为无论是三分
之二领土被征服,几十个国家沦陷的事实,还是罗斯人,日尔曼人,捷克人,波兰
人,条顿人,匈牙利人在战场上的拙劣表现都表明,无论是罗马的武士,还是北欧
的海盗,要用军事手段抵抗蒙古骑兵是不可能的。一位德国的军事学家说:“鞑靼
(蒙古)人用皮鞭给欧洲的骑士们上了一课。”也可能正因为如此,在人类学上,
黄种人的学术称谓是蒙古利亚人种。但这些民族在欧洲的后代多是黄白混血种,只
有少量是纯黄种人或纯白种人。

在几千年前,甘肃以西,除西伯利亚和北欧外,所有的居民都是讲利雅安
语的白人,甚至连汉朝的史书也记载,当时甘肃河西走廊的乌孙人是“碧眼”。但
后来,讲突厥语的匈奴人,突厥人,高昌人,丁零人,回鹘人,坚昆人,克烈人,
乃蛮人,讲蒙古语的鲜卑人,柔然人,契丹人,蒙古人,卡尔梅克人,汉藏语系的
汉人,吐蕃人,都先后统治过中亚,西亚,甚至是南亚。形成了大量的混血民族,
但那里保存下来的都是突厥语,故中亚加上新疆又被称为突厥斯坦。维a语,哈
萨克语,吉尔吉斯语,乌兹别克语,土库曼语,阿塞拜疆语,土耳其语,欧洲的鞑
靼语,都是突厥语。据说,突厥语内部分别很小,土耳其语与维a语的差别就同
四川话和东北话的差别差不多。突厥人内部,从东向西,从北向南,黄种人特点逐
渐减少。土耳其人看不出太多黄种人特点,而吉尔吉斯(克尔柯兹)人,哈萨克的
牧民,则长相与蒙汉各族相似。

在南方,五六千年前,讲马来语的民族就已经从黄河流域向东南亚分批的迁徙了。
马来人按迁徙的时间不同,又可分为老马来人,新马来人。老马来人混有赤道人种
的特点,皮肤较黑,但他们人数较少。更多的是新马来人,他们的南下时间较晚,
种族也较纯。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等国,都是新马来人
占绝大多数。另有一部分马来人,迁入太平洋的岛屿上,并于当地人融合,就是现
在的玻利尼西亚人。另有证据表明,日本当时也有马来人居住。

在马来人南下的同时,南亚语各族也在南下。有的学者认为,古代中国的越族人,
他们的语言应属南亚语系。至少在两千年前,越族还有一部分生活在江浙一带,而
现在越族的讲越语后代是越南人。越南离江浙已经很远了。柬埔寨人也讲南亚语。
另外,缅甸,泰国,印度境内的孟族,也讲南亚语。

南亚人与马来人都属于南方蒙古利亚人种。

东亚真正的主体是汉藏语系。他又分汉语族,缅藏语族,侗壮语族和苗瑶语族四部
分。缅藏语族和汉语最接近,这些民族五六千年前就生活在甘肃,青海一带。两千
多年前,这些民族就已经统治了青藏高原,大约一千五百年前,又有一部分人南下
缅甸。缅藏语族的民族在中国的多数是远东人种,如藏,羌,彝,白等族,在缅甸
,不丹,锡金和印度那加邦的都是南亚蒙古人种。侗壮语族和苗瑶语族的南下要早
的多,因此,这些民族都是南亚蒙古人种。但尽管如此,也有很多证据表明他们的
北方起源。泰族自称是宋朝时离开云南而来到泰国的,语言学家认为,在公元前四
世纪,讲泰语的民族可能还居住在汉江流域(当时的楚国境内)。今天,泰国人,
老挝人,壮族人讲的都是侗壮语族的语言。苗族人讲的是苗瑶语族的语言。至于越
南语,有的学者认为是南亚语系,有的认为是汉藏语系的特殊语族。平心而论,对
于我这个北方人来说,我听过的壮语,越语,广东话,感觉不出什么区别。何况越
南话种还有三分之二的词汇来自汉语。

汉藏语系的主体是汉语族,汉语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就生活在黄土高原上,创造了
当时的仰韶文化,五千年前,汉族各部落开始向南,向东迁徙。我国传说中的轩辕
黄帝打败了东方九黎族的蚩尤,可能就是这一过程的反映,《史记》说轩辕黄帝在
阪泉打败炎帝,然后“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就是说在五千年前,轩辕黄帝统一
了汉语各部落,然后通过数次战争使汉语在中国确立了统治地位。秦朝统一后,北
方已经通用汉语,汉语也已经伸展到了岭南。到了南北朝时,南方也已经通用汉语
。从此,在人口和疆域都和欧洲差不多的中国,有了通一的语言,汉语也一直在东
亚居主要地位。汉族人的主体是远东人种,但长城两侧的人接近北亚蒙古人种,西
北人也有北亚人种的特点,南方(江南)的汉人有南亚人种的特点,尤其是岭南人
,比较接近于南亚人种。汉族的人种不同一性,跟地域广大和汉族历史上的扩展与
同化有关。有时,语言学家也认为只有汉语族和缅藏语族是汉藏语系,而把另外两
个语族叫泰语系。

至于朝鲜人和日本人,他们的语言都和阿尔泰语很象,但朝鲜语又具有南亚语系的
特点,日语又具有马来语的特点。当然,他们象东亚其它语言一样,受汉语的影响
也是必然极大的。朝鲜人是远东人种,日本人是带远东人种特点的南亚人种。笼统
的讲,朝鲜人象北方汉人,日本人象南方汉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8

主题

5710

帖子

3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35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4-3-6 11:35: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帝之鞭――匈奴欧洲篇

  公元91年匈奴在和汉民族的长年战争中承认了失败,开始了始无前例的民族大迁移
……

  南匈奴附汉,北匈奴远飙。北匈奴西迁的第一站是乌孙的地盘,既现在的伊犁和上游一带,第二站是康居,也就是锡尔河上游东部。第三站为阿兰聊这已经到了欧洲边缘。在91年到290年长达两百年的历程中,这个上天的骄子好象消失了一样。北方的苍狼为了梦中的家园,在雪地中,沙漠里艰难的跋涉。中外的史书中都找不到这个骄傲民族的记载。当《波斯史》中提到三世纪末匈奴出先在阿兰聊时,这头饥渴太旧的苍狼已经对它面前弱小的西方民族露出了爪牙……公元四世纪中叶,阿兰聊灭国,西方震动。从此,匈奴在西方的活动遂史不绝书。

  阿兰聊灭国后没多久,西方诸国还来不及为其哀悼,就将面临着一场巨大的浩劫。公元374年,巴兰勃率领匈奴铁骑入侵东哥特,来时排山倒海,去时十室九空,而且匈奴在三百年来对中国作战以来不知道学到了多少中国的战争艺术和谋略,这岂是西方诸蛮所能相抗的。匈奴以战养战的方式沉重打击了东哥特人,当年迈的东哥特国王赫曼立克(Hermanrik)的军队被匈奴全歼后,他便自杀了,继位的维席密尔(Vithmir)也兵败身亡。赫曼立克之子呼哪蒙特率部投降,而其余的部众在阿拉修斯和萨弗莱克斯的带领下逃到西哥特。也有人逃向巴尔干。

  西哥特国王阿撒那立克(Athenarie)得知东哥特灭国后立刻在德聂斯德河布阵,意图阻止匈奴人渡河,不料匈奴人在远处上游偷渡后夜袭敌营,重创西板哥特军。 西哥特人在惊悖之余,一部大约二十余万众渡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国境,由于罗马帝国官吏的残酷压迫,哥特人纷纷起义。

  罗马皇帝法伦斯(Valens)调集大军于公元378年8月9日在阿德里雅堡与哥特人会战,在哥特的重装骑兵面前曾经纵横欧亚的罗马方阵步兵毫无地位。下午,法伦斯和四万禁卫军全数战死。方阵步兵的时代过去了。这一战,动摇了罗马的根基,罗马再也无法控制辖下的诸族和领土。而此时,匈奴人回到喀尔巴阡山以东,进行休整。

  公元400年,匈奴人乌尔丁带领大军攻入匈牙利追击哥特人,并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了意大利,这支可怜的哥特队伍在法洛伦斯被西罗马军队消灭以报阿德里雅堡之仇。匈奴人只是来意大利转了一下,不过又带来了相当大的后果。匈牙利原住民凡达尔人,瑞维人,和最先被匈奴人灭国的阿兰聊人开始了大跑路。这三族人进入高卢,与当地人战斗后于409年越过比利牛斯山,进入伊比利亚半岛,并建立了三个国家。与此同时,阿勒立克带领的哥特人也南下逃避匈奴的大军,不过他们比几年前的同胞拽多了,在408年,409年,410年三次围攻罗马,而在410年攻入城中,这是历史上罗马城的第二次沦陷。

  在这次战争中,西方诸族在匈奴军势的压力下为生存互相火并。而匈奴人则占据了巴诺尼亚(今匈牙利)把当地的哥特人列入统治之下后又开始无忧无虑的放牧生活了。

  乌尔丁死后,路加既位,路加死后他的两个侄儿白里达(Bleda)阿提拉(Attild)共同治国。在这段时间里西欧相当平静,而北欧,东欧战火纷飞,盎格鲁撒克逊人不堪匈奴压力,渡海流亡到英伦三岛,在俄罗斯南部草原的匈奴人也归与阿提拉旗下,俄罗斯森林民族――斯拉夫人,芬人也告屈服,斯拉夫人可能就是在此时以“匈奴仆人”的身份第一次进入西欧的。

