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3-10-8 22: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简体中文版发布喽!!!
方圆十里內的唯一 外加 [使用心得篇] (简体中文版)!!!
今天偶要评测的东西很特殊, 这个其貌不扬的小东西只要插入人体内的某个小孔, 便能以不同的频率给人带来快感, 越插得深快感越多哦. 而且low profile式的设计随时随地可供使用, 包你由巴士爽到办公室…… 甚么?! 甭想歪了, 偶要讲的是Shure的E2C啦!!
偶承认偶实在太懒惰了, E2C到手近两个月才动手写评测. 但是偶问心无愧, 因为至少这篇评测绝不是匆匆听了两个小时以后就猴急写出来的, 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为自己的懒找来几近苍白的借口) 当然偶可不保证这篇评测是绝对公正的, 因为在不知不觉间, 我已经爱上E2C了. 而E2C呢, 彷佛就是我的一部分.
因为坛子里的人好像大多只是关注音质, 所以偶决定把此篇评测分两部分. 前面专注讲听感, 后面讲个人使用感受.
先讲讲我和E2C的第一次吧, 当天在Martin交了钱, 便迫不及待地赶回家. 刚一上巴士, 便拆开那可爱的包装, 把E2C接上偶的随身听—Aiwa XPZ3上. Z3相信大家都不熟悉, 上网查查看, 保证让你觉得是难以理解的机器. 音质上大概是中等吧, 总之比偶同学的WiWa mp3要好太多了… 扯远了, 当时偶一戴上, 便觉得实在是吃惊, 因为整个人好像和环境脱节了. 我还记得当时乘坐的是非冷气版的Dennis Dragon(在香港是越来越少了), 而那吵杂的引擎声成了轻哼, 只有少许低频提醒偶正身在巴士上. 比起E2C, EX7x和EX5x 的隔音效能简直是玩笑. 虽然E2C的隔音效用并不如隔音专用的海绵耳塞, 戴上E2C还是能听到街道上的噪音, 但是只需一点音乐, 便能叫那点哼哼消失. 而当你摘下E2C的时候, 便会惊叹原来世界如此吵闹.
对于音质的第一印象, 也是不平凡的: 一个没高频没低频但是中频无敌(当然, 这只是相对来说的感觉)的家伙, 而最令我impressive的, 不是那中频, 而是那既深且阔的空间感. 天那, 这一切只是发生在我的耳道内, 而造就这空间感的, 只是一副没煲开的耳塞, 和一台破烂随身听, 谁能想象得到呢? 再看AD7, 费了那劲儿又开放式又大单元, 那空间感还是平平无奇. I fell so so sorry for that.
在这两个月内, E2C慢慢的开了声. 过程像是精练多于脱变. 先从高频说起吧. E2C的高频并不亮丽, 中规中矩, 甚至可以说有点内敛. 分辨率不高, 可以说有点蒙(不是糊啊!) 偶怀疑E2C的高频有衰减, 但这衰减很有可能微妙地造就了E2C的空间感. 而偶从来就没见过E系列的频响范围的数据, 也许和ER系列一样 “丢人” 吧? 结论: 高频不是亮点.
而E2C的低频也不得是亮点. E2C的低频分辨率也不高, 而且力水也欠奉. 用来听 <<鼓诗>>怎地? 靠! 简直自取其辱(没那么夸张了, 只是不震撼罢了). 但是E2C的定位倒是表现得很好, 把排鼓的位置搞正确了. 千万别以为EX系列的低频超变态就认定所有入耳耳塞低频都利害, 毕竟EX和E2C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说到戏肉了, 有人说中频是音乐的灵魂, 而E2C就把握了音乐的灵魂(挖卡卡, 有点枪手风范吧?). E2C的中频没有甚么美化, 但一切都来得那么自然, 那么平衡. 谁说听蔡琴就一定要甜到肉麻? 平平凡凡就不好吗? 我不想再找废话来形容E2C的中频了, 总之是真实加自然吧, 非常讨好.
