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草民一介 于 2015-11-17 15:42 编辑
我已经很久没有买过全新的耳机了。一方面收近几年一直沉浸在老耳机的收藏中,另一方面,二手HIFI器材确实更经济实惠。然而T1马克兔还是让我忍不住破了一回例。这次盲目的剁手缘起于T1一代给我留下的好感,还有遗憾。好感在于它的声音,那是一种从上一个时代延续下来的声音,T1依靠精湛的技艺将其推向极致。遗憾在于它的设计,拜亚动力这个仍然背负着匠人精神的大厂,在这样一个时代开始不知所措,迷失自己了。他违背了自己一贯的技术精神,试图把T1打造成一个奢侈品。结果就是华而不实的小牛皮过梁容易老化却不可更换,橡胶喷涂的外壳容易磨损,还有那个笨重的大铝箱子……总是让你在享受声音的时候隐隐察觉到一丝违背初心的不自在。
二代T1到底还是放下了一些东西,抛弃了那个大铝箱子,过梁换成更结实耐用的人造皮革——还是不彻底,应该使用DT880那样可以随时更换的经典设计。从做工上来说,二代的做工基本上保持了一代的水平。我曾经把玩过三副T1,编号17XX的头版,编号5801的中期版,和编号7460的中后期版。5801和17XX的头版相比,做工的自己程度不相上下,似乎5801还更好些,两者主要差别在于过梁的从材料。5801的过梁皮质更柔软,海绵更饱满,中间绣字的缎带换成了翻绒的人造材料。7460的T1比5801号的装配细致程度上稍逊。T1马克兔的装配细致程度与5801号的T1持平。除了过梁的材料改进了外,单元的框架也重新设计了。另外线材可以更换,也更轻便了,方便使用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微调途径。唯独要狠狠吐槽一下的就是那个蛋疼的3.5迷你立体声插头!这实在是个信心不足的脑残设计。思维正常的人都不会拿T1当作便携耳机来使用,3.5插头派不上用场,只好接转接头插耳放,于是又多了一道劣化音质的障碍。
关于二代 T1的声音,目前的说法有:1、高频变柔和,低频量感增大;2、声场规模变大。我个人的感觉是,如果使用原配耳罩,第一点是不难察觉的。不过我并不喜欢这种变化。拜亚动力的耳机单元有个特点,就是需要长煲,陈化越久,刺激性越小,原来刺耳的高频会转变成一种如深入腠理的描绘能力,笔端灵动跳脱,饱含活力。这才是拜亚动力的传家本领。T1二代的高频变得油滑了,不好听。拆下二代T1的耳罩,才发现问题,原来耳罩背面的开孔数量明显减少了。耳罩背面采用硬质皮革,大量开孔暴露海绵的作用是吸收中低频的直达声,保证高频的响应和清晰度。以前做过实验,T1的单元自身的中低频饱满程度非常之高,所以只能用自家这种能够强力控制中低频能量的耳罩。换成背面没有开孔的耳罩,就会变成浑浊厚重的一片,没法听了。二代T1的耳罩减少开孔之后,自然会稍微增加中低频的能量,导致高频被适度掩蔽,听感上偏暖,高频偏柔了(其实是略微变糊了)。给二代T1换回T1的原配耳罩,谢天谢地,正常的拜亚之声又回来了。
再次细品,慢慢发现了T1二代比和上代声音上的真正差别。拜亚动力的宣传没有乱说,T1二代真正下功夫的地方在于对于谐振的控制。二代的全频清晰度对比一代有了可闻的提升。手头这副编号5801的T1相对而言,能听出有一种润泽的渲染,全频都有一种水灵灵的润泽感,结像稍稍化开。当然这种听感很美妙,不过跟二代比起来,清晰度上就要稍微打个折扣。二代的声音更精确和凝聚,更透明。请注意,清晰并不代表干涩,透明也不代表单薄,T1二代的声音对于音响要素之间比例的拿捏是非常老练的。至于第二条,无论是原配耳罩还是换T1一代的耳罩,我都没感觉出来,T1二代的声场规模跟一代几乎是一样的。可能因为结像更清晰精确了,显得结像之间的空间感更明显了?此处待考。总之虽然刚刚开声,离煲开的状态还相差甚远,声音还有点生硬,但是我对二代T1的声音是非常有信心的。
趁着刚开箱,蜜月期还没过,胡诹了这么多文字,给对T1二代长草的朋友参考。前面对于做工的描述还是有点参考价值的,后面的听感呢,鉴于我是个木耳,又对声音没那么较真,所以大家看过笑笑算了,不必当真,想要了解T1马克兔的声音,还得自己去实体店,带上熟悉的唱片,亲自试听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