  公元445年白里达死后,阿提拉独领匈奴,成为欧洲最有权势之人!王庭设于多瑙河以东的大草原上。

  此时的东西罗马都要向阿提拉进贡。匈奴在东方失去的荣光在西方找了回来。

  由于对西罗马提出的政治联姻和领土要求遭到拒绝,阿提拉决定开战。451年,阿提拉统领五十万大军进入高卢,这也许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见到如此规模的军队吧。罗马大将阿契斯北上抵挡,并联合了所有受匈奴压迫的蛮族王国。双方在加泰隆尼亚平原上会战,此战空前惨烈一日之间占死者有十五万之众……阿提拉见双方陷入了毫无意义的消耗战,于是领军回国。

  次年,阿提拉率军突然越过阿尔卑斯山直攻意大利并摧毁意大利北部所有城市,压迫罗马。446年,军中大疫,阿提拉见西罗马已求和,东罗马援军已至于是回国,并与同年病死。次二役过后,西方人畏惧地称其为――上帝之鞭。

  阿提拉死后,强大的匈奴人内部又出现内讧,诸子争立为王,贵族之间争权夺利,互相残杀,匈奴瓦解.日耳曼人乘时而起,把匈奴人赶回喀尔巴阡山以东。461年,阿提拉幼子邓直昔克企图重建霸权,不幸在于东罗马交战时战败身亡。这是西方史书上对匈奴人活动的最后记载。

  在中国,此时正是北魏中期,南匈奴和其各分支在中国建立的“汉――前赵”“北凉”“大夏”等均在公元460年相继覆灭。

  在亚洲和欧洲的匈奴人则分别与当地各民族混合了起来,一个彪悍而勇敢的民族从此消失了.奴在世界范围内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天之骄子的传说结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8

主题

5710

帖子

3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35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4-3-6 11:37: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突厥起源及其与铁勒的渊源关系

  突厥一名,广义包括所有属于铁勒和突厥的操突厥语诸部,狭义仅指突厥族和突厥汗国。

  据《周书·突厥传》记载,突厥一词作为部落的名称,大概始于公元5世纪中叶。当时,后来成为突厥王族的阿史那氏,居住在金山(今新疆北部一带阿尔泰山)的南面。金山的形状好像“兜鍪”(móu,武士的头盔),这个部落称兜鍪为“突厥”,于是就把突厥一词作为自己部落的名称。后来突厥部落发展壮大成为民族,并且建立了庞大的国家,“突厥”也就成为这个民族和汗国的名称了。

  关于“突厥”这个词的含义还有另外的说法,据成书于11世纪70年代的《突厥语大辞典》说,则为“最旺盛时期”。5世纪中叶“突厥”作为部落名称开始出现时是否根据这个含义而定名,现在已难以考订了。

  突厥族的先世可以追溯到纪元以前的丁零。《晋书·北狄传》称丁零为“赤勒”,同书《慕容儁载记》作“敕勒”和“涉勒”。《魏书·高车传》作“勑(chi,同敕)勒”,并云:“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勑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隋书·北狄传》作“铁勒”。丁零、狄历、敕勒和铁勒等,都是同一突厥语名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汉文译名。   732年(开元二十年),突厥苾伽可汗在建立于蒙古草原鄂尔浑河畔的《阙特勤碑》突厥文铭文中说:“九姓回纥者,吾之同族也”。在回纥兴起以前,九姓回纥原为九姓铁勒。苾伽可汗确认九姓回纥是突厥的同族,即实际上承认突厥原为铁勒之一支,突厥源出于铁勒。

  在《周书·突厥传》开头部分记载着两个关于突厥起源的传说。其中一个是铁勒几个部落同出一源的传说,其大意是:在一个以狼为图腾的古代部落中,有一个名叫伊质泥师都的人,能呼风唤雨,其妻一胎生四男。一子“变为白鸿”,可推测这是以白雁为图腾的部落之祖。另一子“国于阿辅水(今西伯利亚之阿巴坎河)、剑水(谦河,今叶尼塞河上游)之间,号为契骨”。契骨即汉魏时期的坚昆,现在柯尔克孜族的祖先。又一子“国于处折水”,没有说明部落名称。长子钠都六被原来的部落推举为首领,“号为突厥”。呐都六有十个妻子,她们所生的儿子都“以母族为姓”。讷都六死后,他的小妻所生之子阿史那继任首领。这一传说表明,突厥与铁勒中的契骨等部有共同的祖先。

  另一个是关于突厥王族阿史那氏起源的传说:古代有一以狼为图腾的部落,被邻国所破。一位丈夫被杀的妇女逃至高昌(今新疆吐鲁番高昌古城)以北的山中。这里四面都是山,中间是茂盛的草原。这女子生下十个男孩。他们长大以后娶妻生子,各有姓氏,其中一支就是后来的突厥王族阿史那氏。子孙繁衍,渐渐达到数百家。经过几代人,才走出山来,臣服于柔然。这一传说指出,突厥阿史那氏的祖先出生在高昌北面的东部天山山脉博格多山中。据《魏书》记载,当时此山以北即为铁勒分布地区。

  公元5世纪中叶,我国北方的柔然进入西域高昌一带,阿史那氏的部落从高昌北山移居金山南麓,成为柔然的“铁工”,并开始以突厥为名。大概他们是在高昌附近时学会了冶炼技术。因为当时天山一带的炼铁业已具一定规模。早在东晋时期(公元317—420),《释氏西域记》就说:屈茨(今新疆库车)北面200里的天山中,晚上有火光,白天则冒烟,人们开采这山中的岩炭(煤),冶炼此山的铁,经常供应西域三十六国使用。

二、突厥的立国

  突厥在金山之阳受柔然控制和役使多年。至公元487年(北魏太和十一年),高车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与其从弟穷奇率部10余万落(户),脱离柔然,从漠北西迁至高昌西北,自立为王。高车即铁勒,突厥与副伏罗部本为同族,居地又相邻近,想必有所联系,甚至可能得到该部的帮助。在这以后30多年间,柔然曾一再西征高车副伏罗部,双方互有胜负,实力都大为削弱。柔然不得不逐渐放松对突厥的控制。公元508年(北魏永平元年),柔然佗汗可汗伏图西征高车,被副伏罗部王弥俄突杀于蒲类海(今新疆东部巴里坤湖)北。直至520年(北魏正光元年),柔然可汗阿那瑰归降北魏王朝,突厥终于摆脱柔然的束缚,从此迅速壮大起来,并且大步向东发展。

  公元542年(西魏大统八年)以前,突厥已东至河套以北的蒙古高原。每年冬季黄河冰冻以后,突厥即涉冰过河进行掠夺。这年,西魏调派骠骑大将军宇文测镇守绥州(治所在今陕西绥德县)。宇文测在要道上堆积柴草数百处。农历十二月,突厥从连谷入寇,宇文测命各处点火。突厥以为西魏大军前来,慌忙撤退,自相践踏,丢下了大量牲畜和辎重。从此以后,突厥不敢再到绥州抢劫。当时突厥的力量还不够强大。这次事件使突厥之名第一次见于汉文史籍的记载。

  这时,突厥的首领名叫阿史那土门,他是讷都六的后代,大叶护(官名)吐务的长子。由于部落已经比较兴盛,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可以扩大商品交换,于是开始到西魏的边塞上购买丝织品和粗丝棉,并表示愿意与中原通商往来。公元545年(大统十一年),西魏丞相宇文泰派遣酒泉的胡人安诺槃陁出使突厥。突厥人非常高兴,互相庆贺说:大国的使臣前来,预示我国即将兴旺发达。第二年,土门遣使向西魏贡献方物。   其时,铁勒将进攻柔然,土门出其不意率部邀击铁勒,收服铁勒5万余落(户),突厥的力量因此大为增强。

  土门自恃强盛,向柔然求婚。当时已在漠北复兴的柔然可汗阿那瑰,派使者辱骂土门说:你是我的“锻奴”,怎敢提出这样的要求?土门听了非常生气,杀死柔然的来使,转向西魏求婚。公元551年(大统十七年)夏六月,西魏将长乐公主嫁给土门为妻。早在这年春三月,西魏文帝去世时,土门已遣使吊唁,并献马200匹为奠仪。当时,突厥和西魏王朝的关系很亲密。

  公元552年(西魏废帝元年)正月,阿史那土门发大军破柔然于怀荒北。柔然头兵可汗阿那瑰兵败自杀。其太子庵罗辰是东魏兰陵郡长公主夫婿,并与北齐皇室有姻亲关系,因而率众投奔北齐。柔然残余部众另立阿那瑰侄铁伐为主。突厥进据原先由柔然分布的蒙古高原绝大部分地区。   突厥既继柔然成为漠北的主人,其首领阿史那土门即自称伊利可汗,建立起突厥汗国。伊利可汗在《阙特勤碑》突厥文铭文中称布民可汗。但是,这位突厥汗国的创立者在位仅一年。公元553年(西魏废帝二年)春二月,伊利可汗逝世。其子科罗继位,号乙息记可汗。

  乙息记可汗击破柔然别部所立可汗邓叔子军于沃野(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东北乌梁素海之北)北木赖山。

  553年三月,突厥乙息记可汗遣使臣献马5万匹给西魏。推测西魏也回赐大量丝织品等物给突厥。这时突厥对于西魏不仅关系密切,甚至有所依仗。柔然及其残部则先后依靠东魏和北齐。