总的来说, E2C的强项是中频, 无音染和空间定位. 弱项当然是高低频延展不好. 但是偶发现这样的特性让E2C几乎是一副百搭耳塞. 由交响乐到超浪漫的Jazz, 它都能好好应付. 要硬要说其弱项, 就是别听一些强?#123;低频和高频的玩意儿, 例如Disco舞曲. E2C的分辨率并不高, 但是它就有本事让你欲罢不能. 撇除它不会像罩式耳机闷热的因素, E2C的声舻拇_不让人觉得累. 每次偶戴上E2C, 最后总是不情愿摘下来.
再说E2C的搭配问题. E2C抗组很低, 灵敏度亦高. 广告上都说甚么都可以, 由mp3到游戏机. 偶认为只要不太差, 你喜欢就好. 当然, 并不值得为E2C配上太好的音源. 毕竟只是八百两银子的东西. 如果只是希望在家里聆听, 偶劝你再加四百两银子买E1C. 偶看过鬼佬的一些评测, 总结来说E1C可以说是补完版的E2C, 但两者的取向是接近的(当然, 偶可没碰过E1C, 所以以上只供参考). 只是E1C的尊容和线的样子都不像是给你戴出街耍酷的(其实E2C也耍不了酷, 因为太低调了). 初入门的玩家可以考虑E2C, 毕竟在音源的搭配上可以丰俭由人. 又可以出街听. 但是绝对绝对绝对, 注意注意注意, E2C的口味并不大众化, 现时很多耳机都以对高低频作出不错的延展而给人良好的印象. 而E2C反其道而行, 牺牲两端, 成全中段的做法并不是人人都喜欢的, 也许只能得到少数人的垂青吧. 坛子里总会有人认为MX500不太合口味, 也就这道理. 所以一定要想清楚, 最好能找机会试听试听再下决定(难度非常高).
耳放方面, 偶试过接上小补版的Virgo和OP耳放, 效果都不如直接接上音源的好. 差点忘了说, 我的音源是ESI 的WT192L, 入门级的专业声卡. 比较之下, AD7接上Virgo以后, 空间感虽比不用耳放好了许多, 但是还是输给E2C半个马位. 至于不用耳放的AD7, 在空间感的较量上肯定被E2C打得满头是包. 至于如果硬要给E2C配耳放, 那一定要抗组极低, 信噪比极高, 尽量没有音染的耳放. 但是肯定这是不值得. 费那么大劲儿, 不如节省少少, 买个E1C吧!!
《使用心得篇》
前传: Why E but not ER?
偶在购买E2C之前, 希望能拥有一副比较高档的随身听用耳机. 考虑的范围不算很广, 候选者有A8, EM7, ER6, E1C和E2C. 偶虽然认同B&O的美学造艺, 可是认为B&O的形象过於唯美, 对其没有太深的好感. 至於Audio-technica, 偶认为是集造型品质加技术与一身的企业. EM7虽好看, 无奈就是挂耳式的. 不知各位看倌怎想, 偶可是有点儿鄙视挂耳式耳机的. 说的好听, 挂耳式的设计是stylish, 说的难听, 挂耳式的设计是stupid: 既没有全罩式的好处, 也远不及耳塞方便小巧. 再说, 偶本来就是入耳式的拥趸啊. 所以一个回合下来, 两位美型选手惨遭淘汰.
剩下的选手都其貌不扬. E1C本应是大热, 可是E1C的颜色实在难看, 打死偶也不愿戴街上. 还有E1C的线是双绞线, 偶对它的耐用性很怀疑. 结果大热爆冷出局. 留下E2C和ER6恶斗.
Etymotic给我的感觉是太过专业了, 技术高超, 却缺乏设计. 这点就从他们的网页就能看得出. 虽然明知ER6是很结实的, 但是关於ER4品质的传闻的确在偶心中留下了疙瘩. Shure也是专业公司, 可是从网页上的资料来推测, E2C应该更适合一般消费者. 而且, 偶实在很欣赏E2C的设计. 相比之下, ER6真的很呆.
