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3-8-24 10: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蒙·拉图版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独唱: Barbara Bonney, Birgit Rammert, Kurt Streit, Thomas Hampson
伯明翰市立交响乐团合唱团
维也纳爱乐乐团
指挥: 西蒙·拉图
编号:EMI 557 445 2, 5 CDs
在最近的二百年里,存在于人们脑海里的一直是一个紧皱着眉头,有着一个四方下巴的贝多芬,他双手插在背后,迈着稳健又威严的步伐走在大街上,这就是为人所熟悉的贝多芬形象。在这里我讲到的贝多芬是一个愤世嫉俗的完美主义者,是一个体内蕴藏着无穷力量的巨人。在克伦佩勒,卡拉扬,富特文格勒,魏因加特纳和托斯卡尼尼的指挥下,我们所听到的就是这么一个贝多芬。然而近几年来,当代的学者们越来越不喜欢这种纪念碑式的演奏贝多芬的方式了,他们认为贝多芬的音乐不应该那么沉重。在这些观点的影响下,在演奏贝多芬交响作品的时候,速度变慢了,织体变轻薄了,乐谱上的错误也被去除了,现在的演绎方式或多或少的都吸收了提倡本真主义的贝多芬专家的一些观点,例如罗杰·诺灵顿爵士和约翰·埃利奥特·加德纳爵士所提倡的一些本真主义演奏原则。
西蒙·拉图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的全新的现场版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已于近日由EMI正式发行。拉图爵士这一次向我们提供了又一个比较有趣的贝九版本。诺灵顿对拉图的影响很大。不过,在今天的这个版本里,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些传统做法的体现,但这并不足以表明拉图完全回到了过去的传统。其它数码录音版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还包括科林·戴维斯和君特·旺德晚年录制的版本,在这两个版本里,尽管有一些变化,但还是基本上遵守了过去的传统演绎方式:对于节奏的控制比较宽松,音响效果仍旧比较凝重。拉图也加入了以上两位指挥家的行列,但也不乏他本人的个性,在有些地方,拉图调和了本真主义和固有传统的一些极端做法。
一两年前,EMI发行了拉图指挥维也纳爱乐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的现场版,这张唱片让我吃惊不小,拉图显然受到了过多的本真主义的影响,这张唱片中有太多的小题大做之处,却缺少了建筑感,所以这张“命运”很难让人对拉图指挥的余下八部交响曲报以很大的希望。然而这次新发行的“命运”相比上一版有了不少的改进,尽管织体还是类似的纤细,但是拉图这次非常注重总体的连贯:明显比上一版减少了很多特立独行的地方,尤其是诙谐曲,演绎的很有威风。
剩下的八部交响曲由拉图演来,让我痴迷,疯狂,也不免疑惑。让我从最后一部交响曲开始说起吧,在贝九中,拉图有点让我弄不明白,他显然回到了过去的传统。第一乐章开头处弦乐安静又有所萌动的齐奏使我想起了富特文格勒。经过富特文格勒的精确计算,产生的效果却很朦胧,这就是其奇妙之处所在。然而到了发展部的高潮时,拉图指挥的乐队又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激情。在第一和第三乐章的结尾处,拉图将乐句处理的相当宽广,这样便能够激起听众对作品的敬畏之情。说起拉图在贝九中的不足之处,那就是他在第二乐章中少了一份舞蹈的感觉。完全出于好奇心的驱使,我去听了听最近出版的另一张现场版的贝九,那是富特文格勒于五十年前指挥维也纳爱乐的的录音(Music & Arts CD-1117)。新老两位大师所采用的速度类似,但富特文格勒对于作品整体的驾御略胜一筹,,富氏偏爱一种较为轻快的不连贯效果,音乐就这么在富氏的操控下跳跃着向前发展。而拉图在第四乐章的过渡段落中显得稍微做作了一点,不过歌唱家表现的不错,在一段相当放松的进行曲之后,音乐突然显得摇摇晃晃起来,就像是合唱团和乐队正被人追赶,要掉下舞台一样。
在第三交响曲(英雄)中,拉图有不少灵光闪现之处。拉图将第一乐章的第二主题处理的相当灵活,深具歌唱性,但很适度,并没有破坏旋律线。葬礼进行曲中的赋格冷酷无情的逐步展开,第四乐章的变奏则受益于拉图高超的强调结构上的对比的本领。在“英雄”中,拉图所采用的速度比起“合唱”的速度更为令人信服。但是在第一乐章中间部分的斗争段落中,声音显得有点软,有的地方出现了略微夸张的动态对比。
拉图曾经指出,在“田园”交响曲中有着宗教似的虔诚意味。在今次的演绎中拉图也确实表现出了一种奉献的感情。尽管不乏热烈的气氛,但我还是希望第一乐章能更加活泼一点,就像科林·戴维斯, 大卫·津曼,赫尔曼·谢尔欣向我们展示的效果一样。拉图的的第四交响曲最具本真主义的风格,而‘田园’出人意料的依附了传统。以“田园”的第一乐章的发展部为例:近来的指挥家多半采用了活跃的快板的速度,拉图在这里偏偏慢的很,这和富特文格勒的做法很像。拉图这么做有点奇怪,因为在其它许多地方,他都将音乐处理的很轻快。在终乐章中,拉图采取的快节奏有违传统的ma non troppo(生动的,但不过分) 。要是弦乐在快速的同时也能够有清晰的效果的话,那就没什么问题,但是拉图的乐队没有做到这一点。
拉图的第七交响曲有点古怪,因为缺少了整体感。第一乐章中,过渡到欢快的快板的那个连接段落缺少了大家都期待的一种释放感,而终乐章因为拉图不时不恰当的改变速度而效果不佳。贝多芬在他的第一和第二交响曲中显示了他对海顿的钟爱,在欣赏了拉图指挥的这两部交响曲之后,我便很期待拉图在第八交响曲中的表现,希望拉图能使第八交响曲比第一和第二交响曲更为令人兴奋。而拉图的第八交响曲中最出彩之处就是第二乐章中的欲说还休的犹豫被拉图演绎的淋漓尽致,乐手们的表现十分出色,同时也不乏幽默感。
在聆听拉图的这一套唱片时,我偶尔会忘记这是来自维也纳爱乐的演奏,当然这不是因为乐队演出的水平不高,而是因为拉图对维也纳爱乐进行了一定的音色和风格的改变,例如颤音减少了,乐队的整体音响效果也比以前纤细了一点。当然贝多芬对于乐队的使用也是在不断的发展进化的:他有理由使每一部交响曲的音响效果都变得与过去的作品不一样。维也纳爱乐以往录制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指挥分别是斯密特·伊瑟尔斯泰德,伯姆,伯恩斯坦和阿巴多)都会和拉图的这一套新作有很大的不同。
我的这些评论也许听上去不像是对这套唱片的大力推荐。如果读者自己认为这是一套循规蹈矩的中庸之作,或是从头至尾都令人激动的佳作,那么读者的观点也是符合事实的。拉图在指挥贝多芬交响曲的时候,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导方针。无论如何,对于评论拉图现在的指挥水平,这套唱片是很有价值的。但是这毕竟是他第一次录制贝多芬交响曲全集,比起拉图上一张“命运”,这次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所以我们有理由来乐观的展望拉图的第二套贝多芬交响曲全集。阿巴多的情形不也是这样吗?阿巴多第一次录制贝多芬交响曲全集也是和维也纳爱乐合作,而他和柏林爱乐合作的第二套贝多芬交响曲全集便是最佳的现代版本之一。拉图也会做到的,历史将会重演!
独立报(伦敦) 2003年2月28日 |
|