  乙息记可汗在位时间很短,即于553年逝世。他临终前不让其子摄图继位,而立其弟俟斤为突厥之主。俟斤名燕都,号木杆可汗(553—572年在位)。

三、突厥的兴起

  突厥木杆可汗性情刚暴,勇而多智,东征西讨,广为开拓疆域,奠定了突厥汗国辽阔的版图。

  公元555年,木杆可汗出兵进攻柔然残部邓叔子,彻底灭亡了柔然。在这以后,突厥又向北面扩展,合并了分布于叶尼塞河上游的契骨。

  突厥既灭柔然,统一漠北,又东进至辽河上游西岸,逼契丹东移,契丹有万余家逃往高丽寄居。据《北史》记载,其时在公元553年(北齐天保四年)以后的某一年。

  556年(西魏恭帝三年)秋九月,木杆可汗和西魏凉州刺史史宁联军西击吐谷浑。木杆可汗进攻吐谷浑可汗夸吕所在的贺真城,城破,俘获夸吕妻子及大量珍宝。史宁攻破吐谷浑旧都树敦城(位于今青海共和县东南),俘虏了吐谷浑的征南王。两军至青海湖畔会合。木杆可汗因这一战役由史宁决策而大获全胜,十分佩服他的智谋和勇敢,将自己所乘的良马、100名奴婢、500匹马和1万只羊赠送给史宁。

  突厥最后大举向西方进发,囊括中亚,这一任务是由土门可汗之弟室点密(公元?一576)完成的。其先,高车副伏罗部分布于今新疆北起吐鲁番西北,南至焉耆一带,其西南为嚈哒的势力范围。据《北史》记载,东魏兴和(539—542)年间,当时以比适为首领的副伏罗部又被柔然攻破。10年以后,突厥灭柔然,这一地区和当地的高车(铁勒)诸部落,归突厥统辖,于是突厥的西南面邻近嚈哒。

  嚈哒王室与柔然有姻亲关系,柔然弥偶可社句可汗波罗门的三个姐妹嫁给嚈哒王为妻。自北魏太安。

  (455—459)以后,嚈哒曾多次向北魏、西魏通使献方物,最后一次是在558年(明帝二年)向北周遣使“朝献”。

  嚈哒的西面是波斯。波斯萨珊王朝的君主霍斯罗夫(或译库萨和)一世(531—579年在位),为报其祖佩罗兹(459—484年在位)被嚈哒所杀之仇,娶室点密之女为妻,与新兴的突厥汗国结盟,双方联合起来东西夹击嚈哒。

  公元561年或562年,室点密曾与嚈哒大战。在563至567年之间,突厥终于在波斯配合之下,灭嚈哒国。于是突厥进占中亚河中地区,以阿姆河与波斯分界。后来,突厥又乘波斯萨珊王朝衰落之机,南渡阿姆河,占领吐火罗斯坦,而尽据嚈哒旧壤。   至此,突厥汗国的版图“东自辽海(今辽河上游)以西,西至西海(今里海)万里”,“北至北海(今贝加尔湖)”,西南包括中亚阿姆河以南的吐火罗斯坦,形成了一个领土广袤的庞大汗国。

  突厥汗国的中心设在漠北。据《周书·突厥传》记载:突厥“可汗恒处于都斤山,牙帐东开,盖敬日之所出也”。这个突厥建牙的汗庭所在地区,又作郁督军山、乌德健山等,即今蒙古杭爱山脉。突厥牙帐位于此山东北麓鄂尔浑河上游西岸,今哈尔和林(喀喇和林)西北。

  突厥可汗之妻的称号为可贺敦。突厥的官员最初分为十等,后来大小共分二十八等。高级官员实行世袭制,“父兄死则子弟承袭”。其中叶护的地位最高,由可汗的子弟担任,西突厥中常有此官号,任此职者往往成为可汗的继承人。可汗的子弟一般称为特勤。“别部领兵者皆谓之设”。“设”是掌握兵权的大官。其次的大官有屈律啜、阿波、颉利发、吐屯、俟斤等。其中吐屯为突厥可汗派驻属国的代表,负监督之职。   突厥是游牧民族。畜牧业是突厥社会的经济基础。“突厥兴亡,唯以羊马为准”。突厥木杆可汗灭柔然以后,拥有“控弦数十万”。突厥的控弦之士都是骑兵,可见当时突厥所有的马匹总数在数十万以上,羊的数目当比马更多。公元588年(开皇八年),突厥各部落首领向隋朝“遣使贡马万匹,羊二万只,驼、牛各五百头”。这样大量的牲畜“贡品”,也反映出突厥诸部拥有众多的畜群。

四、突厥的分裂

  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突厥游牧经济,存在着严重的分散性、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很容易导致国家的内讧和分裂,使版图辽阔的突厥汗国难以长期维持统一的局面。

  突厥分裂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室点密西征。室点密或作瑟帝米,是大叶护吐务的次子,伊利可汗土门之弟。据《阙特勤碑》突厥文铭文东面第一行记载:“……我祖先布民可汗(伊利可汗)和室点密可汗。他们即位后,创建了突厥人民的国家和法制”他被说成是突厥汗国两大创建者之一。突厥立国(552)以后,伊利可汗及其子乙息记可汗在两年之内先后去世。室点密开始西征的时间,当在木杆可汗在位期间(553—572),突厥完全统一漠北以后,公元561或562年室点密与嚈哒大战之前。

  据《旧唐书》记载,当初室点密“统领十大首领,有兵十万众,往平西域诸胡国,自为可汗,号十姓部落,世统其众”。室点密征服西域诸胡国后,其子孙世袭领有其地。但他在世时突厥汗国仍保持名义上的统一,据《隋书》与《旧唐书》记载,突厥在沙钵略可汗(581—587年在位)时,分为东西两国。《新唐书·突厥传》则说:“瑟帝米(室点密)之子曰达头可汗,亦曰步迦可汗,始与东突厥分乌孙故地有之。”达头可汗公元576—603年在位。

  公元572年,木杆可汗在位20年而卒。其弟伦钵可汗继位。10年后(581)伦钵病死。其子侄争位。最后,乙息记可汗之子摄图得立为沙钵略可汗,居于都斤山可汗牙帐。伦钵可汗子庵罗称第二可汗,迁居独洛水(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附近土拉河)。木杆可汗子大逻便为阿波可汗,所部在于都斤山西北。最西面的是达头可汗玷厥,位于今伊犁河流域一带的“乌孙故地”。最东面的是摄图之弟处罗侯,起先的官号是突利设,后称突利可汗,辽河以西的奚、霫、契丹等族在他的势力范围之内。当时“……摄图、玷厥、阿波、突利等叔侄兄弟各统强兵,俱号可汗,分居四面,内怀猜忌,外示和同”。对于突厥这种五可汗并立的局面,隋文帝杨坚也说:“且彼渠帅,其数凡五,昆季争长,父叔相猜,外示弥缝,内乖心腹。”这时突厥内部实际上已经分裂。

  公元582年(开皇二年),突厥沙钵略可汗因新建立的隋朝“待之甚薄”而产生怨恨。其妻原北周千金公主为了报隋夺周朝社稷和杀父之仇,也不断煽动他反对隋朝。于是沙钵略在这年十二月发兵40万入寇,武威、天水、安定、金城、上郡、弘化、延安等今甘肃、陕西一带的诸郡“六畜咸尽”。第二年夏四月,隋军分八路出塞。卫王杨爽等在白道(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北,为从河套东北通往阴山以北的要道)大破沙钵略军。沙钵略本人弃所服金甲,潜入草原中逃遁。

  隋文帝采纳长孙晟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谋略,同西面的达头可汗连和,并说服阿波可汗遣使朝隋。沙钵略可汗本来就忌惮阿波骁勇强悍,当他听说阿波依附隋朝以后,立即袭击阿波的牙帐,杀死阿波可汗的母亲。当阿波从高越原(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东部和甘肃省民勤县西部一带)作战前线回来时已家破人亡,只得投奔达头可汗。达头听说后大怒,即派阿波东征。阿波率领十万骑兵,几次打败沙钵略可汗,收复了自己的领地,兵力更加强大。此外,突厥西面的贪汗可汗(大概驻守在贪汗山,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格多山脉一带)一向同阿波可汗友好,沙钵略可汗为此夺了他的部众,并撤销其职位。贪汗可汗也投奔达头可汗。还有沙钵略的堂弟地勤察,因与沙钵略有严重的矛盾,在这时率领部落归附阿波可汗。于是,以达头可汗为首的四支力量联合起来,公开反对沙钵略可汗,形成了独立的西突厥。从此,突厥正式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据《资治通鉴》记载,这事发生在陈朝至德元年(583)夏五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8

主题

5710

帖子

3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35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4-3-6 11: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白人和天山的关系