因为他们都是美国产品(并非指美国制造). 所以他们的定价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ER6的定价比E2C贵40美元, 那肯定说明了ER6的音质较好. 从一些鬼佬的评测看来也是. 但是偶却认为, 既然主要是给随身听用的话, 来到这个水平, 音质肯定能符合要求了, 为何不买个更讨自己欢心的设计?
结果, 我选择了E2C.
为甚么说是方圆十里内的唯一呢? 因为真的十分罕见. 香港这地方, 在街头能见到许多耳机: 有从大家认为不值一提的原配耳塞, 到炫得可以得挂耳式. 甚至见到不少 “鬼仔” 戴著夸张的DJ用全罩式耳机. 最近不知咱的, 还见到不少贵气逼人A8. 但是, 偶从没见过其他E2C. 就算不从它的罕见程度来讲, E2C就是有它独特的取向. 虽说E2C并没有甚么足以傲视同群的 “必杀技”, 但是那平凡的因素组合成的, 是独一无二的E2C.
E2C坚定了我对耳塞的其中一条信念: 耳塞一定要有良好的被动隔音能力. 主动式消音技术的耳机(塞)偶实在不感兴趣. 一来高成本低效益, 二来要外接电源, 不方便. 主动式隔音的用武之地是在像直升机上的地方, 而对於随身听一族来说, 用心做好被动式消音便已足够. 耳塞作为随身听的一部分, 隔音效能尤为重要. 我们身处的城市越来越吵, 我们却无处可逃. 唯一的解脱, 便是隔离噪音, 听一听音乐. 偶的经验是, 就算身在香港这种又密集又吵杂的大城市, E2C亦能确保使用者在大部分的情况下不必用特别大的声量欣赏音乐. 当然, 过程中外界的影响是有的, 只是程度上绝对容易让人接受. 虽说E2C的细节表现不如一些好耳塞, 但是在街道上, 相信普通耳塞的细节肯定会被背景噪音杀掉不少. 如果因此而调大音量以求盖过背景噪音, 简直是屠杀听觉神经. 普通耳塞的适用范围不广, 这又和随身听那种随时随地可以使用的初衷相违背. 而且有时路过道路施工的地方, E2C也能为耳朵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
另外一个入耳式耳塞值得推荐的地方, 便是它还顾及了公德. 此话怎解? 其实在公众场合, 许多让人讨厌的噪音不过都是我们自己发出的. 大的当然是指那些没有教养的人在公众地方不断大声谈笑, 和那些让人头疼的几十和弦(偶的手机在公众地方肯定是震动的). 而有一种噪音虽小, 但的确惹人讨厌的, 便是耳塞的漏音. 勿以恶小而为之, 使用耳塞的同时, 还得顾及身边的人, 使用入耳式耳塞便可以无此顾虑.
谈一谈E2C的细节吧. E2C配了海绵套和软胶套, 但是非常可惜, E2C并不能使用E1C及E5C的树型三层软胶套(triple-flange sleeves). 海绵套不用多讲, 基本上很快就能让人适应. 但是海绵套是耗材, 基本上用两下就变得残旧了. Shure当然会做生意, 对应E2C, 有十只庄的海棉套出售, 哈哈, 还真没听过买了耳塞还要不断买配件的. 再看看说明书後面, 晕… 配件还真不少.
比起海绵套, 软胶套要耐用不少, 当然, 第一次用软胶套, 肯定是痛苦的经历. 话说是软胶, 可比起EX耳塞的胶套, E2C的胶套还真硬! 当使用一段时间以後, 会变得柔软一点. 偶可是吃了不少苦头, 最惨的一次, 甚至流了一丁点血(靠! 从今以後世卫是否要开始呼吁停止共用入耳式耳塞以免传播爱滋?!) 当然了, 在习惯了以後, 软胶套其实一点也不难受, 问题是的确需要一段适应期, 和戴的时候要多做一点调整.
你可能会问既有海绵, 何需软胶. 偶的答案很简单, 就是海绵会吸汗. 耳道里当然没汗, 但是万一脱下时不小心可就遭透了. 偶试过一回, 可是害得偶整天在外面没音乐听呢. 从此以後偶可再不敢戴海绵套上街了.
入耳式耳塞要面对一个大问题, 当然是主人的耳垢了. 偶可是很注重个人卫生的, 那么耳塞又有甚么板斧呢? EX系列的办法是只留下一个奇小的孔(音质劣化的主因??) ER系列偶不知道, 知道的大侠出来说说. E1C/E5C的做法是乾脆让你每次戴完以後用专用工具(要另外买的*_*)清洁. 而E2C呢? 当然主打消费市场的产品不能那么烦, 所以E2C很聪明的配备了wax guard. 还是那句: 是配件, 需另购. 万一那么不幸, 耳垢入侵了你的耳塞, 不要紧, 只需送回Shure, 他们即有专人用保证专业的方法为你的耳塞恢复纯洁之身. 不用说, 服务是要钱的…… (美国佬还真…… 同好们, 睁大眼睛认清楚了. Shure的产品是钱坑!!)
入耳式耳塞要面对另一个大问题, 就是线材. 如果处理得不好, 线很容易把摩擦的震动直接灌入耳朵, 影响很大. EX系列的处理方法是配上极柔软的线. 而E2C却反其道, 用上了很heavy duty的线. 开始的时候还担心会不会很有影响, 但实际使用的经验告诉偶, 担心是不必要的. 只要配戴正确, 贴身的线就不会碍事. 就算临风毅立, 一点听不到线导入的风噪(倒是耳廓会有风噪, 郁闷). 如果戴的是EX71, 呜呜的风噪可是不绝於耳. 至於换线吗, 个人认为几乎不可能, 也完全没有必要.
用E2C最爽的时候便是戴著它做家务. 因为隔音能力足以让你听不见吸尘机的咆哮, 线也不会碍手碍脚. 可是线的设计也有它的短处: 虽然戴上以後很方便, 但是戴的过程不及长短线方便. 就算想临时摘下, 也因为其调节套的设计, 两边的线都很短, 不能很稳当的塔在肩上. 唯一的解决方法是藏在领子内, 但是此时身後又会突兀的出现一条电线(天鹰战士???)…… 事情从来就像这样, 没有完美, 郁闷.
虽然E2C主打消费市场, 但是在Shure的网页上, 一些入门级的PSM(个人舞台监听系统)的确是配的就是E2. 而E2C的品质也有著浓烈的专业味道, 就是结实, 从线材到耳塞本体. 偶虽不是虐待狂型的用家, 但是绝不会对E2C呵护备至. 基本上, 只要不粗暴, E2C是很耐用的.
在我接触了E2C一段时间过後, 我明白到了, E2C是一副不太可能当红的耳塞. 一来是它的软胶套, 如果提供试听的话, 其舒适程度肯定吓走一半买家(再强调一次, 我的经验是人要慢慢去适应耳塞, 适应以後舒适程度是不错的). EX系列在舒适性上应该是入耳式耳塞中的老大了, 无奈它的隔音能力也为此牺牲太大. 二来E2C对现在非常流行的线控随身听不太照顾. 但这是无可避免的. 要是偶建议, 最好是配个iPod, 不要线控, 直接挂在腰带上. 最後还要说它的声音取向, 并不是让人一听倾心的那种.
另外作为奢侈品, E2C也太低调了. 从正面看, 人家绝对看不出你正在听耳机. 偶身边许多人把玩过E2C, 得出的结论毁誉参半. 有人认为酷毙了, 也有人认为造型挺恶心(没办法了, 很organic的设计). 但是他们都不约而同, 想像不出为何一副塑料耳塞能值八百两银子. 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A8身上, 它的主人大可顺手抄起一本潮流杂志, 再打开至B&O的广告, 那已经是最有说服力的解释了. 无可否认, Shure的band value在消费市场的却不高.
偶认为从心理的角度出发, 选择E2C的人都应该很自我, 不介意人家的看法, 喜欢独乐乐. 而且, 应该有耐心去发掘它的长处. 如果你自认符合以上条件, 选择E2C不太可能是错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