--------------------------------------------------------------------------------

送交者: 古老民族

白种人形成后以一个单一部落集团的形式分散居住在天山南北和拉姆河左右岸直到,至于推进是分次分批
进行的,至于多少已难于考证了,至少3万年前,或于白种人形成不久,他们进到北非埃及欧洲等地,这些白种
人,驱逐了原有的当地土著,就是黑人,可能没有越过阿尔卑斯山,他们可能也不是游牧部落,狩猎可能是他
们的主要生产方式.在以后许多年,现在意义上的印欧人才开始迁徙,那个时节里他们是牧人,他们从天山南
北两路出发,迁移的原因是黄帝集团的西进,黄帝集团的一支在祁连山与他们发生过激战,所有白种人集团
瓦解,向北一只到科不多以北地带躲藏,后来一部分向西越过俄罗斯草原进入欧洲,他们是凯尔特人的祖先,
特征是红色的头发.留在当地的叫做坚昆人,后来叫基尔基斯,溃逃的集团往南进入南疆,当时那里很多绿
洲,他们在那里定居,往西到吐火炉以北,里海附近,建立城邦国家.在土库曼一带直到哈萨克草原,是他们以
游牧方式存在的部落,也就是原部落集团的主要部分.这样中央大道就让开了,黄帝集团的一支沿着这个大
道追击白种人集团,一直到波斯湾的尽头.他们没有再遇到雅利安人的集团,所以在那里修建城市定居下来.
其中的一个城市叫乌尔,多年以后,有个叫亚伯兰的人西击向西迁移的雅利安人集团,到达阿兰地方,在那里
他可能受阻失败然后向南迁徙到迦南地居住,受到同化,但是所有犹太人都是黄帝子孙,他们是为我们追击
雅利安人受困在那里的,他们和雅利安是死敌.永世的死敌.东方,凯尔特人和雅利安人争夺中亚草原两败,
凯尔特人远迁俄罗斯,波兰,捷克,德国,法国,.西班牙,英国,爱尔兰等地,排挤了当地人.雅利安在中亚受
创,部落联盟再度瓦解.如狂风般的迁徙开始,先进入印度伊朗,后来伊朗的一只由小亚细亚进入巴尔干,再
度挤压凯尔特人,占据德国北非,由中亚迁徙来的雅利安集团在俄罗斯草原和他们汇合,在诺夫哥罗德建立
城邦定居,往北进入北欧,他们的进展是最惨烈的,经历的战斗也最多,所以他们的神话里多是全体毁灭的故
事.在巴尔干,雅利安集团继续以牧猎的生活方式,存在,并且不断南迁,在2000纪,和1600纪两次大规模南迁
希腊罗马建立各城邦国家,公元前1200年左右(或1400年)迁徙而来的阿开亚人和早迁徙而来的特洛伊人激
战在特洛伊城,特洛伊毁灭,部分特洛伊人渡海远逃意大利,和当地人共同建立了拉丁姆王国,就是后来的拉
丁集团.500年后出现了罗马.
凯尔特人和雅利安人不是一个民族,虽然他们都起源于一个古老的共同部落集团,但是他们在人种上(是古
代人种,现在苏格\;兰人爱尔兰人已经和英国人同化.)他们的特征是凯尔特人是红头发占优势,雅利安人是
黄头发占优势.巴斯克人,是最古老的欧洲居民,他们和所有雅利安和凯尔特人不同.
匈奴是个后来出现的民族,他们比狄人就是丁零部落(他们原来居住在黄河中游一带游牧,后来和中原发生
战争而远徙,他们和商经常战争但也贸易,基本属于商文化圈范畴他们没有匈奴强大,但是迁徙一样的远,在
商代他们就已经扩散到里海以北地区,而他们的路线是由中西伯利亚无人地区,他们是牧人更是强盗,他们
是突厥人的祖先,和匈奴有渊源,有共同祖先)晚到草原,匈奴人讲古突厥语,人种上属于黄种人,他们征服坚
昆丁零并且和特们结盟.并且和西域个城邦经常联系,任用官员由秦制,不以匈奴人为限,广录贤才,所以在
他们统治集团里有白种人特征,但这在他们民族里微乎其微,他们基本上属于战国时候的戎狄.就是半拉中
原人.文化上属于周文化圈.即华夏文化圈.

斯拉夫人里有突厥血统,如俄罗斯人。南欧的保加利亚人是南部斯拉夫人与突厥种保加尔人混合而成;罗
马尼亚人是古罗马人与当地人结合的后裔;南欧的民族基本上与阿拉伯人通婚,面相与中欧北欧不同;匈牙利是匈奴后裔与西来的马扎尔人结合而成,其中马扎尔人占了多数,逐渐同化了匈奴人;突厥种是个典型的杂种种族,如亚洲的乌兹别克人就是突厥与蒙古的混血,乌兹别克人看上去既象白种人,又象黄种人。
早期乌尔--苏美尔文明同我们氐羌---华夏系古文明存在某种联系,例如苏美尔的墓葬习俗,青铜马车样
式还有大洪水传说等等。尤其指出的是乌尔--苏美尔人同氐羌---华夏系的远东人种一样是圆颅人,而其
附近的居民无论是雅利安人还是闪米特人都是长颅形人。所以我认为,说长颅形的闪米特人是黄帝子孙未
免有些牵强。

亚利安就是古印欧人,是1万年前中亚的游牧父系氏族集团。公元
前4000年前后分裂。东迁的一支进入新疆,后建立各种小王国(汉代的楼兰也是),南迁的一支灭了古印
度,西迁的一支进入伊朗较著名的就是古波斯人和米底亚人。北迁的一支据说是北欧和日尔曼人的祖先,
我对此持保留态度。留下来的后被阿兰人、匈奴人、大月氏人同化。
古希腊人,拉丁人,法兰西老祖宗克尔特人、波斯--伊朗人,斯拉夫人,日耳曼人都是雅利安人的后裔,
其起源于中亚,日耳曼人最早居住在里海一带,和其它各支雅利安人(如希腊人的祖先阿该亚人,侵入小
亚的赫梯人,还有入侵印度的那一支)一样是个游牧(牧牛)部落。后来他们消灭了西迁的西徐亚(哈萨
克人远祖)人,在南俄草原定居下来,而斯拉夫人或许受其挤压居住在俄罗斯大草原以北,靠采集浆果、
蜂蜜和狩猎为生。公元前1000年,古斯拉夫族生息在中欧和东欧的广阔平原上,最早分部在奥得河、维斯
瓦河、第聂伯河中游一带,后来逐渐向周围扩展,西抵易北河,东至顿河,奥卡河,伏尔加河上游,北达
波罗的海,南至喀尔巴阡山。他们使用一种共同的斯拉夫语。古文献把他们称作维涅德人。从6世纪起才
开始使用“斯拉夫人”这个称谓,古书中说,这些人住在山林中,喜欢步行矫捷善走。公元一世纪左右,
逐渐扩大的古斯拉夫部落逐渐分成东西两支,6、7世纪时又形成南支。共同斯拉夫语消失。形成东、西、
南三种语言。东斯拉夫语又称古俄语。东斯拉夫人逐渐向现在东欧平原各部扩张。6世纪时居住地西起德
聂斯特河,东低第聂伯河以东和黑海北岸,北达维斯瓦河一带。他们曾与操突厥语的里海西北的阿瓦尔人
(东胡族系,鲜卑种,发源于中国东北,即中国历史上极盛一时的柔然,后被属下锻奴突厥部打败,西迁
后侵扰欧洲多年)结盟,阿瓦尔人称之为安特人,意为“忠于盟誓之友”,后来拜占庭人也把其称为安特
人。另外,被我们汉民族战败后西迁的北匈奴也起着决定因素在林翰著《匈奴通史》中提到:“白里达和
阿提拉共同统治的匈奴帝国…………盎格鲁和撒克逊人之脱离欧洲大陆渡海入居,都是与匈奴人的通治和
压力有直接关系。随后,住在南俄草原地带的匈奴人(其人数远较匈牙利境内的匈奴人为多)在公元
435-447年前后,也都先后被迫接受阿提拉的统治,甚至连居于俄罗斯大草原以北森林地带中的斯拉夫人
和芬人,这时也告屈服。斯拉夫人可能就是在此时以“匈奴人的仆役”的身份第一次进入欧洲西和南部
的。安特人在8-9世纪时分成30多个部落,这些部落结成3个主要的部落联盟群体。
北部群体:其中斯洛文人分布在现今的落夫哥德市一带,克里维其人分部在现今的斯摩楞斯克市和坡落茨
克市一带。东部群体:其中维亚吉奇人居住在如今的梁赞市一带,拉季米奇人居住在现今的哥梅利市,克
里挈夫一带,谢维利安人居住在现今的契尔尼哥夫市一带
西南群体:其中波利安人居住在第聂伯河眼沿岸及其支流(从普里皮亚季河口到罗西河)下游一带。他们在到东斯拉夫人当中经济文化中最发达,后来建立古罗斯国家中起主要作用,其部落联盟中心地带发展成基辅城。德列弗利安人在波利按人西部,乌里齐人在拨里安人西南部,此外还有德列哥维其人、杜列伯人等。

9世纪上半叶在第列伯河中游和伊而门湖地区出现早期国家组织,后来成为基辅罗斯的基础
,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古罗斯部族。13-15世纪,古罗斯部族分化成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个民
族。居住在奥长河与伏尔加河之间以及伏尔加河以北的东北罗斯部族,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民族。住
在普里皮亚特河与西德维那河之间的西部罗斯部族,形成白俄罗斯民族(因喜穿白衣得名)住在南部的罗
斯部族形成乌克兰民族(17世纪中期开始沙皇俄国把他们称为小俄罗斯人)这三个民族各自有了独立的民
族语言。日尔曼人,公元前3000年,属于日尔曼语族的大部分人生息在北海、波罗的海和阿尔卑斯山之间
的土地上。当时中欧已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南方已开始了向铁器过渡。一部分日尔曼人起先在斯堪的纳维
亚半岛南部,日德兰半岛、威德河和奥得河之间的北德低地平原定居。公元前600年左右,日尔曼各部落
向南推进,西达莱因河下游,东到维斯杜拉河。此时,已发展到铁器时代。其中凯尔特人的炼铁业较发
达。北部各部落慢慢的向丹麦、挪威和瑞典扩张,东面的汪达尔人,勃痕地人和哥特人占领了维斯杜拉河
流域。直到公元前1世纪中业,西日尔曼人把凯尔特人赶到黑森林,并在北海和德国中部山地之间定居。
在纪元的头几个世纪里,莱因河以西和多瑙河以南地区被被罗马人征服,把那些了地方划入神圣罗马帝国
的版图。公元四世纪,匈奴人西征,顺多瑙河而上,进入欧洲东部。公元375年侵入哥特王国。此后东日
尔曼人中的汪达尔人,勃痕第人和哥特人背井离乡,向西部和南部迁移。斯拉夫人入侵原属日尔曼人的地
区,有些地方直至易北河和萨勒河。而西日尔曼人则在北海和阿尔卑斯山之间给自己开阔了生存空间。后
来这里生活着6个大的部落群。他们是北海之滨和沿海岛屿上的佛里斯人,北海和中部山脉,易北河和埃
姆斯河中游之间的萨克森人,莱茵河中下游和美因河西岸的法兰克人,萨勒河畔的图林根人,多瑙河上
游、内卡河和莱茵河上游的阿雷曼人以及阿尔卑斯山前麓和阿尔卑斯山北部的巴伐利亚人。而英国人的祖
宗盎格鲁人和萨克逊人为了躲避匈奴人的迫害逃到了不列颠,汪达尔人则干脆渡海到北非建立了汪达尔王
国,后来洗劫了罗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8

主题

5710

帖子

3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35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4-3-6 11:4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8

主题

5710

帖子

3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35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4-3-6 11:4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纥,其先匈奴之裔也。在后魏时,号铁勒部落。其象微小,其俗骁强,依托高车,臣属突厥,近谓之特勒。无君长,居无恆所,随水草流移。人性凶忍,善骑射,贪婪尤甚,以寇抄为生。自突厥有国,东西征讨,皆资其用,以制北荒。隋开皇末,晋王广北征突厥,大破步迦可汗,特勒于是分散。大业元年,突厥处罗可汗击特勒诸部,厚敛其物。又猜忌薛延陀,恐为变,遂集其渠帅数百人尽诛之,特勒由是叛。特勒始有仆骨、同罗、回纥、拔野古、覆罗步,号俟斤,后称回纥焉。在薛延陀北境,居娑陵水侧,去长安六千九百里。随逐水草,胜兵五万,人口十万人。

初,有特健俟斤死,有子曰菩萨,部落以为贤而立之。贞观初,菩萨与薛延陀侵突厥北边,突厥颉利可汗遣子欲谷设率十万骑讨之。菩萨领骑五千与战,破之于马鬣山。因逐北至于天山,又进击,大破之,俘其部众,回纥由是大振。因率其众附于薛延陀,号菩萨为“活颉利发”,仍遣使朝贡。

菩萨劲勇,有胆气,善筹策,每对敌临阵,必身先士卒,以少制众,常以战阵射猎为务。其母乌罗浑,主知争讼之事,平反严明,部内齐肃。回纥之盛,由菩萨之兴焉。

贞观中,擒降突厥颉利等可汗之后,北虏唯菩萨、薛延陀为盛。太宗册北突厥莫贺咄为可汗,遣统回纥、仆骨、同罗、思结、阿跌等部,回纥酋帅吐迷度与诸部大破薛延陀多弥可汗,遂并其部曲,奄有其地。

贞观二十年,南过贺兰山,临黄河,遣使入贡,以破薛延陀功,赐宴内殿。太宗幸灵武,受其降款,因请回鹘已南置邮递,通管北方。太宗为置六府七州,府置都督,州置刺史,府州皆置长史、司马已下官主之。以回纥部为瀚海府,拜其俟利发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时吐迷度已自称可汗,署官号皆如突厥故事。以多览为燕然府,仆骨为金徽府,拔野古为幽陵府,同罗为龟林府,思结为卢山府,浑都为皋兰州,斛萨为高阙州,阿跌为鸡田州,契苾为榆溪州,跌结为鸡鹿州,阿布思为归林州,白为寘颜州。又以回纥西北结骨为坚昆府,其北骨利干为玄阙州,东北俱罗勃为烛龙州。于故单于台置燕然都护府统之,以导宾贡。

贞观二十二年,吐迷度为其侄乌纥所杀。初,乌纥蒸其叔母,遂与俱陆莫贺达干俱罗勃潜谋杀吐迷度以归车鼻。乌纥、俱罗勃,并车鼻之婿也,乌纥遂夜领骑十余劫吐迷度,杀之。燕然副都护元礼臣遣人绐乌纥云:“将奏而为都督,替吐迷度也。”乌纥轻骑至礼臣所,跪拜致谢;礼臣擒而斩之以闻。

太宗恐回纥部落携离,十月,遣兵部尚书崔敦礼往安抚之,仍以敦礼为金山道副将军。赠吐迷度左卫大将军,赙物及衣服设祭甚厚。以吐迷度子前左屯卫大将军翊、左郎将婆闰为左骁卫大将军、大俟利发、使持节回纥部落诸军事、瀚海都督。后俱罗勃来朝,太宗留之不遣。诏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统五啜、五俟斤二十余部,居多罗斯水南,去西州马行十五日程。回纥不肯西属突厥。

永徽二年,贺鲁破北庭,诏将军梁建方、契苾何力领兵二万,取回纥五万骑,大破贺鲁,收复北庭。显庆元年,贺鲁又犯边。诏程知节、苏定方、任雅相、萧嗣业领兵并回纥大破贺鲁于阴山,再破于金牙山,尽收所据之地,西遂至耶罗川。贺鲁西奔石国,婆闰随苏定方逐贺鲁至石国西北苏咄城,城主伊涅达干执贺鲁送洛阳。以其地置濛池、昆陵府,以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为二府都督,统十姓左厢五弩失毕、右厢五咄陆。以贺鲁种落分置州县,西尽波斯。加婆闰右卫大将军、兼瀚海都督。

永徽六年,回鹘遣兵随萧嗣业讨高丽。龙朔中,婆闰死,妹比粟毒主领回鹘,与同罗、仆固犯边。高宗命郑仁泰讨平仆固等,比粟毒败走,因以铁勒本部为天山县。永隆中,独解支,嗣圣中,伏帝匐。开元中,承宗、伏帝难,并继为酋长,皆受都督号,以统蕃州,左杀右杀分管诸部。

开元中,回鹘渐盛,杀凉州都督王君掞,断安西诸国入长安路。玄宗命郭知运等讨逐,退保乌德健山,南去西城一千七百里。西城即汉之高阙塞也。西城北去碛石口三百里。

有十一都督,本九姓部落:一曰药罗葛,即可汗之姓;二曰胡咄葛;三曰咄罗勿;四曰貊歌息讫;五曰阿勿嘀;六曰葛萨;七曰斛嗢素;八曰药勿葛;九曰奚耶勿。每一部落一都督。破拔悉密,收一部落,破葛逻禄,收一部落,各置都督五人,统号十一部落。每行止斗战,常以二客部落为军锋。

天宝初,其酋长叶护颉利吐发遣使入朝,封奉义王。三载,击破拔悉密,自称骨咄禄毗伽阙可汗。又遣使入朝,因册为怀仁可汗。及至德元载七月,肃宗于灵武即位。遣故邠王男承采,封为燉煌王,将军石定番,使于回纥,以修好征兵。及至其牙,可汗以女嫁于承采,遣首领来朝,请和亲,封回纥公主为毗伽公主。肃宗在彭原,遇之甚厚。二载二月,回纥又使首领大将军多揽等十五人入朝。九月戊寅,加承采开府仪同三司,拜宗正卿,纳回纥公主为妃。回纥遣其太子叶护领其将帝德等兵马四千余众,助国讨逆。肃宗宴赐甚厚。又命元帅广平王见叶护,约为兄弟,接之颇有恩义。叶护大喜,谓王为兄。

戊子,回纥大首领达干等一十三人先至扶风,与朔方将士见仆射郭子仪。留之,宴设三日。叶护太子曰:“国家有难,远来相助,何暇食为!”子仪固留之,宴毕便发。其军每日给羊二百口、牛二十头、米四十硕。及元帅广平王率郭子仪等至香积寺东二十里,西临澧水。贼埋精骑于大营东,将袭我军之背。朔方左厢兵马使仆固怀恩指回纥驰救之,匹马不归,因收西京。十月,广平王、副元帅郭子仪领回纥兵马,与贼战于陕西。

初,次于曲沃,叶护使其将军车鼻施吐拨裴罗等旁南山而东,遇贼伏兵于谷中,尽殪之。子仪至新店,遇贼战,军却数里。回纥望见,逾山西岭上曳白旗而趋击之,直出其后,贼众大败,军而北坑,逐北二十余里,人马相枕藉,蹂践而死者不可胜数,斩首十余万,伏尸三十里。贼党严庄驰告安庆绪,率其党背东京北走渡河,而叶护从广平王、仆射郭子仪入东京。

初,收西京,回纥欲入城劫掠,广平王固止之。及收东京,回纥遂入府库收财帛,于市井村坊剽掠三日而止。财物不可胜计,广平王又赍之以锦罽宝贝,叶护大喜。及肃宗还西京,十一月癸酉,叶护自东京至。敕百官于长乐驿迎,上御宣政殿宴劳之。叶护升殿,其余酋长列于阶下,赐锦绣缯彩金银器皿。及辞归蕃,上谓曰:“能为国家就大事成义勇者,卿等力也。”叶护奏曰:“回纥战兵,留在沙苑,今且须归灵夏取马,更收范阳,讨除残贼。”己丑,诏曰:“功济艰难,义存邦国,万里绝域,一德同心,求之古今,所未闻也。回纥叶护,特禀英姿,挺生奇略,言必忠信,行表温良,才为万人之敌,位列诸蕃之长。属匈丑乱常,中原未靖,以可汗有兄弟之约,与国家兴父子之军,奋其智谋,讨彼凶逆,一鼓作气,万里摧锋,二旬之间,两京克定。力拔山岳,精贯风云,蒙犯不以辞其劳,急难无以逾其分。固可悬之日月,传之子孙,岂惟裂土之封,誓河之赏而已矣!夫位之崇者,司空第一;名之大者,封王最高。可司空、仍封忠义王,每载送绢二万匹至朔方军,宜差使受领。”

乾元元年五月壬申朔,回纥使多亥阿波八十人,黑衣大食酋长阁之等六人并朝见,至阁门争长,通事舍人乃分为左右,从东西门并入。六月戊戌,宴回纥使于紫宸殿前。
秋七月丁亥,诏以幼女封为宁国公主出降。其降蕃日,仍以堂弟汉中郡王瑀为特进、试太常卿、摄御史大夫,充册命英武威远毗伽可汗使;以堂侄左司郎中巽为兵部郎中、摄御史中丞、鸿胪卿,副之,兼充宁国公主礼会使。特差重臣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右仆射、冀国公裴冕送至界首。癸巳,以册立回纥英武威远毗伽可汗,上御宣政殿,汉中王瑀受册命。甲午,肃宗送宁国公主至咸阳磁门驿,公主泣而言曰:“国家事重,死且无恨!”上流涕而还。及瑀至其牙帐,毗伽阙可汗衣赭黄袍,胡帽,坐于帐中榻上,仪卫甚盛,引瑀立于帐外,谓瑀曰:“王是天可汗何亲?”瑀曰:“是唐天子堂弟。”又问:“于王上立者为谁?”瑀曰:“中使雷卢俊。”可汗又报曰:“中使是奴,何得向郎君上立?”雷卢俊竦惧,跳身向下立定。瑀不拜而立。可汗报曰:“两国主君臣有礼,何得不拜?”瑀曰:“唐天子以可汗有功,故将女嫁与可汗结姻好,比者中国与外蕃亲,皆宗室子女,名为公主。今宁国公主,天子真女,又有才貌,万里嫁与可汗。可汗是唐家天子女婿,合有礼数。岂得坐于榻上受诏命耶!”可汗乃起奉诏,便受册命。翼日,册公主为可敦,蕃酋欢欣曰:“唐国天子贵重,将真女来。”瑀所送国信缯彩衣服金银器皿,可汗尽分与衙官、酋长等。及瑀回,可汗献马五百匹、貂裘、白赩。八月,回纥使王子骨啜特勒及宰相帝德等骁将三千人助国讨逆。肃宗嘉其远至,赐宴,命随朔方行营使仆固怀恩押之。九月甲申,回纥使大首领盖将等谢公主下降,兼奏破坚昆五万人,宴于紫宸殿,赐物有差。十二月甲午,回纥使三妇人,谢宁国公主之聘也,赐宴紫宸殿。

乾元二年,回纥骨啜特勒等率众从郭子仪与九节度于相州城下战,不利。三月壬子,回纥王子骨啜特勒及宰相帝德等十五人自相州奔于西京,肃宗宴之于紫宸殿,赏物有差。其月庚寅,回纥特勒辞还行营,上宴之于紫宸殿,赐物有差。乙未,以回纥王子新除左羽林军大将军、员外置,骨啜特勒为银青光禄大夫、鸿胪卿、员外置。

夏四月,回纥毗伽阙可汗死。长子叶护先被杀,乃立其少子登里可汗,其妻为可敦。六月丙午,以左金吾卫将军李通为试鸿胪卿、摄御史中丞,充吊祭回纥使。毗伽阙可汗初死,其牙官、都督等欲以宁国公主殉葬。公主曰:“我中国法,婿死,即持丧,朝夕哭临,三年行服。今回纥娶妇,须慕中国礼。若今依本国法,何须万里结婚。”然公主亦依回纥法,剺面大哭,竟以无子得归。秋八月,宁国公主自回纥还,诏百官于明凤门外迎之。

上元元年九月己丑,回纥九姓可汗使大臣俱陆莫达干等入朝奉表起居。乙卯,回纥使二十人于延英殿通谒,赐物有差。十一月戊辰,回纥使延支伽罗等十人于延英殿谒见,赐物有差。

宝应元年,代宗初即位,以史朝义尚在河洛,遣中使刘清潭征兵于回纥,又修旧好。其秋,清潭入回纥庭,回纥已为史朝义所诱,云唐家天子频有大丧,国乱无主,请发兵来收府库。可汗乃领众而南,已八月矣。清潭赍敕书国信至,可汗曰:“我闻唐家已无主,何为更有敕书?”中使对曰:“我唐家天子虽弃万国,嗣天子广平王天生英武,往年与回纥叶护兵马同收两京,破安庆绪,与可汗有故。又每年与可汗缯绢数万匹,可汗岂忘之耶?”然回纥业已发至三城北,见荒城无戍卒,州县尽为空垒,有轻唐色,乃遣使北收单于兵马仓粮,又大辱清潭。清潭发使来奏云:“回纥登里可汗倾国自来,有众十万,羊马不知其数。”京师大骇。上使殿中监药子昂驰劳之。及于太原北忻州南,子昂密数其丁壮,得四千人,老小妇人相兼万余人,战马四万匹,牛羊不纪。

先是,毗伽阙可汗请以子婚,肃宗以仆固怀恩女嫁之。及是为可敦,与可汗同来,请怀恩及怀恩母相见。上敕怀恩自汾州见之于太原。怀恩又谏国家恩信不可违背。初欲自蒲关入,取沙苑路,由潼关东向破贼,子昂说之云:“国家频遭寇逆,州县虚乏,难为供拟,恐可汗失望,不如取土门路入,直取邢、洺、卫、怀。贼中兵马尽在东京,可汗收其财帛,束装南向,最为上策。”可汗不从。又说:“取怀州太行路,南据河阴之险,直扼贼之喉,亦上策也。”可汗又不从。又说:“取陕州太阳津路,食太原仓粟而东,与泽潞、河南、怀郑节度同入,亦上策也。”可汗从之。子昂因入奏,上以雍王适为兵马元帅,加怀恩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以子昂兼御史中丞,与前潞府兼御史中丞魏琚为左右厢兵马使,以中书舍人韦少华充元帅判官、兼掌书记,给事中李进兼御史中丞,充元帅行军司马,东会回纥。登里可汗营于陕州黄河北。

元帅雍王领子昂等从而见之。可汗责雍王不于帐前舞蹈,礼倨。子昂辞以元帅是嫡孙,两宫在殡,不合有舞蹈,回纥宰相及车鼻将军庭诘曰:“唐天子与登里可汗约为兄弟,今可汗即雍王叔,叔侄有礼数,何得不舞蹈?”子昂苦辞以身有丧礼,不合。又报云:“元帅即唐太子也,太子即储君也,岂有中国储君向外国可汗前舞蹈。”相拒久之,车鼻遂引子昂、李进、少华、魏琚各搒捶一百,少华、琚因搒捶,一宿而死。以王少年未谙事,放归本营。而怀恩与回纥右杀为先锋,及诸节度同攻贼,破之,史朝义率残寇而走。元帅雍王退归灵宝。回纥可汗继进于河阳,列营而止数月。去营百余里,人被剽劫逼辱,不胜其弊。怀恩常为军殿。及诸节度收河北州县,仆固瑒与回纥之众追蹑二千余里,至平州石城县,枭朝义首而归,河北悉平。怀恩自相州西出崞口路而西,可汗自河阳北出泽、潞与怀恩会,历太原。遣使拔贺那上表贺收东京,并进逆贼史朝义旌旗等物。辞还蕃,代宗引见于内殿,赐彩二百段。

初,回纥至东京,以贼平,恣行残忍,士女惧之,皆登圣善寺及白马寺二阁以避之。回纥纵火焚二阁,伤死者万计,累旬火焰不止。及是朝贺,又纵横大辱官吏。以陕州节度使郭英乂权知东都留守。时东都再经贼乱,朔方军及郭英乂、鱼朝恩等军不能禁暴,与回纥纵掠坊市及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或有衣经者。
代宗御宣政殿,出册文,加册可汗为登里颉咄登密施含俱录英义建功毗伽可汗,可敦加册为婆墨光亲丽华毗伽可敦。“颉咄”,华言“社稷法用”;“登密施”,华言“封竟”;“含俱录”,华言“娄罗”;“毗伽”,华言“足意智”。“婆墨”,华言“得怜”。以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王翊充使,就可汗行营行册命焉。可汗、可敦及左右杀、诸都督、内外宰相已下,共加实封二千户,令王翊就牙帐前礼册。左杀封为雄朔王,右杀封为宁朔王,胡禄都督封金河王,拔览将军封为静漠王,诸都督一十一人并封国公。

寻而怀恩叛,投灵武,有朔方旧将任敷、张韶等,收合余烬,众至数万。广德二年秋,乃引吐蕃之众数万人至奉天县,朔方节度郭子仪率众拒之而退。永泰元年秋,怀恩遣兵马使范至诚、任敷将兵,又诱回纥、吐蕃、吐谷浑、党项、奴刺之众二十余万,以犯奉天、醴泉、凤翔、同州等处,被其逆命。先以郭子仪屯泾阳,浑日进屯奉天,数摧其锋。又闻怀恩死,吐蕃将马重英等十月初引退,取邠州旧路而归。回纥首领罗达干等率其众二千余骑,诣泾阳请降。子仪许之,率众被甲持满数千人。回纥译曰:“此来非恶心,要见令公。”子仪曰:“我令公也。”回纥曰:“请去甲。”子仪便脱兜鍪枪甲,策马挺身而前。回纥酋长相顾曰:“是也。”时太子太保李光进、兼御史大夫路嗣恭戎装介马在子仪之侧。子仪指视回纥曰:“此是渭北节度李太保。”又曰:“此是朔方军粮使路大夫。”回纥便下马罗拜,子仪亦下马。回纥之众为左右翼,各数百人,渐进;子仪麾下亦驰而至,子仪麾退之。子仪命酒与之饮,赠之缠头彩三千匹。子仪执回纥大将可汗弟合胡禄都督药罗葛等手,责让之曰:“我国家知汝回纥有功,报汝大厚,汝何背约负信,犯我王畿?我须与汝战,何乃降为!我一身挺入汝营,任汝拘絷,我麾下将士,须与汝战。”回纥又译曰:“怀恩负心,来报可汗,云唐国天子今已向江淮,令公亦不主兵,我是以敢来。今知天可汗见在上郭,令公为将,怀恩天又杀之。今请追杀吐蕃,收其羊马,以报国恩。然怀恩子,可敦兄弟,请勿杀之。”合胡禄都督等与宰相磨咄莫贺达干、宰相暾莫贺达干、宰相护都毗伽将军、宰相揭拉裴罗达干、宰相梅录大将军罗达干、平章事海盈阙达干等,子仪先执杯,合胡禄都督请咒,子仪咒曰:“大唐天子万万岁!回纥可汗亦万岁!两国将相亦万岁!若起负心违背盟约者,身死阵前,家口屠戮。”合胡禄都督等失色,及杯至,即译曰:“如令公盟约。”皆喜曰:“初发本部来日,将巫师两人来,云:‘此行大安稳,然不与唐家兵马斗,见一大人即归。’今日领兵见令公,令公不为疑,脱去衣甲,单骑相见,谁有此心胆!是不战斗见一大人,巫师有征矣!”欢跃久之。子仪抚其背,首领等分缠头彩以赏巫师,请诸将同击吐蕃,子仪如其约。翌日,使领回纥首领开府古野那等六人入京朝见。

又五日,朔方先锋兵马使、开府、南阳郡王白元光与回纥兵马合于泾州灵台县西五十里赤山岭,共破吐蕃等十余万众,斩首五万余级,生擒一万余人,驼马牛羊凡百里相继,不可胜纪,收得蕃落五千余人。初白元光等到灵台县西,探知贼势,为月明,思少阴晦,回纥使巫师便致风雪。及迟明战,吐蕃尽寒冻,弓矢皆废,披氈徐进,元光与回纥随而杀之蔽野。仆固名臣,怀恩之侄,尤为骁将,亦领千余骑来降。寻而子仪又使回纥宰相护地毗伽将军,宰相梅录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试太常卿罗达干等一百九十六人来见。上赐宴于延英殿,锡赍甚厚。闰月,子仪自泾阳领仆固名臣入奏,回纥进马,及宴别,前后赍缯彩十万匹而还。时帑藏空虚,朝官无禄俸,随月给手力,谓之资课钱。税朝官闰十月、十一月、十二月课以供之。

大历六年正月,回纥于鸿胪寺擅出坊市,掠人子女,所在官夺返,殴怒,以三百骑犯金光门、硃雀门。是日,皇城诸门尽闭,上使中使刘清潭宣慰,乃止。

七年七月,回纥出鸿胪寺,入坊市强暴,逐长安令邵说于含光门之街,夺说所乘马将去。说脱身避走,有司不能禁。

八年十一月,回纥一百四十人还蕃,以信物一千余乘。回纥恃功,自乾元之后,屡遣使以马和市缯帛,仍岁来市,以马一匹易绢四十匹,动至数万马。其使候遣继留于鸿胪寺者非一,蕃得帛无厌,我得马无用,朝廷甚苦之。是时特诏厚赐遣之,示以广恩,且俾知愧也。是月,回纥使使赤心领马一万匹来求市,代宗以马价出于租赋,不欲重困于民,命有司量入计许市六千匹。

十年九月,回纥白昼刺人于东市,市人执之,拘于万年县。其首领赤心闻之,自鸿胪寺驰入县狱,劫囚而出,斫伤狱吏。

十三年正月,回纥寇太原,过榆次、太谷,河东节度留后、太原尹、兼御史大夫鲍防与回纥战于阳曲,我师败绩,死者千余人。代州都督张光晟与回纥战于羊武谷,破之,回纥引退。先是,辛云京守太原,回纥惧云京,不敢窥并、代,知鲍防无武略,乃敢凌逼,赖光晟邀战胜之,北人乃安。

德宗初即位,使中官梁文秀告哀于回纥,且修旧好,可汗移地健不为礼。而九姓胡素属于回纥者,又陈中国便利以诱其心,可汗乃举国南下,将乘我丧。其宰相顿莫贺达干谏曰:“唐,大国也,且无负于我。前年入太原,获羊马数万计,可谓大捷矣。以道途艰阻,比及国,伤耗殆尽。今若举而不捷,将安归乎?”可汗不听。顿莫贺乘人之心,因击杀之,并杀其亲信及九姓胡所诱来者凡二千人。

顿莫贺自立号为合骨咄禄毗伽可汗,使其酋长建达干随文秀来朝。命京兆尹源休持节册为武义成功可汗。贞元三年八月,回纥可汗遣首领墨啜达干、多览将军合阙达干等来贡方物,且请和亲。四年十月,回纥公主及使至自蕃,德宗御延喜门见之。时回纥可汗喜于和亲,其礼甚恭,上言:“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又詈辱吐蕃使者,及使大首领等妻妾凡五十六妇人来迎可敦,凡遣人千余,纳聘马二千。德宗令朔州、太原分留七百人,其宰相首领皆至,分馆鸿胪,将作。癸巳,见于宣政殿。乙未,德宗召回纥公主出,使者对于麟德殿,各有颁赐。庚子,诏咸安公主降回纥可汗,仍置府官属视亲王例。以殿中监、嗣滕王湛然为咸安公主婚礼使,关播检校右仆射、送咸安公主及册回纥可汗使。贞元五年十二月,回纥汨咄禄长寿天亲毗伽可汗薨,废朝三日,文武三品已上就鸿胪寺吊其来使。

贞元六年六月,回纥使移职伽达干归蕃,赐马价绢三十万匹。以鸿胪卿郭锋兼御史大夫,充册回纥忠贞可汗使。是岁四月,忠贞可汗为其弟所杀而篡立。时回纥大将颉干迦斯西击吐蕃未回,其次相率国人纵杀纂者而立忠贞之子为可汗,年方十六七。及六月,颉干迦斯西讨回,将至牙帐,次相等惧其后有废立,不欲汉使知之,留锋数月而回。颉干迦斯之至也,可汗等出迎郊野,陈郭锋所送国信器币,可汗与次将相等皆俯伏自说废立之由,且请命曰:“惟大相生死之。”悉以所陈器币赠颉干迦斯以悦之。可汗又拜泣曰:“兒愚幼无知,今幸得立,惟仰食于阿爹。”可汗以子事之,颉干迦斯以卑逊兴感,乃相持号哭,遂执臣子之礼焉。尽以所陈器币颁赐左右诸从行将士,己无所取,自是其国稍安,乃遣达比特勒梅录将军告忠贞可汗之哀于我,且请册新君。使至,废朝三日,仍令三品已上官就鸿胪寺吊其使。是岁,吐蕃陷北庭都护府。

初,北庭、安西既假道于回纥以朝奏,因附庸焉。回纥征求无厌,北庭差近,凡生事之资,必强取之。又有沙陀部落六千余帐,与北庭相依,亦属于回纥,肆行抄夺,尤所厌苦。其先葛禄部落及白服突厥素与回纥通和,亦憾其侵掠。因吐蕃厚赂见诱,遂附之。于是吐蕃率葛禄、白服之众去冬寇北庭,回纥大相颉干迦斯率众援之,频败。吐蕃急攻之,北庭之人既苦回纥,乃举城降焉,沙陀部落亦降。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杨袭古将麾下二千余众出奔西州,颉干利亦还。十年秋,悉其国丁壮五万人,召袭古,将复焉。俄为所败,死者大半。颉干利收合余烬,晨夜奔还。袭古余众仅百六十,将复入西州,颉干迦斯绐之曰:“第与我同至牙帐,当送君归本朝。”既及牙帐,留而不遣,竟杀之。自是安西阻绝,莫知存亡,唯西州之人,犹固守焉。颉士迦斯败,葛禄乘胜取回纥之浮图川,回纥震恐,悉迁西北部落羊马于牙帐之南以避之。
贞元七年五月庚申朔,以鸿胪少卿庾铤兼御史大夫,册回纥可汗及吊祭使。是月,回纥遣使律支达干等来朝,告小宁国公主薨。废朝三日,故,肃宗以宁国公主降回纥,又以荣王女媵之;及宁国来归,荣王女为可敦,回纥号为小宁国公主,历配英武、英义二可汗。及天亲可汗立,出居于外,生英武二子,为天亲可汗所杀。无几薨。七年八月,回纥遣使献败吐蕃、葛禄于北庭所捷及其俘畜。先是,吐蕃入灵州,为回纥所败,夜以火攻,骇而退。十二月,回纥遣杀支将军献吐蕃俘大首领结心,德宗御延喜门观之。八年七月,以回纥药罗葛灵检校右仆射。灵本唐人,姓吕氏,因入回纥,为可汗养子,遂以可汗姓为药罗葛灵,在国用事。因来朝,宠赉甚厚,仍给市马绢七万匹。九年九月,遣使来朝贡。

贞元十一年六月庚寅,册拜回纥腾里逻羽录没密施合禄胡毗迦怀信可汗。元和四年,蔼德曷里禄没弭施合密毗迦可汗遣使改为回鹘,义取回旋轻捷如鹘也。八年四月,回鹘请和亲,使伊难珠还蕃,宴于三殿,赐以银器缯帛。是岁,回鹘数千骑至䴙鹈泉,边军戒严。十二月二日,宴归国回鹘摩尼八人,令至中书见宰臣。先是,回鹘请和亲,宪宗使有司计之。礼费约五百万贯,方内有诛讨,未任其亲,以摩尼为回鹘信奉,故使宰臣言其不可。乃诏宗正少卿李孝诚使于回鹘,太常博士殷侑副之,谕其来请之意。

长庆元年,毗迦保义可汗薨,辍朝三日,仍令诸司三品已上官就鸿胪寺吊其使者。四月,正衙册回鹘君长为登罗羽录密施句主录毗伽可汗,以少府监裴通为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持节册立、兼吊祭使。五月,回鹘宰相、都督、公主、摩尼等五百七十三人入朝迎公主,于鸿胪寺安置。敕:“太和公主出降回鹘为可敦,宜令中书舍人王起赴鸿胪寺宣示;以左金吾卫大将军胡证检校户部尚书,持节充送公主入回鹘及册可汗使;光禄卿李宪加兼御史中丞,充副使;太常博士殷侑改殿中侍御史,充判官。”吐蕃犯青塞堡,以回纥和亲故也。盐州刺史李文悦发兵击退之。回鹘奏:“以一万骑出北庭,一万骑出安西,拓吐蕃以迎太和公主归国。”其月敕:“太和公主出降回纥,宜持置府,其官属宜视亲王例。”

回纥自咸安公主殁后,屡归款请继前好,久未之许。至元和末,其请弥切,宪宗以北虏有勋劳于王室,又西戎比岁为边患,遂许以妻之。既许而宪宗崩。穆宗即位,逾年乃封第十妹为太和公主,将出降,回纥登逻骨没密施合毗伽可汗遣使伊难珠、句录都督思结并外宰相、驸马、梅录司马,兼公主一人、叶护公主一人,及达干并驼马千余来迎。太和公主发赴回纥国,穆宗御通化门左个临送,使百僚章敬寺前立班,仪卫甚盛,士女倾城观焉。十一月,振武节度张惟清奏:“准诏发兵三千赴蔚州,数内已发一千人讫,余二千人,待太和公主出界即发遣。”又奏:“天德转牒云:回鹘七百六十人将驼马及车,相次至黄芦泉迎候公主。”丰州刺史李祐奏:“迎太和公主回鹘三千于卿泉下营拓吐蕃。”

二年二月,赐回纥马价绢五万匹。三月,又赐马价绢七万匹。是月,裴度招讨幽、镇之乱,回鹘请以兵从度讨伐。朝议以宝应初回纥收复两京,恃功骄恣难制,咸以为不可,遂命中使止回纥令归。会其已上丰州北界,不从。上诏发缯帛七万匹赐之,方还。五月,命使册立登啰骨没密施合毗伽礼可汗,遣品官田务丰领国信十二车使回鹘,赐可汗及太和公主。

长庆二年闰十月,金吾大将军胡证、副使光禄卿李宪、婚礼使卫尉卿李锐、副使宗正少卿李子鸿、判官虞部郎中张敏、太常博士殷侑送太和公主至自回纥,皆云:初,公主去回纥牙帐尚可信宿,可汗遣数百骑来请与公主先从他道去。胡证曰:“不可。”虏使曰:“前咸安公主来时,去花门数百里即先去,今何独拒我?”证曰:“我天子诏送公主以投可汗,今未见可汗,岂宜先往!”虏使乃止。既至虏庭,乃择吉日,册公主为回鹘可敦。可汗先升楼东向坐,设氈幄于楼下以居公主,使群胡主教公主以胡法。公主始解唐服而衣胡服,以一妪侍,出楼前西向拜。可汗坐而视,公主再俯拜讫,复入氈幄中,解前所服而披可敦服,通裾大襦,皆茜色,金饰冠如角,前指后出楼,俯拜可汗如初礼。虏先设大舆曲扆,前设小座,相者引公主升舆,回纥九姓相分负其舆,随日右转于庭者九,公主乃降舆升楼,与可汗俱东向坐。自此臣下朝谒,并拜可敦。可敦自有牙帐,命二相出入帐中。证等将归,可敦宴之帐中,留连号啼者竟日,可汗因赠汉使以厚贶。

太和元年,命中使以绢二十万匹付鸿胪寺宣赐回鹘充马价。三年正月,中使以绢二十三万匹赐回纥充马价。七年三月,回纥李义节等将驼马到,且报可汗三月二十七日薨,已册亲弟萨特勒。废朝三日,仍令诸司文武三品、尚书省四品以上官就鸿胪寺吊其使者。以左骁卫将军、皇城留守唐弘实为金吾将军兼御史大夫,持节充入回鹘吊祭册立使。九年六月,入朝回鹘进太和公主所献马射女子七人,沙陀小兒二人。开成初,其相有安允合者,与特勒柴草欲篡萨特勒可汗,萨特勒可汗觉,杀柴草及安允合。又有回鹘相掘罗勿者,拥兵在外,怨诛柴草、安允合,又杀萨特勒可汗,以馺特勒为可汗。有将军句录末贺恨掘罗勿,走引黠戛斯领十万骑破回鹘城,杀馺,斩掘罗勿,烧荡殆尽,回鹘散奔诸蕃。有回鹘相馺职者,拥外甥庞特勒及男鹿并遏粉等兄弟五人、一十五部西奔葛逻禄,一支投吐蕃,一支投安西,又有近可汗牙十三部,以特勒乌介为可汗,南来附汉。

初,黠戛斯破回鹘,得太和公主。黠戛斯自称李陵之后,与国同姓,遂令达干十人送公主至塞上。乌介途遇黠戛斯使,达干等并被杀。太和公主却归乌介可汗,乃质公主同行,南渡大碛。至天德界,奏请天德城与太和公主居。有回鹘相赤心者,与连位相姓仆固者,与特勤那颉啜拥部众,不宾乌介。赤心欲犯塞,乌介遣其属霡没斯先布诚于天德军使田牟,然后诱赤心宰相同谒乌介可汗,戮赤心于可汗帐下并仆固二人。那颉战胜,全占赤心下七千帐,东瞰振武、大同,据室韦、黑沙、榆林,东南入幽州雄武军西北界。幽州节度使张仲武遣弟仲至率兵大破那颉之众,全收七千帐,杀戮收擒老小近九万人。那颉中箭,透驼群潜脱,乌介获而杀之。

乌介诸部犹称十万众,驻牙大同军北闾门山,时会昌二年秋,频劫东陕已北,天德、振武、云朔,比罹俘戮。诏诸道兵悉至防捍,以河东节度使刘沔充南面招控回鹘使;以幽州节度使张仲武充东面招控回鹘使。

二年冬,三年春,回鹘特勒庞俱遮、阿敦宁二部,回鹘公主密羯可敦一部,外相诸洛固阿跌一部,及牙帐大将曹磨你等七部,共三万众,相次降于幽州,诏配诸道。有特勒霡没斯、阿历支、习勿啜三部,回鹘相爱耶勿弘顺、回鹘尚书吕衡等诸部降振武,三部首领皆赐姓李氏,及名思忠、思贞、思惠、思恩,充归义使。有特勒叶被沽兄李二部南奔吐蕃,有特勒可质力二部东北奔大室韦,有特勒荷勿啜东讨契丹,战死。

会昌三年,回鹘尚书仆固绎到幽州,约以太和公主归幽州,乌介去幽州界八十里下营。其亲信骨肉及摩尼志净等四人已先入振武军。是夜,河东刘沔率兵奄至乌介营,乌介惊走东北约四百里外,依和解室韦下营,不及将太和公主同走。丰州刺史石雄兵遇太和公主帐,因迎归国。乌介部众至大中元年诣幽州降,留者漂流饿冻,众十万,所存止三千已下。乌介嫁妹与室韦,托附之。为回鹘相美权者逸隐啜逼诸回鹘杀乌介于金山,以其弟特勒遏捻为可汗,复有众五千以上,其食用粮羊皆取给于奚王硕舍朗。

大中元年春,张仲武大破奚众,其回鹘无所取给,日有耗散。至二年春,唯存名王贵臣五百人已下,依室韦。张钟武因贺正室韦经过幽州,仲武却令还蕃,遣送遏捻等来向幽州,遏捻等惧,是夜与妻葛禄、子特勒毒斯等九骑西走,余众奔之不及,回鹘诸相达官老幼大哭。室韦分回鹘余众为七分,七姓室韦各占一分。经三宿,黠戛斯相阿播领诸蕃兵称七万,从西南天德北界来取遏捻及诸回鹘,大败室韦。回鹘在室韦者,阿播皆收归碛北。在外犹数帐,散藏诸山深林,盗劫诸蕃,皆西向倾心望安西庞勒之到。庞勒已自称可汗,有碛西诸城。其后嗣君弱臣强,居甘州,无复昔时之盛。到今时遣使入朝,进玉马二物及本土所产,交易而返。

史臣曰:自三代以前,两汉之后,西羌、北狄,互兴部族,其名不同,为患一也。蔡邕云:“边陲之患,为手足之疥;中国之困,为胸背之疽。突厥为炀帝之患深矣,隋竟灭;中国之困,其理昭然。”自太宗平突厥,破延陀,而回纥兴焉。太宗幸灵武以降之,置州府以安之,以名爵玉帛以恩之。其义何哉?盖以狄不可尽,而以威惠羁縻之。开元中,三纲正,百姓足,四夷八蛮,翕然向化,要荒之外,畏威怀惠,不其盛矣!天宝末,奸臣弄权于内,逆臣跋扈于外,内外结衅而车驾遽迁,华夷生心而神器将坠。肃宗诱回纥以复京畿。代宗诱回纥以平河朔。戡难中兴之功,大即大矣!然生灵之膏血已干,不能供其求取;朝廷之法令并弛,无以抑其凭陵。忍耻和亲,姑息不暇。仆固怀恩为叛,尤甚阽危;郭子仪之能军,终免侵轶。比昔诸戎,于国之功最大,为民之害亦深。及势利日隆,盛衰时变,冰消瓦解,如存若亡,竟为手足之疥焉。僖、昭之世,黄、硃迭兴,竟为胸背之疽焉。手疥背疽,诚为确论。

赞曰:土德初隆,比屋可封。朝纲中否,边鄙兴戎。安、史乱国,回纥恃功。恃功伊何?咸议姑息。民不聊生,国殚其力。华夷有截,盛衰如织。彼既长恶,我乃修德,疽疥之义,百代可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QQ|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12-22 19:32 , Processed in 0.107785 second(s), 38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